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05
篇文章
<
1
2
…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制冷型折衍混合双波段红外光学系统设计
1
作者
郑坚
文心怡
+3 位作者
朱伟
胡乔伟
王文运
王淑振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9-36,共8页
能够同时工作在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频谱范围内的双波段红外光学系统可以有效利用这两个波段的信息,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显著提升其探测性能,应用前景广阔。双层谐衍射光学元件不仅具备独特的色散特性,还可以在多个设计波长处获得很高的衍...
能够同时工作在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频谱范围内的双波段红外光学系统可以有效利用这两个波段的信息,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显著提升其探测性能,应用前景广阔。双层谐衍射光学元件不仅具备独特的色散特性,还可以在多个设计波长处获得很高的衍射效率,为双波段红外光学系统设计提供了新思路。针对双层谐衍射光学元件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基于双层谐衍射光学元件完成了焦距为200 mm,F数为2的制冷型折衍混合双波段红外光学系统的设计。成像质量分析以及冷反射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光学系统的各类像差得到了有效校正,成像质量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折衍混合
双层谐
衍
射光学元件
双波段
制冷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型长波红外折衍混合消热差系统
被引量:
10
2
作者
郜洪云
陈梦苇
+2 位作者
杨应平
陈彻
郑盼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43-2146,共4页
为了提高大靶面高分辨率光学系统的性能,基于衍射元件独特的温度特性以及热补偿理论,设计了工作波段为8-12μm、视场角为16°、F/#为1.9、后工作距为133 mm的新型折衍混合消热差系统.系统采用三片式结构,使用锗和硒化锌两种常用的...
为了提高大靶面高分辨率光学系统的性能,基于衍射元件独特的温度特性以及热补偿理论,设计了工作波段为8-12μm、视场角为16°、F/#为1.9、后工作距为133 mm的新型折衍混合消热差系统.系统采用三片式结构,使用锗和硒化锌两种常用的红外材料,仅引入一个二次非球面和一个衍射面,使系统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等优点.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在较大视场内成像质量接近衍射极限,且在-30℃~70℃温度范围内性能稳定,适用于像元尺寸为35μm,像元数为640×480的现代非制冷型焦平面阵列探测器,从而实现了消热差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消热差设计
折衍混合
系统
红外光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用于大截面传像光纤束的折衍混合光学系统设计
被引量:
6
3
作者
李东源
闫秀生
+2 位作者
张晓光
侯蓝田
周桂耀
《光电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6-140,共5页
在大截面传像束前置光学物镜设计中,采用“负-正”型式的像方远心光路结构,很好地解决了镜头轴外像差校正和像面照度均匀性问题,同时使镜头结构紧凑、小型化。给出了前置物镜设计实例:工作波长0.8~1.1μm,焦距5mm,相对孔径为1...
在大截面传像束前置光学物镜设计中,采用“负-正”型式的像方远心光路结构,很好地解决了镜头轴外像差校正和像面照度均匀性问题,同时使镜头结构紧凑、小型化。给出了前置物镜设计实例:工作波长0.8~1.1μm,焦距5mm,相对孔径为1:3.84,光学长度为47mm,视场角为60°。在光学耦接镜设计中采用物方远心光路结构,引入二元光学透镜,通过理论计算和ZEMAX光学软件优化,给出工作波长0.8~1.1μm,焦距33.6mm,光学长度为63.5mm,采用一个衍射面的耦接镜设计实例。该设计结果适用于单丝直径16μm,截面直径6mm的光纤传像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光学
传像光纤束
折衍混合
远心光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折衍混合车载红外镜头无热化设计
被引量:
11
4
作者
徐大维
向阳
+3 位作者
王健
康福增
刘殿双
许文斌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60-464,共5页
论述了利用衍射元件实现光学系统无热化的原理,并利用衍射光学元件特殊的消热差和色散特性,设计并研制了折衍混合无热化车载红外镜头,在仅使用一种红外材料的情况下完成了宽温度范围自调焦设计,且衍射面特征尺寸大,易于加工制作。系统...
论述了利用衍射元件实现光学系统无热化的原理,并利用衍射光学元件特殊的消热差和色散特性,设计并研制了折衍混合无热化车载红外镜头,在仅使用一种红外材料的情况下完成了宽温度范围自调焦设计,且衍射面特征尺寸大,易于加工制作。系统工作波段为8~12μm,视场为36°×27°,焦距为19 mm,F/#为1.1。该镜头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非常适于在汽车辅助驾驶系统应用。镜头的测试结果表明,镜头成像质量好,且能在-40~80℃温度范围内保持像面稳定,无需手动调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
射光学元件
无热化
车载红外光学系统
折衍混合
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轻量化折衍混合中波红外热像仪光学系统设计
被引量:
3
5
作者
杜广庆
谢永军
+2 位作者
张孝林
张恒金
屈恩世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43-846,共4页
基于一个传统的折射式中波红外热像仪,采用CODEV软件设计了一个轻量化折衍混合热像仪光学系统,该系统采用全硅材料,衍射面设计在硅透镜聚乙烯涂层上,混合系统光学参数为f′=150mm,F/#=2.0,2ω=4.6°,波长范围3.7~4.8μm。精确计算...
