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与电影改编”课程理念与教学设计
1
作者 郑淑玉 《科教导刊》 2018年第16期114-115,共2页
"文学与电影改编"是面向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该课程的开设丰富了汉语言文学本科教学课程体系。本文从课程开设的目的与方法、教学内容及学习资源等三个方面介绍了"文学与电影改编"的基本课程设计。
关键词 文学与电影改编” 课程理念 教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英语世界文学与电影比较研究之历程及启示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斌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98-108,共11页
在新媒介技术驱使下,艺术形式不断创新发展,不同艺术之间的同质化与差异化成为比较艺术学研究的基础和重点。作为新兴艺术,电影与文学关系紧密,甚至长期被视为“文学附庸”“可视化文学”。在20世纪英语世界文学与电影比较研究过程中,... 在新媒介技术驱使下,艺术形式不断创新发展,不同艺术之间的同质化与差异化成为比较艺术学研究的基础和重点。作为新兴艺术,电影与文学关系紧密,甚至长期被视为“文学附庸”“可视化文学”。在20世纪英语世界文学与电影比较研究过程中,文学与电影之间的等级制度被打破,电影的艺术独特性被认可,成为独立的学术研究对象。这就使得文学与电影比较研究走向理论化,形成独特的学术话语体系,其话语流变、理论建构与研究范式等对于比较艺术学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艺术学 英语世界 文学与电影 忠实度 电影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梦工厂中的脚本师——在主流文化背景下文学与电影的角色定位
3
作者 朱冠宇 《西安社会科学》 2009年第5期200-202,共3页
在新时代文化背景下,以文学为代表的纸质传媒霸气不再,惨遭以电影为首的电子传媒的颠覆和倾轧。但是文学霸主地位的终结并不代表文学业已死亡,文学在主流文化氛围里将面临艺术的核心价值如何在电影等电子媒介上实现移花接木式的再生,与... 在新时代文化背景下,以文学为代表的纸质传媒霸气不再,惨遭以电影为首的电子传媒的颠覆和倾轧。但是文学霸主地位的终结并不代表文学业已死亡,文学在主流文化氛围里将面临艺术的核心价值如何在电影等电子媒介上实现移花接木式的再生,与电影携手并存于艺术殿堂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文化 文学与电影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中文学价值的体现——评《论文学与电影》
4
作者 张洋洋 《新闻爱好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I0005-I0005,共1页
电影源自文学,文学成就电影。一部优秀的电影必然有一个好的剧本,许多剧本的内容都源自文学作品,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增加电影的内涵深度,还可以为电影的拍摄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词等形式,... 电影源自文学,文学成就电影。一部优秀的电影必然有一个好的剧本,许多剧本的内容都源自文学作品,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增加电影的内涵深度,还可以为电影的拍摄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词等形式,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为电影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内容与题材。由此可见,文学与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对电影的创作与改编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文学成就 文学与电影 电影创作 表现形式 剧本 诗词 多样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艺术学视阈下的文学与电影研究:跨媒介、文本化与电影阅读理论
5
作者 李斌 何梦珂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3年第2期184-194,231,共12页
作为艺术活动的载体,媒介属性和媒介变迁对于艺术特征、艺术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媒介视角,跨艺术比较研究并不局限于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简单比附,也蕴含着媒介转换、互补、互动等活动。就电影艺术而言,自诞生之日起便不断与其他艺... 作为艺术活动的载体,媒介属性和媒介变迁对于艺术特征、艺术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媒介视角,跨艺术比较研究并不局限于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简单比附,也蕴含着媒介转换、互补、互动等活动。就电影艺术而言,自诞生之日起便不断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比较,以寻找电影的同源或者前身。其中,文学与电影之间的比较研究展现了电影研究由视觉化转向文本化的过程,展示了艺术交流过程中的媒介互动,促成电影语言、电影符号、电影阅读等新理论的建构与发展,体现了比较艺术学的跨学科、跨艺术、跨视域等跨越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艺术学 文学与电影 电影语言 电影文本 电影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与电影之间——万玛才旦作品的历史性与现代性追问
