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4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接触哒螨灵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样系统性接触性皮炎
1
作者 万勇军 杨海晶 +2 位作者 严翘 董正邦 王飞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39,共3页
报告1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样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男,70岁。全身红斑、水疱及糜烂4周。患者发病前有农药哒螨灵接触史,否认其他用药史。皮肤科检查:面部、躯干及四肢皮肤广泛糜烂,基底红润,呈烫伤样外观,尼氏征阳性,皮损面积约75%... 报告1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样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男,70岁。全身红斑、水疱及糜烂4周。患者发病前有农药哒螨灵接触史,否认其他用药史。皮肤科检查:面部、躯干及四肢皮肤广泛糜烂,基底红润,呈烫伤样外观,尼氏征阳性,皮损面积约75%。腹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浅表糜烂,部分表皮缺失,基底层灶性液化变性;真皮上中部小血管管周可见稍密集的以淋巴细胞为主单一核炎性细胞浸润。诊断: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样系统性接触性皮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哒螨灵 表皮坏死松解症 中毒性 皮炎 接触性 系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血水”理论辨治喉接触性肉芽肿撷要
2
作者 陈铚晗 王昭倩 +2 位作者 石颖 蔡婷婷 刘静 《江苏中医药》 2025年第2期43-46,共4页
喉接触性肉芽肿(LCG)是病变于声带的良性增生性疾病,临床以声音嘶哑、发声障碍甚至失声、咽部异物感及咽痛为主要特征,疗程长且易复发。“气血水”理论始于《金匮要略》,仲景将水气病分为气分、血分、水分,三者动态转化为病气、病血、... 喉接触性肉芽肿(LCG)是病变于声带的良性增生性疾病,临床以声音嘶哑、发声障碍甚至失声、咽部异物感及咽痛为主要特征,疗程长且易复发。“气血水”理论始于《金匮要略》,仲景将水气病分为气分、血分、水分,三者动态转化为病气、病血、病水。基于“气血水”理论,LCG病机可概括为肺脾气虚,肝气郁结致痰湿、血瘀相互凝结于咽喉,日久化为实性产物,治疗应将调畅气机贯穿治疗始终,同时血水并治、气水并治,化痰散瘀以消除实性肿物,利咽开音以恢复嗓音。附验案1则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性肉芽肿 慢喉喑 《金匮要略》 气血水 桂枝茯苓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州地区213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调查及变应原分析
3
作者 李浩慧 徐维春 +2 位作者 曾权荣 曾冬红 赖维 《皮肤病与性病》 2025年第1期37-39,45,共4页
目的分析梅州地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变应原情况,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22年7月至2024年4月某医院皮肤科就诊的213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进行斑贴试验,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斑贴试验结果。结果213例患者全部完... 目的分析梅州地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变应原情况,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22年7月至2024年4月某医院皮肤科就诊的213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进行斑贴试验,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斑贴试验结果。结果213例患者全部完成了斑贴试验,阳性率72.30%,阳性率较高的变应原分别是重铬酸钾42例(19.72%)、氯化钴39例(18.31%)、硫酸镍37例(17.37%)。引起患者2级过敏的物质主要是硫酸镍、重铬酸钾、溴硝丙醇,引起患者3级过敏的物质主要是硫酸镍、吐温-80、秋兰姆混合物。结论重铬酸钾、氯化钴、硫酸镍是本地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最常见变应原,硫酸镍更容易引起高级别的过敏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变应原 斑贴试验 梅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内服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研究
4
作者 王小雪 樊官伟 +3 位作者 蒲翔 陈霞 唐英 孔祥艳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内服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发掘选方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WF)、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纳入检索时限为199...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内服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发掘选方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WF)、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纳入检索时限为1999年1月—2024年2月已发表的关于中药内服治疗ACD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NoteExpress软件对文献进行筛选,RevMan 5.4.1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涉及病例1013例,其中试验组511例,对照组5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内服治疗ACD的结局指标:总有效率[RR=1.32,95%CI(1.23,1.42),Z=7.37(P<0.000 01)],痊愈率[RR=1.53,95%CI(1.33,1.76),Z=5.98(P<0.000 01)],VAS评分[MD=-1.13,95%CI(-1.37,-0.89),Z=9.35(P<0.000 01)],血清Th1/Th2水平[MD=1.02,95%CI(0.54,1.51),Z=4.16(P<0.0001)],EBV病毒抗体水平[MD=-0.72,95%CI(-0.83,-0.61),Z=13.07(P<0.000 01)],不良反应评价[RR=0.52,95%CI(0.29,0.91),Z=2.29(P<0.02)],均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剔除相同方剂,共纳入6首方剂。涉及28味中药,总使用频次76次;生地黄、防风、丹皮、金银花等为高频使用药物,功效以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燥湿为主。结论:中药内服治疗ACD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较西药治疗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META分析 系统性评价 用药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扩张碎栓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
