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_(2)S第一吸收带振动激发态光解动力学的理论研究
1
作者 高倩 陈俊杰 +1 位作者 胡茜茜 谢代前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21-229,I0102,共10页
本文利用切比雪夫实波包法研究了不同初始振动态下H_(2)S第一吸收带的光解量子动力学。由于初始振动态的波函数不同,计算得到的吸收光谱以及产物的振动态分布表现出不同的动力学特性,由于角坐标波函数的变化,初始伸缩振动激发态(1,0,0)... 本文利用切比雪夫实波包法研究了不同初始振动态下H_(2)S第一吸收带的光解量子动力学。由于初始振动态的波函数不同,计算得到的吸收光谱以及产物的振动态分布表现出不同的动力学特性,由于角坐标波函数的变化,初始伸缩振动激发态(1,0,0)和(0,0,1)的吸收光谱宽度和峰值与振动基态不同,而(0,1,0)振动态的吸收光谱中有两个几乎同样高的峰值.(0,1,0)态的产物振动态分布对激发能量的依赖不强,并由V=0的产物主导,但在(1,0,0)和(0,0,1)振动态的较低能量处占主导的产物是SH(X,V=1)碎片,产物的转动态分布对总能量的依讨赖性较弱,且分布非常冷并在j=1处达到峰值,但(0,1,0)振动态的转动态分布表现出明显的振荡,其各向异性参数随转动量子数的振荡行为不同于其他三种振动态的各向异性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解 硫化氢 振动激发 量子动力学 吸收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CHD_(3)→HF+CD_(3)反应C—H伸缩振动激发的量子动力学研究
2
作者 周勇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1-278,共8页
对多原子化学反应进行精确的理论模拟研究,是当前量子动力学领域的重要挑战之一.本文运用七维的量子含时波包方法,对反应物振动基态和C—H伸缩振动第一激发态的F+CHD_(3)反应进行动力学研究.分析了不同振动态条件下的反应概率,发现当碰... 对多原子化学反应进行精确的理论模拟研究,是当前量子动力学领域的重要挑战之一.本文运用七维的量子含时波包方法,对反应物振动基态和C—H伸缩振动第一激发态的F+CHD_(3)反应进行动力学研究.分析了不同振动态条件下的反应概率,发现当碰撞能低于0.06 eV时反应概率曲线均表现出许多剧烈的振荡峰,支持实验上所推测的动力学共振现象.当碰撞能介于0.06—0.3 eV之间时,振动激发态反应中HF产物通道的反应概率低于振动基态反应,与实验观测结果一致.模拟发现:相比于振动基态的情况,低能碰撞时C—H伸缩振动激发态反应的非含时波函数在过渡态区域更倾向于靠近D原子一侧,并将这一现象归结为振动激发态势能面在大碰撞角区域更显著的能量优势,解释了伸缩振动激发对HF产物通道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实验结果的解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多原子反应中振动模式激发对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激发 反应概率 共振现象 抑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激发金属液形核技术在铸锭和板坯凝固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陶红标 张慧 +3 位作者 王超 王明林 王玫 赵沛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21,共4页
叙述了研发的振动激发金属液形核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以及在实验室对金属锌、1Cr7铁素体不锈钢铸锭处理效果,并进行了开发的220 mm×1 600 mm板坯连铸机振动激发金属液形核技术装置对16Mn系列钢种应用的工业化试验。结果表明,... 叙述了研发的振动激发金属液形核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以及在实验室对金属锌、1Cr7铁素体不锈钢铸锭处理效果,并进行了开发的220 mm×1 600 mm板坯连铸机振动激发金属液形核技术装置对16Mn系列钢种应用的工业化试验。结果表明,未经振动激发形核处理的板坯等轴晶率≤10%,中心疏松和偏析为1.5级,经振动激发形核处理的板坯等轴晶率≥30%,中心疏松和偏析为0.5级。分析表明,对大型铸锭使用振动激发金属液形核技术便于在线控制钢锭的凝固组织,有利于提高钢锭凝固组织的等轴晶率和改善内部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锭 板坯 振动激发形核 凝固 等轴晶率 冶金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激发对高超声速气动力/热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子健 刘云峰 姜宗林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6-626,共11页