基于一个传统的折射式中波红外热像仪,采用CODEV软件设计了一个轻量化折衍混合热像仪光学系统,该系统采用全硅材料,衍射面设计在硅透镜聚乙烯涂层上,混合系统光学参数为f′=150mm,F/#=2.0,2ω=4.6°,波长范围3.7~4.8μm。精确计算了衍射光学元件的面形参数,得到衍射环最小周期为1405.2μm。对传统折射式热像仪和折衍混合热像仪的像差特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折衍混合热像仪的像质较传统折射式热像仪的像质得到明显改善。折衍混合热像仪的重量仅为传统折射式热像仪重量的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衍混合
中波红外热像仪
衍
射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折衍混合在长焦物镜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
4
6
作者
杨智
戴一帆
张沛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6-208,共3页
为了突破长焦物镜传统设计中的局限性,从衍射面的相位多项式出发,结合一般透镜的相位变换式,对折衍混合消像差理论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仅使用1种材料FK1、2片型的长焦物镜系统设计结构,并将此设计结果与传统的5片型、5种材料的纯折射长...
为了突破长焦物镜传统设计中的局限性,从衍射面的相位多项式出发,结合一般透镜的相位变换式,对折衍混合消像差理论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仅使用1种材料FK1、2片型的长焦物镜系统设计结构,并将此设计结果与传统的5片型、5种材料的纯折射长焦物镜的光学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利用折衍混合能有效地校正长焦物镜的像差,极大地降低系统的重量和复杂程度,不失为长焦物镜设计的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与制造
衍
射光学
折衍混合
长焦物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折衍混合系统实现长焦深方法研究
被引量:
3
7
作者
白临波
李展
+3 位作者
陈波
杜春雷
曾红军
郭履容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5,共5页
通过对传统能量守恒法设计长焦深元件进行介绍与分析 ,根据衍射元件设计灵活的特性 ,提出了改进的能量守恒法设计方法 ,利用折衍混合系统实现长焦深元件 ,并建立了优化的评价函数分两步对设计结果进行优化。
关键词
折衍混合
系统
长焦深
能量守恒法
衍
射元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引入表面微结构的3.7~4.8μm红外折衍混合物镜设计
被引量:
2
8
作者
刘敏
刘定权
+2 位作者
周晟
罗海瀚
张秋玉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18-923,共6页
折衍混合透镜具有重量轻和结构紧凑的特点,在空间光学仪器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结合物镜设计要求的工作波段3.7~4.8μm、焦距64 mm和F数1.6等参数,采用了含有平面衍射微结构的3片式分离镜片,物镜总长度和重量得以明显减少,减少约40%。...
折衍混合透镜具有重量轻和结构紧凑的特点,在空间光学仪器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结合物镜设计要求的工作波段3.7~4.8μm、焦距64 mm和F数1.6等参数,采用了含有平面衍射微结构的3片式分离镜片,物镜总长度和重量得以明显减少,减少约40%。镜片选用了常用的红外光学材料硅和锗,设计对公差的要求较为宽松,得到的弥散斑半径小于9.5μm,各个视场的MTF值在17毫米线对处均达到0.8。硅平面镜表面的衍射微结构可以用4次套镀薄膜的方法来实现16个台阶,分析了衍射微结构可接受的加工误差范围。选用SiO和ZnS膜层来减少镜片表面反射损失,波段内物镜的光学效率达到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衍混合
物镜
衍
射微结构
光学设计
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折衍混合大相对孔径红外物镜设计
被引量:
2
9
作者
赵存华
王金艳
+1 位作者
朱景成
刘照军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56-758,共3页
本文设计了焦距50mm,波段为8~12 μm,F数达0.8,全视场10°的适用于非制冷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的红外物镜.分别设计了四片全折射式和三片折衍混合式两种镜头.从两个镜头来看,折衍混合式不仅在体积上小于全折射系统,同时在成像质量和色...
本文设计了焦距50mm,波段为8~12 μm,F数达0.8,全视场10°的适用于非制冷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的红外物镜.分别设计了四片全折射式和三片折衍混合式两种镜头.从两个镜头来看,折衍混合式不仅在体积上小于全折射系统,同时在成像质量和色差上(从10.1μm降至0.8μm)也优于全折射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镜头
F数
折衍混合
消色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制冷式红外长波折衍混合消热差摄远物镜设计
被引量:
4
10
作者
张宇
王文生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8-653,共6页
针对坦克红外观瞄系统的总体设计要求,为了满足战场环境下红外目标探测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制冷式红外长波折衍混合消热差摄远物镜.摄远物镜由物镜组和中继镜组构成,焦距为-200 mm,F数为2.1,全视场角为3.6°.探测器选用Sofradir公司...
