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7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豆蔻果挥发油代谢组及抑菌活性时空特异性分析
1
作者 田琴 胡璇 +6 位作者 王丹 黄英 江芊 陈振夏 王清隆 陈晓鹭 于福来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1-200,共10页
研究不同成熟期(花后29、47、73 d)果皮(P1~P3)和种子(S1~S3)挥发油的得率、代谢组与抑菌活性。采样时种子颜色分别为绿色、浅褐色、黑褐色。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保留指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研究不同成熟期(花后29、47、73 d)果皮(P1~P3)和种子(S1~S3)挥发油的得率、代谢组与抑菌活性。采样时种子颜色分别为绿色、浅褐色、黑褐色。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保留指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再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同时测定抑菌活性,最后通过谱效关联分析筛选抑菌活性的潜在质量标志物。结果表明,种子含油率极显著高于果皮。代谢组学共鉴定到代谢物125个,果皮和种子代谢物种类相似,均以萜类为主,但含量差异显著,果皮中含氧二萜烯类代谢物含量极显著高于种子。层次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果皮和种子显著分离,且随着成熟分离扩大。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到组间差异代谢物(differentially accumulated metabolites,DAM)124个。在花后29、47、73 d,果皮与种子间DAM分别有91、94、96个,均以含氧单萜烯类、倍半萜烯类、含氧倍半萜烯类为主。对DAM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分析发现,差异通路多与抗逆性有关,可能影响抑菌活性。抑菌实验结果显示,果皮对枯草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抑菌活性显著高于种子。谱效关联分析筛选到果皮抑菌活性的潜在质量标志物30个,以含氧单萜烯类、倍半萜烯类、含氧倍半萜烯类为主。综上,草豆蔻果挥发油代谢组和抑菌活性具有显著时空特异性,突出了果皮作为中药废弃物具有潜在利用价值,并为草豆蔻在食品、药品的研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豆蔻 果皮 种子 挥发油 代谢组 抑菌活性 农业废弃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草兰挥发油纳米微乳液制备及稳定性评价
2
作者 杜敏 董丽 +3 位作者 唐冰 胡小松 张彦军 徐飞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0-439,共10页
为改善香草兰挥发油水溶性差、稳定性低等问题,以马达加斯加香草兰豆荚提取得到的香草兰挥发油作为主要原料,采取自发乳化法构建香草兰挥发油纳米微乳化体系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香草兰挥发油纳米微乳液最佳组成为表面活性剂... 为改善香草兰挥发油水溶性差、稳定性低等问题,以马达加斯加香草兰豆荚提取得到的香草兰挥发油作为主要原料,采取自发乳化法构建香草兰挥发油纳米微乳化体系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香草兰挥发油纳米微乳液最佳组成为表面活性剂Tween 40与助表面活性剂丙二醇的质量比为2,混合表面活性剂与油相的质量比为9∶1,可得到水包油型(O/W)香草兰挥发油纳米微乳液,纳米微乳液的粒径为(16.75±0.06)nm,聚合物分散系数(PDI)为0.240±0.003,Zeta电位为(–3.15±0.46)V。采用离心法、加热法以及低温贮藏法对香草兰挥发油纳米微乳液进行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在离心速率为2000~10 000 r/min,加热温度为40~90℃条件下,香草兰挥发油纳米微乳液能保持澄清、透明状态,在4℃条件下放置30d,未产生浑浊、沉淀等现象,表明香草兰挥发油纳米微乳液具有良好的离心稳定性、热稳定性以及贮藏稳定性。研究结果为香草兰挥发油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兰挥发油 纳米微乳液 稳定性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不同成分的规律性研究
3
作者 宋芝超 黄森兰 +4 位作者 祝茜茜 陆姗姗 刘文君 瞿叶清 陈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5,共8页
目的阐明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不同成分的规律性。方法以五种热性中药挥发油(高良姜油、干姜油、肉桂油、胡椒油、吴茱萸油)为研究对象,以常用化学促渗剂(Penetration enhancer,PE)氮酮为对照,首先考察皮肤安全性,然后在建立分析方法... 目的阐明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不同成分的规律性。方法以五种热性中药挥发油(高良姜油、干姜油、肉桂油、胡椒油、吴茱萸油)为研究对象,以常用化学促渗剂(Penetration enhancer,PE)氮酮为对照,首先考察皮肤安全性,然后在建立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实验以考察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9种中药成分的效果。结果5种热性中药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IC 50值是氮酮的3.63~8.15倍。HPLC方法专属性良好,各成分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准确性。热性中药挥发油的透皮促渗效果与所促渗成分的油水分配系数相关,对于log P在2.6~3.5范围内的亲脂性成分如白藜芦醇、延胡索乙素、槲皮素等促渗效果较好。结论应根据促渗成分的油水分配系数合理选用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性中药挥发油 皮肤细胞毒性 透皮促渗效果 油水分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瑰天竺葵挥发油对樱桃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
