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8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镇扬”文化都市圈场域创新:“金陵派文化”唱响与再建构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鸿雁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96-109,共14页
首次提出“金陵派文化”概念,旨在创造一种新的地域文化观和新的地域文化认同体系。在“京派文化”和“海派文化”两大地域文化之间,建构与时代相适应的“金陵派文化”体系和范畴,从而为“宁镇扬”都市圈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 首次提出“金陵派文化”概念,旨在创造一种新的地域文化观和新的地域文化认同体系。在“京派文化”和“海派文化”两大地域文化之间,建构与时代相适应的“金陵派文化”体系和范畴,从而为“宁镇扬”都市圈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创新走出一条新路。通过“文化场域”深化扩展,创新“宁镇扬”文化都市圈,加强“金陵派文化”的集聚力、向心力、扩散力和世界影响力。通过特定都市文化发展的案例,寻找城市群、都市圈经济与文化向心力的“文化动力因”,探求中国正在建设的不同层级城市群和都市圈及都市圈文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化资本 金陵派文化 文化都市 “宁镇扬”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都市的界定与阐释 被引量:23
2
作者 刘士林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0-75,共6页
文化都市的本义在于对已有的都市资源与空间进行文化再生产,使文化功能更多地渗透到城市结构与社会的各层面,使一个不同于城市政治与经济结构的文化空间生产出来,其本质上是城市结构与功能的一种当代生产形式与空间表现形态。都市文化... 文化都市的本义在于对已有的都市资源与空间进行文化再生产,使文化功能更多地渗透到城市结构与社会的各层面,使一个不同于城市政治与经济结构的文化空间生产出来,其本质上是城市结构与功能的一种当代生产形式与空间表现形态。都市文化模式是文化都市实现自身再生产的核心与本体。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应该在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与服务功能等方面凸显自己有益的思考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都市 文化都市模式 当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都市:形象定位与建设策略—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23
3
作者 沈山 祁豫玮 林炳耀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4-87,共4页
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时代,文化都市建设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面向新经济时代的南京城市形象定位是:建设文化都市,并发展成为世界文化之都。以“学在南京、成功世界”的底蕴、“博爱之都”“世界第一城垣”的营销形象,创造“学... 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时代,文化都市建设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面向新经济时代的南京城市形象定位是:建设文化都市,并发展成为世界文化之都。以“学在南京、成功世界”的底蕴、“博爱之都”“世界第一城垣”的营销形象,创造“学习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的品牌,建设“科技先导、古都特色、滨江人居、大学一流”为一体的世界文化之都。南京文化都市的建设策略是:立足文化产业经营、实施科技先导战略、构建五大特色工程、创新思维体制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都市 城市形象 文化产业 形象定位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资源与文化都市建设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新静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9-134,共6页
文化产业语境中的文化资源可以界定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可以转化为文化产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制度文化资源和意识文化资源三种类型。文化都市是相对于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的概念提出的第三种都市... 文化产业语境中的文化资源可以界定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可以转化为文化产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制度文化资源和意识文化资源三种类型。文化都市是相对于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的概念提出的第三种都市发展模式,其本质特征就在于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功能成为推动城市形态演进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机制。文化资源是文化都市建设的基础和保障,集聚优势的人力资源、制度文化资源、物质文化资源是通往文化都市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资源 文化都市 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作家的唯美书写与都市文化建构
5
作者 赵鹏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47-51,共5页
“五四”前后,出于对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建构,唯美主义思潮被引进到国内,衍生出一场和现代经验相适应,甚至和人的现代化密切相关的艺术实践。1930年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中国现代作家的唯美主义创作提供了基础,一批作家用唯美书写在都市... “五四”前后,出于对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建构,唯美主义思潮被引进到国内,衍生出一场和现代经验相适应,甚至和人的现代化密切相关的艺术实践。1930年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中国现代作家的唯美主义创作提供了基础,一批作家用唯美书写在都市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也成为中国现代主义思潮的先声。作为一场追求生活实践的文艺运动,唯美主义并不局限于艺术领域,更对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以及城市的风貌等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作家的唯美主义实践也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联系在一起。在都市商品文化的熏染下,尽管审美逐渐失去了古典时期塑造和陶冶内心的作用,但却借着商品消费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塑造着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美主义 都市文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协同开放式创新机制探析——以日本关西文化学术研究都市为中心