针对坦克红外观瞄系统的总体设计要求,为了满足战场环境下红外目标探测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制冷式红外长波折衍混合消热差摄远物镜.摄远物镜由物镜组和中继镜组构成,焦距为-200 mm,F数为2.1,全视场角为3.6°.探测器选用Sofradir公司生产的MARS-VLW型红外长波焦平面阵列,其分辨率为320×256像素,象元尺寸为30 μm×30 μm.试验结果表明:在截止频率17 cy/mm时,温度-40℃ ~60℃范围内,该摄远物镜各视场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均大约为0.5,点列图均方根半径均远小于艾利斑半径34.5 μm,并实现了100%冷光阑效率.该红外摄远物镜虽然是针对坦克红外观瞄系统的要求而设计的,但其结构紧凑,在-40℃~60℃温度范围内,像质优良且稳定,也可用于其他红外观瞄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光学设计
摄远物镜
无热化
折衍混合
目标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折衍混合式相干激光雷达天线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
3
11
作者
刘丽萍
王骐
李琦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17,共3页
根据具体使用要求设计了一个折衍混合式天线系统 ,其特点是采用一片小口径 ,平面基底的二元光学元件 ,对外差探测 ,收发合置的相干激光雷达天线系统进行简化。使整个系统达到了结构简单 ,工艺简单 ,并同时实现了高像质和低成本。设计参...
根据具体使用要求设计了一个折衍混合式天线系统 ,其特点是采用一片小口径 ,平面基底的二元光学元件 ,对外差探测 ,收发合置的相干激光雷达天线系统进行简化。使整个系统达到了结构简单 ,工艺简单 ,并同时实现了高像质和低成本。设计参数为 :作为发射系统 ,物方视场角 2ω =10° ,出瞳口径Φ =10 0mm ,束散角压缩比 β =5x ,激光光源波长λ =10 .6 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激光雷达
光学设计
二元光学
雷达天线
折衍混合
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含有塑料双层衍射元件的微光夜视折衍混合物镜
被引量:
1
12
作者
范长江
赵亚辉
+3 位作者
徐建程
任志君
应朝福
王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276-279,共4页
为满足微光夜视光学系统的轻小化要求,利用塑料双层衍射元件研制了一款折衍混合微光夜视物镜系统.系统在整个设计波段任意波长的衍射效率均大于90%,有效地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成像对比度.系统的视场角为32°,有效焦距为32 mm,直径为2...
为满足微光夜视光学系统的轻小化要求,利用塑料双层衍射元件研制了一款折衍混合微光夜视物镜系统.系统在整个设计波段任意波长的衍射效率均大于90%,有效地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成像对比度.系统的视场角为32°,有效焦距为32 mm,直径为26 mm,长度为49 mm,重量为28 g;调制传递函数(MTF)在35 lp/mm时,边缘视场达到0.4以上,中心视场达到0.7;满足超二代微光探测器的成像要求.同时给出了双层衍射元件的二元面特征曲线,当每周期刻蚀8个台阶时,最小特征尺寸为15.63μm,易于塑料光学元件的挤压成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微光夜视
折衍混合
像增强器
双层
衍
射元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红外折衍混合摄远光学系统无热化设计
被引量:
8
13
作者
张婉怡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18,共7页
为了提高远距离红外目标的探测能力,针对640pixel×512pixel红外CCD探测器,分析温度变化对光学系统的影响,设计出一种波长范围为8μm^12μm红外摄远物镜。系统采用折衍混合结构形式,焦距为200mm,相对孔径为1:2.2,视场角为7°,...
为了提高远距离红外目标的探测能力,针对640pixel×512pixel红外CCD探测器,分析温度变化对光学系统的影响,设计出一种波长范围为8μm^12μm红外摄远物镜。系统采用折衍混合结构形式,焦距为200mm,相对孔径为1:2.2,视场角为7°,具有体积小,结构紧凑的优点。仅使用硫化锌、硒化锌和锗3种材料以及4片透镜实现了无热化设计。应用Zemax对设计结果进行像质评价,在-40℃^+60℃工作温度范围内,截止频率为17lp/mm时各视场调制传递函数值超过0.4,达到衍射极限,像面稳定,80%的能量集中在1个像元内,满足光学系统的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摄远物镜
光学设计
折衍混合
无热化
目标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干涉原理精确对中折衍混合器件的技术研究
14
作者
赵丽萍
赵子英
+2 位作者
邬敏贤
金国藩
严瑛白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1998年第8期744-747,共4页
在折衍混合光学系统的加工和装配过程中,折、衍器件间的对中精度严重影响混合器件的质量和性能,但是由于衍射器件与传统折射器件的显著差异,传统的对中手段已不再适用,如何简便实现二者的精确对中是混合光学系统实用化过程中亟待解...