4
作者 刘福艳 杨润霞 +4 位作者 郑杨崔吉 赵崇钧 范黎明 苏发武 叶敏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51,共9页
为探究玫瑰天竺葵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对樱桃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以评价其作为合成化学杀菌剂的潜在替代品对果蔬采后保鲜的效果。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玫瑰天竺葵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并通过接触法... 为探究玫瑰天竺葵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对樱桃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以评价其作为合成化学杀菌剂的潜在替代品对果蔬采后保鲜的效果。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玫瑰天竺葵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并通过接触法和熏蒸法测定不同浓度玫瑰天竺葵挥发油及其主要单体化合物对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玫瑰天竺葵挥发油的提取率为0.43%;共鉴定出19个单体化合物,主要成分为香茅醇(52.16%)、橙花醇(21.93%)、甲酸香茅酯(9.87%)和异薄荷醇(5.18%);玫瑰天竺葵挥发油及其单体化合物对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萌发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且熏蒸法的抑菌活性显著优于接触法,挥发油的使用剂量与抑菌活性间具有剂效关系。在活体熏蒸试验中,玫瑰天竺葵挥发油及其单体化合物对樱桃番茄采后的灰霉病均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当挥发油用量为250.00 mg/L时,抑制率高达98.45%。结果表明,玫瑰天竺葵挥发油具有用作果蔬控病保鲜熏蒸剂的潜力,但其作用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天竺葵 挥发油 化学成分 灰葡萄孢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薷挥发油提取、包合工艺优化
5
作者 于明明 牛晓静 +2 位作者 吴延娆 雷卉艳 段晓颖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238,共7页
目的优化香薷挥发油提取、包合工艺。方法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以麝香草酚、香荆芥酚含量及挥发油得率为关键质量属性(CQAs),加水量、提取时间、浸泡时间为关键工艺参数(CPPs),AHP-熵权法结合Box-Behnken试验优化提取工艺设计空... 目的优化香薷挥发油提取、包合工艺。方法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以麝香草酚、香荆芥酚含量及挥发油得率为关键质量属性(CQAs),加水量、提取时间、浸泡时间为关键工艺参数(CPPs),AHP-熵权法结合Box-Behnken试验优化提取工艺设计空间。以包合物得率、包合率、含油率为CQAs,β-环糊精与挥发油比例、包合温度、包合时间为CPPs,AHP-熵权法结合正交试验优化包合工艺,再对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最优提取工艺设计空间为加水量9.3~11.1倍,提取时间4~5 h,浸泡时间0.7~1 h;最优包合工艺为β-环糊精与挥发油比例8∶1,包合温度35℃,包合时间1 h,包合物得率、包合率、含油率分别为74.95%、84.50%、11.51%,包合物以一种新物相(不规则黑色团状物)存在,包合前后挥发油未发生变化。结论该方法稳定可控,可为香薷挥发油相关制剂开发和工业化生产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薷 挥发油 提取工艺 包合工艺 质量源于设计(QbD) AHP-熵权法 Box-Behnken试验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分析
6
作者 王庭杰 马丽 王松凤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3,共4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杜香(Rhododendron tomentosum Harmaja)叶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初步探索了叶挥发油对8种致病细菌和1种致病真菌以及4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宽...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杜香(Rhododendron tomentosum Harmaja)叶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初步探索了叶挥发油对8种致病细菌和1种致病真菌以及4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宽叶杜香叶挥发油中共鉴定到46个化学成分,其中,octahydro-2,5-methano-1 H-indene和7-ethyl-1,3,5-cycloheptatriene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21.15%和18.92%)。不同质量浓度宽叶杜香叶挥发油对8种细菌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低(2 mg·mL^(-1)),对白色念珠菌的MIC值为2 mg·mL^(-1);宽叶杜香叶挥发油对4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中,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半数效应浓度(EC 50)最低(0.19 mg·mL^(-1))。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宽叶杜香叶挥发油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枯茗醛、4-萜烯醇和α-蒎烯可能是其发挥抑菌活性的主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叶杜香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 化学成分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樟根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及抑菌活性的研究