6
作者 孙建国 张新梅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0-37,共8页
1994年,日本从拟定国家战略层面出发设立关西文化学术研究都市,凭借产学研官合作机制创新发展,关西文化学术研究都市已成长为日本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开放式创新中心。关西文化学术研究都市建设过程中,其在机制创新方面特色鲜明:建... 1994年,日本从拟定国家战略层面出发设立关西文化学术研究都市,凭借产学研官合作机制创新发展,关西文化学术研究都市已成长为日本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开放式创新中心。关西文化学术研究都市建设过程中,其在机制创新方面特色鲜明: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采取集群型开发模式;由京阪奈三地产学研官共同参与推进跨区域合作;创新官民合作融资方式。关西文化学术研究都市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具有借鉴价值,在当前郑开同城化重大战略推进实施过程中,在开放创新机制方面可以适当借鉴其经验教训,促进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西文化学术研究都市 开放式创新 郑开同城化 经验借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都市:中国早期露天电影的空间位移与文化流变
7
作者 刘凯 《东南传播》 2024年第7期51-55,共5页
露天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放映形式,在中国电影放映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层面推行的露天电影巡回放映,早在本土电影诞生之初,露天电影就作为一种特殊的放映形式兴起于现代都市——上海,注重现代都市的感官体验是... 露天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放映形式,在中国电影放映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层面推行的露天电影巡回放映,早在本土电影诞生之初,露天电影就作为一种特殊的放映形式兴起于现代都市——上海,注重现代都市的感官体验是它的宣传卖点。20世纪30年代,露天电影开始在县镇、乡村和前线军队中进行大规模的巡回放映,留存下数目众多的放映记录,呈现出一条走出都市的发展轨迹。文化形态上,中国早期露天电影也从都市空间中的现代性感官体验,转向县镇与乡村空间中进行“电影教育”和文化启蒙的工具,全面抗战爆发后,更成为唤起民众抗战意识、鼓舞军队士气的宣教武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电影 空间位移 文化流变 都市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旅融合背景下志愿服务的实践与创新——以成都市文化馆志愿服务工作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安瑜琴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3期111-115,共5页
文化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的组成部分,对于构建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文旅融合的趋势下,文旅志愿服务的创新与发展对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到文旅服务中... 文化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的组成部分,对于构建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文旅融合的趋势下,文旅志愿服务的创新与发展对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到文旅服务中来,他们通过提供导览、讲解、咨询等服务,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人性化的旅游体验。同时,文旅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创新,从传统的场馆服务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线上志愿服务、主题志愿服务等,满足了不同群众的多样化需求。该文以成都市文化馆文旅志愿服务工作为例,探索文旅志愿服务的创新路径,分析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推动文旅志愿服务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文旅志愿服务 实践 创新 策略 都市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之后是审美:宋词中的扬州都市文化
9
作者 张兴龙 徐畅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8-76,共9页
两宋词人生命个体在现实“不自由的生存”境遇中,发展出社会性情感和生命本质力量,由此孕育出审美需要,并通过“诗性智慧机能”在纷繁人生中生产出审美一脉,从而把生命个体经验中的创伤转化为澄明的诗意。从政治与审美的关系上看,宋词... 两宋词人生命个体在现实“不自由的生存”境遇中,发展出社会性情感和生命本质力量,由此孕育出审美需要,并通过“诗性智慧机能”在纷繁人生中生产出审美一脉,从而把生命个体经验中的创伤转化为澄明的诗意。从政治与审美的关系上看,宋词中的扬州都市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之后是审美”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词 扬州 都市文化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社会视域下都市文化的视觉审美主题研究
10
作者 刘洁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202-205,共4页