在折衍混合光学系统的加工和装配过程中,折、衍器件间的对中精度严重影响混合器件的质量和性能,但是由于衍射器件与传统折射器件的显著差异,传统的对中手段已不再适用,如何简便实现二者的精确对中是混合光学系统实用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提出利用干涉原理简便地实现衍射器件与折射器件的高精度对中,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对中装校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
光学系统
折衍混合
器件
干涉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长焦物镜折衍混合式平行光管设计
15
作者
张洪涛
翟旭华
曲宙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1期32-35,共4页
阐述了传统平行光管与折衍混合式平行光管的设计方法比较,给出了折衍混合式设计的优化结果。经分析,优化后的设计在点列图、光学传递函数和像差曲线等方面均明显好于传统设计方法,对其它大孔径平行光管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平行光管
长焦物镜
优化设计
折衍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折衍混合F/0.65红外物镜设计
16
作者
赵存华
鲁高奇
《河南科学》
2008年第5期531-533,共3页
设计了三片式折衍混合,波段范围8~12μm,焦距50 mm,F数达0.65,全视场10°的适用于非致冷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的红外物镜.比较了全折射式的初始镜头与设计的折衍混合镜头,发现折衍混合镜头像质有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
红外镜头
F数
折衍混合
消色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岸用监视两档变焦折衍混合红外光学系统设计
17
作者
李杰
罗箫
吴晗平
《光电技术应用》
2019年第5期25-30,47,共7页
为实现岸用光电装备大视场搜索目标,小视场观察目标的监视目的,通过对变焦光学系统设计模型及其理论参数的研究分析,选用光学补偿法四组元变焦光学结构型式,提出一种折衍混合两档变焦的岸用监视红外光学系统。调整初始结构并经ZEMAX软...
为实现岸用光电装备大视场搜索目标,小视场观察目标的监视目的,通过对变焦光学系统设计模型及其理论参数的研究分析,选用光学补偿法四组元变焦光学结构型式,提出一种折衍混合两档变焦的岸用监视红外光学系统。调整初始结构并经ZEMAX软件进行优化,设计出一款焦距150~300mm,口径100mm的两档变焦红外光学系统,在空间频率30lp/mm处,调制传递函数(MTF)达到0.6,全视场弥散斑半径(RMS)控制在25μm以内,在-30℃^+50℃工作温度范围内实现非热敏化。该系统结构简单,通过使用非球面和衍射面将镜片数量减少至5片,设计结果满足各项任务指标,对岸用监视红外光学系统的进一步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衍混合
红外光学系统
两档变焦
非热敏化
设计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机载微光夜视仪折衍混合物镜的设计研究
被引量:
5
18
作者
王希军
周海宪
《电光与控制》
2002年第3期34-36,40,共4页
在机载微光夜视仪的物镜中采用先进的二元光学技术 ,从而设计出一种新颖的折衍混合物镜光学系统 ,简化系统结构、缩小体积、降低重量 ,提高像质和光学效率 ;
关键词
机载微光夜视仪
折衍混合
物镜
设计
二元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液体可变焦折衍混合光学系统
被引量:
3
19
作者
鲍赘
田维坚
张薇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6期146-148,共3页
提出了一种液体可变焦折衍混合光学系统,该系统将传统的折射透镜的其中一面设计成二元面,通过改变折射系统的曲率半径来实现对整个光学系统的焦距的调节.这种液体可变焦折衍混合光学系统的主要优点是能够消除色差.经实验证明该光学系统...
提出了一种液体可变焦折衍混合光学系统,该系统将传统的折射透镜的其中一面设计成二元面,通过改变折射系统的曲率半径来实现对整个光学系统的焦距的调节.这种液体可变焦折衍混合光学系统的主要优点是能够消除色差.经实验证明该光学系统焦距和折射系统的曲率半径呈线性变化关系并且在变焦的同时很好的解决了色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光学
折衍混合
系统
液体透镜
可变焦
色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折衍混合系统在无热化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
1
20
作者
林青
王坤
+2 位作者
林灿
魏敏
刘倩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02-505,共4页
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无热化设计方法,并对衍射元件在无热化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重点分析。针对衍射元件在光学被动式消热差系统中的应用,设计了一种长波红外折衍混合消热差系统。设计的光学系统在-40℃^+70℃范围内,实现了消热差和消色差,...
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无热化设计方法,并对衍射元件在无热化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重点分析。针对衍射元件在光学被动式消热差系统中的应用,设计了一种长波红外折衍混合消热差系统。设计的光学系统在-40℃^+70℃范围内,实现了消热差和消色差,像质较好,而且结构简单、紧凑,实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学系统
无热化
被动补偿
衍
射元件
折衍混合
光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制冷型折衍混合双波段红外光学系统设计
1
作者
郑坚
文心怡
朱伟
胡乔伟
王文运
王淑振
机构
南京莱斯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八研究所
江苏无线电厂有限公司
出处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9-36,共8页
基金
江苏省科技厅项目(BK20210059)。
文摘
能够同时工作在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频谱范围内的双波段红外光学系统可以有效利用这两个波段的信息,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显著提升其探测性能,应用前景广阔。双层谐衍射光学元件不仅具备独特的色散特性,还可以在多个设计波长处获得很高的衍射效率,为双波段红外光学系统设计提供了新思路。针对双层谐衍射光学元件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基于双层谐衍射光学元件完成了焦距为200 mm,F数为2的制冷型折衍混合双波段红外光学系统的设计。成像质量分析以及冷反射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光学系统的各类像差得到了有效校正,成像质量优良。
关键词
光学设计
折衍混合
双层谐
衍
射光学元件
双波段
制冷型
Keywords
optical design
refractive-diffractive hybrid
double-layer harmonic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
dual-band
cooled
分类号
TN216 [电子电信—物理电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型长波红外折衍混合消热差系统
被引量:
10
2
作者
郜洪云
陈梦苇
杨应平
陈彻
郑盼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
出处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43-2146,共4页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0-Ia-028)资助
文摘
为了提高大靶面高分辨率光学系统的性能,基于衍射元件独特的温度特性以及热补偿理论,设计了工作波段为8-12μm、视场角为16°、F/#为1.9、后工作距为133 mm的新型折衍混合消热差系统.系统采用三片式结构,使用锗和硒化锌两种常用的红外材料,仅引入一个二次非球面和一个衍射面,使系统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等优点.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在较大视场内成像质量接近衍射极限,且在-30℃~70℃温度范围内性能稳定,适用于像元尺寸为35μm,像元数为640×480的现代非制冷型焦平面阵列探测器,从而实现了消热差设计.
