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控型挥发油藏连通井组动态储量计算新方法与主控因素分析
1
作者 李会会 李冬梅 +2 位作者 梅胜文 万小勇 邹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657-3663,共7页
断控型碳酸盐岩挥发油藏地质条件和生产井间关系复杂,常规方法应用于计算动态储量的适用性差。考虑油藏缝洞发育、油气两相渗流和井间强连通性的特征,提出了挥发油藏拟压力函数并给出油相饱和度变化规律,建立了挥发油藏多相流动物质平... 断控型碳酸盐岩挥发油藏地质条件和生产井间关系复杂,常规方法应用于计算动态储量的适用性差。考虑油藏缝洞发育、油气两相渗流和井间强连通性的特征,提出了挥发油藏拟压力函数并给出油相饱和度变化规律,建立了挥发油藏多相流动物质平衡理论的井组动态储量计算新方法,该方法利用井底流压计算动态储量,且井组无静压测试需求。结果表明:基于多相拟压力函数的流动物质平衡方程描述了产油率和累计产量的线性关系。对井组动态储量主控因素进行偏相关分析,认为影响生产动态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平均产油量、产量递减率和地层能量。定量评价地层及流体重要参数误差对动态储量计算结果的影响,认为断控性油藏的地层压缩系数和孔隙度对动态储量计算精度影响大。将井组动态储量计算方法应用于顺北油田典型井组,利用多相拟压力代替压力绘制流动物质平衡诊断曲线,规整化产油量与规整化累计产油量关系趋势具有线性特征。实践表明,新方法为准确计算挥发油藏井组的动态储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藏 多井干扰 流动物质平衡 动态储量 参数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桥油田挥发油藏递减规律研究及控递减技术对策
2
作者 梅蓉 胡子龙 +1 位作者 王静 于淼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4年第4期45-47,共3页
板桥油田为复杂断块油藏,构造破碎,发育多套挥发油藏,生产特征主要表现为:(1)油气井自喷能力强,初期高产,油气同出;(2)压力下降快,产量递减大:压力下降速度1.24 MPa/月,地层压力下降20%时,油井面临停喷;(3)注水开发适应性差:受构造储层... 板桥油田为复杂断块油藏,构造破碎,发育多套挥发油藏,生产特征主要表现为:(1)油气井自喷能力强,初期高产,油气同出;(2)压力下降快,产量递减大:压力下降速度1.24 MPa/月,地层压力下降20%时,油井面临停喷;(3)注水开发适应性差:受构造储层影响,井组多为1注1采,水驱方向单一。同时常规注水困难,70%需使用增注泵注水。砂体条带状分布,注采井网平行于主应力方向,注水见效有效期短,注入水易水窜。通过对挥发油藏产量递减原因及规律分析,提出相应的产量控递减技术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桥油田 挥发油藏 控递减 技术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酸气挥发油藏回注溶解气对原油相态与物性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晨朔 范子菲 +2 位作者 许安著 赵伦 赵亮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7期152-156,共5页
含酸性气体(H_2S和CO_2)的挥发油藏选择回注溶解气开发,既能减缓压力衰竭,又可以节省酸气处理费用。但回注含酸气组分的溶解气对原油相态与物性影响规律尚不明确,进而制约了注气开发效果的预测和注气组分的优化。以国外某挥发油藏为例,... 含酸性气体(H_2S和CO_2)的挥发油藏选择回注溶解气开发,既能减缓压力衰竭,又可以节省酸气处理费用。但回注含酸气组分的溶解气对原油相态与物性影响规律尚不明确,进而制约了注气开发效果的预测和注气组分的优化。以国外某挥发油藏为例,在组分划分和PVT实验拟合的基础上通过模拟注气膨胀实验研究了溶解气及H_2S和CO_2等主要气体组分对原油相态与物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溶解气中的H_2S和CH_4对原油p-T相图影响显著,而CO_2和溶解气对原油p-T相图影响很小;酸性气体除降黏能力低于CH_4以外,在降低原油饱和压力、降低原油挥发性和膨胀原油体积方面均强于CH_4;含酸气挥发油藏回注溶解气有利于提高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藏 酸气 溶解气回注 注气膨胀 相态 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酸气挥发油藏回注溶解气混相机理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晨朔 范子菲 +3 位作者 许安著 赵伦 赵亮东 罗二辉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7年第2期41-46,共6页