在信息和网络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今的人们俨然已经进入到了居伊·德波所言说的“景观社会”。在景观社会之中,城市商品经济体制找到了新的交换价值增值载体——影像,通过对实物进行视觉表象化的影像摄取,生产领域打开了新的扩张... 在信息和网络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今的人们俨然已经进入到了居伊·德波所言说的“景观社会”。在景观社会之中,城市商品经济体制找到了新的交换价值增值载体——影像,通过对实物进行视觉表象化的影像摄取,生产领域打开了新的扩张空间,消费领域的人们也沉醉于景观社会视域下都市文化的各种视觉审美主题之中无法自拔。当影像成为一种流量性的、转瞬即逝的、满足人们欲望幻象、麻痹人们真实社会实践活动的消费性商品时;当影像组成一种无处不在的视觉审美景观时,必须对当下都市文化的视觉审美主题进行审视,以反抗这种物化的意识形态,从而保持对本真世界的切身经历和感受,从而保持人之为人最根本的“选择”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社会 都市文化 视觉 审美主题 视觉表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都市的历史源流与当代阐释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士林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13,共6页
"文化都市"是都市文化学的一个新范畴。与传统的政治型、经济型城市不同,文化都市是以文化资源为主要生产对象、以文化产业为先进生产力代表、以高文化含量的现代服务业为文明标志的新城市形态。它最突出的特征是城市的文化... "文化都市"是都市文化学的一个新范畴。与传统的政治型、经济型城市不同,文化都市是以文化资源为主要生产对象、以文化产业为先进生产力代表、以高文化含量的现代服务业为文明标志的新城市形态。它最突出的特征是城市的文化形态与精神功能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核心机制。"文化"与"都市"在历史上一直密不可分。一方面,大城市聚集的人口与财富直接刺激了城市文化功能的发展;另一方面,高度发达的文化功能又不断地扩展到城市生活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各方面,使原本主要倾向于实用目的的古代城市在城市结构、功能上发生变化,由此形成文化都市的古典形态与模式。都市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当代都市的形态、结构、功能与性质,使城市文化功能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与社会和谐的基本尺度。以城市文化功能高度发达为基础和特征的文化都市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理念与核心战略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城市 政治型城市 经济型城市 文化都市
原文传递
上海:应该大力打造文化都市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德贵 《探索与争鸣》 2004年第4期37-40,共4页
关键词 上海 文化都市 历史文化 建筑艺术 文化融合 文化派别
原文传递
从“抢夜校”到“文化+” 公共文化擦亮人民城市底色
13
作者 曹玲娟 《人民周刊》 2025年第1期56-58,共3页
观演出、逛展览、听讲座、看比赛,去艺术夜校“充电”,走进身边的“诗和远方”……这是上海这座人民城市的生活底色。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设,朝着人民城市的方向全力推进。从中心城区到五个新城,从生活日常到节假欢庆,上海努力满足人民群... 观演出、逛展览、听讲座、看比赛,去艺术夜校“充电”,走进身边的“诗和远方”……这是上海这座人民城市的生活底色。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设,朝着人民城市的方向全力推进。从中心城区到五个新城,从生活日常到节假欢庆,上海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全方位营造城市人文气息,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吸引力日益提升。其中,以互通互融、共建共享为显著特征的公共文化,更成为人民城市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化建设 人文气息 共建共享 全力推进 中心城区 国际文化都市 夜校 底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文化在推进都市文化建设中的探究
14
作者 周松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12期171-172,共2页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未来城市将是政治型城市与经济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将是以文化为标志,以文化都市为中心的城市群。而文化都市的依据在于文化资源,之所以能成就为文化都市,必须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及其现实的不断创新。因此,要在...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未来城市将是政治型城市与经济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将是以文化为标志,以文化都市为中心的城市群。而文化都市的依据在于文化资源,之所以能成就为文化都市,必须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及其现实的不断创新。因此,要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顺势而为地推进文化都市建设,必须有以文化资源转化与创新为价值取向的文化产业化与产业文化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都市 文化资源整合 文化产业化 产业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将文化软实力转换成发展硬实力
15
作者 戴薇 《上海人大月刊》 2025年第2期42-42,共1页
1月16日下午,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聚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深化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专题审议会座无虚席。“2024年来沪的境外游客突破600万人次”“上博去年接待观众总数达658万人次,超过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豫园灯会点... 1月16日下午,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聚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深化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专题审议会座无虚席。“2024年来沪的境外游客突破600万人次”“上博去年接待观众总数达658万人次,超过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豫园灯会点亮巴黎”……上海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成绩和畅想点燃现场热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 创造活力 境外游客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硬实力 观众总数 国际文化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文化视域下的海派体育文化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宏江 倪京帅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4-89,共6页
