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杂职官员出身考论 被引量:3
1
作者 吴大昕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6-136,共11页
明初的杂职官与其他类官员一样经由举荐而来,杂职官与其他官员的差别仅是品级的差别,而非正途与异途的区分。过去学界认为明初的荐举(也称察举)是在明初科举停办、对人才需求孔急之时所实行的特殊制度,但实际上,明初的荐举制度可以看做... 明初的杂职官与其他类官员一样经由举荐而来,杂职官与其他官员的差别仅是品级的差别,而非正途与异途的区分。过去学界认为明初的荐举(也称察举)是在明初科举停办、对人才需求孔急之时所实行的特殊制度,但实际上,明初的荐举制度可以看做是元代从户计(户役)中选择官员制度的延续。而被荐举者担任杂职官员(此时当包括学官)也最多。也就是说,明初的荐举实际上可能是刻意地沿用旧制,而非一般所理解的礼遇士人仿古之制。随着明代科举制度的恢复,儒士通过科举任官逐步退出杂职官群体。洪武十七年后有一系列对吏员任官的规定出现,逐渐形成以吏员补任杂职官的途径。此后明代杂职官的出身由荐举逐渐转为吏员,形成了明代杂职官与吏出身者逐渐混同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职官 杂职衙门 官员出身 荐举 吏员 承差知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