针对高含酸气组分(H_2S和CO_2)的挥发油藏,基于热力学平衡理论和组分数值模型,利用模拟注气膨胀实验、最小混相压力计算、模拟多级接触实验和模拟细管实验,研究了回注溶解气的混相方式、混相压力和混相过程以及酸气组分对混相的作用机... 针对高含酸气组分(H_2S和CO_2)的挥发油藏,基于热力学平衡理论和组分数值模型,利用模拟注气膨胀实验、最小混相压力计算、模拟多级接触实验和模拟细管实验,研究了回注溶解气的混相方式、混相压力和混相过程以及酸气组分对混相的作用机制。以目标区块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回注溶解气混相方式为蒸发和凝析并存,且凝析混相机理占主导地位;原油中的酸气组分能够降低最小混相压力,增强凝析式混相作用,其中H_2S的作用效果强于CO_2;在蒸发和凝析并存的动态混相过程中,尤其在向前接触段酸气组分有利于减少接触次数,降低混相难度;另外,酸气组分还有助于降低气油流度比,改善注气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藏 酸气 溶解气回注 蒸发 凝析 混相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临界挥发油藏CO_(2)−近临界挥发油−地层水三相相态实验 被引量:4
5
作者 韩鑫 侯大力 +3 位作者 赵锐 黄思婧 余洋阳 强贤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7-123,共7页
在衰竭开采中后期,近临界挥发油藏存在气体大量脱出、地层能量不足的问题。为了提高气藏采收率,在目前地层条件下(157.5℃,24 MPa),开展CO_(2)−近临界挥发油两相相平衡实验研究,在原始地层条件下(157.5℃,40.6 MPa),开展CO_(2)−近临界... 在衰竭开采中后期,近临界挥发油藏存在气体大量脱出、地层能量不足的问题。为了提高气藏采收率,在目前地层条件下(157.5℃,24 MPa),开展CO_(2)−近临界挥发油两相相平衡实验研究,在原始地层条件下(157.5℃,40.6 MPa),开展CO_(2)−近临界挥发油−地层水三相相平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近临界挥发油体系中,随着温度增加,流体体系由挥发油体系转化为凝析气体系;在CO_(2)−近临界挥发油两相体系中,随着CO_(2)的不断注入,体系的饱和压力增加,当注入CO_(2)摩尔分数达到60%后,并未发生相态反转,说明CO_(2)很好地抽提了流体中的中间烃组分和重质烃组分;在三相体系中,随着CO_(2)注入含量的增加,体系的饱和压力和溶解气油比上升;随着含水饱和度的上升,体系的饱和压力和溶解气油比降低,原油中溶解CO_(2)含量减少,并且近临界挥发油没有了临界乳光现象。研究成果为近临界挥发油藏注CO_(2)提高原油采收率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临界挥发油藏 CO_(2)−近临界挥发油−地层水 PVT相态实验 临界乳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挥发油藏回注溶解气开发注采参数界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晨朔 韩征 +11 位作者 冯志刚 范子菲 许安著 何聪鸽 张道勇 李敬功 王凤荣 任继红 周立明 郭海晓 张昊泽 谷宇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5期14500-14504,共5页
低渗透挥发油藏回注溶解气在开发初期地层压力较高,存在"采油易,注气难"的问题,随着地层压力的降低,开发中后期又会出现"采油难,注气易"的情况。因此,明确注采参数的界限是制定开发技术政策的前提。通过建立注采参... 低渗透挥发油藏回注溶解气在开发初期地层压力较高,存在"采油易,注气难"的问题,随着地层压力的降低,开发中后期又会出现"采油难,注气易"的情况。因此,明确注采参数的界限是制定开发技术政策的前提。通过建立注采参数界限模型,推导得到已知地层压力下的最大采油速度、最大回注比以及临界压力的表达式,结合实例油藏绘制注采界限图版,研究了多因素对注采参数界限的影响规律并提出开发技术政策建议。结果表明,注采参数界限及图版准确可靠,能够反映实际生产情况;注采参数界限受注采能力、地层压力、采油速度、井网类型、井网密度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存在相应规律;溶解气应尽量全部回注,适当增大井网密度,在开发初期提高注气井比例,并根据回注比确定采油速度,在开发中后期降低注气井比例,提高采油速度,从而保障高质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挥发油藏 溶解气回注 注采参数 界限 影响规律 技术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挥发油藏回注溶解气混相驱波及效率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晨朔 韩征 +6 位作者 冯志刚 张昊泽 谷宇峰 张臣 任继红 周立明 郭海晓 《中国矿业》 2021年第S02期298-303,共6页