基于都市文化和都市体育文化的概念,从交流与传播的视角,对近代上海都市体育文化的演进路径进行梳理。认为:近代上海都市体育文化的演进,与西方强势文化入侵、上海留学生的体育学习与实践、大众传媒的传播、"奥运第一人"上海... 基于都市文化和都市体育文化的概念,从交流与传播的视角,对近代上海都市体育文化的演进路径进行梳理。认为:近代上海都市体育文化的演进,与西方强势文化入侵、上海留学生的体育学习与实践、大众传媒的传播、"奥运第一人"上海起航等因素密切相关。提出:近代上海都市体育文化深受海派文化影响同时也反哺这一文化,使海派体育文化具备独特的开放性、多元性、商业性、创新性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文化 都市体育文化 海派体育文化 城市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休闲文化对区域休闲产业的激励——以武汉都市休闲文化资源为例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麓怡 邹时荣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1-94,共4页
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消费者需求从生存、发展到自我实现的途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有效消费休闲方式与产品实现。休闲文化资本与休闲产业相互关联,一方是另一方的实现条件;又相互激励,休闲文化资本优化休闲产业... 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消费者需求从生存、发展到自我实现的途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有效消费休闲方式与产品实现。休闲文化资本与休闲产业相互关联,一方是另一方的实现条件;又相互激励,休闲文化资本优化休闲产业,休闲产业给休闲文化资本以延续和保护,并带动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促成生产与休闲消费间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文化 休闲经济 资源禀赋 公共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众健身操与都市体育文化建设 被引量:7
18
作者 周丛改 宣金传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0-42,共3页
通过对大众健身操在都市开展的意义和现状的分析,提出只有建立大众健身操网络,加快培训社会专业指导员的步伐,积极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开发场所,同时加强与大学的区域合作,以奥运会为契机,努力营造大众健身操的文化氛围,才能有利于加... 通过对大众健身操在都市开展的意义和现状的分析,提出只有建立大众健身操网络,加快培训社会专业指导员的步伐,积极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开发场所,同时加强与大学的区域合作,以奥运会为契机,努力营造大众健身操的文化氛围,才能有利于加强都市大众健身操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健身操 都市文化 体育文化 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察世界与我们生存之谜的一种途径”--近年国内都市文化研究述评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剑龙 王传习 赵鹏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7-181,共5页
在引进国外都市文化理论的过程中,都市文化研究已成为新世纪以来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在都市文化研究的意义、范畴与方法、都市个案、文化现象与比较研究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总体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憾:重西方理论的借鉴... 在引进国外都市文化理论的过程中,都市文化研究已成为新世纪以来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在都市文化研究的意义、范畴与方法、都市个案、文化现象与比较研究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总体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憾:重西方理论的借鉴、轻中国理论的建树,重理论的宏观研究、轻现实的微观探索,重国内都市研究、轻世界都市的观照,期望都市文化研究有长足的发展与深入,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尽心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文化 研究述评 发展 繁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文化与革命诉求——对1930年代聂耳、黎锦晖音乐观念冲突的审思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伟 张永刚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4-198,共5页
聂耳与黎锦晖在1930年代初的音乐观念冲突,体现了那个时代都市文化发展方向与革命诉求之间的普遍矛盾。这是"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两种力量即改良的进化力量和进步的革命力量交互作用而造成的。它使中国新音乐观念发生了巨大变... 聂耳与黎锦晖在1930年代初的音乐观念冲突,体现了那个时代都市文化发展方向与革命诉求之间的普遍矛盾。这是"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两种力量即改良的进化力量和进步的革命力量交互作用而造成的。它使中国新音乐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使革命诉求成为决定新音乐乃至整个都市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从美学形态来看,黎锦晖的音乐体现了现代美学形态;聂耳则靠近古典美学形态,是古典美学形态的革命性替换。审思这场冲突所获得的启示是,当代中国都市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不能以一成不变的观念理解不同时代精神;当代中国都市文化要渗透时代精神又不能为其所取代;要以反思的姿态弘扬现代美学形态,创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当代中国都市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聂耳 黎锦晖 都市文化 革命诉求 美学形态 时代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