7
作者 金紫栎 骆骄阳 +3 位作者 付志文 余德发 杨美华 张海珠 《广东化工》 2025年第1期158-160,147,共4页
本研究旨在研究香樟根挥发油的抗真菌活性。经气相色谱与质谱串联法(GC-MS)分析了香樟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共鉴定出24种成分,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樟脑(33.22%)、黄樟素(25.13%)、反式-橙花叔醇(10.27%)和1,8桉叶素(7.96%),α-松油醇(2.75%)... 本研究旨在研究香樟根挥发油的抗真菌活性。经气相色谱与质谱串联法(GC-MS)分析了香樟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共鉴定出24种成分,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樟脑(33.22%)、黄樟素(25.13%)、反式-橙花叔醇(10.27%)和1,8桉叶素(7.96%),α-松油醇(2.75%)、(-)-4-萜品醇(1.46%)。此外,评估挥发油对黄曲霉菌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和潜在机制。采用熏蒸法测得挥发油对黄曲霉的生长,菌丝体干重、麦角固醇和AFB1的合成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当挥发油浓度为3μL/mL时,黄曲霉毒素(AFB1)就完全被抑制。因此,本研究为今后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樟 GC-MS 挥发油 抑菌 黄曲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藿香、茅苍术混合挥发油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肖人方 毕馨怡 +1 位作者 韩宇 王丹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5年第2期128-130,I0025,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广藿香、茅苍术两种挥发油及其混合挥发油的抑菌效果,为研制广藿香、茅苍术中药熏香制剂奠定基础。方法以广藿香、茅苍术为主要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得到广藿香挥发油,茅苍术挥发油和广藿香、茅苍术混合挥发油,分别按不... 目的通过研究广藿香、茅苍术两种挥发油及其混合挥发油的抑菌效果,为研制广藿香、茅苍术中药熏香制剂奠定基础。方法以广藿香、茅苍术为主要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得到广藿香挥发油,茅苍术挥发油和广藿香、茅苍术混合挥发油,分别按不同给药量进行抑菌环实验,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广藿香、茅苍术混合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菌环,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且抑菌效果明显优于单用挥发油(P<0.01)。结论广藿香、茅苍术混合挥发油相较单用挥发油具有更好的抑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藿香 茅苍术 混合挥发油 抑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菖蒲茎叶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9
作者 李珂 周喜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5年第1期107-110,共4页
本文从干燥方法、干燥温度、提取方法和时间、石菖蒲茎叶新鲜度等方面比较研究,确定了石菖蒲茎叶挥发油提取工艺:采收7~9月份石菖蒲茎叶,在60~65℃进行即时烘干粉碎处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6h,获得石菖蒲茎叶挥发油。本文将探讨不同... 本文从干燥方法、干燥温度、提取方法和时间、石菖蒲茎叶新鲜度等方面比较研究,确定了石菖蒲茎叶挥发油提取工艺:采收7~9月份石菖蒲茎叶,在60~65℃进行即时烘干粉碎处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6h,获得石菖蒲茎叶挥发油。本文将探讨不同初加工方式和提取方法对石菖蒲茎叶挥发油提取产质量的影响,本章将以石菖蒲中主效物质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的含量作为挥发油质量评判的指标,为后续石菖蒲茎叶挥发油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菖蒲 炮制 挥发油 Α-细辛醚 Β-细辛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究石菖蒲挥发油抗抑郁的作用机制
10
