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4篇文章
< 1 2 1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下文明的重建:孟子儒学的仁义政教论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广生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2-112,共11页
孟子仁义政教论的历史语境是战国之乱世,理论语境则是华夏天下文明的重建。孟子以其仁义儒学为华夏政教文明复兴的宏业重新奠立了心性论的基础,仁义不是天志之法,而是心性之德,无论大人君子的皇皇高德,还是普通人民的庸常善德都要依赖... 孟子仁义政教论的历史语境是战国之乱世,理论语境则是华夏天下文明的重建。孟子以其仁义儒学为华夏政教文明复兴的宏业重新奠立了心性论的基础,仁义不是天志之法,而是心性之德,无论大人君子的皇皇高德,还是普通人民的庸常善德都要依赖于心性的自觉与情识的成长。相对于杨朱学说政治虚无主义的绝望和墨子学说道德理想主义的热望,孟子的仁义学说提供了“中道”的道德现实主义方案:通过仁义政教,建设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可能的中心之国”。仁义政教不能像天志之法那样强力重构所有的人伦,君子只能在反躬自省的自我校正中,顺应人的自然性情,以伦类之知和差序之爱,开辟“权以归经”的文明重建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文明 仁义 孟子 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心同一——斯宾诺莎政教分离学说的形而上学基础
2
作者 吴功青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8-95,共8页
不同于大多数近代思想家从笛卡尔式的身心二元论出发来构建政教分离学说,斯宾诺莎对政教分离原则的论述,立足于他在《伦理学》中构建的身心同一论。相应地,在斯宾诺莎那里,政教分离并非我们所设想的那样,由宗教治理公民的心灵,政治治理... 不同于大多数近代思想家从笛卡尔式的身心二元论出发来构建政教分离学说,斯宾诺莎对政教分离原则的论述,立足于他在《伦理学》中构建的身心同一论。相应地,在斯宾诺莎那里,政教分离并非我们所设想的那样,由宗教治理公民的心灵,政治治理公民的身体,二者互不干涉;而是由国家同时治理公民的身体和心灵,在国家统治的前提下,赋予公民有限的信仰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 身心同一论 最高权力 普遍宗 想象与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产教融合视角下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3
作者 余红 刘维忠 穆哈拜提·帕热提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4期136-139,共4页
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是培养高素质畜牧业管理人才的重要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应当满足政产教融合的要求。该文首先提出政产教融合下的畜牧业经济管理课程目标,指出目前该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 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是培养高素质畜牧业管理人才的重要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应当满足政产教融合的要求。该文首先提出政产教融合下的畜牧业经济管理课程目标,指出目前该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师体系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提出改革方案,并制定配套措施,以期为其他类似课程提供可资借鉴的政产教融合教学改革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畜牧业经济管理学 课程学改革 学方式 学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儒家政治的核心理念及其现代启示
4
作者 华军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1,共10页
文质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形成源于古人对合理生存方式的深入思考。儒家政治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蕴含深刻而独特的文质观。传统儒家政治视域下的质、文关系主要体现为自然性情与人文政教的关系。... 文质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形成源于古人对合理生存方式的深入思考。儒家政治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蕴含深刻而独特的文质观。传统儒家政治视域下的质、文关系主要体现为自然性情与人文政教的关系。“文质中道”是传统儒家政治的核心理念。在此核心理念基础上,传统儒家政治乃体现为一个以礼乐刑政贯穿五伦三纲的人文政教系统。在古今中西交汇的现代政治背景下,系统诠释文质中道的传统儒家政治思想,对于消解现代政治文化发展中“文质对立”与“文质偏胜”之弊、推动人类生活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并主要体现在本乎性情、立乎情理、经纬纲常、德法并行、存敬有畏等五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质中道 儒家 文质之弊 自然性情 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教分离”制度下自民党与统一教的“利益输送”
