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吸入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等二氧化碳高通气(MIV)过程中膈肌功能和呼吸中枢驱动的影响。方法 47例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n=12)、沙丁胺醇组(n=13)、异丙托溴铵组(n=10)和联合组(沙...目的探讨吸入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等二氧化碳高通气(MIV)过程中膈肌功能和呼吸中枢驱动的影响。方法 47例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n=12)、沙丁胺醇组(n=13)、异丙托溴铵组(n=10)和联合组(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n=12)。所有患者在基础状态下进行3 min MIV,并按组别吸入安慰剂400μg,或沙丁胺醇400μg,或异丙托溴胺80μg,或沙丁胺醇400μg和异丙托溴胺80μg,30 min后再进行3 min MIV。连续监测并计算MIV过程中膈肌功能和中枢驱动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MIV过程中,在基础状态下的4组患者膈肌肌电均方根(RMS)呈线性增加,跨膈压(Pdi)、分钟通气量(VE)、通气-中枢偶联(VE/RMS)均呈线性下降(P均<0.05)。吸入药物后,沙丁胺醇组、异丙托溴铵组和联合组各项测量指标较前均有改善(P均<0.05);与安慰剂组比较,其余3组在同一时间段的RMS、呼吸困难评分(Borg score)均降低,Pdi、VE、VE/RMS均增加;与单药吸入比较,联合组同一时间段的VE/RMS显著增高(P均<0.05)。△Borg与△Pdi、△VE、△RMS、△VE/RMS均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吸入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可以改善COPD患者MIV过程中膈肌疲劳状态,增加通气量,降低呼吸中枢驱动,提高通气-中枢偶联,从而缓解呼吸困难症状;联合用药优于单一用药。展开更多
目的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住院期间长效支气管舒张剂的使用对其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评估我院非重症监护室AECOPD住院患者早期长效支气管舒张剂(long-acting bronchodilator,LABD)治疗(入院后24 h内使...目的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住院期间长效支气管舒张剂的使用对其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评估我院非重症监护室AECOPD住院患者早期长效支气管舒张剂(long-acting bronchodilator,LABD)治疗(入院后24 h内使用)与晚期/无LABD治疗(入院后24 h后使用或疗程中未使用)住院时间差异,同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在早期(n=39)和晚期/无(n=29)LABD两组患者中住院时间(12.05 d vs 12.10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亚组分析得出,既往无相关用药史亚组患者,早期(n=9)和晚期/无(n=5)LABD两组患者中住院时间(8.22 d vs 10.0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既往无相关用药史AECOPD患者使用早期LABD较晚期/无LABD治疗,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吸入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等二氧化碳高通气(MIV)过程中膈肌功能和呼吸中枢驱动的影响。方法 47例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n=12)、沙丁胺醇组(n=13)、异丙托溴铵组(n=10)和联合组(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n=12)。所有患者在基础状态下进行3 min MIV,并按组别吸入安慰剂400μg,或沙丁胺醇400μg,或异丙托溴胺80μg,或沙丁胺醇400μg和异丙托溴胺80μg,30 min后再进行3 min MIV。连续监测并计算MIV过程中膈肌功能和中枢驱动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MIV过程中,在基础状态下的4组患者膈肌肌电均方根(RMS)呈线性增加,跨膈压(Pdi)、分钟通气量(VE)、通气-中枢偶联(VE/RMS)均呈线性下降(P均<0.05)。吸入药物后,沙丁胺醇组、异丙托溴铵组和联合组各项测量指标较前均有改善(P均<0.05);与安慰剂组比较,其余3组在同一时间段的RMS、呼吸困难评分(Borg score)均降低,Pdi、VE、VE/RMS均增加;与单药吸入比较,联合组同一时间段的VE/RMS显著增高(P均<0.05)。△Borg与△Pdi、△VE、△RMS、△VE/RMS均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吸入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可以改善COPD患者MIV过程中膈肌疲劳状态,增加通气量,降低呼吸中枢驱动,提高通气-中枢偶联,从而缓解呼吸困难症状;联合用药优于单一用药。
文摘目的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住院期间长效支气管舒张剂的使用对其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评估我院非重症监护室AECOPD住院患者早期长效支气管舒张剂(long-acting bronchodilator,LABD)治疗(入院后24 h内使用)与晚期/无LABD治疗(入院后24 h后使用或疗程中未使用)住院时间差异,同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在早期(n=39)和晚期/无(n=29)LABD两组患者中住院时间(12.05 d vs 12.10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亚组分析得出,既往无相关用药史亚组患者,早期(n=9)和晚期/无(n=5)LABD两组患者中住院时间(8.22 d vs 10.0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既往无相关用药史AECOPD患者使用早期LABD较晚期/无LABD治疗,住院时间明显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