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壳-幔拆离作用:岩石流变学约束 被引量:18
1
作者 刘俊来 纪沫 +5 位作者 夏浩然 刘正宏 周永胜 余心起 张宏远 程素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819-1829,共11页
大陆岩石圈的流变学结构对于岩石圈深部过程(壳/幔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岩石圈壳-幔结构与浅部构造上。本文注意到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期间地壳的伸展、拆离与减薄在不同地区的宏观、微观构造及地壳岩石流变学等方... 大陆岩石圈的流变学结构对于岩石圈深部过程(壳/幔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岩石圈壳-幔结构与浅部构造上。本文注意到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期间地壳的伸展、拆离与减薄在不同地区的宏观、微观构造及地壳岩石流变学等方面的差异表现与区域变化,以及现今和晚中生代时期岩石圈厚度的不均匀性。讨论了以水为主体的地质流体的存在对于岩石圈流变性的影响。综合克拉通东部与西部地壳/地幔厚度变化特点以及下地壳和上地幔含水性特点,阐述了晚中生代时期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内部壳幔耦合与解耦的规律,提出了华北岩石圈壳-幔拆离作用模型以解释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基本现象与深部过程。提出区域性伸展作用是岩石圈减薄的主要动力学因素,东部地区在晚中生代伸展作用过程中壳-幔具有典型的解耦性,上部地壳、下部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变形具有显著差异性。而西部区壳幔总体具有耦合性,下地壳与岩石圈地幔共同构成流变学强度很高且难以变形的岩石圈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晚中生代 拆离作用 岩石流变学 约束 Late Mesozoic 岩石圈减薄 North China CRATON LITHOSPHERE thinning upper mantle during lower crust 下地壳 LITHOSPHERE structur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岩石圈地幔 rheological strength processes Crustal extension 岩石圈深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差异拆离作用结构样式与控制因素——以珠江口盆地白云-荔湾深水区为例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洪博 郑金云 +2 位作者 庞雄 任建业 李瑞彪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4-35,共12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荔湾深水区处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伸展薄化的细颈化带和远端带,其盆形结构十分复杂且差异性显著。基于陆缘伸展拆离薄化模式和构造解析方法,综合运用重磁、地震、钻井等资料,对白云-荔湾深水区裂陷期伸展拆离作用进行了研... 珠江口盆地白云-荔湾深水区处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伸展薄化的细颈化带和远端带,其盆形结构十分复杂且差异性显著。基于陆缘伸展拆离薄化模式和构造解析方法,综合运用重磁、地震、钻井等资料,对白云-荔湾深水区裂陷期伸展拆离作用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不同拆离作用控制洼陷结构特征的差异性,分析了差异拆离作用的控制因素,提出了差异拆离作用发育演化模式。研究表明,白云-荔湾深水区裂陷期地壳发育向陆和向洋的2套拆离断裂系统,形成4种类型拆离结构样式及其控制下的洼陷结构,即白云东洼为壳上拆离同改造型前展式箕状断陷,白云主洼为壳幔拆离扩展型多级断阶式宽深断陷,白云西洼为弱拆离过渡型双断复式断陷,荔湾凹陷为壳内拆离强改造型前展式宽断陷;控制差异拆离样式的主要因素为岩石圈圈层流变性差异、先存中生代分布格局及岩石圈横向结构差异、周缘板块的伸展应力迁移与集中以及深部岩浆底侵作用的差异隆升;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差异伸展和盆地发育过程分为初始裂陷期、拆离期及断拗期等3个演化阶段,其中拆离期与断拗期是盆形结构发生分异的主要阶段。本文研究成果对于认识被动陆缘岩石圈破裂过程具有新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白云-荔湾深水区 差异拆离作用 结构样式 控制因素 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南中生代造山期缩短滑脱与晚造山伸展拆离构造 被引量:12
3
作者 郑亚东 曾令森 +1 位作者 李健波 欧阳志侠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11-824,共14页