作者 郑甜甜 谭娟娟 +1 位作者 张惠钰 杨洪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7,共12页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研究石菖蒲挥发油成分抗抑郁的作用机制。首先,检索TCMSP、CNKI和PubChem数据库收集挥发油成分;运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挥发油成分靶点;利用DisGeNET、DrugBank、GenCards、OMIM和TTD数据库获取...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研究石菖蒲挥发油成分抗抑郁的作用机制。首先,检索TCMSP、CNKI和PubChem数据库收集挥发油成分;运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挥发油成分靶点;利用DisGeNET、DrugBank、GenCards、OMIM和TTD数据库获取抑郁症疾病靶点。然后通过Venn、Cytoscape 3.10.1、String和DAVID数据库分析石菖蒲挥发油抗抑郁的潜在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及作用通路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建立抑郁样小鼠模型进行实验验证。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石菖蒲挥发油抗抑郁的活性成分可能为香树烯、α-蒎烯、β-细辛醚等8种化学成分;关键靶点可能为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主要富集于核因子κB受体(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等信号通路。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石菖蒲挥发油能明显减少小鼠抑郁样行为,改善小鼠抑郁状态,显著下调抑郁小鼠海马PTGS2、IL-1β、IL-6和TNF-αmRNA表达量(P<0.01),减少小鼠海马PTGS2及离子钙接头蛋白抗原(ionized calcium-binding adaptor molecule-1,Iba1)阳性细胞数量。上述研究表明石菖蒲挥发油能够有效地改善抑郁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TNF、IL-17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菖蒲挥发油 网络药理学 抑郁症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唇形科香料植物挥发油成分与遗传相关性分析
11
作者 温美娟 沈奇 +4 位作者 邹秀崽 李春雨 张宇轩 潘启取 陈胜文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2-274,共13页
唇形科香料植物的挥发油广泛应用于香精香料行业。为了明确27种唇形科香料植物的亲缘关系和挥发性成分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该研究依托psbA-trnH条形码明确供试香料植物种属,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聚类树分析27种供试材料的亲缘关系,采用正... 唇形科香料植物的挥发油广泛应用于香精香料行业。为了明确27种唇形科香料植物的亲缘关系和挥发性成分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该研究依托psbA-trnH条形码明确供试香料植物种属,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聚类树分析27种供试材料的亲缘关系,采用正己烷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谱库、保留指数和文献检索进行定性,分析27种唇形科芳香植物叶片的挥发性萜类成分,并比较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所含成分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1)27种唇形科香料植物共检测到64种挥发性萜类物质。(2)香槟薄荷被检测到的种类最多(11种),齿叶薰衣草(9种)和迷迭香(9种)次之。(3)β-石竹烯和(-)-菊酯D分别为14种和15种植物共有成分。综上认为,同属的唇形科香料植物主要成分有一定相似,亲缘关系较近的唇形科芳香植物含有的挥发性萜类类型组成也较为相似。该研究结果不仅为唇形科香料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还为植物萜类的代谢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形科香料植物 挥发油成分 DNA条形码 气相色谱-质谱 萜类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蒸气蒸馏提取和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艾叶挥发油抗特应性皮炎的药效成分和作用靶点的对比分析
12
作者 周贝 王伟雄 +3 位作者 赵子博 郭玉英 胡裕泽 王一飞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7,共16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体外实验,对比分析水蒸气蒸馏提取和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艾叶挥发油抗特应性皮炎的药效成分和作用机理,为以艾叶挥发油为基础开发抗特应性皮炎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使用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 2流体...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体外实验,对比分析水蒸气蒸馏提取和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艾叶挥发油抗特应性皮炎的药效成分和作用机理,为以艾叶挥发油为基础开发抗特应性皮炎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使用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法提取艾叶挥发油,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其化学成分。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2种艾叶挥发油抗特应性皮炎的相关靶点和通路,并使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探究2种挥发油抗特应性皮炎的活性。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Artemisia argyi essential oil obtained by steam distillation,AEOSD)中有65种化合物,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挥发油(Artemisia argyi essential oil obtained by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AEOSFE)中有89种化合物,有44种化合物同时存在于2种挥发油中。