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排烃强度预测深陷期砂砾岩扇体的含油性 被引量:7
1
作者 隋风贵 罗佳强 曹建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7-52,共6页
深陷期的砂砾岩扇体岩性油气藏是含气盆地勘探中后期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其含油性主要取决于有效烃源岩的排烃强度、砂体的储集性能、油气排驱动力等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东营凹陷已钻探的深陷期砂砾岩扇体进行研究发现,扇体的油... 深陷期的砂砾岩扇体岩性油气藏是含气盆地勘探中后期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其含油性主要取决于有效烃源岩的排烃强度、砂体的储集性能、油气排驱动力等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东营凹陷已钻探的深陷期砂砾岩扇体进行研究发现,扇体的油气充满度与排烃强度密切相关;在油源充足的情况下,其成藏效果则主要受储集物性的影响。指出砂体的驱替效率指数>15%、且位于排烃强度>20×104t/km2内的砂砾岩扇体易于形成充满度较高的油气藏,而厚度<2m、孔隙度<12%的砂体则不利于成藏。该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东营凹陷深陷期砂砾岩扇体的油气勘探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它对陆相断陷盆地深陷期岩性油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陷期 排烃强度 砂砾岩扇体 含油性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段有效烃源岩及生排烃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郭凯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23,共9页
通过烃源岩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测井有机碳计算、生烃潜力法及生排烃史模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段有效烃源岩的分布、生排烃史及排烃强度。长7段有机碳含量大于1.0%的暗色泥岩(含油页岩)厚度主要为20~90 m,平均有机碳含量主... 通过烃源岩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测井有机碳计算、生烃潜力法及生排烃史模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段有效烃源岩的分布、生排烃史及排烃强度。长7段有机碳含量大于1.0%的暗色泥岩(含油页岩)厚度主要为20~90 m,平均有机碳含量主要介于2%~9%,其有效烃源岩分布以w(TOC)=1.0%和Ro=0.7%为界限,具有大面积广覆式分布的特征;长7段有效烃源岩在侏罗纪末期开始成熟生烃,主要在早白垩世早期(140~130 Ma,Ro≈0.7%)开始排烃,至早白垩世末期(100 Ma)达到生排烃高峰(Ro≈1.0%),最大产油率接近400 mg/g,排油率达308 mg/g,晚白垩世以来的区域性构造抬升使得生烃停止;长7段有效烃源岩排烃强度主要分布于(10~250)×104t/km^2,具有强排烃特征,以长6—长8段致密油为主的延长组油藏主要分布于排烃强度大于20×10~4t/km^2的地区,油气具有近源短距离富集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源岩 热演化 排烃强度 延长组 三叠系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虎地区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及结果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林小云 田世澄 +1 位作者 于永生 崔刚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2003年第4期74-79,共6页
生排烃史是研究成藏过程的关键环节,本文在恢复埋藏史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生排烃史模型,模拟并编制各时期的生排烃强度等值线图并分析其生排烃史。结果表明,孙虎地区存在持续沉降型、早期沉降型和二次沉降型三种生排烃类型。沙三段至东营... 生排烃史是研究成藏过程的关键环节,本文在恢复埋藏史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生排烃史模型,模拟并编制各时期的生排烃强度等值线图并分析其生排烃史。结果表明,孙虎地区存在持续沉降型、早期沉降型和二次沉降型三种生排烃类型。沙三段至东营组沉积末期只在北区和前磨头洼陷中心有少量的烃生成排出;孔二段在沙一段沉积末期生排烃范围有所扩大,东营组沉积末期几乎扩展到全区。本区生排烃总量较少,属贫油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岩 模拟 类型 排烃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DW海域LZ凹陷古近系烃源岩排烃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鲜志尧 罗小平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2年第1期39-45,3,共7页