碳酸盐岩挥发油藏回注溶解气开发可以减缓压力衰竭,提高注气驱油效率。然而注气开发存在气油流度比高、重力分异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波及效率较低,并且在非均质性强的储层更为突出。以实际油藏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在考虑回注比差异的前... 碳酸盐岩挥发油藏回注溶解气开发可以减缓压力衰竭,提高注气驱油效率。然而注气开发存在气油流度比高、重力分异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波及效率较低,并且在非均质性强的储层更为突出。以实际油藏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在考虑回注比差异的前提下研究了层间非均质性、储层韵律性、地层倾角、回注比、开发层系对纵向波及效率的影响规律;平面非均质性和回注比对平面波及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回注比对波及效率影响显著,均质储层的波及效率随回注比的增大而增大,非均质储层的波及效率随着回注比的增大表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建议在气源充足并且储层非均质性较弱时,可以设置1.2的回注比;当缺少外界气源并且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则可以将回注比设置为1;当储层非均质性较弱并且回注比小于1时可以采用1套层系开发,其余情况采用多套层系开发;井网一般采用5点法,或者早期采用反9点法,后期调整为5点法井网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挥发油藏 回注 混相驱 数值模拟 波及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挥发油藏脱气机理研究
8
作者 王刘英 陈才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18年第8期39-39,共1页
挥发油藏开采过程中,当地层压力下降至饱和压力以下一段时间内,出现"气油比不升反降"的脱气特征对挥发油藏脱气规律进行总结:当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含气饱和度小于临界含气饱和度,气相以分散气泡形式存在,... 挥发油藏开采过程中,当地层压力下降至饱和压力以下一段时间内,出现"气油比不升反降"的脱气特征对挥发油藏脱气规律进行总结:当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含气饱和度小于临界含气饱和度,气相以分散气泡形式存在,液相溶解气含量逐渐下降,导致生产气油比下降;随着地层压力继续下降,当含气饱和度大于临界含气饱和度时,形成连续气相,气油比升快速高,产油量快速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藏 临界气饱和度 脱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西山窑组特低渗弱挥发油藏水驱开发效果
9
作者 刘曰强 梁文发 +3 位作者 王谦 阳兴华 陆熠 唐喜明 《吐哈油气》 2006年第3期222-225,共4页
针对西山窑组弱挥发性特低渗油藏特点,通过早期注水保持地层压力开发,研究确定了油藏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为原始压力的0.93倍,初期采用1.2以上的注采比,注水系统压力35MPa等开发技术界限。开发过程不断完善井网和注采关系,控制微裂缝开启... 针对西山窑组弱挥发性特低渗油藏特点,通过早期注水保持地层压力开发,研究确定了油藏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为原始压力的0.93倍,初期采用1.2以上的注采比,注水系统压力35MPa等开发技术界限。开发过程不断完善井网和注采关系,控制微裂缝开启和含水上升速度,注水后81%的油井见效,油藏水驱储量动用程度70%左右,地层压力保持在原始压力的0.9倍以上,油藏以2%采油速度稳产6年,预测最终采收率26.8%,取得了较好的水驱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 挥发油藏 注水保压 综合调控 水驱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荆芥挥发油抗炎与镇痛作用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黄山 江春艳 龙飞 《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0期1262-1265,共4页
目的评价藏荆芥挥发油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小鼠或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给予纯化水)、阳性对照组(分别给予泼尼松溶液5 mg或阿司匹林溶液8 mg),藏荆芥高、中、低剂量组(给予藏荆芥挥发油溶液0.125,0.250,0.500 mL.kg-1)... 目的评价藏荆芥挥发油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小鼠或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给予纯化水)、阳性对照组(分别给予泼尼松溶液5 mg或阿司匹林溶液8 mg),藏荆芥高、中、低剂量组(给予藏荆芥挥发油溶液0.125,0.250,0.500 mL.kg-1),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实验、小鼠棉球肉芽肿实验考察藏荆芥挥发油的抗炎作用,小鼠醋酸扭体法和热板法考察藏荆芥挥发油的镇痛作用。