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水曝气器对水源水库水质改善及沉积物控制 被引量:16
1
作者 周子振 黄廷林 +2 位作者 李扬 龙圣海 周石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0-217,共8页
研究了分层型深水水库(金盆水库)水体和沉积物的耗氧速率及沉积物原位释放状况,以及扬水曝气系统运行对水体和沉积物的原位改善效果.原位测定结果表明,金盆水库水体和沉积物耗氧速率处于较高水平分别为0.106~0.132mg/(L·d)和0.358~... 研究了分层型深水水库(金盆水库)水体和沉积物的耗氧速率及沉积物原位释放状况,以及扬水曝气系统运行对水体和沉积物的原位改善效果.原位测定结果表明,金盆水库水体和沉积物耗氧速率处于较高水平分别为0.106~0.132mg/(L·d)和0.358~0.410mg/(L·d).在480h内,主库区沉积物Fe、TOC、TN和TP最大释放浓度达到2.3~2.7,4.4~5.2、3.0~3.3和0.165~0.224mg/L.扬水曝气系统运行时期,对作用区域水质和沉积物原位改善结果表明,水体中Fe、TOC、TN和TP浓度削减率分别达到78.6%、22.9%、47.8%和66.7%,其在沉积物中的浓度削减率分别为8.7%、17.4%、18.0%和17.4%.Biolog测定结果表明扬水曝气系统运行过程中,水体和表层沉积物的微生物活性都得到了增强.扬水曝气器系统是深水水库水质和沉积物原位改善的有效技术,且其现场应用已取得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沉积物释放 耗氧速率 扬水曝气系统 原位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水曝气-贫营养生物膜组合技术净化微污染原水中试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黄廷林 魏巍 +3 位作者 王春燕 黄卓 苏俊峰 智利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5-131,146,共8页
在扬水曝气条件下,模拟原位条件进行了贫营养生物膜技术净化微污染原水的试验研究,分析测定其对氮源污染物及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扬水曝气-贫营养生物膜组合技术用于净化微污染原水是可行的;在水温为10~23℃,溶解氧浓... 在扬水曝气条件下,模拟原位条件进行了贫营养生物膜技术净化微污染原水的试验研究,分析测定其对氮源污染物及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扬水曝气-贫营养生物膜组合技术用于净化微污染原水是可行的;在水温为10~23℃,溶解氧浓度为4.0~6.0mg/L、NH4+-N 0.230mg/L、NO2--N 0.010mg/L、NO3--N 1.125mg/L、TN 2.010mg/L、CODMn3.140mg/L、TOC 3.012mg/L和BOD51.540mg/L的条件下,系统稳定运行时的氨氮、硝氮、总氮及TOC去除率范围分别为82%~100%、62%~79%、71%~80%和73%~80%,亚硝氮已基本检测不到,BOD5/CODMn比值在0.05~0.20之间,说明该组合系统的脱氮效果可满足地表水环境Ⅲ类水体的质量标准要求,且生物稳定性可得到明显提高。另外,还考察了运行过程中生物膜上贫营养反硝化细菌数量及生物相的变化情况,并探讨了贫营养生物膜系统的净水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水曝气 贫营养生物膜 微污染原水 反硝化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水库温度梯度对扬水曝气原位控藻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孙昕 叶丽丽 +2 位作者 赵伟丽 黄廷林 丛海兵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52-358,共7页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数值模拟了不同温度梯度条件下扬水曝气器外围流场及藻类浓度场,并与实际工程运行数据进行对比.当水深为80m、水面下30m内的温度梯度从0.17℃/m增加到0.73℃/m时,核心控藻区域的半径从100m增加到150m,控藻区...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数值模拟了不同温度梯度条件下扬水曝气器外围流场及藻类浓度场,并与实际工程运行数据进行对比.当水深为80m、水面下30m内的温度梯度从0.17℃/m增加到0.73℃/m时,核心控藻区域的半径从100m增加到150m,控藻区域百分比从25.16%增大到28.60%,藻类完全混合的时间分别从16d增加到24d.在稳定条件下,藻类在补偿点以下的停留时间均大于48h,基本不受温度梯度的影响,藻类生长受抑制.藻类浓度模拟结果与实际工程运行结果吻合良好.推荐水库中扬水曝气器合理设计间距为25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水源水库 扬水曝气 温度梯度 藻类控制 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盆水库热分层特性及扬水曝气系统运行效果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黄廷林 谭欣林 +1 位作者 李扬 龙圣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0-276,284,共8页