辽中凹陷古近系发育有四套烃源岩,各套烃源岩对于辽中凹陷油气成藏的贡献大小不同。在对烃源岩评价的基础上,利用排烃门限理论及生烃潜力法,对辽中凹陷古近系东二下段、东三段、沙一段和沙三段烃源岩的排烃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排烃强度... 辽中凹陷古近系发育有四套烃源岩,各套烃源岩对于辽中凹陷油气成藏的贡献大小不同。在对烃源岩评价的基础上,利用排烃门限理论及生烃潜力法,对辽中凹陷古近系东二下段、东三段、沙一段和沙三段烃源岩的排烃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排烃强度进行评价。经研究发现,各套烃源岩层的排烃门限深度分别为2 400m、2 900m、2 700m和2 500m左右,通过排烃强度的计算可知,沙三段烃源岩平均排烃强度最高。根据对各套烃源岩层厚,各项烃源岩评价参数,以及现今排烃强度等参数的综合分析认为,辽中凹陷沙三段烃源岩对于辽中凹陷油气成藏贡献最大,是辽中凹陷主力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凹陷 古近系 源岩 特征 排烃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查干凹陷巴二段烃源岩评价及排烃特征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鹏 罗小平 +1 位作者 邓已寻 徐猛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2年第4期8-12,77,共5页
根据烃源岩厚度、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对查干凹陷白垩系巴音戈壁组二段烃源岩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生烃潜力法对巴二段的排烃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排烃强度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巴二段烃源岩层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但东... 根据烃源岩厚度、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对查干凹陷白垩系巴音戈壁组二段烃源岩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生烃潜力法对巴二段的排烃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排烃强度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巴二段烃源岩层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但东西部次凹差别较大;巴二段烃源岩的排烃门限和排烃高峰分别对应于1600m和2700m;平均排烃效率为55%,最大可达80%;平均排烃强度为200×104t/km2。展现了良好的资源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干凹陷 巴二段 源岩 模式 排烃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沙三段烃源岩评价及生排烃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艺帆 刚文哲 +2 位作者 朱传真 姜文亚 廖文毫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27,共17页
以桂源岩热解分析数据为基础,结合PetroMod盆地模拟技术,明确研究区痊源岩特征及热演化史,运用生桂潜力法建立生排痊模式,分析生排痊史及排痊强度,揭示歧口凹陷沙三段痊源岩热演化与生排痊作用对油气运聚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 以桂源岩热解分析数据为基础,结合PetroMod盆地模拟技术,明确研究区痊源岩特征及热演化史,运用生桂潜力法建立生排痊模式,分析生排痊史及排痊强度,揭示歧口凹陷沙三段痊源岩热演化与生排痊作用对油气运聚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痊源岩普遍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在镜质组反射率约为0.53%和0.83%时分别进入生坯和排痊门限,其排痊率达250mg/g,排痊效率达65%。晚始新世末一早渐新世开始短暂生痊,因构造抬升运动而中止,在中渐新世开始排坯,至中渐新世末达到生排桂高峰期,之后于晚渐新世末再次因构造运动生排疑中止,整个生排坯过程与桂源岩热演化阶段基本一致。排坯中心沿歧北次凹一歧口主凹周缘分布,排妊强度达90x10^(6)t/km^(2),具有强排妊特征。广泛式的生排分布特征为歧口凹陷邻近隆起和斜坡部位提供了丰富的油气来源和运移动力,油气同时具有近源成藏及远距离侧向运移成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岩评价 热演化 特征 排烃强度 沙三段 歧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平湖油气田烃源岩特征与油气生成 被引量:13
7
作者 陈敬轶 王飞宇 刘晓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0-83,100,共5页
东海平湖油气田平湖组地层天然气饱和-超饱和油气藏广泛分布,油气藏垂向分布特征明显。基于PH1~PH5井470多个岩石热解数据的分析表明,平湖油气田源岩为典型的煤系源岩,源岩类型属于Ⅱ~Ⅲ型,有机质丰度w(TOC)大于6%的碳质泥岩(或煤层... 东海平湖油气田平湖组地层天然气饱和-超饱和油气藏广泛分布,油气藏垂向分布特征明显。基于PH1~PH5井470多个岩石热解数据的分析表明,平湖油气田源岩为典型的煤系源岩,源岩类型属于Ⅱ~Ⅲ型,有机质丰度w(TOC)大于6%的碳质泥岩(或煤层)对应的氢指数[I(H)]为200~350 mg/g。原油和源岩分子地球化学参数对比分析显示,原油为成熟原油,源岩在大约3 500 m以下开始大量生排烃,平湖组是平湖油气田油气的主要贡献层段。在烃源岩定量表征基础上,分别计算了PH1~PH5井有效源岩的排烃强度和气油比(GOR),分别为1.44×106~23.61×106t/km2和7 225~7 792 m3/t,说明源岩的类型[表现为I(H)]和厚度决定了平湖地区排油气强度的大小,煤系源岩以生气为主,由于这种类型源岩的存在,决定了平湖地区高GOR油气藏分布的局面,并进一步导致现今油气成藏的独特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岩 成熟度 油气生成 GOR 排烃强度 平湖油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烃源岩评价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东燕 曾华盛 王津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2-195,共4页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以泥质烃源岩为主,有机质丰度较高,多处于成熟—过成熟演化阶段,具备较好的生烃能力。