结果藏荆芥高、中、低剂量组、泼尼松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率分别为24.73%,21.45%,15.83%,27.63%;对小鼠棉球肉芽肿抑制率分别为42.72%,34.70%,25.37%,55.93%。随着致炎时间的延长,空白对照组足跖肿胀程度不断显著增加,而藏荆芥挥发油各剂量组足跖肿胀程度均未明显增加。藏荆芥高、中、低剂量组,阿司匹林组,空白对照组小鼠扭体分别为(13.08±4.64),(14.83±6.03),(17.75±4.35),(5.17±2.52),(21.92±4.14)次,藏荆芥高、中、低剂量组均能在给药后30,60,90,120 min提高小鼠的痛阈值,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藏荆芥挥发油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挥发油 抗炎作用 镇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香及藏木香挥发油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雨婷 何贝轩 +5 位作者 彭成 张雪 卢俊宇 熊亮 何育霖 曹治兴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以斑马鱼胚胎为模型,研究木香及藏木香挥发油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及心脏发育毒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斑马鱼胚胎模型,将其暴露于含有不同浓度(50、25、12.5、6、3、1.5mg·L-1)的木香及藏木香挥发油中培养96h,于24,48,72,96hpf... 目的:以斑马鱼胚胎为模型,研究木香及藏木香挥发油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及心脏发育毒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斑马鱼胚胎模型,将其暴露于含有不同浓度(50、25、12.5、6、3、1.5mg·L-1)的木香及藏木香挥发油中培养96h,于24,48,72,96hpf观察斑马鱼胚胎发育形态,畸形率,24hpf摆尾率,48hpf心率及各时间点的死亡率。结果:24hpf,藏木香挥发油和木香挥发油对斑马鱼胚胎毒性的LC50分别为12.71、44.88mg·L-1;96hpf藏木香挥发油和木香挥发油对斑马鱼胚胎毒性的LC50分别为7.11、17.18mg·L-1。在6mg·L-196hpf藏木香挥发油胚胎发育主要表现为脊柱侧弯、心脏水肿、卵黄囊水肿;而相同浓度、相同剂量的木香挥发油则未监测到该现象。12mg·L-1藏木香挥发油可致斑马鱼摆尾次数和心率明显下降(P<0.01),木香挥发油则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藏木香和木香挥发油对斑马鱼毒性大小:藏木香挥发油>木香挥发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香挥发油 木香挥发油 斑马鱼 胚胎发育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毛细管压力作用的挥发油气体系相平衡模型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茂林 梅海燕 +3 位作者 李闽 孙良田 李士伦 吴清松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CAS 2002年第5期341-344,共4页
建立了考虑毛细管压力作用的挥发油气体系相平衡计算模型.针对我国某个实际挥发油藏,利用研制的相态模拟分析软件分别对该油气体系的毛细管压力、泡点压力和恒组成膨胀过程中液相含量和相对体积进行了相态模拟计算,讨论了毛细管压力作... 建立了考虑毛细管压力作用的挥发油气体系相平衡计算模型.针对我国某个实际挥发油藏,利用研制的相态模拟分析软件分别对该油气体系的毛细管压力、泡点压力和恒组成膨胀过程中液相含量和相对体积进行了相态模拟计算,讨论了毛细管压力作用对挥发油气体系相平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压力 作用 挥发油气体系 相平衡模型 挥发油藏 多孔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KY-X5^2挥发性油藏注气驱机理及实验效果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林 孙雷 +3 位作者 刘新辉 陈东 乐潇 白龙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4年第3期43-49,共7页