关键词
光学设计
消热差设计
折衍混合
系统
红外光学系统
Keywords
Optical design
Athermalization
Diffractive/refractive hybrid system
Infrared optical system
分类号
TN243 [电子电信—物理电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用于大截面传像光纤束的折衍混合光学系统设计
被引量:
6
3
作者
李东源
闫秀生
张晓光
侯蓝田
周桂耀
机构
燕山大学红外光纤与传感研究所
东北电子技术研究所
出处
《光电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6-140,共5页
文摘
在大截面传像束前置光学物镜设计中,采用“负-正”型式的像方远心光路结构,很好地解决了镜头轴外像差校正和像面照度均匀性问题,同时使镜头结构紧凑、小型化。给出了前置物镜设计实例:工作波长0.8~1.1μm,焦距5mm,相对孔径为1:3.84,光学长度为47mm,视场角为60°。在光学耦接镜设计中采用物方远心光路结构,引入二元光学透镜,通过理论计算和ZEMAX光学软件优化,给出工作波长0.8~1.1μm,焦距33.6mm,光学长度为63.5mm,采用一个衍射面的耦接镜设计实例。该设计结果适用于单丝直径16μm,截面直径6mm的光纤传像束。
关键词
应用光学
传像光纤束
折衍混合
远心光路
Keywords
Applied optics
Imaging fiber bundle
Hybrid refractive-diffractive
Telecentric structure
分类号
TH74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折衍混合车载红外镜头无热化设计
被引量:
11
4
作者
徐大维
向阳
王健
康福增
刘殿双
许文斌
机构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出处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60-464,共5页
文摘
论述了利用衍射元件实现光学系统无热化的原理,并利用衍射光学元件特殊的消热差和色散特性,设计并研制了折衍混合无热化车载红外镜头,在仅使用一种红外材料的情况下完成了宽温度范围自调焦设计,且衍射面特征尺寸大,易于加工制作。系统工作波段为8~12μm,视场为36°×27°,焦距为19 mm,F/#为1.1。该镜头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非常适于在汽车辅助驾驶系统应用。镜头的测试结果表明,镜头成像质量好,且能在-40~80℃温度范围内保持像面稳定,无需手动调焦。
关键词
衍
射光学元件
无热化
车载红外光学系统
折衍混合
系统
Keywords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s, athermalization, vehicular infrared optical system, hybrid refractive-diffractive system
分类号
TN216 [电子电信—物理电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轻量化折衍混合中波红外热像仪光学系统设计
被引量:
3
5
作者
杜广庆
谢永军
张孝林
张恒金
屈恩世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出处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43-846,共4页
基金
中科院创新基金资助项目(0651201ZZ0)
文摘
基于一个传统的折射式中波红外热像仪,采用CODEV软件设计了一个轻量化折衍混合热像仪光学系统,该系统采用全硅材料,衍射面设计在硅透镜聚乙烯涂层上,混合系统光学参数为f′=150mm,F/#=2.0,2ω=4.6°,波长范围3.7~4.8μm。精确计算了衍射光学元件的面形参数,得到衍射环最小周期为1405.2μm。对传统折射式热像仪和折衍混合热像仪的像差特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折衍混合热像仪的像质较传统折射式热像仪的像质得到明显改善。折衍混合热像仪的重量仅为传统折射式热像仪重量的40%。
关键词
折衍混合
中波红外热像仪
衍
射面
Keywords
Hybrid refractive-diffractive(HRD)
Midwave infrared imager
Diffractive surface
分类号
TN216 [电子电信—物理电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折衍混合在长焦物镜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
4
6
作者
杨智
戴一帆
张沛
机构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出处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6-208,共3页
基金
国防预研基金资助项目(51418070304KG0153)
文摘
为了突破长焦物镜传统设计中的局限性,从衍射面的相位多项式出发,结合一般透镜的相位变换式,对折衍混合消像差理论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仅使用1种材料FK1、2片型的长焦物镜系统设计结构,并将此设计结果与传统的5片型、5种材料的纯折射长焦物镜的光学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利用折衍混合能有效地校正长焦物镜的像差,极大地降低系统的重量和复杂程度,不失为长焦物镜设计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
光学设计与制造
衍
射光学
折衍混合
长焦物镜
Keywords
optical design and fabrication
diffraction optics
hybrid refractive-diffractive
telephoto lens
分类号
O435.2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折衍混合系统实现长焦深方法研究
被引量:
3
7
作者
白临波
李展
陈波
杜春雷
曾红军
郭履容
机构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5,共5页
文摘
通过对传统能量守恒法设计长焦深元件进行介绍与分析 ,根据衍射元件设计灵活的特性 ,提出了改进的能量守恒法设计方法 ,利用折衍混合系统实现长焦深元件 ,并建立了优化的评价函数分两步对设计结果进行优化。
关键词
折衍混合
系统
长焦深
能量守恒法
衍
射元件
Keywords
Refraction diffraction hybrid system
Long focal depth
Energy conservation law
Evaluation functions
分类号
TN256 [电子电信—物理电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引入表面微结构的3.7~4.8μm红外折衍混合物镜设计