基于MIKE3软件建立黑河金盆水库三维水温模型,该模型准确的模拟出了2012年水体垂向水温变化及水体热分层结构演变,平均相对误差为1.42%.针对气温、太阳短波辐射及入库流量对水体热分层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模拟研究.结果显示:气温、... 基于MIKE3软件建立黑河金盆水库三维水温模型,该模型准确的模拟出了2012年水体垂向水温变化及水体热分层结构演变,平均相对误差为1.42%.针对气温、太阳短波辐射及入库流量对水体热分层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模拟研究.结果显示:气温、太阳短波辐射与水体热分层的稳定性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入库流量则与其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引入APE水库潜在势能指数来评估金盆水库水体热分层稳定性,并应用该模型,对金盆水库水体2014年9月至11月自然分层状态下APE指数进行模拟,与同时期人工强制混合条件下实测水体APE指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扬水曝气系统的人工强制混合作用能够有效降低水体APE指数,破坏热分层结构,促进水体混合.实验结果可为扬水曝气水质改善系统的科学运行提供依据,实现系统人工诱导混合,高效节能的持续改善水质,保障供水水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分层 水温结构 MIKE3 APE指数 扬水曝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水曝气技术对汾河水库原水水质的改善 被引量:14
5
作者 黄廷林 李建军 《供水技术》 2007年第4期13-16,共4页
介绍了扬水曝气器对水库水质的改善。扬水曝气器的混合和充氧作用使水库中下层水体溶解氧的下降趋势得到遏制,底泥表面溶解氧均维持在2mg/L以上,泥面上0.5m处的溶解氧维持在3mg/L以上,越接近扬水曝气器,溶解氧越高。同时抑制了水库底泥... 介绍了扬水曝气器对水库水质的改善。扬水曝气器的混合和充氧作用使水库中下层水体溶解氧的下降趋势得到遏制,底泥表面溶解氧均维持在2mg/L以上,泥面上0.5m处的溶解氧维持在3mg/L以上,越接近扬水曝气器,溶解氧越高。同时抑制了水库底泥中氨氮的释放,与2005年同期相比,氨氮降低了95%。运行结果表明,扬水曝气技术对汾河水库的水质改善具有显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水曝气 溶解氧 氨氮 水质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分层水库水质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及扬水曝气水质改善 被引量:19
6
作者 巨拓 黄廷林 +1 位作者 马卫星 周子振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19-828,共10页
为了解深水型水库水体的热分层结构、水质特征及扬水曝气系统对水质的改善情况,对水温、溶解氧、p H、叶绿素a、营养盐、溶解性有机碳浓度等水质指标进行为期一年的监测,探讨各项指标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黑河水库水体呈单循环混... 为了解深水型水库水体的热分层结构、水质特征及扬水曝气系统对水质的改善情况,对水温、溶解氧、p H、叶绿素a、营养盐、溶解性有机碳浓度等水质指标进行为期一年的监测,探讨各项指标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黑河水库水体呈单循环混合模式,在3-10月形成自然热分层,水体的热分层导致相应水库水质明显分层.黑河水库为偏碱性水体,叶绿素a、总磷、总氮、铵态氮和溶解性有机碳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21μg/L、0.022 mg/L、1.32 mg/L、0.20 mg/L和2.93 mg/L,表明黑河水库处于中-富营养状态.热分层期底部水体溶解氧浓度在0-7.9 mg/L之间,平均值为2.9 mg/L,氮磷质量比在41-100之间,表明黑河水库是一个底部季节性缺氧、高营养盐型水库.在水库自然热分层末期,应用扬水曝气技术,不仅改善了底部水体的厌氧/缺氧环境,抑制了厌氧/缺氧条件下内源污染物的释放和藻类的增殖,而且还使得水库水体提前混合,实现了强制混合与水体自然混合过程的有机衔接,延长了水质持续改善的作用时效,有效地改善了水环境,保障了安全供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型水库 热分层 扬水曝气 提前混合 水质改善 黑河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水曝气对峡谷分层型水库藻类控制机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孔昌昊 黄廷林 +4 位作者 温成成 张春晓 刘宇轩 程亚 赵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255-4266,共12页
为探明扬水曝气对峡谷分层型水库中不同径向藻类生物量和结构的影响,以李家河水库为对象,对扬水曝气系统(WLAs)运行期间水体理化性质参数和藻类数量及物种进行了高频监测,采用藻类传统和功能分类法,建立了控制条件下藻类的演替规律和控... 为探明扬水曝气对峡谷分层型水库中不同径向藻类生物量和结构的影响,以李家河水库为对象,对扬水曝气系统(WLAs)运行期间水体理化性质参数和藻类数量及物种进行了高频监测,采用藻类传统和功能分类法,建立了控制条件下藻类的演替规律和控制机制.结果表明,WLAs运行12d后,径向S1~S4点藻密度削减率分别为92.7%、92.9%、92.1%和89.2%;径向S1~S4点藻属结构发生演替,绿藻(珊藻)和硅藻(短缝藻和羽纹藻)转向硅藻(针杆藻,小环藻),即“高温、大型且低比表面积(S/V)藻”转向“低温、小型且高S/V藻”;水温、光可利用率(Zeu/Zmix)、营养盐的降低和混合层深度(Zmix)的增加是扬水曝气系统控藻的主要原因;径向S1~S4点Q指数升高且TLI指数降低,表明富营养化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谷分层型水库 硅藻水华 功能藻分类 扬水曝气 径向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水曝气技术改善城市供水原水水质的实践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学文 《山西建筑》 2009年第31期175-177,共3页