6
作者 金真慧 丹珍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76-184,共9页
作为一名作家、编剧和导演,万玛才旦的电影被誉为“作家电影”“学者电影”和“藏地新浪潮”电影。行走在文学与电影之间,万玛才旦的小说与电影同构了传统与现实间的坚守与拒斥。与小说相比,电影对青藏高原的呈现更为灵动质朴袪魅,时空... 作为一名作家、编剧和导演,万玛才旦的电影被誉为“作家电影”“学者电影”和“藏地新浪潮”电影。行走在文学与电影之间,万玛才旦的小说与电影同构了传统与现实间的坚守与拒斥。与小说相比,电影对青藏高原的呈现更为灵动质朴袪魅,时空交错的叙事力量更显沉静淡远,意味深长。文章认为他的四部文学电影作品《塔洛》《撞死了一只羊》《气球》《雪豹》将边缘人的迷茫与困惑、梦境与现实、杀戮与原宥、人性与慈悲呈现出来,以生命的多层凝视追问文化的历史性与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玛才旦 文学与电影 历史性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潘先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4-46,共3页
文学是一切影视作品创作的基础,文学作品深刻的内涵与丰富的表现形式,为电影镜头语言的表达提供了参照。中外电影史上,根据文学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几乎也成了电影的精品之作。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有趋同性,也有差异性... 文学是一切影视作品创作的基础,文学作品深刻的内涵与丰富的表现形式,为电影镜头语言的表达提供了参照。中外电影史上,根据文学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几乎也成了电影的精品之作。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有趋同性,也有差异性。中国电影在内蕴深度与哲学思维的本质上开掘不够,过多地表现在浅层的政治叙事,缺乏深层的哲理意蕴,关键是导演的文化、文学及哲学内涵的肤浅,对名利与浮华的过分追求。因此,加强电影文学元素的学习和表现,也是导演自我文化提升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与电影 电影文学 内蕴与升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就是文学”吗?——互联网时代电影与文学关系新思考
8
作者 陈旭光 《现代视听》 2021年第8期88-88,共1页
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是一个老问题。在青海的“FIRST青年电影展”上,著名导演谢飞先生重提当年张骏祥先生提出的、引起极大争议的“电影就是文学”论,使得这一老问题又引发了一些新思考。
关键词 文学与电影 张骏祥 互联网时代 电影文学 著名导演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与电影:一次跨媒介的中法对话 被引量:3
9
作者 毛尖(受访) +2 位作者 苏七七(受访) 史烨婷 赵佳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9-116,共8页
付东(Jean-Michel Frodon)、毛尖和苏七七三位影评人围绕文学与电影的关系在三个层面上展开讨论。以“改编”为切入点,影评人们认为促成改编的因素很多,但文字所激发的图像经常是导演最核心的创作动机,文字(故事)进入电影的语汇体系,电... 付东(Jean-Michel Frodon)、毛尖和苏七七三位影评人围绕文学与电影的关系在三个层面上展开讨论。以“改编”为切入点,影评人们认为促成改编的因素很多,但文字所激发的图像经常是导演最核心的创作动机,文字(故事)进入电影的语汇体系,电影如何表达、作品的成败依然取决于导演的艺术风格。抛开改编,在创作和表达上,虽说经典小说培养了观众对故事的认知,但电影的专属语言“蒙太奇”使电影摆脱小说的经典叙事获得更大的自由。法国新小说、新电影在创作领域的探索催生了一批独一无二的作品,改写了文学与电影的关系。而电影的诗性更是拥有超越语词的多元表达。关于未来,连续剧与通俗小说结合的强势介入,使得电影与经典文学进行反思,真正的创造性才是应当走的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与电影 改编 蒙太奇 表达 创造性
原文传递
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的现状与发展——以21世纪英语世界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代晓芳 李斌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2-71,共10页
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电影改编是重要环节。就“改编”而言,对象具有广泛性。不仅包括戏剧、小说、短篇故事等,甚至还包括真实事件、历史事件等。但电影改编的实际情况看,以文学作品为基础进行电影改编是行业主流。本文以21世纪英语世界文... 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电影改编是重要环节。就“改编”而言,对象具有广泛性。不仅包括戏剧、小说、短篇故事等,甚至还包括真实事件、历史事件等。但电影改编的实际情况看,以文学作品为基础进行电影改编是行业主流。本文以21世纪英语世界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为基础,从影响因素、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策略三个角度,阐述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改编 文学与电影 忠实度 英语世界