被引量:
2
8
作者
刘敏
刘定权
周晟
罗海瀚
张秋玉
机构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18-923,共6页
文摘
折衍混合透镜具有重量轻和结构紧凑的特点,在空间光学仪器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结合物镜设计要求的工作波段3.7~4.8μm、焦距64 mm和F数1.6等参数,采用了含有平面衍射微结构的3片式分离镜片,物镜总长度和重量得以明显减少,减少约40%。镜片选用了常用的红外光学材料硅和锗,设计对公差的要求较为宽松,得到的弥散斑半径小于9.5μm,各个视场的MTF值在17毫米线对处均达到0.8。硅平面镜表面的衍射微结构可以用4次套镀薄膜的方法来实现16个台阶,分析了衍射微结构可接受的加工误差范围。选用SiO和ZnS膜层来减少镜片表面反射损失,波段内物镜的光学效率达到93%。
关键词
折衍混合
物镜
衍
射微结构
光学设计
薄膜
Keywords
refractive-diffractive hybrid
objective lens
diffractive microstructure
optical design
thin films
分类号
TN202 [电子电信—物理电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折衍混合大相对孔径红外物镜设计
被引量:
2
9
作者
赵存华
王金艳
朱景成
刘照军
机构
洛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系
出处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56-758,共3页
基金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611054000)
文摘
本文设计了焦距50mm,波段为8~12 μm,F数达0.8,全视场10°的适用于非制冷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的红外物镜.分别设计了四片全折射式和三片折衍混合式两种镜头.从两个镜头来看,折衍混合式不仅在体积上小于全折射系统,同时在成像质量和色差上(从10.1μm降至0.8μm)也优于全折射系统.
关键词
红外镜头
F数
折衍混合
消色差
Keywords
infrared lens
F-number
hybrid difffractive-refractive
achromat
分类号
TB851 [一般工业技术—摄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制冷式红外长波折衍混合消热差摄远物镜设计
被引量:
4
10
作者
张宇
王文生
机构
长春理工大学现代光学测试技术实验室
出处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8-653,共6页
文摘
针对坦克红外观瞄系统的总体设计要求,为了满足战场环境下红外目标探测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制冷式红外长波折衍混合消热差摄远物镜.摄远物镜由物镜组和中继镜组构成,焦距为-200 mm,F数为2.1,全视场角为3.6°.探测器选用Sofradir公司生产的MARS-VLW型红外长波焦平面阵列,其分辨率为320×256像素,象元尺寸为30 μm×30 μm.试验结果表明:在截止频率17 cy/mm时,温度-40℃ ~60℃范围内,该摄远物镜各视场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均大约为0.5,点列图均方根半径均远小于艾利斑半径34.5 μm,并实现了100%冷光阑效率.该红外摄远物镜虽然是针对坦克红外观瞄系统的要求而设计的,但其结构紧凑,在-40℃~60℃温度范围内,像质优良且稳定,也可用于其他红外观瞄系统.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光学设计
摄远物镜
无热化
折衍混合
目标探测
Keywords
ordna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ptical design
telephoto objective
athermalization
refractive/diffractive hybrid
target detection
分类号
TN21 [电子电信—物理电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折衍混合式相干激光雷达天线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
3
11
作者
刘丽萍
王骐
李琦
机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可调谐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出处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17,共3页
文摘
根据具体使用要求设计了一个折衍混合式天线系统 ,其特点是采用一片小口径 ,平面基底的二元光学元件 ,对外差探测 ,收发合置的相干激光雷达天线系统进行简化。使整个系统达到了结构简单 ,工艺简单 ,并同时实现了高像质和低成本。设计参数为 :作为发射系统 ,物方视场角 2ω =10° ,出瞳口径Φ =10 0mm ,束散角压缩比 β =5x ,激光光源波长λ =10 .6 μm。
关键词
相干激光雷达
光学设计
二元光学
雷达天线
折衍混合
式
Keywords
coherent laser radar
antenna
optical design
binary optics
分类号
TN957.2 [电子电信—信号与信息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含有塑料双层衍射元件的微光夜视折衍混合物镜
被引量:
1
12
作者
范长江
赵亚辉
徐建程
任志君
应朝福
王辉
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信息光学研究所
出处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276-279,共4页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1100268)
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课题(ZC304009168)
文摘
为满足微光夜视光学系统的轻小化要求,利用塑料双层衍射元件研制了一款折衍混合微光夜视物镜系统.系统在整个设计波段任意波长的衍射效率均大于90%,有效地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成像对比度.系统的视场角为32°,有效焦距为32 mm,直径为26 mm,长度为49 mm,重量为28 g;调制传递函数(MTF)在35 lp/mm时,边缘视场达到0.4以上,中心视场达到0.7;满足超二代微光探测器的成像要求.同时给出了双层衍射元件的二元面特征曲线,当每周期刻蚀8个台阶时,最小特征尺寸为15.63μm,易于塑料光学元件的挤压成型.