通过分析引黄工程原水水质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采用扬水曝气技术改善水质的方法,就扬水曝气器作用、设计参数、扬水曝气器布置及相关配套设备作了论述,实践证明了扬水曝气技术的可行性。
关键词 城市供水 原水 水质 扬水曝气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水曝气诱导自然混合持续改善水质效果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春晓 黄廷林 +4 位作者 张轩 刘宇轩 宋云霞 温成成 蔡晓春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5-196,共12页
为探明扬水曝气诱导自然混合对深水分层型水库水质持续改善效果,对李家河水库水质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监测,对比不同运行条件下人工诱导混合期及持续自然混合期同期水质变化,采用综合污染指数对水质改善效果进行评价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得... 为探明扬水曝气诱导自然混合对深水分层型水库水质持续改善效果,对李家河水库水质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监测,对比不同运行条件下人工诱导混合期及持续自然混合期同期水质变化,采用综合污染指数对水质改善效果进行评价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得出持续自然混合期间水质改善机制.结果表明:①人工强制混合可破坏水体热分层结构,缩小垂向温差,当平均气温低于表层水温时,诱导水体提前进入完全混合状态,延长混合周期2~3个月.②相较于自然过程,在诱导混合作用下持续自然混合期水体混合周期被延长,水体水质可得到持续改善:总氮、硝氮、氨、总磷均值浓度呈持续下降趋势,削减率分别为16.67%、11.94%、46.90%和35.1%,WQI指数>70的时间为139 d.同时,在人工强制(诱导)混合与持续自然混合衔接良好的运行条件下,水体维持完全混合状态更久,水质持续改善效果更好,总氮、硝氮、氨、总磷均值浓度削减率分别提升到20.69%、26.97%、60.00%和57.87%.氨与总磷均可满足地表Ⅱ类水标准,水质评价为良好,WQI指数>70的时间延长为165 d.③溶解氧浓度与参与氮循环的功能微生物Bacillus和Rhodococcus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扬水曝气诱导自然混合可通过改善水体环境,增强水体混合程度,维持较高的溶解氧水平,强化好氧反硝化微生物作用从而达到改善水质、保障供水安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分层型水库 诱导混合 持续自然混合 扬水曝气 水质改善效果评价
原文传递
扬水曝气技术对周村水库藻类的控制 被引量:14
10
作者 黄廷林 朱倩 +3 位作者 邱晓鹏 史建超 周石磊 曾明正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55-2260,共6页
扬水曝气作为湖泊、水库水体修复技术之一,在国内多个水源水库水质改善工程中得到应用。为进一步研究扬水曝气技术对湖库藻类的控制效果及其机理,在对北方温带季节性分层水库-周村水库垂向水体的理化指标及藻类参数进行常年监测的基础上... 扬水曝气作为湖泊、水库水体修复技术之一,在国内多个水源水库水质改善工程中得到应用。为进一步研究扬水曝气技术对湖库藻类的控制效果及其机理,在对北方温带季节性分层水库-周村水库垂向水体的理化指标及藻类参数进行常年监测的基础上,于2015年8月—9月扬水曝气运行前后对垂向水体理化指标及浮游植物生物量、群落结构及丰度进行了连续监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扬水曝气破坏了水体分层,藻类生物量锐减,多样性水平提高,藻类密度垂向差异消失,优势种群由威胁性较大的蓝藻、绿藻变为威胁性较小的硅藻,水体生态状况良好。扬水曝气系统对氮营养盐含量、热分层结构和光照条件的影响是促进了藻类群落结构改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水曝气 藻类 热分层 群落结构 藻类多样性
原文传递
分层水库水深对扬水曝气原位控藻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昕 许岩 +2 位作者 王雪 刘伟 黄廷林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66-1172,共7页