该区的构造格局主要由早期近东西向紧闭的褶皱带和晚期北北东向构造组成。早期的南北向缩短构造以龙王庙平卧褶皱和大小长山岛的直立紧闭褶皱为代表,分别具有扇状间隔性压溶劈理和透入性轴面片理,褶面倒向以北为主。北北东向构造切割近... 该区的构造格局主要由早期近东西向紧闭的褶皱带和晚期北北东向构造组成。早期的南北向缩短构造以龙王庙平卧褶皱和大小长山岛的直立紧闭褶皱为代表,分别具有扇状间隔性压溶劈理和透入性轴面片理,褶面倒向以北为主。北北东向构造切割近东西向构造,表层表现为北西西向薄皮逆冲推覆构造,浅层构造具有扇状压溶劈理的紧闭褶皱,深层表现为基底与盖层间的拆离断层及其下的韧性剪切带。早期的研究者将该断层作为辽南推覆构造底部的滑脱面,现今则压倒性地采用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理念。根据相关剪切带早期面内褶皱发育,晚期伸展褶劈理发育,通过运动学涡度和应力状态分析,论证早期滑脱—推覆到晚期伸展拆离的演化过程。野外观测证明,辽南基底变质岩西侧的金州断层为一伸展拆离断层,它切割东侧的董家沟断层,前者平行于下伏糜棱岩中的同向伸展褶劈理,后者平行下伏糜棱岩的糜棱面理。金州拆离断层的形成及其东侧的隆起标志着辽南构造体制从缩短到伸展的转折。根据相关的年代学研究,这一构造体制转化发生在早白垩世(约120~107 Ma)。该区最新的构造事件是北东—南西向的缩短,相关的北北东向的右行走滑断层与晚白垩世以来的郯庐断层活动方式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推覆作用 伸展拆离作用 运动学涡度 伸展褶劈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伸展盆地拆离构造分析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郑大海 杨明慧 杨斌谊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14-16,21,共4页
岩石圈的层状结构使拆离作用在沉积盆地中成为一种普遍发生的现象。拆离作用具有 4种岩石圈伸展模式。拆离构造具有发育剪切滑移带、多级次滑脱、构造形态上下不协调、发育动力变质岩和地层重复或缺失等特征。
关键词 沉积盆地 伴生构造 岩石圈 拆离构造 油气储集 拆离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幔作用途经及其判定的地球化学方法
5
作者 张丽倩 《科技视界》 2014年第6期135-135,194,共2页
壳幔相互作用是深部地质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分析了壳幔相互作用的途经及判定这一作用的地球化学方法和证据。
关键词 壳幔作用 底侵作用 拆离作用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山带岩石圈去根作用的地震层析证据及其构造意义
6
作者 高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4-258,共5页
造山带岩石圈去根作用作为碰撞后或造山后阶段构造-岩浆活动的重要机制,是研究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不可或缺的环节。近年来通过地震层析成像技术获得的一系列成果表明俯冲板片发生断离/拆离作用残留在对流地幔中,表现为高导低阻而冷的高... 造山带岩石圈去根作用作为碰撞后或造山后阶段构造-岩浆活动的重要机制,是研究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不可或缺的环节。近年来通过地震层析成像技术获得的一系列成果表明俯冲板片发生断离/拆离作用残留在对流地幔中,表现为高导低阻而冷的高速体;这些被断离/拆离的板片直接记录了造山带巨厚岩石圈去根作用。板片断离/拆离作用导致岩石圈深部伸展-减薄作用和热的软流圈地幔上隆,从而引起强烈的交代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作用和断陷盆地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片断离/拆离作用 岩石圈去根作用 造山带 构造-岩浆活动 地震层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滑脱层构造物理模拟试验及其对川东褶皱带形成演化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裴仰文 盛受政 +7 位作者 苗正硕 牟毅城 苏楠 郭伟 冯犇 王静 梁瀚 谢柳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49,共12页
通过多滑脱层砂箱模拟试验探讨川东地区3套滑脱层对川东褶皱带形成演化过程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滑脱层纵向配置和变形速率对多套滑脱层发育区的构造变形样式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深部滑脱层的拆离效果显著强于浅部滑脱层,导致... 通过多滑脱层砂箱模拟试验探讨川东地区3套滑脱层对川东褶皱带形成演化过程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滑脱层纵向配置和变形速率对多套滑脱层发育区的构造变形样式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深部滑脱层的拆离效果显著强于浅部滑脱层,导致垂向上深部构造层之间的构造变形差异性高于浅部构造层,变形速率减小时,滑脱层的拆离效果明显增加,各构造层的变形样式差异性也随之增强;川东地区3套滑脱层对于川东褶皱带的构造变形具有明显的拆离作用,深部的中下寒武统膏盐岩的拆离作用显著强于中浅部的志留系泥岩和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导致川东地区3套构造层的变形特征具有很大的差异;川东地区在早期弱挤压变形阶段(变形速率较低)3套滑脱层拆离作用明显,以发育滑脱褶皱及小型的调节断层为主要构造变形特征,各构造层变形特征产生明显的垂向差异性,在后期强烈挤压变形阶段变形速率快速提升,限制各滑脱层的拆离作用,各构造层以发育高陡逆冲断层和反冲断层为主,变形特征趋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褶皱带 多滑脱层 砂箱模拟试验 拆离作用 变形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拗陷北部伸展构造样式 被引量:2
8
作者 谭试典 王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87-494,516,共9页
