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对心搏骤停兔心肺脑复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窦微微 王立祥 +8 位作者 刘惠亮 张蓬川 郭成成 刘亚华 马立芝 孙鲲 马文君 汪茜 郭晓东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18-721,共4页
目的:探讨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心肺复苏(IAAC-CPR)对心搏骤停兔心肺脑复苏的效果。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0只,雌雄不拘,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C-CPR)组和IAAC-CPR组,每组5只。经颈静脉快速推注冰氯化钾并夹... 目的:探讨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心肺复苏(IAAC-CPR)对心搏骤停兔心肺脑复苏的效果。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0只,雌雄不拘,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C-CPR)组和IAAC-CPR组,每组5只。经颈静脉快速推注冰氯化钾并夹闭气管导管制备心搏骤停模型;心搏骤停3 min后开始实施心肺复苏(CPR),CC-CPR组为呼吸机辅助通气+胸外按压;IAAC-CPR组为呼吸机辅助通气+胸外按压+腹主动脉按压。观察CPR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和脑皮质血流的变化;记录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观察动物24 h生存情况、24 h神经功能评分及腹部器官情况等。结果 IAAC-CPR组复苏后30、60、90、120 s时脑血流量(CBF,PU值)及平均动脉压(MAP,mmHg,1 mmHg=0.133 kPa)均明显高于CC-CPR组(CBF 30 s:16.1±6.0比7.8±2.2,60 s:91.6±11.8比57.3±23.2,90 s:259.9±74.9比163.6±50.3,120 s:301.5±60.5比208.4±23.8;MAP 30 s:46.4±9.4比31.4±8.7,60 s:55.8±13.8比34.0±11.5,90 s:61.2±11.5比38.2±10.1,120 s:63.6±11.8比40.2±10.2;均P<0.05)。与CC-CPR组比较,IAAC-CPR组ROSC所需时间明显缩短(s:182.0±59.0比312.6±86.6,t=2.787,P=0.024),24 h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下降(分:2.4±1.7比4.6±0.6,t=2.974,P=0.023);而复苏成功率(80.0%比60.0%,χ^2=0.000,P=1.000)、24 h存活率升高(80.0%比40.0%,χ^2=0.417,P=0.51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SC后24 h尸解动物均未发现肝脏损伤。结论在心搏骤停兔复苏早期,IAAC-CPR较CC-CPR取得了更好的脑血流灌注,明显减轻了心搏骤停兔的神经系统功能损伤,且无腹部器官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 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 心肺脑复苏 平均动脉 脑血流
原文传递
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对心搏骤停兔复苏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18
2
作者 郭成成 王立祥 +6 位作者 刘惠亮 窦微微 刘亚华 马立芝 孙鲲 马文君 郭晓东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心肺复苏法(IAAC—CPR)作为一种新的心肺复苏(CPR)方法,能否改善心搏骤停(CA)兔的复苏效果。方法28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标准心肺复苏组(STD—CPR,胸外按压)和IAAC—CPR组(于胸外按... 目的探讨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心肺复苏法(IAAC—CPR)作为一种新的心肺复苏(CPR)方法,能否改善心搏骤停(CA)兔的复苏效果。方法28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标准心肺复苏组(STD—CPR,胸外按压)和IAAC—CPR组(于胸外按压间歇期给予腹主动脉按压),每组14只。冰氯化钾诱导CA模型,CA持续3min后实施复苏。持续监测动物心电图、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两组动物基础状态及复苏过程中主动脉收缩压、右房压直至实验结束;比较两组动物平均动脉压(MAP)、冠状动脉灌注压(CPP)和自主循环恢复(ROSC)等指标。结果与STD—CPR组比较,[AAC—CPR组复苏2min内(无升压药物干预)MAP(mmHg,1mmHg=0.133kPa)明显升高(30S:46.0±12.6比30.0±12.2,60s:57.0±15.6比31.9±9.7,90s:61.9±14.4比36.0±9.8,120s:63.1±12.6比37.8±11.1,均P〈0.05);CPP(mmHg)也明显升高(30s:29.9±17.4比14.1±11.0,60S:43.1±22.4比14.3±9.8,90S:46.7±20.1比15.9±7.7,120s:50.5±21.0比17.3±9.9,均P〈0.05);ROSC时间(S)明显提前(212.1±43.4比307.3±51.2,P〈0.05),复苏成功率明显升高(85.7%比42.8%,P〈0.05);ROSC率和24h、48h存活率也均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动物实验后尸检未见明显腹部器官损伤。结论于胸外按压间歇期给予腹主动脉按压(即IAAC—CPR),能增加CA兔的MAP、CPP及复苏成功率,有效改善复苏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 平均动脉 冠状动脉灌注压 心肺复苏
原文传递
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心搏骤停兔复苏效果 被引量:4
3