研究表明排烃强度可以最终体现烃源岩的质量,文中以排烃强度为基础将研究区分为3类:一类烃源区位于什邡...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以泥质烃源岩为主,有机质丰度较高,多处于成熟—过成熟演化阶段,具备较好的生烃能力。研究表明排烃强度可以最终体现烃源岩的质量,文中以排烃强度为基础将研究区分为3类:一类烃源区位于什邡、彭州、温江、大邑和都江堰地区,面积约为5 412 km^2,烃源岩厚度约为1 000-1 650 m,排烃强度约为(100-270)×10^8m^3/km^2;二类烃源区位于绵阳、绵竹、中江和成都地区,面积约为6 281 km2,烃源岩厚度约为700-1 500 m,排烃强度约为(50-100)×10^8m^3/km^2;三类烃源区位于安县、丰谷和龙泉驿地区,面积约为4 895 km^2,烃源岩厚度约为400-700 m,排烃强度约为(10-50)×10^8m^3/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烃强度 地球化学特征 源岩 上三叠统 川西坳陷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烃源灶表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9
作者 冯伟平 王飞宇 +3 位作者 杨雪迪 江涛 高歌 李向阳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1-542,共12页
乌兰花凹陷是近年来在二连盆地南部新发现的富油凹陷,但南北两个洼槽探明的油气资源差异明显。为了准确评价乌兰花凹陷的油气资源潜力,系统地分析了乌兰花凹陷烃源灶特征,讨论了烃源灶与油藏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乌兰花凹陷阿尔善组至... 乌兰花凹陷是近年来在二连盆地南部新发现的富油凹陷,但南北两个洼槽探明的油气资源差异明显。为了准确评价乌兰花凹陷的油气资源潜力,系统地分析了乌兰花凹陷烃源灶特征,讨论了烃源灶与油藏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乌兰花凹陷阿尔善组至腾一上段发育C、D/E和F相源岩,受构造-层序演化的影响,南北洼槽倾油型(C相)源岩发育层段存在明显差异,南洼槽C相源岩主要发育在阿尔善组,腾一上段和下段以D/E相源岩为主,而北洼槽阿尔善组至腾一上段均发育C相源岩。多口探井热史标定结果表明,乌兰花凹陷烃源岩成熟门限在2000 m左右,南洼槽仅阿尔善组烃源岩进入成熟阶段,阿尔善组C相源岩排油强度为0.5~7.9 MMT/km^(2),为凹陷的主力烃源岩,而北洼槽阿尔善组C相烃源岩主要发育在阿尔善组上段,成熟度较低,最大值仅为0.78%Ro,烃源灶排烃强度小于0.2 MMT/km^(2),不能形成规模性的油藏。乌兰花凹陷探明的原油均在南洼槽,且集中在烃源灶周围,表现为近源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花凹陷 湖相源岩 有机相 成熟度 排烃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中-南部煤系及其上覆地层游离天然气成藏的地质控制 被引量:16
10
作者 秦勇 韦重韬 +4 位作者 张政 王存武 杨兆彪 梁建设 柳迎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35,共12页
煤系气及其上覆地层各类天然气的共生、共探及共采,是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提高煤系气开发经济性的重要途径。沁水盆地中—南部连续沉积的上石炭统—下三叠统构成了有利的油气生储盖组合系统,煤层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生气和排烃强度大,... 煤系气及其上覆地层各类天然气的共生、共探及共采,是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提高煤系气开发经济性的重要途径。沁水盆地中—南部连续沉积的上石炭统—下三叠统构成了有利的油气生储盖组合系统,煤层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生气和排烃强度大,气源充足,煤系气显示强烈,成藏前景可观。燕山运动中期构造-热事件导致石炭、二叠纪煤层发生强烈的二次生烃和排烃作用,为煤系及其上覆地层泥页岩和致密砂岩储层提供丰富的气源。煤层中天然气以扩散、盖层突破、渗流等方式排烃,累计排烃强度最大的地带沿复向斜轴部分布;排烃作用较活跃和中等活跃地带分布于复向斜轴部的中段和北段,天然气逸散程度相对较低,有利于游离气的富集。总体来看,研究区发育下生(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系)、下—中储(太原组—下石盒子组)、上盖(上二叠统—三叠系)的游离气系统,具有构造、岩性、水力等多种圈闭形式,游离气成藏受控于燕山运动中期的构造分异和异常热事件以及新生代以来盆地持续回返两个关键地质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煤系 游离天然气 生储盖组合 排烃强度 成藏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输导能力定量评价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以济阳坳陷青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13
11
作者 孙波 张善文 王永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14,111-112,共5页