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桉叶油醇、α-蛇麻烯是AEOSD抗特应性皮炎的主要潜在药效成分,丁香酚、桉叶油醇、α-蒎烯是AEOSFE抗特应性皮炎的主要潜在药效成分;AEOSD可能通过调控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生物合成过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正向调节生物过程、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来影响特应性皮炎的进展,而AEOSFE可能通过调控NO的生物合成过程、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的分化、PI3K-Akt信号通路及炎症介质调节TRP通道等来影响特应性皮炎的进展。体外实验结果表明,AEOSD和AEOSFE均能降低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NO过度释放,可分别减少靶点炎症因子IL-1β、IL-6、TNF和IL-1β、IL-6、PTGS2的表达。结论:AEOSD和AEOSFE在化学成分组成和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靶点通路上有所不同,但对RAW264.7细胞的抗炎活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挥发油 特应性皮炎 网络药理学 水蒸气蒸馏 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牙皂挥发油组分平衡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的相似性分析
13
作者 陈磊 陈晓兰 +5 位作者 董娜娜 谢树才 胡娟 邓琴 黄耀磊 范耕齐 《贵州科学》 2025年第1期17-21,22,共6页
目的:研究猪牙皂挥发油各代表性成分的平衡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的相似性,为猪牙皂挥发油组分整体水溶性和脂溶性的表征奠定基础。方法:摇瓶法结合HPLC法测定猪牙皂有效组分的溶解性和油水分配系数(Papp),运用向量余弦法(cosine)、欧氏... 目的:研究猪牙皂挥发油各代表性成分的平衡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的相似性,为猪牙皂挥发油组分整体水溶性和脂溶性的表征奠定基础。方法:摇瓶法结合HPLC法测定猪牙皂有效组分的溶解性和油水分配系数(Papp),运用向量余弦法(cosine)、欧氏距离系数、格鲁布斯法(Grubbs)评价其相似性。结果:猪牙皂挥发油代表性成分丹皮酚、丁香酚、甲基丁香酚、芳樟醇、茴香脑在不同pH值缓冲液及水中的平衡溶解度和Papp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结论:相似性分析客观地反映了组分内各成分性质的离散程度,可增加组分性质评价的科学性,为中药组分的制剂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似性分析 向量余弦法 欧氏距离系数 格鲁布斯法 猪牙皂挥发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联用技术分析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性
14
作者 陈智兰 牛新迈 +4 位作者 谢旭格 黄少敏 甘姣姣 陈美安 秦华珍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33-149,共17页
采用超声波辅助溶剂法和回流法,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3味山姜属(Alpinia)中药(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挥发油化学成分,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分别采用Simca 14.1、SPSS 26.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 采用超声波辅助溶剂法和回流法,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3味山姜属(Alpinia)中药(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挥发油化学成分,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分别采用Simca 14.1、SPSS 26.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分别鉴定出134、130、171种成分;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共有成分有24种。3味山姜属中药主要由萜类、脂肪烃类、芳香烃类、含氧类、苯丙素类等组成。(S)-4-(1-Acetoxyallyl)phenyl acetate(N31)、1HImidazole,4,5-dihydro-2-(phenylmethyl)-(N56)、3-Heptanone,5-hydroxy-1,7-diphenyl-(N100)3种成分是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的化学标志物。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的共有成分分别为27、3、24种,占比分别为20.15%、2.31%、14.04%。通过对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共有成分、特有成分的分析,表明亲缘关系相同的中药其物质基础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姜属(Alpinia)中药 挥发油 GC-MS联用技术 成分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老鹰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与比较
15