扬水曝气是分层水源水库原位藻类控制的有效技术.针对西安金盆水库扬水曝气水质改善工程典型设计工况,采用商业化Fluent软件模拟计算了不同水深条件下扬水曝气器的外围流场,分析了水深对扬水曝气控藻区域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扬水... 扬水曝气是分层水源水库原位藻类控制的有效技术.针对西安金盆水库扬水曝气水质改善工程典型设计工况,采用商业化Fluent软件模拟计算了不同水深条件下扬水曝气器的外围流场,分析了水深对扬水曝气控藻区域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扬水曝气器外围流场稳定时,进水口附近的顺时针环流和其他区域的逆时针环流共存,进水口顺时针环流范围和强度不受水深影响,水流速度沿扬水曝气器径向减小.当水深从50 m逐渐增加到110 m时,扬水曝气核心控藻区域的百分比从12.5%增大到30.6%,核心控藻区域半径从60 m增加到175 m,藻类完全混合的时间从16 d增加到30 d.当水深不浅于65 m时,藻类在补偿点以下的停留时间均大于48 h,且随水深的增加而延长.非核心控藻区域内的藻类随逆时针环流被动迁移至核心区域,最终悬浮并滞留在扬水曝气器底部附近.分层水库中扬水曝气器合理设计间距为水深的1.2~1.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水源水库 水深 扬水曝气 控藻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扬水曝气器出流结构优化及对控藻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昕 马晓林 +1 位作者 许岩 黄廷林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58-866,共9页
扬水曝气是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控制的有效新技术。本文采用不同的扬水曝气器出流结构,运用FLUENT数值模拟了扬水曝气器外围流场和藻类浓度场,模拟的流速和藻类浓度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在典型曝气量25m3/h下,运用动量方程计算了不同... 扬水曝气是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控制的有效新技术。本文采用不同的扬水曝气器出流结构,运用FLUENT数值模拟了扬水曝气器外围流场和藻类浓度场,模拟的流速和藻类浓度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在典型曝气量25m3/h下,运用动量方程计算了不同出流结构条件下设备所受的冲击力。计算结果表明采用上升筒侧壁开孔和设导流板的优化出流结构使设备所受最大冲击力减少46.4%;最大冲击力随水流速度峰值增加而增大,但呈非线性关系。采用优化的出流结构,在水库典型水深55 m和80 m条件下,扬水曝气器外围的入口顺时针环流半径分别扩大8.3%和21.4%,核心控藻区域半径分别增加3.0%和22.2%,核心控藻区域面积分别增加0.6%和5.4%,藻类完全混合的时间分别延长11.1%和15.4%。扬水曝气器更适宜于深水型分层湖库原位控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水曝气 出流结构 冲击力 控藻 分层湖库
原文传递
扬水曝气强化催化氧化去除水中有机微污染物 被引量:1
13
作者 史玲 黄廷林 董社英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01-2506,共6页
以γ-Al2O3为载体,采用浸渍焙烧法制备了负载型催化剂RuO2-CeO2/γ-Al2O3、Fe2O3-CeO2/γ-Al2O3、Fe2O3/γ-Al2O3。在扬水曝气条件下,以西安某水源水库水为原水,考察了各催化剂对有机微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实验发现,催化剂反复多次使用并... 以γ-Al2O3为载体,采用浸渍焙烧法制备了负载型催化剂RuO2-CeO2/γ-Al2O3、Fe2O3-CeO2/γ-Al2O3、Fe2O3/γ-Al2O3。在扬水曝气条件下,以西安某水源水库水为原水,考察了各催化剂对有机微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实验发现,催化剂反复多次使用并无明显失活现象,连续使用20 d以消除单纯吸附的影响后,仍然可在7 d内使UV254、CODMn、DOC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8%、28%和27%。离子溶出实验表明,Fe2O3/γ-Al2O3有很好的稳定性。综合考虑处理效果、制备工艺以及制备成本,选择Fe2O3/γ-Al2O3为最佳催化剂。为了使催化剂Fe2O3/γ-Al2O3具有最佳活性,分别考察了焙烧时间、焙烧温度、浸渍液浓度、浸渍时间等,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然后反应前后水样的分子量测定结果表明,反应后大分子比例下降,而小分子比例提高,说明催化氧化将一定量的大分子降解成为小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水曝气 催化氧化 水源水 微污染物
原文传递
扬水曝气技术在调水型水库水质改善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翟振起 黄廷林 陈凡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1-37,共7页
为探究扬水曝气技术在调水型水库水质改善中的应用效果,在茜坑水库扬水曝气强化生物改善工程运行前、后一个月(2021年6月28日—9月2日)进行了全库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扬水曝气系统成功提升了水体含氧量,提高了水体流动性,强化了水库自... 为探究扬水曝气技术在调水型水库水质改善中的应用效果,在茜坑水库扬水曝气强化生物改善工程运行前、后一个月(2021年6月28日—9月2日)进行了全库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扬水曝气系统成功提升了水体含氧量,提高了水体流动性,强化了水库自净能力。作用范围内水体热分层完全消失,底层溶解氧升高到6 mg/L以上,藻密度降低到5×10^(6)cells/L且优势种由蓝藻转变为硅藻,铁和锰释放得到显著抑制,TP削减率增加了21%。此外,运行成本最多仅为0.02元/m^(3),远低于水厂处理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水曝气 茜坑水库 热分层 水质改善