5
作者 刘萍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072-075,共4页
探析球囊扩张碎栓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选择就诊院内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023年1月-2024年10月,随机数字表法下分组,对照组40例实施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而研究组40例则在对照组基... 探析球囊扩张碎栓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选择就诊院内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023年1月-2024年10月,随机数字表法下分组,对照组40例实施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而研究组40例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球囊扩张碎栓治疗,对两组所得临床治疗可行性与安全性对比。结果 研究组尿激酶用量、溶栓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降至最低值时间,均相对比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研究组血栓清除效果相关指标与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两组并发症对比,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球囊扩张碎栓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方案,所具临床溶栓效果与安全性均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球囊扩张碎栓 导管接触性溶栓 血栓清除效果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在鼻咽癌患者PICC所致接触性皮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罗晓华 郑艺君 +3 位作者 王丽红 林丹凤 张红梅 刘志慧 《武警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探讨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在鼻咽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部位接触性皮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05至2022-04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因置入PICC所致接触性皮炎的94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05至20... 目的探讨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在鼻咽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部位接触性皮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05至2022-04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因置入PICC所致接触性皮炎的94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05至2021-04的46例患者为对照组,2021-05至2022-04的48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注射液外涂联合3M透明敷料行PICC换药,观察组采用喷涂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联合3M透明敷料行PICC换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的发生率、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患者的自付费用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第1周、第2周总有效率(95.83%,1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3.91%,89.13%)(P<0.05),观察组愈合时间[(10.43±0.52)d]、换药次数[(3.30±0.69)次]显著短于或少于对照组愈合时间[(18.15±0.33)d]、换药次数[(5.67±0.96)次](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得分(8.71±0.8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得分(5.67±0.96)(P<0.05),两组患者在导管移位率、脱管率及患者自付费用三方面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治疗鼻咽癌同步放化疗患者PICC置管部位接触性皮炎效果明显,可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护理工作量,降低局部感染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接触性皮炎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清远客家话的接触性音变
7
作者 曾建生 《龙岩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6-42,共7页
田野调查所得语料显示,清远客家话有些字的声、韵、调,与一般客家话区别明显,主要有:少数古全浊声母字清化后读塞音塞擦音时不送气,少数见母字读k h-声母等;荔今读洪音,网今读无-i-介音,有多个撮口呼韵母;阴平是个高平调55,归阴平的浊... 田野调查所得语料显示,清远客家话有些字的声、韵、调,与一般客家话区别明显,主要有:少数古全浊声母字清化后读塞音塞擦音时不送气,少数见母字读k h-声母等;荔今读洪音,网今读无-i-介音,有多个撮口呼韵母;阴平是个高平调55,归阴平的浊上字偏少。参考清远粤方言等相关研究成果,梳理出引起清远客家话这些音变的线索,为接触性音变研究提供语言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远客家话 粤方言 方言接触 接触性音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8