KKY-X52挥发性油藏的储层物性为低孔低渗,平均孔隙度为12.08%,平均渗透率为13.52×10-3μm2。经过十多年的开采,目前该油藏存在地层压力低,原油脱气明显,采出程度低,剩余储量大等问题。为了研究该油藏注气、注水驱可行性,在室内进... KKY-X52挥发性油藏的储层物性为低孔低渗,平均孔隙度为12.08%,平均渗透率为13.52×10-3μm2。经过十多年的开采,目前该油藏存在地层压力低,原油脱气明显,采出程度低,剩余储量大等问题。为了研究该油藏注气、注水驱可行性,在室内进行了长岩心驱替实验,得到了不同方案下(原始地层压力下注烃类气、CO2驱,目前地层压力下注水、注烃类气、注CO2驱,压力恢复至20 MPa下注烃类气、CO2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效果。此外,利用细管实验确定了烃类气和CO2驱替的最小混相压力,这些关键参数对研究都有很大帮助。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从目前地层压力11.4 MPa注CO2提压到20 MPa焖井12小时后,采收率提高了19.46%,注烃类气提高了10.69%。研究结果表明注CO2和注烃类气提压开发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采收率,对现场提高采收率实施方案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藏 长岩心驱替 细管实验 注烃类气驱 注CO2驱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3近临界态挥发性油藏衰竭开发动态特征及剩余开发潜力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良峰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5年第10期4-10,33,共8页
花3区块为福山凹陷西北部受三条断层加持的扁鼻状构造油气藏。油藏流体为近临界态挥发油,探明地质储量轻质挥发油89×104t,天然气13.7×108m3。采用衰竭开发,到2014年3月,凝析油采出程度17.5,溶解气采出程度34.2;目前地层压力... 花3区块为福山凹陷西北部受三条断层加持的扁鼻状构造油气藏。油藏流体为近临界态挥发油,探明地质储量轻质挥发油89×104t,天然气13.7×108m3。采用衰竭开发,到2014年3月,凝析油采出程度17.5,溶解气采出程度34.2;目前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仅为38,已进入开发中后期。为了进一步认识花3区块挥发油藏衰竭开采过程生产动态变化规律,进而明确开发后期提高油藏采收率主体技术,本文综合运用流体相态特征、生产指示曲线、生产井携液能力、动态储量计算、剩余开发潜力等多种动态分析方法开展花3区块开发动态及剩余开发潜力分析,发现花3区块开采过程具有从挥发油转变为凝析气的开采特征,地层中尚有70的凝析油未被采出,具有较大的剩余开发潜力,从而为开发后期采用循环注气恢复和保持一定压力提高采收率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临界态 挥发油藏 衰竭开采 开发动态 开发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底流压对挥发油井产能的影响
15
作者 吕红磊 《油气井测试》 2020年第6期62-67,共6页
挥发油藏饱和压力接近地层压力、试油工作制度不合理等会永久破坏储层。为满足试油稳定求产、有效保护储层,利用大庆某探区F1和F2两口挥发油井实际地层资料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井底流压对挥发油井产能的影响,并给出规律性认识:挥发油井... 挥发油藏饱和压力接近地层压力、试油工作制度不合理等会永久破坏储层。为满足试油稳定求产、有效保护储层,利用大庆某探区F1和F2两口挥发油井实际地层资料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井底流压对挥发油井产能的影响,并给出规律性认识:挥发油井在试油过程中,尽量使井底流压大于挥发油藏饱和压力生产,避免挥发油迅速脱气破坏储层;若不能实现井底流压大于挥发油藏饱和压力生产,应选择井底流压接近饱和压力的最佳试油工作制度进行生产;在开发过程中,选择合理的开采方式,提高油井的采收率。该分析结果对科学有效地开发挥发油气藏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 井底流压 产能 IPR曲线 饱和压力 开采方式 工作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氮气对挥发性油藏流体相态特征影响实验研究
16
作者 李福堂 王博 +2 位作者 辛春彦 黄亮 姜海洋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2年第2期39-43,共5页
堡古2区块Es1油藏为典型复杂断块挥发性油藏,经过多年水驱开发,目前油藏存在地层压力低,原油脱气,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等问题。为了探索该类油藏水驱后注氮气提高采收率可行性,系统开展注氮气室内实验研究。通过开展注氮气油藏流体高... 堡古2区块Es1油藏为典型复杂断块挥发性油藏,经过多年水驱开发,目前油藏存在地层压力低,原油脱气,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等问题。为了探索该类油藏水驱后注氮气提高采收率可行性,系统开展注氮气室内实验研究。通过开展注氮气油藏流体高压物性分析和细管实验,论述了注氮气对挥发性油藏流体相态特征影响。随着氮气注入量增加,地层原油的体积膨胀系数增强,地层油黏度和密度随氮气注入基本保持不变。细管实验表明注氮气后油藏采出程度增加,但不能实现混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藏 细管实验 氮气驱 复杂断块 高压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W地区油藏相态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桂玲 徐建军 +1 位作者 张进 马宏 《复杂油气藏》 2016年第1期55-58,共4页