5
作者 鞠佳颖 吕耀东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8-50,151,152,共15页
实行“政教分离”的日本,政党政治与宗教团体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宪法规定了宗教不能干预国家政权的行政事务,但宗教团体参与社会政治的权利和自由并未被剥夺,由此产生政党与宗教团体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问题。当宗教团体... 实行“政教分离”的日本,政党政治与宗教团体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宪法规定了宗教不能干预国家政权的行政事务,但宗教团体参与社会政治的权利和自由并未被剥夺,由此产生政党与宗教团体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问题。当宗教团体支持的政党执政后,往往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宗教团体提供特殊的政治保护。自民党与统一教正是通过相互“利益输送”连接起来的,自民党是统一教在政权领域的利益代表者和实现者,统一教则是自民党赢得政治权力所需要的社会支持者和财力后援,自民党议员利用政治权力,给予统一教政治和行政上的关照,以换取长期执政所需的“金钱”与“选票”,这明显违背了《日本国宪法》第二十条第一项。安倍遇刺使得自民党与统一教的“金权政治”交易大白于世,亦反映出日本政坛背离“政教分离”原则的政治腐败根深蒂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 自民党 统一 利益输送 金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后日本政教分离原则的确立与嬗变——以司法领域的若干判例为视角
6
作者 秦莲星 《外国问题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33-41,158,159,共11页
近代日本将绝对主义政权与神道相结合,打造出旨在维护天皇制与统一国民思想的国家神道。在国家神道体制下,国民个人的信教自由遭到破坏,宗教团体也受到打压。战败后,在盟军的民主化改革中,“神道指令”与《日本国宪法》相继规定严格的... 近代日本将绝对主义政权与神道相结合,打造出旨在维护天皇制与统一国民思想的国家神道。在国家神道体制下,国民个人的信教自由遭到破坏,宗教团体也受到打压。战败后,在盟军的民主化改革中,“神道指令”与《日本国宪法》相继规定严格的政教分离原则,以确保日本国家的非宗教性乃至对宗教的中立立场。然而,在战后日本的司法实践中,受社会习俗、历史认识、政治走向等影响,政教分离原则不断被重新解释。这种对宪法中政教分离原则的突破,为国家政权与宗教的再度结合提供了依据与便利,同时也加剧了日本政治乃至社会的右倾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 国家神道 自由 判例 日本右倾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灾害、天人感应与吐蕃上层的政教之争
7
作者 张云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8,共9页
青藏高原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在吐蕃时期成为反复被利用的斗争工具,特别是在信佛大臣和奉苯大臣的争权夺利之中,更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依据《韦协》、新旧《唐书》等藏汉文资料,对相关史实加以梳理,指出佛苯两教利用自然灾害攻击政敌的... 青藏高原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在吐蕃时期成为反复被利用的斗争工具,特别是在信佛大臣和奉苯大臣的争权夺利之中,更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依据《韦协》、新旧《唐书》等藏汉文资料,对相关史实加以梳理,指出佛苯两教利用自然灾害攻击政敌的重要事实,认为其与先秦诸子中“天人感应”学说存在密切的关系,是通过内地与西藏地方的思想文化交流,特别是吐蕃贵族学习并直接翻译借鉴儒家经典(如《尚书》《春秋》等)得以实现的。苯教、佛教双方共同接受这一思想,使“天人感应”学说在吐蕃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天人感应 吐蕃 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世纪中后期基督教会的发展与晚期罗马帝国政教关系
8
作者 徐静怡 《古代文明(中英文)》 CSSCI 2024年第3期23-36,156,157,共16页
4世纪中后期,基督教会与罗马帝国皇帝的关系形成新的平衡,教会与皇帝之间形成了依赖彼此、相互支持,又各自相对独立的新关系。皇帝支持教会扩大影响力、维护教会的既得利益,在与多神教的争斗中与基督徒站在同一阵营,而教会则在风云变幻... 4世纪中后期,基督教会与罗马帝国皇帝的关系形成新的平衡,教会与皇帝之间形成了依赖彼此、相互支持,又各自相对独立的新关系。皇帝支持教会扩大影响力、维护教会的既得利益,在与多神教的争斗中与基督徒站在同一阵营,而教会则在风云变幻的局势中支持皇帝,当皇位不稳固或战争爆发时教会利用宗教影响为皇帝助力。这种相互依存又彼此独立的关系,是罗马历史发展趋势与政治局势相互影响的产物,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对后世欧洲政教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罗马帝国 基督 罗马皇帝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辯、體道與政教——先秦諸子同異觀的多元向度