随着飞行马赫数的不断提高,空气的高温气体效应越来越明显,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气动力/热特性产生重要影响.高温气体效应对气动力/热的影响机理复杂,影响参数众多,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完全研究清楚.发生高温气体效应时,多个非线性物理过... 随着飞行马赫数的不断提高,空气的高温气体效应越来越明显,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气动力/热特性产生重要影响.高温气体效应对气动力/热的影响机理复杂,影响参数众多,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完全研究清楚.发生高温气体效应时,多个非线性物理过程耦合在一起,地面试验和数值模拟无法将这些过程解耦,无法给出关键物理机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一种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两步渐进新方法:先通过牛顿迭代法得到发生振动激发过程的斜激波无黏解;再将该无黏解的结果作为边界条件,求解边界层的黏性解.利用该方法研究了振动激发过程对二维斜劈的气动力/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振动激发过程对斜激波后的温度、密度、马赫数、雷诺数和斜激波角影响较大,而对压力和速度影响较小.斜激波波后的无黏流动与边界层流动是耦合在一起的.发生振动激发后,斜激波波后雷诺数的增大会导致边界层厚度减小,结合多个物理量的变化,如速度增大和温度减小,共同对边界层内的摩擦阻力和气动热产生影响.对比完全气体的结果发现,振动激发使壁面摩阻升高,而使壁面热流降低.分别通过影响激波层和边界层,振动激发对摩阻的影响是弱耦合的,而对热流的影响则是强耦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激发 气动力/热 边界层 高温气体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激发形核技术在45 t Q345B钢锭浇铸过程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王超 张慧 +2 位作者 王明林 马忠伟 赵沛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0-23,共4页
振动激发形核装置由激发形核棒、升降、测温、振动、冷却、减震等系统组成。在45 t Q345B钢扁锭浇铸过程,高度200mm振动激发形核棒置于铸锭中心处,插入钢液深度50~80mm。试验结果表明,(1)在模铸过程使用振动激发形核装置安全可靠;(2)冷... 振动激发形核装置由激发形核棒、升降、测温、振动、冷却、减震等系统组成。在45 t Q345B钢扁锭浇铸过程,高度200mm振动激发形核棒置于铸锭中心处,插入钢液深度50~80mm。试验结果表明,(1)在模铸过程使用振动激发形核装置安全可靠;(2)冷却气体达到40 m^3/h棒体表面有结壳现象,而当冷却气体液量在20 m^3/h,棒体表面很光滑,合适的冷却气体流量为20~40 m^3/h,激发形核棒表面和钢液间的温差为55~80 C;(3)通过探伤检测,振动处理板Ⅱ级合格,而未经振动处理的常规板有连续性缺陷,判定为不合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激发形核 45t钢锭 气体冷却 无损探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振动激发LiCs与CO_2碰撞中的振动-转动能量转移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淑英 范雯萱 +3 位作者 高永明 白雪 戴康 沈异凡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78-683,共6页