冀中拗陷北部地区上地壳伸展构造是断陷盆地的构造样式(style)之一,它是以大兴铲状(Listric)正断层为主体,牛东断层与其呈锐角相交构成帚状样式的大型伸展构造。在其发育过程中,首先是大兴断层上盘岩体沿拆离面滑移形成大型箕状断陷,然... 冀中拗陷北部地区上地壳伸展构造是断陷盆地的构造样式(style)之一,它是以大兴铲状(Listric)正断层为主体,牛东断层与其呈锐角相交构成帚状样式的大型伸展构造。在其发育过程中,首先是大兴断层上盘岩体沿拆离面滑移形成大型箕状断陷,然后上盘岩体滑移、旋转、掀斜,形成了牛驼镇凸起,从而导致了原先的统一断陷解体,分割成两个具有不同发育历史和构造形态的廊固、霸县断陷。因此,研究伸展构造对能源地质和灾害地质均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 铲状正断层 拆离作用 构造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学 被引量:11
9
作者 孙加鹏 张兴洲 杨宝俊 《世界地质》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6,共6页
中国东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一线以东至太平洋西岸,大陆边缘中新生代盆地系的形成、中生代岩浆活动、盆地基本特征同Moho、岩石圈和软流圈及上地幔基本特征的内在联系等都表明,它们在时空和成因上有一定联系,可... 中国东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一线以东至太平洋西岸,大陆边缘中新生代盆地系的形成、中生代岩浆活动、盆地基本特征同Moho、岩石圈和软流圈及上地幔基本特征的内在联系等都表明,它们在时空和成因上有一定联系,可以纳入同一地球动力学过程之中,这种动力学机制可能与岩石圈底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中新生代 盆地 地球动力学 拆离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地壳岩石圈最终裂解的特征及过程
10
作者 罗盼 高圆圆 +1 位作者 王厚金 任建业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4-246,共13页
为了明确南海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地壳岩石圈发生最终裂解的特征及其演化过程,通过精细的构造解释、断层活动性定量分析、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盆地原型分析、沉降速率分析、沉降史模拟等方法综合分析表明,南海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临界破裂区为... 为了明确南海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地壳岩石圈发生最终裂解的特征及其演化过程,通过精细的构造解释、断层活动性定量分析、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盆地原型分析、沉降速率分析、沉降史模拟等方法综合分析表明,南海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临界破裂区为远端带和洋陆转换带构成的地壳岩石圈强烈伸展区,依据地壳岩石圈几何形态,该区域可进一步划分为箱型域和楔型域。楔型域内盆地原型可划分为断陷盆地(Tb-SD)、拆离盆地(SD-PD)和拗陷盆地(PD-Bi);箱型域在古新世-渐新世(Tb-SD)盆地原型为断陷盆地,之后该区域进入被动沉降期。新生代以来,南海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在构造演化过程中,盆地沉降中心由陆向洋方向逐渐迁移,岩浆作用在断拗转换幕发育最强烈,致使岩石圈地壳最终发生裂解。区域资料对比分析表明,南海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在不同构造带内,盆地构造-地层格架具有差异性,且南海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经历“双拆离作用”后地壳发生破裂,岩浆侵入,形成原洋洋壳。该认识对南海西南部深水盆地内油气勘探具有重大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 地壳破裂 拆离作用 原洋洋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浅水陆架区拆离断陷的构造变形与沉积充填响应:以恩平凹陷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蔡国富 彭光荣 +5 位作者 吴静 白海军 李颖薇 许新明 龚文 李孔森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91-2409,共19页
珠江口盆地新生代发育跨越浅水区至深水区、多类型的拆离断陷,其中浅水陆架区拆离断陷是探究拆离构造变形与沉积充填响应的重要窗口.基于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详细解析,对恩平凹陷低角度拆离断层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拆离构造变形的控制... 珠江口盆地新生代发育跨越浅水区至深水区、多类型的拆离断陷,其中浅水陆架区拆离断陷是探究拆离构造变形与沉积充填响应的重要窗口.基于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详细解析,对恩平凹陷低角度拆离断层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拆离构造变形的控制因素、变形过程和沉积充填响应机制.研究表明,恩平凹陷低角度边界正断层为壳间拆离断层,长度约50 km,倾角平均17.5°,断面最深达中下地壳,裂陷期经历了中低角度到低角度的转变.拆离断层形成于中生代先存逆冲断层基础之上,与中下地壳韧性剪切穹隆和边界调节性走滑断裂相伴生,联合控制形成均衡深拆离、前展式宽拆离和迁移型复式拆离3种凹陷结构类型.