原文传递
跨媒介的审美现代性——文学与电影关联的溯源与可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沈安妮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7-55,共9页
20世纪以来对文学与电影关系的研究,多偏重探讨文学的现代主义如何传到电影,或文学现代主义如何源自电影,而本文关注的是两者基于"跨媒介的审美现代性"的联姻关系。通过梳理审美现代性概念和思想,本文指出现代主义艺术中的文... 20世纪以来对文学与电影关系的研究,多偏重探讨文学的现代主义如何传到电影,或文学现代主义如何源自电影,而本文关注的是两者基于"跨媒介的审美现代性"的联姻关系。通过梳理审美现代性概念和思想,本文指出现代主义艺术中的文学和电影实质上抱有相同的美学意图,展现出同一种对社会现代性及现实提出质疑的审美观,以此来为文学与电影的关联研究建立一种新的横向联系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现代性 文学与电影 跨媒介研究 现代电影 现代主义文学
原文传递
文学,电影的缪斯女神——浅谈文学到电影改编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岳莉 《神州》 2013年第21期242-242,244,共2页
文学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诞生仅仅只有一百多年。当电影嫁给文学,文学迎娶电影的时候,一个以文字符号散发无边想象的世界就和光怪陆离,变幻莫测的影像殿堂交融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文学和电影的奇异“潘朵... 文学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诞生仅仅只有一百多年。当电影嫁给文学,文学迎娶电影的时候,一个以文字符号散发无边想象的世界就和光怪陆离,变幻莫测的影像殿堂交融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文学和电影的奇异“潘朵拉星球”。本文主要结合相关电影改编事例分析研究从小说到电影改编的理论问题以及其中涉及到的两者叙事方式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与电影 改编理论 叙事方式 改编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的比较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可书 《唐都学刊》 1994年第5期57-59,62,共4页
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共通的地方一是模糊性、多义性;二是它们共同的心理基础:蒙太奇思维方式;两者的差异在于文学语言要依靠读者想象能力进行二度创造;而电影语言则是直观的;文学语言可以无所不至,而电影语言只能从画面的象征、隐... 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共通的地方一是模糊性、多义性;二是它们共同的心理基础:蒙太奇思维方式;两者的差异在于文学语言要依靠读者想象能力进行二度创造;而电影语言则是直观的;文学语言可以无所不至,而电影语言只能从画面的象征、隐喻意义上探求人物内心活动;文学和电影永远是互相影响、同步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电影语言 蒙太奇思维 文学与电影的“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影大讲堂:文学与电影”名家系列对谈活动
14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I0005-I0005,共1页
10月28日下午,“北影大讲堂:文学与电影”名家系列活动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隆重启动仪式,活动主办方中国作协社联部与北京电影学院在现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由北影文学系、北京电影家协会和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全网直播。
关键词 北京电影学院 电影家协会 活动主办方 文学与电影 中国作协 爱奇艺 文学 大讲堂
原文传递
叙事、表现与诗性:李沧东文学与电影语言的同构
15
作者 余蝶蝶 《东方艺术》 2023年第6期134-140,共7页
近些年韩国电影在艺术和商业上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突破与进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韩国“新浪潮”中的五位导演朴赞郁、奉俊昊、金基德、洪尚秀及李沧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世界对韩国电影的基本印象。其中被称为“绿稠诗人”的李沧东导... 近些年韩国电影在艺术和商业上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突破与进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韩国“新浪潮”中的五位导演朴赞郁、奉俊昊、金基德、洪尚秀及李沧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世界对韩国电影的基本印象。其中被称为“绿稠诗人”的李沧东导演,以饱含深邃的东方哲思对韩国经济裂隙及政治进程中的边缘人物进行了深刻的书写,在20余年中所产出的六部作品屡获大奖。作为横跨文学到电影两种艺术形态的实践者,对其背后文学之源与影像继承的分析,或许也是中国电影人一个值得关注的切入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电影 中国电影 金基德 文学与电影 文学电影 奉俊昊 朴赞郁 李沧东