受激发射泵浦得到的LiCs高位振动态与CO_2碰撞,研究了LiCs不同能量对碰撞能量转移过程的影响.利用高分辨率瞬时激光感应荧光(LIF)测量得到CO_2(0000,J=2-74)原生转动态分布.转动布居数的半对数描绘给出了一个双指数结构,得到了一个T_a=6... 受激发射泵浦得到的LiCs高位振动态与CO_2碰撞,研究了LiCs不同能量对碰撞能量转移过程的影响.利用高分辨率瞬时激光感应荧光(LIF)测量得到CO_2(0000,J=2-74)原生转动态分布.转动布居数的半对数描绘给出了一个双指数结构,得到了一个T_a=660±73K[对LiCs(E=4300cm^(-1))]和550±61K[对LiCs(E=3700cm^(-1))]的低能分布,一个T_b=2380±261K[对LiCs(E=4300cm^(-1))]和1980±217K[对LiCs(E=3700cm^(-1))]的高能分布,低能分布属于弹性或弱非弹性碰撞,高能分布属于强非弹性碰撞.转动分布对LiCs能量是敏感的.但弹性与非弹性分支比基本是相同的.在一次碰撞的条件下,测量了各J态的出现和倒空速率系数,它们仅弱依赖于LiCs激发能.出现和倒空速率系数对不同LiCs能量基本一致,是振动-转动/平移弛豫轨道的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能量转移 瞬时荧光测量 原生转动态分布 出现和倒空速率系数 振动激发Li CS 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_(4+)Si_3反应动力学:振动激发态对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许宗荣 高艳玲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96-399,共4页
用准经典轨线方法研究了处于振动激发态的硅原子团簇与硅原子团簇碰撞的反应动力学.计算表明:对于Si4+Si3反应,当反应物团簇处于振动激发态时,有利于生成更小团簇的碎片,而对生成Si6十Si及Si5+Si2影响不大.
关键词 硅原子团簇 团簇 反应动力学 振动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激发对H+CH反应矢量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子亮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51-654,共4页
基于从头算势能面CH2(1A'),用准经典轨线(QCT)方法研究了不同振动激发(v=0-3)下反应H+CH→H2+C(1D)的动力学性质.在质心坐标系下计算了四个极化微分反应截面(PDDCDs),计算并讨论了描述k-j'矢量相关的P(θr)分布函数和描述k-k-&#... 基于从头算势能面CH2(1A'),用准经典轨线(QCT)方法研究了不同振动激发(v=0-3)下反应H+CH→H2+C(1D)的动力学性质.在质心坐标系下计算了四个极化微分反应截面(PDDCDs),计算并讨论了描述k-j'矢量相关的P(θr)分布函数和描述k-k-'j'三矢量相关的二面角分布P(φr).研究结果表明势能面上的深势阱和不同的振动态对产物分子H2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经典轨线方法 振动激发 产物极化 矢量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激发对O+DCl→OD+Cl反应动力学性质的影响
9
作者 许雪松 李磊 +1 位作者 荆波 杨鲲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90-1394,共5页
采用准经典轨线方法讨论了反应物分子的振动激发对O+DCl→OD+Cl反应动力学性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反应物分子的振动激发对(2π/σ)(dσ00/dωt),(2π/σ)(dσ20/dωt)和(2π/σ)(dσ22+/dωt)3个极化微分反应截面和产物分子转动角动... 采用准经典轨线方法讨论了反应物分子的振动激发对O+DCl→OD+Cl反应动力学性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反应物分子的振动激发对(2π/σ)(dσ00/dωt),(2π/σ)(dσ20/dωt)和(2π/σ)(dσ22+/dωt)3个极化微分反应截面和产物分子转动角动量取向程度的影响比较显著.变化规律反映出反应物分子的高振动激发使产物分子倾向于在平行于散射面的平面内转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DCl反应 振动激发 极化微分反应截面 矢量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振动激发的乙烯分子与钠原子V-E能量转移的温度关系