垂向上可划分出三期裂陷幕,因差异构造变形而具有不同的沉积充填响应:(1)早文昌期均一裂陷幕,快速的裂陷沉降发育于先存逆冲断层弱面,形成具厚层中深湖的均一窄深箕状半地堑;(2)晚文昌期拆离伸展幕,凹陷受差异构造变形而发育成东、西沉积充填差异化的宽浅断陷,西部韧性剪切穹隆弱隆升与边界走滑断层强走滑控制了恩平17洼自迁移型中深湖和大型辫状河三角洲-重力流沉积,而东部韧性剪切穹隆强隆升控制了恩平12-18洼沉积中心跳跃式异迁移的沉积充填,过渡带发育大型走向斜坡扇三角洲;(3)恩平期拆离-断拗联控幕,构造变形由简单剪切向纯剪切转变,沉积向外流水系主导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浅湖相充填转变.低角度拆离断陷具有与高角度脆性断陷不同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充填响应,烃源岩与砂岩储层的时空分布非均质性强.研究成果对恩平凹陷的烃源岩和深部储层预测,以及南海北部陆缘同类拆离断陷的构造-沉积充填研究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低角度断层 拆离作用 韧性剪切穹隆 构造变形 烃源岩 石油地质学
原文传递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裂陷期沉积环境演化与控烃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谢世文 柳保军 +4 位作者 庞雄 丁琳 吴宇翔 刘冬青 王宇辰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6-311,共16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裂陷期发育文昌组与恩平组2套烃源岩,湖盆沉积演化控制烃源岩的形成。通过三维地震资料及深部钻井分析,认为白云主洼裂陷期发育轴向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断控扇三角洲体系、北缘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以及盆内滨浅湖...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裂陷期发育文昌组与恩平组2套烃源岩,湖盆沉积演化控制烃源岩的形成。通过三维地震资料及深部钻井分析,认为白云主洼裂陷期发育轴向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断控扇三角洲体系、北缘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以及盆内滨浅湖—中深湖体系。裂陷早期,发育多组NE向断阶且呈现多隆洼的地貌特征,物源主要从东西轴向进入凹陷内,形成多点供源水系,发育多洼成烃;裂陷中期,由于拆离断层的伸展作用,湖盆扩张,北部番禺低隆起被强烈抬升,形成缓坡大规模的三角洲体系及大型湖盆;裂陷晚期,湖盆以拗陷作用为主,受华南物源及由南往北的海侵影响,发育煤型及海侵烃源岩。通过沉积相、地球化学指标可将白云凹陷烃源岩划分为3种类型:文昌组中深湖相Ⅰ—Ⅱ_(1)型烃源岩、文昌组浅湖相Ⅱ_(2)型烃源岩以及恩平组浅湖相Ⅱ_(2)—Ⅲ型烃源岩,不同类型烃源岩生烃潜力有差异,以文昌组中深湖相最优。元素地球化学指标揭示湖盆成烃环境整体表现为淡水—微咸水、还原—强还原的水体环境,而古生物揭示湖盆生油母质为湖相浮游藻类及陆源植物,优质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以浮游藻类为主。总之,白云凹陷拆离断裂活动及沉积体系控制了烃源岩的发育厚度和规模,优质的水体环境控制了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因此,白云凹陷烃源岩具有厚度大、分布范围广的地质条件,具有大的资源和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拆离作用 古环境恢复 裂陷盆地 白云凹陷
原文传递
大洋深俯冲带流变性质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来自地幔岩高温高压实验的启示 被引量:12
13
作者 金振民 章军锋 +2 位作者 金淑燕 章军锋 H.W.Green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969-976,共8页
在压力3GPa,温度1450~1600K,应变速率10-4~10-5s-1条件下,对深俯冲带和上地幔中两种重要岩石(榴辉岩和方辉橄榄岩)的流变性质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榴辉岩在超高压条件下的流变参数,应力指数为3.4,活化能为480kJ/mol,活化体积为12cm... 在压力3GPa,温度1450~1600K,应变速率10-4~10-5s-1条件下,对深俯冲带和上地幔中两种重要岩石(榴辉岩和方辉橄榄岩)的流变性质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榴辉岩在超高压条件下的流变参数,应力指数为3.4,活化能为480kJ/mol,活化体积为12cm3/mol.实验结果表明具有中等石榴石含量榴辉岩的流变强度与方辉橄榄岩的流变强度在上地幔浅部条件下基本相当,是多晶绿辉石岩强度的2~3倍和多晶石榴石岩强度的一半.随榴辉岩中石榴石含量的逐步增加,岩石的整体流变强度也不断增大.在实验研究基础上,计算了不同板块汇聚速率条件下深俯冲大洋岩石圈在不同深度层次上的流变强度,以及橄榄岩和榴辉岩上地幔流变强度随深度的变化.研究表明,俯冲洋壳从下覆的上地幔拆离出来最有可能发生在缓慢俯冲的热俯冲带中;而快速俯冲的冷俯冲带,俯冲地壳与上地幔之间在强度上是耦合的,发生拆离的可能性不大.过渡带是上地幔中除岩石圈地幔外的高强度和高黏度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深俯冲带 地幔岩 高温高压实验 拆离作用 流变分层 榴辉岩 方辉橄榄岩 地球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