9
作者 翟奎鳳 《诸子学刊》 2024年第1期22-33,共12页
同異問題是先秦諸子較爲普遍關注的思想話題,《墨經》中論同異有着科學方法論的意義,也體現了一定的辯證思維特徵;以惠施爲代表的名家更多是從純形式的名相分析與思辨的角度來論同異。莊子視惠施同異分析爲“勞神”而且無意義的思辨,認... 同異問題是先秦諸子較爲普遍關注的思想話題,《墨經》中論同異有着科學方法論的意義,也體現了一定的辯證思維特徵;以惠施爲代表的名家更多是從純形式的名相分析與思辨的角度來論同異。莊子視惠施同異分析爲“勞神”而且無意義的思辨,認爲萬物的差别只具有相對性,是主觀的,以道觀之,天地是一體並生的。荀子視惠施名辯爲有害的詭辯,他把同異看作是正名、名實相符的重要方法。《荀子·樂論》與《禮記·樂記》均從同異的角度來論禮樂,認爲樂主和同、禮主别異。儒家、道家都講大同之道,儒家大同更多從社會的角度講大道運行的公而無私,道家講大同更多從天地自然的角度講没有分别相的萬物一體。在先秦,同異問題關聯着境界論、修養論、禮樂論、政教論。寬泛意義上的同異問題,與中國哲學史上的“和同”“一多”“公私”等重要話題是貫通的,在今天仍有着重要思想價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異 名辯 體道 一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抗战时期璧山县国民教育的政教关系研究(1940—1945)
10
作者 于诗琦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2-59,共8页
抗战大后方的璧山县在“新县制”推行的背景下,开始实施“政教合一”的国民教育体制。研究表明,“裁局设科”后的璧山县域国民教育行政体系,虽秉持新县制“政教合一”的制度设计,使得县域国民教育管理呈现垂直化的趋势,导致基层教育主... 抗战大后方的璧山县在“新县制”推行的背景下,开始实施“政教合一”的国民教育体制。研究表明,“裁局设科”后的璧山县域国民教育行政体系,虽秉持新县制“政教合一”的制度设计,使得县域国民教育管理呈现垂直化的趋势,导致基层教育主管机构的权力缩小;地方社会行政与教育两方围绕国民教育人事的冲突与矛盾,更反映了大后方基础教育政教关系的不稳定性。如何找到政教双方分工合作与相互联系的具体路径,是战时大后方国民教育实施的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大后方 璧山县 国民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徽宗时期古器鉴藏及其政教寓意——以徽宗三宝对“传国玺”“鱼虫篆”的参用为核心
11
作者 谭二洋 《书法学刊》 2024年第5期76-84,共9页
徽宗在位时期,思追上古,曾举国家之力,搜求三代古器。由于品类繁多,数量庞大,在采收标准、鉴定机构、鉴定人员、贮藏著录等层面皆有开拓和建树,使该时期的古器鉴藏呈现出趋于完备和成熟的特征。其时古器鉴藏虽具有较强的学术特征,但加... 徽宗在位时期,思追上古,曾举国家之力,搜求三代古器。由于品类繁多,数量庞大,在采收标准、鉴定机构、鉴定人员、贮藏著录等层面皆有开拓和建树,使该时期的古器鉴藏呈现出趋于完备和成熟的特征。其时古器鉴藏虽具有较强的学术特征,但加强皇权、宣示盛世的目的亦较明显。其中徽宗对元符元年由民间所献古器“传国玺”及其宝文“鱼虫篆”寓意的运用,是这一动机的集中体现。但目前有关该领域的研究并不多见,有鉴于此,本文综合史料,以徽宗三宝对“传国玺”及其墓印“鱼虫篆”的参用为核心,对徽宗时期古器鉴藏特点、运用和动机加以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器收藏 传国玺 鱼虫篆 徽宗三宝 寓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音乐教育与政教德育的融合模式研究
12
作者 王阳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24年第9期0031-0034,共4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将教育与政教德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德、灵、体、艺、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基础教育是基础,教育要从头做起。音乐课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最重要的途径。将政教德育融入音乐教育,支持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从而支持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将教育与政教德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德、灵、体、艺、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基础教育是基础,教育要从头做起。音乐课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最重要的途径。将政教德育融入音乐教育,支持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从而支持人才的全面发展。本文探讨如何将政教德育与音乐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创始人和追随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音乐 德育 融合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王”论与儒学政教观——唐太宗“中和”美学思想的衍化及实践