10
作者 李全新 俞书勤 +1 位作者 陈从香 马兴孝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291-291,共1页
振动态至电子态的V—E能量转移过程的研究至今还是为数不多的。本实验室曾提出了一种研究V—E能量转移的新的实验方法,最近已测定了C<sub>2</sub>H<sub>4</sub>—Na体系中V-E能量转移速率常数。此工作是研究该... 振动态至电子态的V—E能量转移过程的研究至今还是为数不多的。本实验室曾提出了一种研究V—E能量转移的新的实验方法,最近已测定了C<sub>2</sub>H<sub>4</sub>—Na体系中V-E能量转移速率常数。此工作是研究该体系的V—E能量转移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V—E能量转移是在热管炉反应器中进行的。利用三路进气系统可以调节反应器中金属钠蒸汽的分压。TEA CO<sub>2</sub>激光将反应器中乙烯分子激发到高振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激发 V-E 能量转移 速率常数 进气系统 金属钠 电子态 高振 实验方法 三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电子与H_2分子高振动激发散射动量迁移截面的研究
11
作者 冯灏 孙卫国 +1 位作者 王小炼 曾阳阳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2期84-86,101,共4页
采用体心坐标系下振动密耦合方法研究低能电子与H2分子高振动激发散射的动量迁移截面(momen-tum transfer cross section,MTCS)。通过对包含18个振动态、8个分波和16个分子对称性的研究,得到了收敛的密耦合框架下的v=0→v′=5,6,7,8,9,1... 采用体心坐标系下振动密耦合方法研究低能电子与H2分子高振动激发散射的动量迁移截面(momen-tum transfer cross section,MTCS)。通过对包含18个振动态、8个分波和16个分子对称性的研究,得到了收敛的密耦合框架下的v=0→v′=5,6,7,8,9,10等几个振动跃迁通道的动量迁移截面值,为进一步精确研究低能电子与H2分子的相互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分子散射 动量迁移截面 振动激发 H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振动激发Na_2与Ar,H_2的碰撞弛豫
12
作者 王淑英 李佳灵 +1 位作者 戴康 沈异凡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887-2891,共5页
受激发射泵浦(SEP)激发Na2(X1Σ+g)的(v=33~51,J=11)高位振动态,利用激光诱导荧光(LIF)光谱研究了Na2(X)高位振动态分别与Ar和H2的碰撞能量转移过程。SEP布居的高位态粒子的衰减曲线是一纯指数函数,由此得到总碰撞转移速率系数,它们随... 受激发射泵浦(SEP)激发Na2(X1Σ+g)的(v=33~51,J=11)高位振动态,利用激光诱导荧光(LIF)光谱研究了Na2(X)高位振动态分别与Ar和H2的碰撞能量转移过程。SEP布居的高位态粒子的衰减曲线是一纯指数函数,由此得到总碰撞转移速率系数,它们随振动能级的增加而线性增加。测量从νp=48,Jp=11转移到(47,J)态上布居的LIF光强的相对强度,得到相对转移速率系数,再由总转移速率系数得到态—态转移的绝对速率系数。对于Na2(ν)+Ar,多量子弛豫没有观察到。对于Na(ν=48)+H2,由泵浦得到的高位态ν=48上的布居的相当大的部分直接弛豫到较低能级ν=43(Δν=-5),所用的弛豫时间比位于ν=48和43中间的态之间的碰撞时间还要短,故相继单量子弛豫的机制可消除。对于ν=48,至少有占其布居数的40%的粒子经历了多量子振动弛豫过程,对这种过程的可能机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转移 激发射泵浦 激光诱导荧光 速率系数 振动激发Na2-Ar H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振动激发态吡嗪碰撞传能的QCT计算研究
13
作者 周建华 马万勇 +3 位作者 姜海辉 张纪明 王少坤 顾月姝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8-391,共4页