原文传递
水源水库水质污染与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15
作者 黄廷林 柴蓓蓓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88-596,共9页
水库作为城市的主要供水水源意义重大,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富营养化及水质恶化等问题,使水源水库水质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成为城市供水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回顾了水源水库的水质问题。介绍了内源污染及突发性或周期性高强度水质污染研究方法... 水库作为城市的主要供水水源意义重大,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富营养化及水质恶化等问题,使水源水库水质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成为城市供水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回顾了水源水库的水质问题。介绍了内源污染及突发性或周期性高强度水质污染研究方法和结论,并分析了其合理性。将现有的混合充氧技术、扬水曝气技术、上覆水中N、P、有机物生物去除方法及污染沉积物修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目前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水库 富营养化 控制技术 扬水曝气
原文传递
人工强制混合对金盆水库水体藻类群落结构时空演替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晨旭 黄廷林 +5 位作者 李楠 齐允之 徐金兰 司凡 张晗 路林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166-2176,共11页
为探明人工强制混合过程对水体藻类群落演替的作用影响机制,本研究利用扬水曝气系统对金盆水库主库区水体进行原位人工强制混合,对系统运行过程中水库水体理化参数及藻类进行原位定点监测.结果表明,金盆水库水体藻类共6门28属51种,扬水... 为探明人工强制混合过程对水体藻类群落演替的作用影响机制,本研究利用扬水曝气系统对金盆水库主库区水体进行原位人工强制混合,对系统运行过程中水库水体理化参数及藻类进行原位定点监测.结果表明,金盆水库水体藻类共6门28属51种,扬水曝气系统的人工强制混合作用可显著抑制水体藻类的生长,并对其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扬水曝气系统运行前,藻类主要分布在表层水体,其中以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优势种属;扬水曝气系统运行后,表层水体藻密度大幅降低,藻密度垂向分布趋于均匀,优势种属有向小环藻属(Cyclotella sp.)演替的趋势.本研究利用冗余分析(RDA)方法,结合临界层理论(critical depth theory)和藻类生长特性,分析了人工强制混合过程中金盆水库水体藻类群落结构时空演替和主要理化参数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扬水曝气系统的人工强制混合作用主要通过迅速破坏水体热分层稳定性和显著增加水体混合深度(Zmix)来影响藻类群落结构的时空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藻 人工强制 混合 扬水曝气系统 藻类群落 峡谷分层型水源水库
原文传递
水源水库致嗅类挥发性有机硫化物时空变化特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于杨 黄廷林 +1 位作者 史建超 文刚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709-5714,共6页
为研究山东周村水库水体中致嗅类挥发性有机硫化物(VOSC)的时间空间变化趋势,通过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法(P&T/GC-MS)检测分析确定水库水体中典型的VOSC,并在7—12月对水库进行连续监测,同时结合温度,溶解氧水平,氧化还原电位... 为研究山东周村水库水体中致嗅类挥发性有机硫化物(VOSC)的时间空间变化趋势,通过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法(P&T/GC-MS)检测分析确定水库水体中典型的VOSC,并在7—12月对水库进行连续监测,同时结合温度,溶解氧水平,氧化还原电位,硫酸根浓度和硫化物浓度分析该物质含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周村水库中较典型的VOSC为乙硫醇,二甲基三硫醚,这2种物质浓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温度越高,水中含量越大,具有较强季节性。二者浓度随着水深增加而增大,其中溶解氧含量为主要影响因素,强还原态环境对硫醚硫醇的释放也有一定促进作用。通过水库原位围隔曝气实验证明,向水中曝气充氧能有效降低水库水体中乙硫醇和二甲基三硫醚的含量,曝气量为15 L·h^(-1)时连续运行72 h的去除率分别为90%和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水库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 P&T/GC-MS 乙硫醇 二甲基三硫醚 扬水曝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