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振动力量训练的机制和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
作者 彭春政 危小焰 张晓韵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5-48,共4页
笔者采用文献综述法 ,对影响振动刺激力量训练的因素进行综述。作为一种新兴的力量训练方法 ,振动力量训练能行之有效的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爆发力和协调性、柔韧性。
关键词 振动力量训练 振动频率 张力性振动反射 肌梭 运动员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力量训练对我国运动员髋关节最大肌力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孙长良 何敏学 解超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2-87,共6页
目的:运用meta分析检验振动力量训练(VST)对我国运动员髋关节屈伸肌最大肌肉力量的干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百度学术、谷歌学术、维普数据库、Pub 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了11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应用Revi... 目的:运用meta分析检验振动力量训练(VST)对我国运动员髋关节屈伸肌最大肌肉力量的干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百度学术、谷歌学术、维普数据库、Pub 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了11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应用Reviwer Manager5.2版本,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研究纳入文献的效应值进行检验。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振动力量训练对髋关节屈肌峰值力矩值[WMD=-10.84,95%CI(-21.35^-0.34),P<0.05],髋关节伸肌峰值力矩值[WMD=-23.98,95%CI(-45.88^-2.08),P<0.05],髋关节屈肌相对峰值力矩值[WMD=-0.21,95%CI(-0.41^-0.02),P<0.05],髋关节伸肌相对峰值力矩值[WMD=-0.39,95%CI(-0.76^-0.01),P<0.05]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结论:振动力量训练对发展髋关节屈伸肌的最大肌肉力量具有较好的效果,振动力量训练能够提高髋关节屈伸肌的最大肌肉力量,使屈伸肌群的力量得到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力量训练 髋关节 峰值力矩 最大肌力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力量训练对女子铅球运动员支撑腿膝关节屈伸肌肉力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宋佩成 谢陶 陈敏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4-65,共2页
以上海体育学院竞技体育系10名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她们实施了6周两种不同方法的力量训练后发现:振动力量训练结合传统力量训练方法的实验组,其CYBEX等动练习机上的峰力矩、每次作功、平均作功、到峰力矩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只进... 以上海体育学院竞技体育系10名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她们实施了6周两种不同方法的力量训练后发现:振动力量训练结合传统力量训练方法的实验组,其CYBEX等动练习机上的峰力矩、每次作功、平均作功、到峰力矩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只进行传统力量训练方法的对照组。提示振动力量训练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女子铅球运动员支撑腿的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力量训练 CYBEX等动练习机 女子铅球运动员 膝关节屈伸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力量训练对技巧啦啦操底座男性运动员爆发力和最大力量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郭希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振动力量训练对技巧啦啦操底座运动员爆发力和最大力量的影响,丰富啦啦操力量训练方法。方法:21名男性啦啦操运动员随机分成对照组(10名)和实验组(11名),对照组采用传统力量训练方法,实验组在传统力量训练基础上辅助振动力量... 目的:探讨振动力量训练对技巧啦啦操底座运动员爆发力和最大力量的影响,丰富啦啦操力量训练方法。方法:21名男性啦啦操运动员随机分成对照组(10名)和实验组(11名),对照组采用传统力量训练方法,实验组在传统力量训练基础上辅助振动力量训练。实验前后测试膝关节屈伸肌慢速相对峰值力矩、单次最大做功功率,卧推尖子和站立肋木推尖子指标。结果: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相对峰值力矩、单次最大功率均显著提高,对照组(屈伸P<0.05),实验组(屈P<0.01,伸P<0.001);相对峰值力矩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屈P<0.05,伸P<0.01);最大功率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屈伸P<0.01)。实验前后,对照组卧推尖子和肋木推尖子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且实验组卧推尖子和肋木推尖子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振动力量训练可显著提高男性啦啦操底座运动员的爆发力和最大力量,提示在传统力量训练的基础上辅助振动力量训练,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力量训练 技巧啦啦操 底座 爆发力 最大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力量训练对跳远运动员下肢专项力量训练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赵洪波 侯小燕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80-85,共6页