13
作者 陈英哲 《书法》 2024年第11期101-105,共5页
出于稳定唐初政局的考虑,唐太宗推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意识形态的三教并重文化体系,继而成为儒家“中和”美学观的拥趸者。论文以唐太宗“中和”美学思想为出发点,探究“崇王”论产生的美学逻辑,以及“崇王”论如何通过复现儒学价值观和... 出于稳定唐初政局的考虑,唐太宗推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意识形态的三教并重文化体系,继而成为儒家“中和”美学观的拥趸者。论文以唐太宗“中和”美学思想为出发点,探究“崇王”论产生的美学逻辑,以及“崇王”论如何通过复现儒学价值观和“王字”入碑实践,使文艺的政教功用与审美功用相统一,实现文化传承和社会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王”论 儒学 唐太宗 中和
原文传递
由附庸而邦国:清代“词教”论的发生与展开
14
作者 傅宇斌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0-160,共11页
“词教”观念长期以“诗教”之附庸存在。从清代起,“词教”观念经历了依附、独立、升华的过程。依附阶段,阐发“温柔敦厚”宗旨为主,发掘出“词教”之离合性特征;独立阶段,张惠言确立“词教”宗旨为“意内言外”,包世臣继之正名并强化... “词教”观念长期以“诗教”之附庸存在。从清代起,“词教”观念经历了依附、独立、升华的过程。依附阶段,阐发“温柔敦厚”宗旨为主,发掘出“词教”之离合性特征;独立阶段,张惠言确立“词教”宗旨为“意内言外”,包世臣继之正名并强化,周济则扩展其思想内涵与表现方法;升华阶段,谭献发现了“词教”的“乐教”内涵。“词教”独立化过程交织着“政教批评”与“文体秩序”的演进理路。从前者来看,“词教”先后受清代文化政策、今文经学、“乐以节情”观念影响;从后者来看,“词教”独立性的发展体现了“词”在“文体秩序”中的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 “诗 “乐 批评 文体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
15
作者 詹雨筱 《英语教师》 2024年第1期14-16,25,共4页
从教师、教学和学生三个方面阐述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分析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即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提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增强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的协同性。结合《21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从教师、教学和学生三个方面阐述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分析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即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提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增强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的协同性。结合《21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的教学实例,探索如何从国际视野的培养、文化自信的建立和道德品质的塑造三个方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 大学英语 元素 课程思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现状研究及策略分析--以西北某民办高校为例
16
作者 范晨伟 《海外英语》 2025年第6期123-125,146,共4页
研究调查了西北地区某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中“课程思政”融入的现状及教师的应对策略。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研究发现,多数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政融教意识,但思政内容局限于“文化”领域,缺乏对“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等思政相... 研究调查了西北地区某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中“课程思政”融入的现状及教师的应对策略。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研究发现,多数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政融教意识,但思政内容局限于“文化”领域,缺乏对“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等思政相关内容的补充;同时,课程思政在提升学生参与度方面仍面临挑战。在策略方面,研究结果强调了加强教师实践培训和搭建支持性平台的必要性,以促进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 大学英语 课程设计 代际沟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政教论与宗法社会的史学语境