用准经典轨线(QCT)方法计算了高振动激发态吡嗪(C4N2H4)与N2、O2、NH3、基态吡嗪之间的碰撞传能.C4N2H4通过计算发现,高振动激发态C4N2H4与N2、O2碰撞发生的主要是V鄄V传能,与NH3碰撞发生的主要是V鄄R传能,与基态C4N2H4碰撞发生的主要是... 用准经典轨线(QCT)方法计算了高振动激发态吡嗪(C4N2H4)与N2、O2、NH3、基态吡嗪之间的碰撞传能.C4N2H4通过计算发现,高振动激发态C4N2H4与N2、O2碰撞发生的主要是V鄄V传能,与NH3碰撞发生的主要是V鄄R传能,与基态C4N2H4碰撞发生的主要是V鄄V(R)传能.通过比较高振动激发态C4N2H4、C6F6、C6H6与其基态分子的碰撞传能,发现此类碰撞传能中,若分子的对称性高,则V鄄V传能更容易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嗪 振动激发 碰撞传能 QCT计算 传能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υ)高振动激发态向C_2H_2的振动传能研究
14
作者 王宝山 郭敬忠 +2 位作者 顾月姝 毛文涛 孔繁敖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27-331,共5页
用时间分辨窝里叶红外发射谱研究了高振动激发态CO向C2H2的传能,得到了CO(v=1-3)各振动态布展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利用微分法解出弛豫微分方程组,获得CO(v=1-3)向C2H2的传能速率常数分别为:2.0±0.1,6.0±0.2和9.1&... 用时间分辨窝里叶红外发射谱研究了高振动激发态CO向C2H2的传能,得到了CO(v=1-3)各振动态布展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利用微分法解出弛豫微分方程组,获得CO(v=1-3)向C2H2的传能速率常数分别为:2.0±0.1,6.0±0.2和9.1±0.8(10-13cm3·molecule-1·s-1).传能速率随着振动量子数的增加而迅速增加.CO的振动能应向C2H2的对称伸缩模v2近共振V-V传递.传能过程中还可能形成二聚体络合物,加速了CO(v)向C2H2的传能.用abinitio方法确定了CO...C2H2两种可能的直线构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激发 V-V传能 一氧化碳 乙炔 传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与高振动激发K_2碰撞中的全分辨转动态分布
15
作者 王淑英 戴康 沈异凡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658-3663,共6页
在K_2+CO_2中,受激发射泵浦得到K_2(E=3 500和4 000cm^(-1))高位振动态,研究了高振动激发K_2与CO_2碰撞产生的CO_2全分辨转动态分布。利用高分辨瞬时激光诱导荧光(LIF)测量了CO_2(0000)J=2~74的转动和平移能量轮廓,利用双高斯函数拟合,... 在K_2+CO_2中,受激发射泵浦得到K_2(E=3 500和4 000cm^(-1))高位振动态,研究了高振动激发K_2与CO_2碰撞产生的CO_2全分辨转动态分布。利用高分辨瞬时激光诱导荧光(LIF)测量了CO_2(0000)J=2~74的转动和平移能量轮廓,利用双高斯函数拟合,分别确定各转动态的产生和倒空线宽,从而得到碰撞产生的Doppler展宽、平移温度和平移能。对于K_2不同的激发能E,能量转移的机制是相似的,为振动-转动/平移弛豫机制。但碰撞出现部分的平移温度均超出池温,而碰撞倒空部分的平移温度均略低于池温,平移能随E的增加而增大,E增加14%,平移能增加40%。CO_2(0000)转动态分布的半对数描绘给出了双指数分布,对于K_2E=3 500cm^(-1),低J态分布T_a=(523±60)K,高J态分布T_b=(1 890±210)K。Ta接近池温,说明低J态为近弹性碰撞,属单量子弛豫过程,而高J态为非弹性碰撞,属多量子驰豫过程。对于K_2E=4 000cm^(-1)同样有双指数行为,低J分布T_a=(620±65)K,高J分布T_b=(2 240±250)K。高振动态K_2(E)与CO_2碰撞,E=4 000cm^(-1)比E=3 500cm^(-1)的Ta和Tb均约高19%,说明转动分布对于K_2不同能量是敏感的,但弹性和非弹性分支比是基本相同的,弱碰撞约占82%,强碰撞约占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能量转移 激发射泵浦 瞬时荧光测量 出现和倒空轮廓 振动激发K2 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H_2碰撞过程中的H_2分子的振动激发
16