作者 陈欢 谈利红 +1 位作者 曹纬国 余保 《中南药学》 2025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老鹰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不同产地老鹰茶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结果不同产地的老鹰茶挥发油含量不同,巫溪县老鹰茶挥发油含量最...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老鹰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不同产地老鹰茶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结果不同产地的老鹰茶挥发油含量不同,巫溪县老鹰茶挥发油含量最高(0.38%),广元市老鹰茶挥发油含量最低(0.19%);不同产区老鹰茶挥发油主要成分大体相同,但是共有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1,8-桉叶精、十二醛、榄香醇、柠檬醛、橙花叔醇和莰烯在不同产地老鹰茶挥发油中占比较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巫山县和巫溪县产地为第Ⅰ类,广元市和合肥市产地为第Ⅱ类,武隆区产地为第Ⅲ类。结论不同产地老鹰茶挥发油主要成分种类相似,含量存在差异,本研究可为老鹰茶资源开发及质量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鹰茶 不同地区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色谱技术和质谱技术的丁香挥发油成分探究
16
作者 白娟 《聚酯工业》 2025年第1期18-20,共3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鉴定丁香中草药挥发油中的化学组成。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丁香挥发油,并运用GC-MS技术对其进行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丁香挥发油中共鉴定了4种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成分为丁香油酚,占比高达70.8%。最终得...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鉴定丁香中草药挥发油中的化学组成。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丁香挥发油,并运用GC-MS技术对其进行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丁香挥发油中共鉴定了4种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成分为丁香油酚,占比高达70.8%。最终得出结论:其主要化学成分为丁香油烯和β-石足烯。而丁香精油中的单体化合物占总的比例为89%左右。结论GC-MS分析法用于药用植物的鉴别和质量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挥发油 气相色谱 质谱技术 水蒸气蒸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化学理念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以丁香挥发油萃取及其分析为例
17
作者 张少宝 曹思思 +1 位作者 黄怀义 薛永波 《广东化工》 2025年第2期154-156,168,共4页
绿色化学理念强调在化学研究和应用中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度体现和实践运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是药学专业本科生的重要课程,对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药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 绿色化学理念强调在化学研究和应用中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度体现和实践运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是药学专业本科生的重要课程,对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药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丁香挥发油萃取及其分析为例,以教改实验方案形式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天然药物化学本科实验教学中,实现实验教学高效绿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保护绿水青山、推动药学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 实验教学 丁香挥发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法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紫草和淡竹叶中的挥发油成分
18
作者 邹宜志 欧阳云 +2 位作者 王彩燕 李运成 徐小娜 《品牌与标准化》 2025年第1期4-7,共4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清热凉血药紫草和淡竹叶挥发油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化学计量学多元分辨方法,即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法(HELP)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紫草和淡竹叶的挥发油成分中分别鉴定出84种和76种化...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清热凉血药紫草和淡竹叶挥发油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化学计量学多元分辨方法,即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法(HELP)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紫草和淡竹叶的挥发油成分中分别鉴定出84种和76种化合物,共有化合物38种;定性物质的含量分别占二者挥发油总量的87.41%和44.20%;紫草和淡竹叶中含量最大的物质分别是丹皮酚(46.56%)和抗坏血酸(6.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 淡竹叶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 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艳山姜挥发油调控KLF4的表达对高糖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自噬的作用机制