原文传递
作家是孤独的旁观者 杜拉斯:文学与电影的双重变奏
16
作者 刘晗 Mia(图) 《世界博览》 2021年第20期50-53,共4页
她是20世纪法国文坛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作家,她与中国情人邂逅的浪漫往事历经半个世纪才公之于众……无数人默读或者写下"我爱你年轻时候的脸,更爱你备受摧残的容颜"之时,他们无法想象16岁的玛格丽特·杜拉斯与她分别... 她是20世纪法国文坛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作家,她与中国情人邂逅的浪漫往事历经半个世纪才公之于众……无数人默读或者写下"我爱你年轻时候的脸,更爱你备受摧残的容颜"之时,他们无法想象16岁的玛格丽特·杜拉斯与她分别半个世纪之久的中国情人李云泰在梦中相见的场景,望眼欲穿的相思和如鲠在喉的情话被时间线拉长得变了调。这部经典作品不仅给杜拉斯带来了法国最负盛名的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同名电影的热映更将其推上了事业的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拉斯 中国情人 龚古尔文学 双重变奏 如鲠在喉 同名电影 我爱你 文学与电影
原文传递
学术偏见、等级制度与理论建构——20世纪70—80年代英语世界文学与电影研究
17
作者 李斌 《艺术学界》 2020年第1期-,共12页
在文学与电影比较研究过程中,文学拥有特殊地位。这不仅源于文学的优越性,还基于它对电影的深刻影响。文学主导下的电影研究虽然颇具成效,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电影自身的艺术特征。不过,20世纪70—80年代,英语世界文学与电影研究逐... 在文学与电影比较研究过程中,文学拥有特殊地位。这不仅源于文学的优越性,还基于它对电影的深刻影响。文学主导下的电影研究虽然颇具成效,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电影自身的艺术特征。不过,20世纪70—80年代,英语世界文学与电影研究逐渐打开新局面。罗伯特·斯塔姆、西摩·查特曼、基思·科恩、詹姆斯·莫纳柯等学者敢于打破学术偏见,颠覆文本中心主义,从电影叙事、媒介互动和电影阅读等层面建构新视角和新理论,使电影研究摆脱文学掣肘,逐渐形成相对独立和完善的学术研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与电影 电影叙事 电影阅读 媒介互动 艺术交流
原文传递
北欧互文电影中海洋英雄的景观内嵌——以《泰尔耶·维根》为例
18
作者 李拉奇 《剧影月报》 2024年第5期7-9,共3页
作为运用景观设置的先驱,瑞典早期电影的代表人物维克多·斯约斯特罗姆于1917年推出了改编自易卜生史诗《泰尔耶·维根》的著名电影。影片将易卜生的海洋英雄形象内嵌于景观的美学设计之中以表达景观的象征和意识功能,并通过对... 作为运用景观设置的先驱,瑞典早期电影的代表人物维克多·斯约斯特罗姆于1917年推出了改编自易卜生史诗《泰尔耶·维根》的著名电影。影片将易卜生的海洋英雄形象内嵌于景观的美学设计之中以表达景观的象征和意识功能,并通过对自然、氛围、情感以及戏剧性的强调,使《泰尔耶·维根》所蕴含的英雄主义变得更加复杂。文学与电影的景观间隙对于塑造北欧英雄形象有着不同作用,希望可以对早期北欧电影的梳理和研究起到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形象 文学与电影 早期电影 美学设计 易卜生 北欧电影 维克多 英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改编《楢山节考》研究
19
作者 肖汶佳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0期88-92,共5页
导演今村昌平于1983年戛纳电影节荣获金棕榈奖的电影《楢山节考》,改编自深泽七郎的同名小说。电影文本继承了原小说文本对于贫苦山村以及日本东北地区自古以来流传的民俗传说,同时也根据时代语境进行了取舍和改写。电影文本并未将原文... 导演今村昌平于1983年戛纳电影节荣获金棕榈奖的电影《楢山节考》,改编自深泽七郎的同名小说。电影文本继承了原小说文本对于贫苦山村以及日本东北地区自古以来流传的民俗传说,同时也根据时代语境进行了取舍和改写。电影文本并未将原文本从宏观角度对共同体的解构搬迁至银幕,而是通过聚焦到在食物匮乏的条件下努力挣扎以谋生存的小人物,放大了原作对于生命的思考,挖掘集体无意识中的丑恶引起受众的深思。并且这种注释性的改写又会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引发受众与小说、受众与受众之间新一轮的狂欢化的互文,给原小说文本带来更多释义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楢山节考》 文学与电影 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字的传承与影像的转化——以1997年电影版《鸽翼》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99-100,共2页
电影《鸽翼》(1997)改编自亨利·詹姆斯1902年的同名小说,它以言简意赅的对白、舒缓浑厚的音乐、圆熟的电影蒙太奇表现方式、绚丽的电影画面和精美的服饰设计,将原著中晦涩含混的叙事、繁琐冗长的对话转化成可见的、可感知的视觉... 电影《鸽翼》(1997)改编自亨利·詹姆斯1902年的同名小说,它以言简意赅的对白、舒缓浑厚的音乐、圆熟的电影蒙太奇表现方式、绚丽的电影画面和精美的服饰设计,将原著中晦涩含混的叙事、繁琐冗长的对话转化成可见的、可感知的视觉镜头,把文字的传承与影像的转化成功地结合起来,借助电影叙事的独特语言形态,谱写了一曲让人热泪盈眶的爱情悲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 《鸽翼》 文学与电影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