作者 许雪芬 姜莉 凌寅生 《量子光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14-18,共5页
用半经典模型描述原子A与双原子分子B -C的共线碰撞 ,分子B -C的振动激发 ,近似用线性外场中的变频振子描述 ,应用不变量方法求出He和H2 碰撞过程中H2
关键词 共线碰撞 变频振子 不变量 跃迁几率 量子光学 量子阱 振动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35)Cl,HO^(37)Cl,DO^(35)Cl和DO^(37)Cl的振动激发态光谱研究
17
作者 谢军楷 谢代前 鄢国森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8期756-763,共8页
本文用自洽场组态相互作用方法(SCF-CI)精确计算了次氯酸分子HOCI的振动激发态的能级以及次氯酸分子中的H和Cl分别被D和^(37)CI取代后的HO^(37)Cl,DO^(35)Cl和DO^(37)Cl的同位素效应,这些理论计算值与已有的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还预测了... 本文用自洽场组态相互作用方法(SCF-CI)精确计算了次氯酸分子HOCI的振动激发态的能级以及次氯酸分子中的H和Cl分别被D和^(37)CI取代后的HO^(37)Cl,DO^(35)Cl和DO^(37)Cl的同位素效应,这些理论计算值与已有的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还预测了一些尚未观测到的谱线频率及同位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激发 SCF-C1 分子光谱 次氯酸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e代数方法对SO_2分子振动激发态的研究
18
作者 潘陆宁 丁世良 姚静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CAS 2001年第2期111-115,共5页
利用Lie代数方法研究了SO2 分子的振动激发态能谱 ,拟合 30条光谱能级得到的RMS误差是 1 66cm- 1.结果表明 ,所得到的分子Hamiltonian的代数展开式可以很好地再现实验能级 ,它预测了SO2 分子振动总量子数达
关键词 SO2 振动激发 LIE代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氟化铀振动激发态的紫外吸收变化
19
作者 侯惠奇 蔡中厚 秦启宗 《化学学报》 SCIE CAS 1988年第2期126-130,共5页
本文以脉冲CO_(2)激光激发SF_(6)分子,经碰撞V-V传能产生UF_(6)振动激发态,在波长220—330nm范围内研究其紫外吸收的瞬时变化.在静态池的条件下,分别测定了脉冲CO_(2)激光能量以及SF_(6)和UF_(6)的分压对紫外吸收变化的影响.曾对2.0Torr... 本文以脉冲CO_(2)激光激发SF_(6)分子,经碰撞V-V传能产生UF_(6)振动激发态,在波长220—330nm范围内研究其紫外吸收的瞬时变化.在静态池的条件下,分别测定了脉冲CO_(2)激光能量以及SF_(6)和UF_(6)的分压对紫外吸收变化的影响.曾对2.0Torr SF_(6)和2.0Torr UF_(6)混合气体在激光脉冲能量为160mJ时,振动受激的UF_(6)分子的紫外吸收变化与波长的关系作了研究,发现在240,248,290和313nm处有明显的吸收变化的峰值,这可能系几种不同的高振动态UF_(6)分子的吸收截面的变化所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吸收 吸光度 激光激发 紫外波长 UF 红外激光 激光能量 分子 振动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经典轨线法计算高振动激发的C_(70)与惰性气体间的碰撞传能
20
作者 邓伟侨 詹际平 +1 位作者 韩克利 何国钟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1998年第4期398-404,共7页
利用经典轨线计算方法研究了高振动激活的C_(70)分子与Ar,He气原子的碰撞传能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同其他芳香体系(甲苯、azulene)相比,这类大分子的传能量反而减少。从碰撞作用持续时间的角度出发,具体探讨了造成这个观象的原因。
关键词 经典轨线法 碰撞传能 碳70 惰性气体 振动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