19
作者 敖睿颖 陈虹雨 +5 位作者 吴江 张闯 何丽 尚雪祎 白德祚 王宇庭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91-198,共8页
目的探讨艳山姜挥发油(essential oil of fructus alpiniae zerumbet,EOFAZ)基于肠道富集Krüppellike因子(krüppel-like factor 4,KLF4)信号,对高糖(high glucose,HG)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 目的探讨艳山姜挥发油(essential oil of fructus alpiniae zerumbet,EOFAZ)基于肠道富集Krüppellike因子(krüppel-like factor 4,KLF4)信号,对高糖(high glucose,HG)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自噬流障碍的作用。方法取VSMCs,以35 mmol/L葡萄糖诱导不同时间分为0 h组、12 h组、24 h组、48 h组、72 h组及96 h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检测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LC3)相关蛋白LC3Ⅱ、LC3Ⅰ、自噬接头蛋白1(sequestosome-1,p62)及KLF4的表达水平;联用自噬抑制剂氯喹(chloroquine,CQ)分析EOFAZ对自噬的作用,将大鼠VSMCs分为Control组(5.5 mmol/L葡萄糖)、HG组(35 mmol/L葡萄糖)、低剂量EOFAZ组(35 mmol/L葡萄糖+1μg/L EOAFZ)、高剂量EOFAZ组(35 mmol/L葡萄糖+4μg/L EOFAZ)、CQ组(35 mmol/L葡萄糖+10μmol/L CQ)及CQ+EOFAZ组(35 mmol/L葡萄糖+10μmol/L CQ+4μg/L EOFAZ);采用Western blot检测LC3Ⅱ、LC3Ⅰ、p62及KLF4的表达水平,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p62的表达水平;采用siRNA技术敲低大鼠VSMCs内KLF4的表达,分为si NC组(空载体阴性对照)、si NC+HG组(si NC+35 mmol/L葡萄糖)、si NC+低剂量EOFAZ组(35 mmol/L葡萄糖+1μg/L EOFAZ)、si NC+高剂量EOFAZ组(35 mmol/L葡萄糖+4μg/L EOFAZ)、敲低KLF4(siRNA KLF4,siKLF4)组、si KLF4+HG组(si KLF4+35 mmol/L葡萄糖)、si KLF4+低剂量EOFAZ组(si KLF4+35 mmol/L葡萄糖+1μg/L EOFAZ)和si KLF4+高剂量EOFAZ组(si KLF4+35 mmol/L葡萄糖+4μg/L EOFAZ),Western blot法检测p62和KLF4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35 mmol/L葡萄糖孵育24 h、48 h、72 h及96 h使VSMCs细胞增殖呈时间依赖性增加(P<0.05),LC3Ⅱ/LC3Ⅰ、p62及KLF4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1);与HG组比较,低、高剂量EOFAZ组可以不同程度下调,LC3Ⅱ/LC3Ⅰ、p62以及KLF4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和p62免疫荧光水平;与CQ组比较,CQ+EOFAZ组可下调,LC3Ⅱ/LC3Ⅰ、p62以及KLF4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和p62免疫荧光水平;与si KLF4+HG组比较,si KLF4+EOFAZ高剂量组降低p62与KLF4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EOFAZ改善HG诱导的VSMCs细胞自噬流障碍,其作用涉及对KLF4的表达水平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富集Krüppellike因子 艳山姜挥发油 血管平滑肌细胞 自噬流障碍 氯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檀香木挥发油的绿色提取、成分分析及抗氧化研究
20
作者 涂永元 上官京 曾碧花 《广东化工》 2025年第2期57-59,69,共4页
分别采用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_(2)法提取檀香木挥发油,同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上述檀香木挥发油化学成分,并进一步测试其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以评价抗氧化活性潜力。结果表... 分别采用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_(2)法提取檀香木挥发油,同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上述檀香木挥发油化学成分,并进一步测试其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以评价抗氧化活性潜力。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法获得的挥发油较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法获得的挥发油香味更为丰富、提取率更高,其中超临界CO_(2)法最高提取率可达6%以上;基于GC-MS法,从上述两种挥发油中共分析出31种化合物,主要特征成分包括α-檀香醇、β-檀香醇、澳白檀醇、Z-α-trans-香柠檬醇、Z-epi-β-檀香醇等醇类成分;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结果显示,超临界法提取的挥发油具备更好的抗氧化活性潜力。本文可为檀香木挥发油的绿色工业化生产和产品开发提供方法指引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檀香木挥发油 超临界提取 酶辅助水蒸气蒸馏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抗氧化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