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传统"力量训练与振动力量训练后跳远运动员进行跳深测力台测试,通过对跳深过程中影响运动员快速起跳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揭示振动训练对跳远运动员下肢专项肌力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振动力量训练... 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传统"力量训练与振动力量训练后跳远运动员进行跳深测力台测试,通过对跳深过程中影响运动员快速起跳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揭示振动训练对跳远运动员下肢专项肌力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振动力量训练有利于提高踏跳过程中缓冲阶段相应肌群退让收缩的速度及最大肌力、有利于提高蹬伸阶段相应肌群的瞬时爆发功率以及踏跳过程中工作肌群由"离心"向"向心"转化的速度,从而对跳远运动员的下肢专项力量有较好的训练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力量训练 跳远 下肢专项力量 起跳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力量训练对技巧啦啦操运动员核心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胡映珍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74-79,共6页
本文运用双组实验前后对照的方式,探讨振动力量训练对技巧啦啦操运动员的动静态及专项核心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周振动训练后,俯桥测试指标对照组男性比实验前显著提高,p〈0.05,女性无差异;实验组男、女比实验前均显著提高,p... 本文运用双组实验前后对照的方式,探讨振动力量训练对技巧啦啦操运动员的动静态及专项核心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周振动训练后,俯桥测试指标对照组男性比实验前显著提高,p〈0.05,女性无差异;实验组男、女比实验前均显著提高,p〈0.01。单平衡盘和双平衡盘显著提高(p〈0.05,p〈0.01),单平衡盘男女分别提高8.09±4.21s和9.96±3.74s,提高10%~15%;双平衡盘提高10.99±3.42s和9.78±2.54s,双平衡盘成绩24%,双平衡盘好于单平衡盘。实验组站姿控尖子提高20.21%,双底座托尖子提高35.32%,双底座托尖子的振动效果好于站姿控尖子,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振动力量训练对技巧啦啦操运动员核心稳定性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研究形成的结论对于丰富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力量训练 技巧啦啦操 核心稳定性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力量训练装置控制系统开发研究
7
作者 周苏源 危小焰 《四川体育科学》 2009年第4期21-24,共4页
振动力量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训练手段,能明显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爆发力和抗冲击、缓冲能力。我们已经开发出并应用到国家举重队的振动力量训练样机,能够满足振动训练的要求,但其控制系统却过于专业化,操作不够简便、不能控制时间以及... 振动力量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训练手段,能明显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爆发力和抗冲击、缓冲能力。我们已经开发出并应用到国家举重队的振动力量训练样机,能够满足振动训练的要求,但其控制系统却过于专业化,操作不够简便、不能控制时间以及仅能实现单机控制。本文利用VC++6.0完成了振动控制系统软件的编写,开发设计出能够同时控制多台训练样机的软件,充分发挥体育理论、机械设计、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等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作用,真正体现为体育运动服务的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力量训练 装置 控制系统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力量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模式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峰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6期92-95,100,共5页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对力量训练重视不够,对力量训练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不够,对力量训练发展的新动向缺乏深入了解,训练理念和方法陈旧,影响了力量训练的质量和效果。为此,通过查阅CNKI、Elsevier,对振动力量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的概...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对力量训练重视不够,对力量训练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不够,对力量训练发展的新动向缺乏深入了解,训练理念和方法陈旧,影响了力量训练的质量和效果。为此,通过查阅CNKI、Elsevier,对振动力量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的概念、发展历程、作用及生理学机理以及影响训练效果的因素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两种训练模式的区别、联系及局限性,以期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训练 区别 联系 局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重振动力量训练对神经肌肉的适应性研究
9
作者 陈淦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年第8期138-138,140,共2页
本文通过力量训练增强肌力,是当前力量训练研究的重要方向。肌肉力量的增加,除了由肌肉的体积决定外,神经系统也对肌肉能力起到关键作用。当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时,神经系统会随之发生适应性改变,实现对肌肉的最佳控制。本文结合实验过程... 本文通过力量训练增强肌力,是当前力量训练研究的重要方向。肌肉力量的增加,除了由肌肉的体积决定外,神经系统也对肌肉能力起到关键作用。当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时,神经系统会随之发生适应性改变,实现对肌肉的最佳控制。本文结合实验过程,分析并阐述负重振动力量训练对神经肌肉的适应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重振动力量训练 神经肌肉 适应性 实验 结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力量训练提高排球运动员专项素质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古松 尹洪满 +1 位作者 薛维亮 王德燕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3-115,118,共4页
实验组利用Power Plate振动力量训练器进行全身振动力量训练。通过振动力量训练法与传统力量训练法的比较研究,发现附加全身振动刺激的实验组运动员的弹跳素质有显著提高,同时速度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也有所提高。这表明振动力量训练能... 实验组利用Power Plate振动力量训练器进行全身振动力量训练。通过振动力量训练法与传统力量训练法的比较研究,发现附加全身振动刺激的实验组运动员的弹跳素质有显著提高,同时速度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也有所提高。这表明振动力量训练能有效提高排球运动员的专项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力量训练 振动刺激 专项素质