为了对断层输导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将其表征为与油气资源量成线性正相关关系的、单位时间内断层输导的油气资源量,其影响因素包括烃源岩排烃强度、主要成藏期断层古落差、成熟烃源岩内部断层平面延伸长度和断层停止活动时间。采用断层输... 为了对断层输导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将其表征为与油气资源量成线性正相关关系的、单位时间内断层输导的油气资源量,其影响因素包括烃源岩排烃强度、主要成藏期断层古落差、成熟烃源岩内部断层平面延伸长度和断层停止活动时间。采用断层输导能力定量评价公式对济阳坳陷青西地区的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断层输导能力与油气资源量拟合的常数取值为210时,断层输导能力之和与邻区辛镇油田东部和研究区永安镇油田对应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具有良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拟合结果表明,永101、永106和永116井区位于油源断层附近,圈闭发育,能量半衰时梯度异常,为有利勘探目标;预测新立村油田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约有1 800×104t的石油地质储量有待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输导能力 定量评价 源岩排烃强度 断层活动性 青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浊积砂体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42
12
作者 隋风贵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5-59,共5页
东营断陷盆地沉积中心广泛发育了浊积砂体,它与烃源岩间存在密切的成生关系,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但对其含油气性难以定量预测。对该地区大量已钻探浊积砂体油气藏特征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测试和模拟试验资料分析,对浊积砂体... 东营断陷盆地沉积中心广泛发育了浊积砂体,它与烃源岩间存在密切的成生关系,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但对其含油气性难以定量预测。对该地区大量已钻探浊积砂体油气藏特征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测试和模拟试验资料分析,对浊积砂体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定量评价和预测浊积砂体含油气性的相关界限参数。结果表明,浊积砂体围岩的排烃强度是决定砂体成藏的关键因素。在油源充足的情况下,其含油性则主要受砂体的储集属性和成藏动力及阻力条件的影响。其中,围岩排烃强度大于20×104t/km2、且成藏动力指数大于15%时,易于形成高充满度的油气藏;而厚度小于2m、孔隙度小于12%的砂体则不利于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断陷盆地 浊积砂体 排烃强度 储集属性 成藏动力指数 油气充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源下致密油成藏源岩下限与分类标准 被引量:2
13
作者 康德江 《世界地质》 CAS 2021年第4期889-897,共9页
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是源下致密油的典型代表。为了能够有效识别和预测致密油有利富集部位,明确勘探方向,对致密油源岩下限和分类标准开展研究。通过对青山口组烃源岩的排烃强度进行定量计算,结合TemisFlow盆地模拟软件进行了过剩压力... 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是源下致密油的典型代表。为了能够有效识别和预测致密油有利富集部位,明确勘探方向,对致密油源岩下限和分类标准开展研究。通过对青山口组烃源岩的排烃强度进行定量计算,结合TemisFlow盆地模拟软件进行了过剩压力的恢复。通过模拟烃源岩的排烃强度与现存泥质源岩中的残留有机碳含量和过剩压力的关系,最终确定青山口组泥岩以过剩压力1.0 MPa、排烃强度1.5×10^(6)t/km^(2)、残留有机碳1.0%为致密油有效源岩下限。根据这个下限标准,将青山口组泥岩划分为优质源岩、有效源岩和无效源岩三种类型。进一步明确了致密油的发育同样受到源控作用影响,有效烃源岩及以上类别源岩发育区是致密油的主要富集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成藏下限 排烃强度 源岩 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烃源灶排烃特征及供烃模式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润泽 赵贤正 +5 位作者 李宏军 赵长毅 蒲秀刚 刘海涛 付立新 李传明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7-380,共14页
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烃源灶排烃特征及供烃模式不明,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针对存在的问题,基于录井、测井资料,运用岩心观察、地球化学分析及典型油气藏剖面解析等多种手段,结合烃源岩埋藏史和热史,明确了烃源岩排... 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烃源灶排烃特征及供烃模式不明,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针对存在的问题,基于录井、测井资料,运用岩心观察、地球化学分析及典型油气藏剖面解析等多种手段,结合烃源岩埋藏史和热史,明确了烃源岩排烃特征、烃源灶演化及供烃模式.认为烃源灶由早期"单灶为主"演化到后期南北部"双灶供烃",两期排烃使油气在空间上广泛分布,存在3种源-藏组合.