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化乳腺断层成像摄影与普通数字化乳腺X线成像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郑道明 罗艳 +3 位作者 詹亚琨 徐昌民 马俊 梁利民 《江西医药》 CAS 2019年第7期855-857,共3页
目的评价数字化乳腺断层成像摄影(DBT)与普通数字化乳腺X线成像(FFDM)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乳腺钼靶检查病例164例,分别行DBT与FFDM检查,两组检查报告均由一名主治医师及一名副主任以上级... 目的评价数字化乳腺断层成像摄影(DBT)与普通数字化乳腺X线成像(FFDM)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乳腺钼靶检查病例164例,分别行DBT与FFDM检查,两组检查报告均由一名主治医师及一名副主任以上级别医师分别阅片,对2组检查图像行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进行乳腺影像诊断,评价分析,对影像质量进行判断,对影像结果审核一致,并最后行影像诊断.结果 DBT显示乳腺病变131例,而FFDM显示乳腺病变55例,检出率分别为79.9%和33.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11.755,P<0.01);DBT发现良性病变78例,恶性病变53例,检出率分别为47.5%和32.3%;FFDM发现良性病变40例,恶性病变15例,检出率分别为24.4%和9.14%,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17.053,P<0.01).DBT良性病变正确诊断57例,恶性病变正确诊断53例,检出率分别为34.8%和32.3%.FFDM发现良性病变正确诊断为21例,恶性病变正确诊断为4例,检出率分别为32.3%和2.43%,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13.500,P<0.01).结论 DBT能提高乳腺肿块的检出率,特别是致密型乳腺病变的检出,同时能更好地显示肿块边缘,病变周围结构扭曲,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乳腺断层成像 普通数字化乳腺X线成像 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乳腺断层摄影对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病灶大小测量准确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李鸿恩 李悦龙 +3 位作者 黄育斌 曾益辉 张亮 梅世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9期3731-3737,共7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乳腺断层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评估浸润性乳腺导管癌(invasive mammary ductal carcinoma,IDC)病变大小的准确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03月至2022年08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为IDC... 目的:探讨数字化乳腺断层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评估浸润性乳腺导管癌(invasive mammary ductal carcinoma,IDC)病变大小的准确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03月至2022年08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为IDC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BT检查。以手术切除新鲜标本病理测量值为金标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图比较DBT预估IDC病灶大小的相关性及一致性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BT测量IDC病灶大小不准确的预测因素。结果:DBT及病理测量病灶大小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2.1(1.5,2.8)cm、2.5(2.0,3.0)cm。DBT检查测量病灶大小一致率为75.86%(110/145),低估病灶21.38%(31/145),高估病灶2.76%(4/14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DBT与病理测量IDC病灶大小呈中度正相关,r=0.575,P<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DBT检查较病理金标准,略低估病灶大小,平均差值为-0.408 cm,95%CI为-0.559~-0.2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理测量大小>2 cm及肿块形态不规则形是DBT测量IDC病灶大小不准确的独立危险因素(OR=8.110,95%CI为2.077~31.672,P=0.003;OR=0.301,95%CI为0.113~0.798,P=0.016)。结论:DBT检查测量IDC病灶大小与病理测量值呈中度相关,对IDC病灶大小测量一致率较高,可以作为IDC术前预估病灶大小的依据,但仍存在低估病灶大小的情况。病理测量大小>2 cm及肿块形态不规则形IDC更易出现测量病灶大小不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乳腺断层成像 病灶大小 浸润性乳腺导管癌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乳腺断层融合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3
作者 章文 徐昆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8期81-83,86,共4页