作者 窦微微 王立祥 +6 位作者 刘惠亮 郭静 郭成成 刘亚华 马立芝 孙鲲 马文君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14-1119,共6页
目的 通过比较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心肺复苏(IAAC-CPR)与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C-CPR)对心搏骤停(CA)兔复苏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及神经系统改变情况,初步评价IAAC-CPR的心肺脑复苏效果及其影响脑灌注和复苏预后的机制.方法 健康新西... 目的 通过比较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心肺复苏(IAAC-CPR)与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C-CPR)对心搏骤停(CA)兔复苏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及神经系统改变情况,初步评价IAAC-CPR的心肺脑复苏效果及其影响脑灌注和复苏预后的机制.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8只,体质量在2.0~2.5 kg,雌雄不拘,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C-CPR组(实施传统胸外按压)和IAAC-CPR组(于胸外按压放松期,施行腹主动脉按压),每组14只.冰氯化钾联合气管夹闭建立CA模型,由建模前5 min开始持续监测动物心电图(ECG)、主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脑皮质血流(CBF)情况直至实验结束;分别记录复苏前基础值(1次/min),复苏30 s、60 s、90 s及120 s的MAP与SBP及脑皮质血流;并于建模前基础时点、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h、6h留取血液标本.比较两组动物的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脑皮质血流(CBF)、血清S100B蛋白含量、ROSC率、复苏成功率、24 h存活率及24 h神经功能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间差异时,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确切概率法.结果 复苏30 s、60 s、90 s、120 s内,IAAC-CPR组MAP、SBP及CBF均高于CC-CPR组,其中MAP值(mm Hg,1 mm Hg =0.133 kPa)为[30 s:(46.4±9.4) vs.(31.4±8.7,60)s:(55.8±13.8)vs.(34.0±11.5); 90s:(61.2±11.5)vs.(38.2±10.1); 120 s:(63.6±11.8) vs.(40.2±10.2);95% CI,30s:-21.73~-12.41,60 s:-28.03~-16.26,90s:-25.27~-14.87,120 s:-25.38~-13.19;t值2:30 s:-7.536,60 s:-7.734,90 s:-7.943,120s:-6.505; P<0.05,P<0.01];SBP值(mm Hg)为[30s:(62.6±9.2)vs.(43.4±15.1); 60s:(75.4±14.0)vs.(50.4±13.8); 90s:(78.4±12.6)vs.(59.4±16.2),120s:(82.8±10.3)vs.(64.3±15.9);95% CI,30 s:-28.91~-9.51,60 s:-35.82~-14.18,90s:-30.28~-7.71,120s:-28.93~-8.07;t值2:30s:-4.071,60s:-4.751,90s:-3.460,120s:-3.647;P值,30s:P<0.05,P<0.01,60s:P<0.05,P<0.01,90s:P=0.02,P<0.05,120s:P=0.01,P<0.05]; CBF值为[30 s:(16.1±6.0)vs.(7.8±2.2); 60s:(91.6±11.8)vs.(57.3±23.2); 90s:(259.9±74.9) vs.(163.6±50.3); 120s:(301.5±60.5)vs.(208.4 ±23.8);95% CI,30 s:-14.82~-1.70,60 s:-61.24~-7.49,90s:-189.45~-3.29,120s:-160.12 ~-26.03;t值2:30 s:-2.904,60 s:-2.948,90s:-2.387,120s:-3.201;P值,30 s:P=0.020,P<0.05,60 s:P=0.018,P<0.05,90 s:P =0.044,P<0.05,120s:P=0.013,P<0.05].两组基础点血清S100B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81,P>0.05),ROSC后2h、6 h IAAC-CPR组血清S100B蛋白水平(pg/mL)低于CC-CPR组,分别为:[2h:(148.7±19.9)vs.(176.0±17.5);6 h:(237.7±17.7)vs.(267.0±14.8); 95%CI,2 h:4.53 ~50.05,6 h:9.29 ~49.26;t值,2 h:2.519,6 h:3.164;P值,2h:P =0.022,P<0.05,6 h:P=0.007,P<0.05).ROSC率及24 h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苏成功率及24 h神经功能评分IAAC-CPR组优于CC-CPR组(复苏成功率:80%vs.60%,x2值:5.250:P=0.022,P<0.05; 24 h神经功能评分:(3.3±1.49)vs.(4.4±0.94);t值,t=2.429; 95%CI,0.18 ~2.11;P值:P=0.024,P<0.05).所有动物实验后尸检未见腹腔内器官损伤.结论 在心搏骤停兔的复苏过程中,IAAC-CPR可产生较高的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及脑皮质血流(CBF),从而减轻了CA所致循环中断造成的脑组织等重要脏器损伤,提高复苏成功率及24 h动物神经功能评分,其心肺脑复苏效果优于CC-CP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脑复苏 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 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 平均动脉 脑皮质血流 S100B蛋白 神经系统功能评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