作者 吴立飞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5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采取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2例混合型DVT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成观察组(n=46)、对照组(n=46)。对照组应用单纯CDT的治疗方式,观察组采取机... 目的:探讨采取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2例混合型DVT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成观察组(n=46)、对照组(n=46)。对照组应用单纯CDT的治疗方式,观察组采取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CDT的治疗方式。比较两组血栓清除率、两组手术前后患健侧周径差(患健侧大腿周径差、患健侧小腿周径差)、细胞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与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水平变化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栓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时,采用机械性血栓抽吸与导管接触性溶栓(CDT)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血栓清除率,并在不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前提下,有效缩小患健侧大小腿周径差、降低血清细胞黏附分子水平。这一治疗方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 机械性血栓抽吸 导管接触性溶栓 细胞黏附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叶皂苷钠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后的应用效果
9
作者 张彦 宋波 +1 位作者 卢雨松 孙瑜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23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DVT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后,参照组... 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DVT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后,参照组进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进行七叶皂苷钠治疗。比较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患肢与健侧周径差值、DVT复发率及平均严重程度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治疗前,试验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膝上20 cm、膝下15 cm患侧与健侧周径差值小于治疗前,试验组小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utar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试验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结论:七叶皂苷钠应用于DVT患者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后,可以降低炎性介质水平,缓解下肢水肿,降低血栓严重程度及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叶皂苷钠 下肢深静脉血栓 导管接触性溶栓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球运动落地错误评分系统测试非接触性损伤风险标准评估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津沁 崔建 +3 位作者 高晓嶙 时永进 朱超 黄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41-1646,共6页
背景:落地错误评分系统(LESS)测试是评估非接触性损伤风险的标准,目前尚无对中国大学生足球运动项目的开发。目的:建立大学生足球运动落地错误评分系统测试评估标准,为评价该人群非接触性损伤风险提供依据。方法: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对1... 背景:落地错误评分系统(LESS)测试是评估非接触性损伤风险的标准,目前尚无对中国大学生足球运动项目的开发。目的:建立大学生足球运动落地错误评分系统测试评估标准,为评价该人群非接触性损伤风险提供依据。方法: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对10所高校足球队的219名运动员进行标准落地错误评分系统测试,通过问卷和医学检查跟踪调查受试者测试后1年内下肢和躯干非接触性损伤情况,确定落地错误评分系统测试指标的性别差异及评估标准。结果与结论:①219名受试者落地错误评分系统总分(8.22±1.65)分,其中男性(8.29±1.74)分、女性(8.07±1.44)分,男女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测试后1年内,219名受试者总体损伤率为10.05%,发病率为15.98%;男性受试者下肢及躯干非接触性损伤的损伤率为12.75%,发病率为20.13%;女性受试者下肢及躯干非接触性损伤的损伤率为4.29%,发病率为7.14%,男女间损伤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损伤组落地错误评分系统总分高于非损伤组[(9.50±1.14),(8.08±1.64)分,P<0.01];男性受试者中,损伤组的错误评分系统总分高于非损伤组[(9.63±1.12),(8.09±1.73)分,P<0.01];④落地错误评分系统总分曲线下面积为0.773(P=0.000),对男性受试者下肢及躯干非接触性损伤风险有诊断意义,最佳截断点为8.5,灵敏度为0.842,特异性为0.623,阳性似然比为2.233,阴性似然比为0.254,相对危险系数为8.400,比值比为8.816;落地错误评分系统总分对女性受试者下肢及躯干非接触性损伤风险没有诊断意义;⑤结果表明,落地错误评分系统测试可以作为中国大学生男性足球运动员下肢及躯干非接触性损伤风险的评估标准,最佳截断点为8.5分,落地错误评分系统测试≥8.5分的男性运动员下肢及躯干非接触性损伤风险是<8.5分运动员的8.4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地错误评分系统测试(LESS) 接触性损伤 损伤风险 足球 跳跃 落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溶栓与导管接触性溶栓并规范抗凝治疗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影响
11
作者 李冈栉 赵瑾洁 +4 位作者 仲伟 杨锦 郑国学 李勤 黄宇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1期1307-1311,1336,共6页
目的 探讨系统性溶栓(ST)与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并规范抗凝治疗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遂宁市中心医院初次确诊为急性期DVT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 探讨系统性溶栓(ST)与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并规范抗凝治疗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遂宁市中心医院初次确诊为急性期DVT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n=63,采用CDT+规范抗凝治疗)和对照组(n=57,采用ST+规范抗凝治疗)。