17
作者 王天根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2-102,160-161,共11页
"宗法社会"的讨论是中国近代社会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晚清学人研究这个问题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及政治语境;因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所驱使,近代学术与政治密不可分。康、梁的政教论既借鉴严复等介绍西方政治制度方面的学理... "宗法社会"的讨论是中国近代社会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晚清学人研究这个问题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及政治语境;因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所驱使,近代学术与政治密不可分。康、梁的政教论既借鉴严复等介绍西方政治制度方面的学理,也糅合国学传统中的公羊三世说。就晚清参与讨论者而言,诸如梁启超、夏曾佑、严复等,大多兼有政治家、学者双重身份,他们议学兼论政,探讨西方社会的历史或中国古代历史等以探究学理,其话语中趣旨往往指向现实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政教论 宗法社会
原文传递
从道教内道场看宋朝的政教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汪圣铎 刘坤新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71,共7页
所谓道教内道场,是指皇宫内举行的道教宗教祈祷活动。宋朝虽以重文崇儒著称,但对道教始终采取尊崇态度,皇宫内时常举行各种类型的道场。宋朝举行内道场的缘由主要有:祈雨祈晴祈丰收,统治者病危祈复康,统治者死丧祈超升,为统治者祝寿,为... 所谓道教内道场,是指皇宫内举行的道教宗教祈祷活动。宋朝虽以重文崇儒著称,但对道教始终采取尊崇态度,皇宫内时常举行各种类型的道场。宋朝举行内道场的缘由主要有:祈雨祈晴祈丰收,统治者病危祈复康,统治者死丧祈超升,为统治者祝寿,为国祈福等。内道场没有固定举行地点,但有些宫殿较经常地成为举行道场之处,皇宫内有些设施则专门是为佛教、道教而兴建的。内道场的内容带有很强的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为政治服务的色彩。道士也以能赴内道场为荣。这些情况反映了政教关系方面的新变化:一方面封建国家积极引导宗教为维护其统治服务,另一方面,宋代道教徒也逐渐认识到,为社会、为国家、为政治服务对于维持宗教的生存和发展是必要的前提。一些不从事物质生产的宗教人士,他们由于以特殊的方式为社会、为国家、为政治服务,已有向职业化演变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朝 内道场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教主义对美国宪法政教分离原则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邓和刚 原祖杰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63,共6页
清教主义作为欧洲宗教改革的产物,本身具有封闭性、排他性,然而其注重社会实践的特征却决定了在被移植到北美之后将其宗教理想诉诸社会契约。两百年的“高贵试验”让清教徒们认识到他们在新世界必须寻求一种不同观点、不同派别、甚至不... 清教主义作为欧洲宗教改革的产物,本身具有封闭性、排他性,然而其注重社会实践的特征却决定了在被移植到北美之后将其宗教理想诉诸社会契约。两百年的“高贵试验”让清教徒们认识到他们在新世界必须寻求一种不同观点、不同派别、甚至不同宗教能够共处的制度,这就是政教分离。清教主义作为最根本的美国传统,不仅决定了美国早期历史的发展方向,而且对美国宪法中政教分离原则的确立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义 北美殖民地 分离 美国宪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教相维下的“兼体分用”:儒家与中国传统的文教政治 被引量:12
20
作者 任锋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7-103,共7页
对于中国政治秩序中政教关系的理解,应摆脱20世纪以来宗教化、意识形态化与知识化路径的限制,反思政教一元/二元、政教分离/合一等论说的格局缺陷。"政教相维"下的兼体分用,一方面指出儒家中国的文明安排中政治与学教持有同... 对于中国政治秩序中政教关系的理解,应摆脱20世纪以来宗教化、意识形态化与知识化路径的限制,反思政教一元/二元、政教分离/合一等论说的格局缺陷。"政教相维"下的兼体分用,一方面指出儒家中国的文明安排中政治与学教持有同一个意义和价值的秩序,形成一个整体的生成维持结构,同时二者之间经由不同的秩序力量得以表达,其间有功能和机制的分工或分化。由此形成的文教是一种公共道理意义上的根本精神模式,既非西方文明语境中的宗教,也不是与现代"主义"政治配套的意识形态,更不是单纯的学术知识这一理性化形式。政教相维制体现出儒家思考秩序构成的独到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维 儒家 治理 公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