目的:探究早期乳腺癌诊断中数字化乳腺断层融合成像(DBT)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乳腺肿瘤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均进行乳腺超声检查、DBT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 目的:探究早期乳腺癌诊断中数字化乳腺断层融合成像(DBT)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乳腺肿瘤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均进行乳腺超声检查、DBT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效能,并分析DBT检查图像特征。结果:经手术病理可知,98例患者中有89例恶性,9例良性,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DBT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95.92%、灵敏度为96.63%、阴性预测值为72.73%,明显高于乳腺超声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的特异度与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BT对边界不清晰、钙化微小病灶、毛刺征的检出率高于乳腺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BT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诊断效能、图像分辨率以及清晰度较高,可以为医生判断疾病、鉴别良恶性等提供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乳腺超声 数字化乳腺断层融合成像 诊断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病理生物学指标、术前数字化乳腺断层摄影表现与脉管侵犯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曾益辉 李鸿恩 +3 位作者 吕培锋 李悦龙 李成威 梅世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20期3935-3941,共7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病理生物学指标、术前数字化乳腺断层摄影(DBT)表现与脉管侵犯(LVI)的相关性,旨在对乳腺癌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8月在我院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406例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术... 目的:探讨乳腺癌病理生物学指标、术前数字化乳腺断层摄影(DBT)表现与脉管侵犯(LVI)的相关性,旨在对乳腺癌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8月在我院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406例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BT检查。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按脉管内有无癌栓分为LVI阳性组(216例)与LVI阴性组(190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及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在临床病理特征组间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病理特征方面:有无脉管侵犯在病理类型、病理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前哨淋巴结转移、腋窝淋巴结转移、Ki-67、分子分型方面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7、0.000、0.016、0.000、0.000、0.002、0.023),而在患者年龄、ER、PR、Her-2状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BT影像特征方面:有无脉管侵犯在DBT肿瘤大小、钙化形态方面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5、0.013),而在乳腺密度、X线表现类型、肿块形态、毛刺征、微钙化、钙化分布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乳腺癌脉管浸润与病理类型、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前哨淋巴结、腋窝淋巴结、Ki-67、分子分型、钙化形态有关,术前DBT影像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有助于预测乳腺癌脉管侵犯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乳腺断层成像 脉管侵犯 乳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及断层融合成像技术对乳腺肿瘤诊断价值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慧 李琪 闫赟 《世界复合医学》 2022年第8期55-58,74,共5页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及数字化乳腺断层融合成像技术(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应用于乳腺肿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行FFDM以及...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及数字化乳腺断层融合成像技术(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应用于乳腺肿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行FFDM以及DBT检查的80例乳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乳腺病灶作为研究材料。本研究将极度致密型乳腺病例组设为A组、不均匀致密型乳腺病例组设为B组、散在纤维腺体型乳腺病例组设为C组、脂肪型乳腺病例组设为D组,比较FFDM单一与FFDM+DBT联合两种方式对不同乳腺腺体类型(A组、B组、C组、D组)的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DBT结合FFDM良性肿块显示为清晰、模糊、遮蔽的患者分别有30例、9例、1例,显示效果优于单一FFDM的12例、18例、10例;DBT结合FFDM恶性肿块显示为清晰、模糊、遮蔽的患者分别有25例、8例、7例,显示效果优于单一FFDM的10例、15例、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078、11.468,P<0.05);DBT结合FFDM诊断乳腺肿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A组灵敏度62.50%,特异度87.50%;B组灵敏度100.00%,特异度100.00%;C组灵敏度87.50%,特异度97.50%;D组灵敏度87.50%,特异度100.00%)明显高于单一FFDM的灵敏度与特异度(A组灵敏度30.00%,特异度40.00%;B组灵敏度32.50%,特异度67.50%;C组灵敏度27.50%,特异度77.50%;D组灵敏度37.50%,特异度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8、19.527、20.000、40.755、29.463、7.314、21.333、48.000,P<0.05)。结论FFDM+DBT联合诊断具有显著优势,对不同的乳腺腺体肿瘤诊断价值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乳腺摄影 数字化乳腺断层融合成像技术 乳腺肿瘤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乳腺断层摄影、超声与CE-MRI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效能对比 被引量:6