记录两组患者PTS发生率、严重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周径差、血液流变学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聚集指数(RCAI)、血浆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尿激酶用量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PT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TS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个月,两组患者膝上15 cm和膝下15 cm周径差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膝上15 cm和膝下15 cm周径差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D-D、FIB、RCAI、血浆黏度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D-D、FIB、RCAI、血浆黏度均低于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35%(4/63),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9.30%(1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期DVT患者在规范抗凝治疗基础上,CDT较ST可有效缩短溶栓时间,降低治疗后PTS发生率,减轻治疗后PTS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溶栓 导管接触性溶栓 抗凝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马齿苋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皮肤瘙痒的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霞 樊官伟 +5 位作者 陈云志 王艳 孔祥艳 李倩 陈梦璐 蒲翔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00-1706,共7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动物实验探讨马齿苋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皮肤瘙痒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TCMSP)筛选马齿苋的活性成分及靶点,GeneCards、TTD、OMIM数据库获取ACD和皮肤瘙痒的靶点,Venny2.1平台获取马齿苋与...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动物实验探讨马齿苋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皮肤瘙痒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TCMSP)筛选马齿苋的活性成分及靶点,GeneCards、TTD、OMIM数据库获取ACD和皮肤瘙痒的靶点,Venny2.1平台获取马齿苋与ACD及皮肤瘙痒的交集靶点,STRING数据库分析交集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关系,Cytoscape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以及重要靶点相互作用图,DAVID数据库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糠酸莫米松乳膏组、空白基质乳膏组和马齿苋低、高剂量乳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各组运用2,4-二硝基氯苯(DNCB)构建ACD皮肤瘙痒模型,各组给予相应乳膏外涂14 d后观察小鼠背部皮损以及抓挠情况,HE染色观察皮肤病理损伤,ELISA法检测血清IL-6、CXCL8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组织TNF-α、JNK、p-JNK、c-Jun、p-c-Jun蛋白表达。结果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马齿苋活性成分181个,ACD靶点1314个,皮肤瘙痒靶点4113个,三者相交靶点103个,核心靶点有TNF-α、c-Jun、IL-6、CXCL8等,涉及TNF-α、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癌症等信号通路。动物实验表明马齿苋可减轻ACD小鼠背部皮损以及抓挠次数,下调血清IL-6、CXCL8水平以及皮肤组织TNF-α、JNK、p-JNK、c-Jun、p-c-Jun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马齿苋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干预ACD发生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JNK/c-Jun信号通路,减少炎性介质IL-6、CXCL8释放,缓解皮肤瘙痒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齿苋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皮肤瘙痒 网络药理学 炎性介质 TNF-α/JNK/c-Jun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牡丹皮提取物对接触性皮炎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叶佳丰 韩婕珺 +3 位作者 龚天贵 王斌 陈贤 王春丽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8-284,共7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研究牡丹皮提取物外用治疗接触性皮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DNCB诱导的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评价牡丹皮提取物体内抗炎活性。通过TCMSP等数据库收集牡丹皮活性成分及相关作用靶点信息;通过DisGeNET等数据库...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研究牡丹皮提取物外用治疗接触性皮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DNCB诱导的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评价牡丹皮提取物体内抗炎活性。通过TCMSP等数据库收集牡丹皮活性成分及相关作用靶点信息;通过DisGeNET等数据库得到接触性皮炎的相关靶点;构建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网络图及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图,利用cytoHubba插件筛选出关键靶点;采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交集靶点进行GO分析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采用Reactome Pathway数据库进行Reactome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分子对接验证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水平,并对关键靶点通路进行实验验证。结果动物实验显示,牡丹皮提取物能减少接触性皮炎小鼠皮肤组织中的炎细胞浸润,调节脾脏、胸腺指数,降低小鼠皮肤组织IL-6水平(P<0.01)。网络药理学显示,牡丹皮活性成分18种,潜在作用靶点317个,富集于多个生物进程、多条信号通路,筛选得到SRC、MAPK1、PIK3R1、HSP90AA1、TP53等关键靶点。分子对接显示出良好的小分子-蛋白亲和性。验证试验显示,牡丹皮提取物提高了小鼠皮肤组织p-ERK1/2、p-Akt蛋白表达及PI3K mRNA表达(P<0.05,P<0.01)。结论牡丹皮提取物可能通过MAPK/ERK、PI3K-Akt信号通路来抑制炎症水平,发挥治疗接触性皮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皮提取物 接触性皮炎 网络药理学 动物实验 MAPK PI3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oStream血栓清除系统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索飞飞 李静静 +2 位作者 翟刚 庞宏永 田珂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8期920-924,共5页