原文传递
振动与非振动力量练习时肌电图变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5
11
作者 许以诚 高炳宏 +1 位作者 刘文海 米卫国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4-55,61,共3页
采用芬兰的MuscleTesterME3000P8肌电图仪和MegaWin软件系统,让受试者在振动和非振动条件下,分别以动力性和静力性两种不同方式的进行屈肘练习,练习时施加不同的负荷,通过对受试者的肱二头肌、屈腕肌和对抗肌肱三头肌、伸腕肌的肌电图... 采用芬兰的MuscleTesterME3000P8肌电图仪和MegaWin软件系统,让受试者在振动和非振动条件下,分别以动力性和静力性两种不同方式的进行屈肘练习,练习时施加不同的负荷,通过对受试者的肱二头肌、屈腕肌和对抗肌肱三头肌、伸腕肌的肌电图测试。结果表明,当负荷与肌肉收缩的方式相同时,振动条件下主动肌的肌电IEMG/s值都比非振动时大,而动力性收缩时,振动轻负荷与非振动重负荷时IEMG/s值相差不大。这说明,在振动条件下进行力量训练,能够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收缩,提高肌肉的兴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力量训练 振动力量练习 肌电图 运动单位 动力性 静力性 肱二头肌 屈腕肌 伸腕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机械性振动刺激对提高肌肉力量增长的机制和效应 被引量:18
12
作者 彭春政 危小焰 周瑞霞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5-29,共5页
振动力量训练是一种新兴的力量训练方法 ,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发展 ,使屈伸肌的最大力量、爆发力和协调性、柔韧性都能得到同时协调的发展。本文从生理学角度论述了振动力量训练的可行性 ,并针对振动力量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振动力量训练是一种新兴的力量训练方法 ,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发展 ,使屈伸肌的最大力量、爆发力和协调性、柔韧性都能得到同时协调的发展。本文从生理学角度论述了振动力量训练的可行性 ,并针对振动力量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其研究方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力量训练 振动频率 神经冲动 肌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量训练方式发展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宋德海 巢晓春 《山东体育科技》 2011年第4期8-12,共5页
随着力量训练方法手段的不断细化与发展,力量训练经过了传统力量训练到电刺激训练又向具有时代性的振动力量、核心力量和功能性力量训练方向发展,新兴力量训练方式的出现使得教练员在力量训练中不能很好地理解各种力量训练的优缺点及针... 随着力量训练方法手段的不断细化与发展,力量训练经过了传统力量训练到电刺激训练又向具有时代性的振动力量、核心力量和功能性力量训练方向发展,新兴力量训练方式的出现使得教练员在力量训练中不能很好地理解各种力量训练的优缺点及针对性,以致在训练中盲目追求新兴的力量训练方法而忽视针对运动员所需力量提高的要求。本研究目的在于阐述几种力量训练方式的产生及应用,分析几种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在针对提高运动员力量过程中的优缺点,以便教练员在力量训练中选择适宜的力量训练手段,达到提高专项成绩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量训练 传统力量训练 电刺激力量训练 振动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训练 功能性力量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量训练方式发展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宋德海 巢晓春 《贵州体育科技》 2011年第3期50-54,共5页
随着力量训练方法手段的不断细化与发展,力量训练经过了传统力量训练到电刺激训练又向具有时代性的振动力量、核心力量和功能性力量训练方向发展,新兴力量训练方式的出现使得教练员在力量训练中不能很好的理解各种力量训练的优缺点以及... 随着力量训练方法手段的不断细化与发展,力量训练经过了传统力量训练到电刺激训练又向具有时代性的振动力量、核心力量和功能性力量训练方向发展,新兴力量训练方式的出现使得教练员在力量训练中不能很好的理解各种力量训练的优缺点以及针对性,以致在训练中盲目追求新兴的力量训练方法而忽视针对运动员所需力量提高的要求。本研究目的在于阐述几种力量训练方式的产生及应用,分析几种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在针对提高运动员力量过程中的优缺点,以便教练员在力量训练中选择适宜的力量训练手段,达到提高专项成绩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量训练 传统力量训练 电刺激力量训练 振动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训练 功能性力量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力量训练后老年人骨密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陈金鳌 杨帆 陆阿明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4-78,共5页
目的:研究对老年男女人群长期规律性力量训练干预后,其身体不同部位骨密度(BMD)的变化特征,为特殊人群科学健骨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老年健康男女自愿者各35名组成2个实验组,对下肢先后实施了传统力量训练和振动力量... 目的:研究对老年男女人群长期规律性力量训练干预后,其身体不同部位骨密度(BMD)的变化特征,为特殊人群科学健骨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老年健康男女自愿者各35名组成2个实验组,对下肢先后实施了传统力量训练和振动力量训练计划。分别在实验前、传统力量训练结束、以及振动力量训练结束后测量所有受试者腰椎(L2-L4)及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的BMD。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检验考察各组实验数据间的差异。结果:传统力量训练结束后,老年男性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等部位的BMD有所提高,老年女性各测量部位的BMD均无明显改变,L2-L4椎体BMD的变化无性别差异;振动力量训练结束后,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各测量部位的BMD均有显著性增长,其中L2-L4椎体、Wards三角和大转子BMD的增幅无性别差异,老年男性股骨颈BMD的增幅较老年女性偏高;此外,各测试部位BMD在振动力量训练后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传统力量训练,无性别差异。结论:长期传统力量训练有助于提高老年男性股骨近端区域的骨密度;长期振动力量训练能显著提升老年男女腰椎及股骨近端区域的骨密度,且对骨密度增长的促进效应明显优于传统力量训练,无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性别 传统力量训练 振动力量训练 骨密度