6
作者 李鸿恩 李晖 +3 位作者 张丽 曾益辉 江魁明 张嫣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3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超声与磁共振增强扫描技术(CE-MRI)在乳腺疾病诊断效能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乳腺疾病的临床资料,术前接受DBT、超声和CE-MRI检查。分析各项检查诊断乳腺疾病效能及在诊断...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超声与磁共振增强扫描技术(CE-MRI)在乳腺疾病诊断效能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乳腺疾病的临床资料,术前接受DBT、超声和CE-MRI检查。分析各项检查诊断乳腺疾病效能及在诊断乳腺疾病中的优缺点。结果251例病理确诊乳腺疾病检查中,DBT、超声、CE-MRI检查诊断乳腺疾病准确度分别为88.05%、91.63%、93.63%,CE-MRI准确率最高,与DBT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超声检查方法稍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灵敏度与阴性预测值方面,CE-MRI明显高于DBT和超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与阳性预测值方面,超声高于DBT和CE-M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BT、超声及CE-MRI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的AUC值分别是0.884、0.919、0.932。结论DBT、超声及CE-MRI检查在诊断乳腺疾病均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但CE-MRI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超声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乳腺断层成像 超声 增强磁共振 乳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乳腺断层融合成像技术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琪 王慧 闫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第10期107-109,共3页
目的:分析数字化乳腺断层融合成像技术(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手术或穿刺活检经病理证实的70例乳腺癌73个病灶为材料,每例病例均行双侧乳腺数字化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 目的:分析数字化乳腺断层融合成像技术(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手术或穿刺活检经病理证实的70例乳腺癌73个病灶为材料,每例病例均行双侧乳腺数字化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检查、患侧乳腺DBT检查。分全部病例组、钙化灶组、非钙化灶多脂肪乳腺组、非钙化灶少脂肪乳腺组四组,比较四组在单独FFDM和FFDM+DBT两种检查方式对病灶的BI-RADS分类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结果:两种检查方式对四组病灶BI-RADS分类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73.9%/95.9%、96.3%/100%、81.3%/87.5%、50%/96.7%,使用χ2检验分析数据,全部病例组、非钙化灶少脂肪乳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灶组、非钙化灶多脂肪乳腺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D B T对非钙化灶少脂肪乳腺组的乳腺癌诊断较F F D M具有明显优势,对钙化灶组及非钙化多脂肪乳腺组的乳腺癌没有明显优势。DB T的诊断优势一定程度消除了F F D M诊断上的限制,对乳腺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乳腺摄影 数字化乳腺断层融合成像技术 乳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乳腺断层摄影、超声及磁共振对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病灶大小准确性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思月 黄志承 +3 位作者 袁灿桃 李鸿恩 江魁明 王霞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第10期82-86,共5页
目的研究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超声(US)及磁共振成像(MRI)对浸润性乳腺导管癌(IDC)病灶大小的准确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经手术及病理确诊IDC患者8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BT、超声及MRI检查,并由两位放射科副主... 目的研究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超声(US)及磁共振成像(MRI)对浸润性乳腺导管癌(IDC)病灶大小的准确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经手术及病理确诊IDC患者8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BT、超声及MRI检查,并由两位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进行病灶最大径测量,与手术切除新鲜标本病理测量值进行对比,比较各检查预估IDC病灶大小的准确性、差值分析,线性回归系数及相关性分析。结果DBT、US及MRI测量病灶最大径与病理测量值准确率分别是60.24%、60.24%、81.93%,MRI检查测量准确率最高,与DBT、U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BT、US、MRI测量病灶大小值与病理测量值的差值差异性分析(F=2.533,P<0.001),DBT、US及MRI测量值与病理测量值呈正相关性(r=0.679、0.668、0.851),MRI相关系数最高,标准误最低。结论DBT、US及MRI检查在测量IDC病灶大小中均与病理测量值的相关性良好,MRI对IDC病灶大小测量准确度最高,相关性最好,可以作为IDC术前预估病灶大小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乳腺断层成像 超声 磁共振 浸润性乳腺导管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