目的观察AcoStream血栓清除系统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合并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LDVT合并IV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 目的观察AcoStream血栓清除系统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合并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LDVT合并IV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接受AcoStream血栓清除系统联合CDT治疗,29例)和对照组(接受CDT治疗,42例)。比较两组植入支架情况、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b)变化、尿激酶用量、住院时间、D-二聚体达峰时间、血栓清除率、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和Villalta评分等。结果观察组尿激酶用量少于对照组,手术前后Hb变化值大于对照组,住院时间、D-二聚体达峰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栓溶解等级情况优于对照组,血栓清除率高于对照组,Villalt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oStream血栓清除系统联合CDT治疗LDVT合并IVCS效果确切,出血风险更低,患者症状缓解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AcoStream血栓清除系统 导管接触性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理探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王海涛 何聪芬 董银卯 《香料香精化妆品》 CAS 2008年第5期23-26,共4页
分别讨论了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和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ICD)的发病机理。ACD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抗原特异性皮肤过敏反应,以抗原刺激后局部皮肤出现一系列的皮肤炎症细胞浸润... 分别讨论了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和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ICD)的发病机理。ACD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抗原特异性皮肤过敏反应,以抗原刺激后局部皮肤出现一系列的皮肤炎症细胞浸润、炎症介质释放为特征,属于迟发IV型变态反应,而ICD是不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皮肤炎症;防腐剂、香料香精、乳化剂是引起化妆品接触性皮炎致敏物的三类主要致敏源,并讨论了人们对化妆品接触性皮炎认识的几个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发病机理 致敏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烷基硫酸钠诱导的小鼠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及局部免疫微环境分析
16
作者 曾月玲 范立民 +3 位作者 陈惠芳 何颖 陶爱林 刘雪婷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31-2036,共6页
目的:建立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诱发的小鼠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CD)模型,分析内在型,为精准治疗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局部涂抹4%SDS建立小鼠ICD模型,对照组涂抹生理盐水,剂量和频率与模型组保持一致... 目的:建立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诱发的小鼠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CD)模型,分析内在型,为精准治疗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局部涂抹4%SDS建立小鼠ICD模型,对照组涂抹生理盐水,剂量和频率与模型组保持一致,观察皮损情况。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分析表皮厚度及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定量PCR分析细胞因子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CD模型组小鼠颈背部皮肤表皮增厚、真皮层炎症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T细胞增加;Il17a及Il17f mRNA表达上调。结论:成功建立SDS诱导的ICD模型,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T细胞显著浸润,并伴有17型细胞因子分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内在型 中性粒细胞 17型炎症 白细胞介素17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关键基因
17
作者 卓凡 汤敏丹 +2 位作者 陈小帆 窦侠 于波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93-100,共8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Ni-ACD)皮损与正常皮肤的差异基因,筛选关键基因,并进行治疗药物预测。方法由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检索得到GSE60028及GSE168735数据集,采用R语言对数据进行校正、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基因...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Ni-ACD)皮损与正常皮肤的差异基因,筛选关键基因,并进行治疗药物预测。方法由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检索得到GSE60028及GSE168735数据集,采用R语言对数据进行校正、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对2个数据集交集的差异基因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通过Cytoscape分析得到关键基因,将12个关键基因输入Connectivity Map(CMap)中预测治疗Ni-ACD的潜在化合物。结果本研究筛选获得GSE60028和GSE168735数据集交集差异表达基因417个,关键基因MX1、ISG15、IRF7、XAF1、BST2、IRF1、IFI35、OAS2、RSAD2、IFIT3、ISG20和OASL共12个。GO及KEGG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白细胞的细胞-细胞黏附、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白细胞迁移、T细胞激活的调节和白细胞的细胞-细胞黏附的调节等生物过程,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及免疫相关通路上。预测得到10种化合物,可能对Ni-ACD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结论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Ni-ACD关键基因,并预测潜在的治疗药物,为临床及药物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生物信息学 差异表达基因 潜在治疗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喉接触性肉芽肿中医辨治医案2则