原文传递
The Progress of th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Vibration Training on Muscle Strength Exercise
16
作者 Xiaomei LV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4年第1期71-73,共3页
Vibration training is more and more extensively applied to the field of strength training. It, as a beneficial supplement to the traditional strength, is able to improve specific strength or the strength of weak posit... Vibration training is more and more extensively applied to the field of strength training. It, as a beneficial supplement to the traditional strength, is able to improve specific strength or the strength of weak posi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achieving the muscle strength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In this paper, the anatomy, physiology, and biomechanics foundations for vibration training to increase muscle strength are mainly analyzed, and then the principle of vibration training to increase muscle strength is further expounded, and also the increase of muscle strength is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vibration frequency, vibration amplitude, vibration posture, vibration intermittent time, and vibration mode, so as to clarify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progress of the study on vibration trai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bration Training Muscle Strength Anatomy Foundation Physiology Foundation Biomechanics Foundation Vibration Posture Intermittent Time Vibration Frequency Vibration Amplitu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small-volume soccer and vibration training on body composition,aerobic fitness,and muscular PCr kinetics for inactive women aged 20-45
17
作者 Luke J.Connolly Suzanne Scott +11 位作者 Magni Mohr Giorgos Ermidis Ross Julian Jens Bangsbo Sarah R.Jackman Joanna L.Bowtell Rosemary C.Davies Susan J.Hopkins Richard Seymour Karen M.Knapp Peter Krustrup Jonathan Fulford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SCIE 2014年第4期284-292,共9页
Purpose: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16 weeks of small-volume, small-sided soccer training soccer group (SG, n = 13) and oscillating whole-body vibration training vibration group (VG, n = 17) on... Purpose: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16 weeks of small-volume, small-sided soccer training soccer group (SG, n = 13) and oscillating whole-body vibration training vibration group (VG, n = 17) on body composition, aerobic fitness, and muscle PCr kinetics in healthy inactive premenopausal women in comparison with an inactive control group (CO, n = 14). Methods: Training for SG and VG consisted of twice-weekly 15-min sessions with average heart rates (HRs) of ~ 155 and 90 bpm respectively. Pre- and post-measurements of body composition (DXA), phosphocreatine (PCr) on- and off-kinetics, and HR measurements during stand- ardised submaximal exercise were performed. Results: After 16 weeks of training in SG, fat percentage was lowered (p = 0.03) by 1.7%±2.4% from 37.5% ± 6.9% to 35.8% ± 6.2% and the PCr decrease in the quadriceps during knee-extension ramp exercise was attenuated (4% ± 8%, p = 0.04), with no changes in VG or CO (time- group effect: p=0.03 and p = 0.03). Submaximal exercise HR was also reduced in SG after 16 weeks of training (6%± 5% of HRmax, p = 0.01). Conclusion: Short duration soccer training for 16 weeks appears to be sufficient to induce favourable changes in body composition and indicators of aerobic fitness and muscle oxidative capacity in untrained premenopausal wo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t percentage Heart rate MRS PCr kinetics Small-sided socc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