XW6断块油井试采时生产气油比较高,常规方法求取高压物性样品难度大。针对油藏特点在XW6-1井获取了MDT原始地层流体样品,开展了XW地区油藏相态特征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利用多种方法进一步确定了该油藏的油藏类型为弱挥发油藏,并结合... XW6断块油井试采时生产气油比较高,常规方法求取高压物性样品难度大。针对油藏特点在XW6-1井获取了MDT原始地层流体样品,开展了XW地区油藏相态特征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利用多种方法进一步确定了该油藏的油藏类型为弱挥发油藏,并结合相态特征提出了下步开发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态特征 单次闪蒸 泡点压力 组分 挥发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volatile components in saffron from Tibet and Henan by ultrasonic-assisted solvent extraction and GC-MS 被引量:1
18
作者 贾凌晗 刘一 李玉珍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2011年第4期404-409,共6页
To determin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volatile components in saffron from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and the Henan Province of China and to compar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difference in the saffron,the total vol... To determin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volatile components in saffron from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and the Henan Province of China and to compar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difference in the saffron,the total volatile components were extracted by ultrasonic-assisted solvent extraction(USE),using five different solvents:diethyl ether,ethanol,ethyl acetate, dichloromethane and acetone,analyzed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and compared to the standard MS data,and their relative contents were calculated by area normalization.The results showed both that USE was an efficient and rapid method for the extraction of the volatile components from saffron and that the components extracted from the same sample using different solvents were different.Comparison of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saffron from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and the Henan Province of China showed that their volatile components were different in their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in their relative percentages.USE/GC-MS is a simple,rapid,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volatile oil components in saffr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FFRON Volatile components Ultrasonic-assisted solvent extraction GC-M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