18
作者 韩金帅 闫新宇 +1 位作者 王曼 王俊阁 《北京中医药》 2024年第2期228-230,共3页
喉接触性肉芽肿(laryngeal contact granuloma,LCG),亦称为非特异性肉芽肿、声带接触性肉芽肿、声带突肉芽肿,是一种肉芽增生性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性病变[1-2],多以声嘶、发声疲劳、咽异物感为主要症状。研究[3]发现单纯手术切除病变组织... 喉接触性肉芽肿(laryngeal contact granuloma,LCG),亦称为非特异性肉芽肿、声带接触性肉芽肿、声带突肉芽肿,是一种肉芽增生性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性病变[1-2],多以声嘶、发声疲劳、咽异物感为主要症状。研究[3]发现单纯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术后复发率超过90%。口服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的保守治疗有用药周期长、患者依从性低、药物不良反应多等问题[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性肉芽肿 四证 六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血栓清除系统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
19
作者 刘文江 王兵 +3 位作者 牛晓阳 李越 高士钦 丁亚坤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08-112,116,共6页
目的比较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与单纯CDT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急性髂股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 目的比较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与单纯CDT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急性髂股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联合组(n=59)和单纯CDT组(n=64)。观察两组患者的技术成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尿激酶用量,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膝下10 cm和膝上15 cm处周径差,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一期靶血管通畅率,术后6、12个月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显效率高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尿激酶用量明显少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患者膝下10 cm、膝上15 cm处患侧与健侧的周径差均低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患者的术后一期靶血管通畅率高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6、12个月PTS发生率均低于单纯CD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CDT治疗相比,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联合CDT治疗急性髂股DVT的临床疗效更好,术后一期靶血管通畅率更高,尿激酶使用量更少,患肢肿胀减退更好,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后PTS、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 导管接触性溶栓 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工方式的油茶籽油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抗炎效果
20
作者 陈宇 杨纪元 +5 位作者 邱之阳 张笑 邱昌扬 周凯 郝泽金 陈志敏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67,共7页
为了明确不同加工方式的油茶籽油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效果,并探究油茶籽油中的主要抗炎物质,分别制备低温压榨油茶籽油、热榨油茶籽原油、热榨精炼油茶籽油、土榨油茶籽油和超临界CO_(2)油茶籽油,分析不同加工方式及添加不同... 为了明确不同加工方式的油茶籽油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效果,并探究油茶籽油中的主要抗炎物质,分别制备低温压榨油茶籽油、热榨油茶籽原油、热榨精炼油茶籽油、土榨油茶籽油和超临界CO_(2)油茶籽油,分析不同加工方式及添加不同活性物质的油茶籽油对ACD模型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并结合ELISA法、HE染色和免疫组化探究其对小鼠炎症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油茶籽油对ACD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率最高,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其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降低率超过10%,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好转,耳廓肿胀组织中NF-κB阳性表达量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预防性给药的抗炎效果普遍低于造模后给药;倍数添加角鲨烯和生育酚的油茶籽油对ACD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率显著提高,在50%左右,且角鲨烯、生育酚处理组小鼠耳廓组织中NF-κB阳性表达量与阴性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因此,外用超临界CO_(2)萃取的油茶籽油治疗小鼠ACD效果最佳,其抗炎效果并非源于单一活性成分,与角鲨烯和生育酚等活性成分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抗炎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超临界CO_(2)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