研究结果表明:1)煤、炭质泥岩和泥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分别是2000 m(Ro为0.68%),2100 m(Ro为0.70%)和2150 m(Ro为0.72%);3种烃源岩达到排烃门限后均会经历一段快速排烃的过程,之后排烃速率持续下降;泥岩的排烃效率低于炭质泥岩和煤.2)侏罗纪末和白垩纪末黄骅南部最大排烃强度(21.00×10^8 m^3和22.77×10^8 m^3)远大于黄骅北部(2.96×10^8 m^3),古近纪末北部最大排烃强度(58.09×10^8 m^3)与南部(78.26×10^8 m^3)差距减小,现今南北部基本一致(98×10^8 m^3和89×10^8 m^3).3)天然气成因判别和油源对比证实煤系源岩供气层位分布于奥陶系、二叠系、中生界和古近系,原油聚集于奥陶系、二叠系和中生界;存在"源下"、"源内"和"源上"油气藏,对应不同的供烃模式,源内岩性油气藏为勘探潜在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源岩 模式 排烃强度 源灶 模式 黄骅坳陷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烃源岩生排烃特征及天然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珈毓 王晓锋 +6 位作者 吴疆 王庆涛 孙宜朴 卢颖忠 张东东 刘文汇 邱万鎏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33-1445,共13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不同类型烃源岩生烃贡献不明确的问题,利用生烃动力学研究方法,考虑不同岩性烃源有机质品质差异、岩石物性、吸附能力等因素,评价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煤岩和炭质泥岩的生烃特征。综合煤岩、炭质泥...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不同类型烃源岩生烃贡献不明确的问题,利用生烃动力学研究方法,考虑不同岩性烃源有机质品质差异、岩石物性、吸附能力等因素,评价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煤岩和炭质泥岩的生烃特征。综合煤岩、炭质泥岩在南部的厚度分布,绘制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煤岩、炭质泥岩生烃强度、排烃强度图。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在煤层分布局限的情况下,炭质泥岩是主力烃源岩,这与前人仅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参数而得出南部煤岩为主力烃源岩的认识有很大不同。相关认识对今后盆地南部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上古生界 排烃强度 主力源岩 勘探方向
原文传递
天然气扩散散失率定量评价——以苏里格气田苏X区块为例
16
作者 李志远 杨仁超 +3 位作者 张吉 王一 杨特波 董亮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6-84,共9页
天然气扩散散失率在定量评价天然气扩散对气藏破坏的影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获取其相对成熟的定量评价方法,在综合考虑扩散时间、岩石扩散系数、浓度梯度、含气面积和烃源岩排烃强度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苏里格气田陆源碎屑岩气... 天然气扩散散失率在定量评价天然气扩散对气藏破坏的影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获取其相对成熟的定量评价方法,在综合考虑扩散时间、岩石扩散系数、浓度梯度、含气面积和烃源岩排烃强度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苏里格气田陆源碎屑岩气藏天然气扩散的地质模型,并形成了一套陆源碎屑岩气藏天然气扩散散失率的定量评价方法。其基本思路:首先,依据烃源岩厚度、密度、原始有机碳恢复系数、残余有机碳含量及原始有机质气态烃产率等数据计算出生烃强度;其次,运用生烃强度乘以排烃系数,得出排烃强度;再次,依据菲克第一定律,推导出计算天然气扩散散失量的公式,并据此计算天然气扩散散失量,然后将其与含气面积相除,得出天然气扩散散失强度;最后,将天然气扩散散失强度与烃源岩排烃强度相除,得出天然气扩散散失率。依据该计算方法,对苏里格气田苏X区块天然气扩散散失率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出该区天然气扩散散失率大多为11%~17%,表明该气田天然气扩散散失率较低,天然气扩散散失对气藏破坏较小。其结果与苏里格气田地质储量、开发数据相吻合,表明该计算方法适用于陆源碎屑岩气藏天然气扩散散失率的定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 天然气 扩散散失率 定量评价 排烃强度 苏里格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660井区沙三下亚段碳酸盐岩砂砾岩体含油性控制因素
17
作者 许爱生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年第3期178-178,共1页
车镇凹陷套尔河洼陷沙三下亚段发育浊积成因的碳酸盐岩砂砾岩体,油藏类型为"泥包砂"式的岩性油气藏,钻探结果证实其含油性差异较大。研究了该砂砾岩体含油性的控制因素,认为围岩排烃强度存在是成藏的基本条件,砂体的储集属性... 车镇凹陷套尔河洼陷沙三下亚段发育浊积成因的碳酸盐岩砂砾岩体,油藏类型为"泥包砂"式的岩性油气藏,钻探结果证实其含油性差异较大。研究了该砂砾岩体含油性的控制因素,认为围岩排烃强度存在是成藏的基本条件,砂体的储集属性(尤其是微裂缝发育)和成藏动力条件主要影响了它的含油程度,三者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其能否形成高充满度的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660井区 碳酸盐岩砂砾岩体 含油性 排烃强度 储集属性 成藏动力条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