关键词
光学设计
微光夜视
折衍混合
像增强器
双层
衍
射元件
Keywords
optical design
night vision
refractive-diffractive hybrid
image intensifier
double-layer diffractive element
分类号
O436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红外折衍混合摄远光学系统无热化设计
被引量:
8
13
作者
张婉怡
机构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出处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18,共7页
文摘
为了提高远距离红外目标的探测能力,针对640pixel×512pixel红外CCD探测器,分析温度变化对光学系统的影响,设计出一种波长范围为8μm^12μm红外摄远物镜。系统采用折衍混合结构形式,焦距为200mm,相对孔径为1:2.2,视场角为7°,具有体积小,结构紧凑的优点。仅使用硫化锌、硒化锌和锗3种材料以及4片透镜实现了无热化设计。应用Zemax对设计结果进行像质评价,在-40℃^+60℃工作温度范围内,截止频率为17lp/mm时各视场调制传递函数值超过0.4,达到衍射极限,像面稳定,80%的能量集中在1个像元内,满足光学系统的设计要求。
关键词
红外摄远物镜
光学设计
折衍混合
无热化
目标探测
Keywords
IR telephoto objective
optical design
refractive diffractive hybrid
athermalization
target detection
分类号
TN219 [电子电信—物理电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干涉原理精确对中折衍混合器件的技术研究
14
作者
赵丽萍
赵子英
邬敏贤
金国藩
严瑛白
机构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精密测试技术与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1998年第8期744-747,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文摘
在折衍混合光学系统的加工和装配过程中,折、衍器件间的对中精度严重影响混合器件的质量和性能,但是由于衍射器件与传统折射器件的显著差异,传统的对中手段已不再适用,如何简便实现二者的精确对中是混合光学系统实用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提出利用干涉原理简便地实现衍射器件与折射器件的高精度对中,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对中装校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关键词
混合
光学系统
折衍混合
器件
干涉原理
Keywords
Hybrid optical system
Hybrid diffractive refractive element
Hybrid singlet
Alignment error
Interference principle
分类号
O436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长焦物镜折衍混合式平行光管设计
15
作者
张洪涛
翟旭华
曲宙
机构
装甲兵技术学院控制工程系
出处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1期32-35,共4页
基金
总装某部重点科研项目
文摘
阐述了传统平行光管与折衍混合式平行光管的设计方法比较,给出了折衍混合式设计的优化结果。经分析,优化后的设计在点列图、光学传递函数和像差曲线等方面均明显好于传统设计方法,对其它大孔径平行光管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平行光管
长焦物镜
优化设计
折衍混合
Keywords
parallel collimator
long focal objective lens
optimizing design
refractive diffractive hybrid system
分类号
TN219 [电子电信—物理电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折衍混合F/0.65红外物镜设计
16
作者
赵存华
鲁高奇
机构
洛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出处
《河南科学》
2008年第5期531-533,共3页
基金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611054000)
文摘
设计了三片式折衍混合,波段范围8~12μm,焦距50 mm,F数达0.65,全视场10°的适用于非致冷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的红外物镜.比较了全折射式的初始镜头与设计的折衍混合镜头,发现折衍混合镜头像质有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
红外镜头
F数
折衍混合
消色差
Keywords
infrared lens
F-number
hybrid refractive-diffractive
achromat
分类号
TB851 [一般工业技术—摄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岸用监视两档变焦折衍混合红外光学系统设计
17
作者
李杰
罗箫
吴晗平
机构
武汉工程大学光电信息与能源工程学院
武汉工程大学光电子系统技术研究所
出处
《光电技术应用》
2019年第5期25-30,47,共7页
文摘
为实现岸用光电装备大视场搜索目标,小视场观察目标的监视目的,通过对变焦光学系统设计模型及其理论参数的研究分析,选用光学补偿法四组元变焦光学结构型式,提出一种折衍混合两档变焦的岸用监视红外光学系统。调整初始结构并经ZEMAX软件进行优化,设计出一款焦距150~300mm,口径100mm的两档变焦红外光学系统,在空间频率30lp/mm处,调制传递函数(MTF)达到0.6,全视场弥散斑半径(RMS)控制在25μm以内,在-30℃^+50℃工作温度范围内实现非热敏化。该系统结构简单,通过使用非球面和衍射面将镜片数量减少至5片,设计结果满足各项任务指标,对岸用监视红外光学系统的进一步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折衍混合
红外光学系统
两档变焦
非热敏化
设计优化
Keywords
hybrid refractive-diffractive
infrared optical system
two zoom
non-thermal sensitization
design optimization
分类号
TN216 [电子电信—物理电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机载微光夜视仪折衍混合物镜的设计研究
被引量:
5
18
作者
王希军
周海宪
机构
中国航空工业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
出处
《电光与控制》
2002年第3期34-36,40,共4页
文摘
在机载微光夜视仪的物镜中采用先进的二元光学技术 ,从而设计出一种新颖的折衍混合物镜光学系统 ,简化系统结构、缩小体积、降低重量 ,提高像质和光学效率 ;
关键词
机载微光夜视仪
折衍混合
物镜
设计
二元光学
Keywords
binary optics
refractive diffractive hybrid
airborne night vision goggle
分类号
V243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飞行器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液体可变焦折衍混合光学系统
被引量:
3
19
作者
鲍赘
田维坚
张薇
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信息光子学研究室
出处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6期146-148,共3页
文摘
提出了一种液体可变焦折衍混合光学系统,该系统将传统的折射透镜的其中一面设计成二元面,通过改变折射系统的曲率半径来实现对整个光学系统的焦距的调节.这种液体可变焦折衍混合光学系统的主要优点是能够消除色差.经实验证明该光学系统焦距和折射系统的曲率半径呈线性变化关系并且在变焦的同时很好的解决了色差问题.
关键词
二元光学
折衍混合
系统
液体透镜
可变焦
色差
Keywords
Binary optics
Hybrid diffractive-refractive lens
Liquid lens
Variable-focus
Color aberration
分类号
O436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折衍混合系统在无热化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
1
20
作者
林青
王坤
林灿
魏敏
刘倩
机构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出处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02-505,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课题
编号:61305018
+1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课题
编号:70971052
文摘
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无热化设计方法,并对衍射元件在无热化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重点分析。针对衍射元件在光学被动式消热差系统中的应用,设计了一种长波红外折衍混合消热差系统。设计的光学系统在-40℃^+70℃范围内,实现了消热差和消色差,像质较好,而且结构简单、紧凑,实用性强。
关键词
红外光学系统
无热化
被动补偿
衍
射元件
折衍混合
光学系统
Keywords
infrared optical system, athermalization, passive optical athermalization, diffractive element, hybrid refractive/diffractive optics
分类号
TN216 [电子电信—物理电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制冷型折衍混合双波段红外光学系统设计
郑坚
文心怡
朱伟
胡乔伟
王文运
王淑振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新型长波红外折衍混合消热差系统
郜洪云
陈梦苇
杨应平
陈彻
郑盼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用于大截面传像光纤束的折衍混合光学系统设计
李东源
闫秀生
张晓光
侯蓝田
周桂耀
《光电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折衍混合车载红外镜头无热化设计
徐大维
向阳
王健
康福增
刘殿双
许文斌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轻量化折衍混合中波红外热像仪光学系统设计
杜广庆
谢永军
张孝林
张恒金
屈恩世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折衍混合在长焦物镜中的应用研究
杨智
戴一帆
张沛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折衍混合系统实现长焦深方法研究
白临波
李展
陈波
杜春雷
曾红军
郭履容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引入表面微结构的3.7~4.8μm红外折衍混合物镜设计
刘敏
刘定权
周晟
罗海瀚
张秋玉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折衍混合大相对孔径红外物镜设计
赵存华
王金艳
朱景成
刘照军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制冷式红外长波折衍混合消热差摄远物镜设计
张宇
王文生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折衍混合式相干激光雷达天线系统的设计
刘丽萍
王骐
李琦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含有塑料双层衍射元件的微光夜视折衍混合物镜
范长江
赵亚辉
徐建程
任志君
应朝福
王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红外折衍混合摄远光学系统无热化设计
张婉怡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基于干涉原理精确对中折衍混合器件的技术研究
赵丽萍
赵子英
邬敏贤
金国藩
严瑛白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199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长焦物镜折衍混合式平行光管设计
张洪涛
翟旭华
曲宙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折衍混合F/0.65红外物镜设计
赵存华
鲁高奇
《河南科学》
200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岸用监视两档变焦折衍混合红外光学系统设计
李杰
罗箫
吴晗平
《光电技术应用》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机载微光夜视仪折衍混合物镜的设计研究
王希军
周海宪
《电光与控制》
2002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液体可变焦折衍混合光学系统
鲍赘
田维坚
张薇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折衍混合系统在无热化设计中的应用
林青
王坤
林灿
魏敏
刘倩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6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