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子地块西北缘侏罗纪重磁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1
作者 李海燕 谷志东 +5 位作者 张世红 颜丹平 杨昆昆 钟涛 杨天水 吴怀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98-4716,共19页
造山过程通常伴随着重磁化的广泛发生,因而造山带的重磁化研究有助于厘定其构造定型的时间.为了确定扬子地块西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的定型时间,本文对大巴山弧形逆冲带西北端的西乡地区和龙门山逆冲带北段的宁强至广元地区成冰纪—寒武纪... 造山过程通常伴随着重磁化的广泛发生,因而造山带的重磁化研究有助于厘定其构造定型的时间.为了确定扬子地块西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的定型时间,本文对大巴山弧形逆冲带西北端的西乡地区和龙门山逆冲带北段的宁强至广元地区成冰纪—寒武纪多个岩石单元开展了古地磁学、岩石磁学和岩相学研究,揭示出广泛的侏罗纪重磁化作用.样品的退磁特征、岩石磁学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该重磁化分量为化学剩磁,载磁矿物为自生磁铁矿和赤铁矿,其形成与造山作用引发的流体迁移有关.结合研究区已发表的侏罗纪重磁化数据,大巴山弧形逆冲带和西乡—宁强地区记录了一致的侏罗纪重磁化方向,表明这一带逆冲构造格架的形成不晚于侏罗纪,而广元地区青林乡和陈家坝剖面的重磁化方向相对发生了~60°的逆时针旋转,表明该地区逆冲构造格架的形成晚于侏罗纪,但该区灌县—安县断层以东的近四川盆地区域未受影响,没有发生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西北缘 侏罗纪 重磁化 构造旋转 化学剩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北缘轿子顶新元古代过铝质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8
2
作者 裴先治 李佐臣 +5 位作者 丁仨平 李瑞保 冯建赟 孙雨 张亚峰 刘战庆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1-249,共19页
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地区轿子顶穹窿构造核部的花岗岩类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便对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进行约束。研究结果表明,轿子顶花岗岩体中变形花岗岩和块状花岗岩中锆石均发育岩浆韵律环带结构,具有... 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地区轿子顶穹窿构造核部的花岗岩类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便对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进行约束。研究结果表明,轿子顶花岗岩体中变形花岗岩和块状花岗岩中锆石均发育岩浆韵律环带结构,具有较高的Th/U比值(0.52~1.23、0.32~1.16),为岩浆成因锆石。对变形花岗岩和块状花岗岩中岩浆锆石的SHRIMPU-Pb定年结果分别为(793±11)Ma和(792±11)Ma,表明它们的形成时代完全一致,均为新元古代晚期南华纪早期。轿子顶花岗岩体的SiO2(72.01%~77.65%)和Al2O3(12.12%~14.18%)含量均很高,A/CNK在0.95~1.13(平均为1.04),为硅和铝过饱和类型,属典型的过铝质花岗岩,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稀土元素总量(∑REE)为(75.81~79.97)×10-6(平均为77.89×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具有弱—中等的负Eu异常;高场强元素(Ta、Nb、Ti等)具有明显的负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等)具有明显的正异常。岩体是以杂砂岩成分为主的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上升侵位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典型的壳源成因类型。轿子顶岩体具有后碰撞岩浆活动的特征,是新元古代扬子地块西北缘活动大陆边缘俯冲以及弧陆碰撞造山作用导致的地壳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同碰撞(挤压环境)向碰撞后(伸展环境)转化阶段,即后造山期,是Rodinia超大陆初始裂解阶段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铝质花岗岩 地球化学 锆石SHRIMPU-PB年龄 新元古代 扬子地块西北缘 Rodina超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北缘碑坝地区白玉~1.79Ga A型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对构造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26
3
作者 邓奇 汪正江 +3 位作者 王剑 崔晓庄 马龙 熊小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54-1466,共13页
本文首次对扬子地块西北缘碑坝地区白玉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锆石LA-ICP-MS 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白玉花岗岩形成于~1790 Ma。在全岩地球化学组成上,白玉花岗岩高Si,富碱,高FeO^T/(FeO^T+MgO... 本文首次对扬子地块西北缘碑坝地区白玉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锆石LA-ICP-MS 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白玉花岗岩形成于~1790 Ma。在全岩地球化学组成上,白玉花岗岩高Si,富碱,高FeO^T/(FeO^T+MgO)比值,低Mg、Ca、Mn和P,A/CNK介于0.92~0.96之间,显示为准铝质的特点;微量元素中富集Ga、Th、Zr、Y,贫Sr、P、Ti;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重稀土之间分异较明显,并表现出强烈的负Eu异常;这些特点与A型花岗岩一致。锆石负的εHf(t)值(-12.66^-10.69)显示,白玉花岗岩来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地球化学和区域研究成果分析表明,白玉花岗岩最有可能形成于陆内裂谷盆地;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华南存在与Columbia超大陆有关的俯冲、拼合和裂解记录:碑坝地区与弧有关的后河群花岗岩类岩石证实了扬子地块西北缘在~2.10Ga为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华南与Columbia超大陆拼合有关的碰撞发生于2.00~1.88Ga,宜昌崆岭地区发生陆陆碰撞作用的时间(2.00~1.94Ga)要早于浙西南地区(1.93~1.88Ga),扬子地块本身(西、东扬子地块)及华夏地块(至少是华夏地块西部)在古元古代Columbia超大陆汇聚时期就已经拼贴形成统一的块体;1.87~1.82Ga期间,华南的A型酸性岩形成于后碰撞的构造背景,是由碰撞后的大洋岩石圈拆沉所致;而在~1.79Ga,华南进入了陆内裂解阶段,与华北及其他大陆记录的Columbia超大陆陆内裂解时限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元古代 A型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Columbia超大陆 构造演化 扬子地块西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北缘刘家坪地区大滩花岗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27
4
作者 李佐臣 裴先治 +7 位作者 李瑞保 裴磊 刘成军 陈国超 陈有炘 徐通 杨杰 魏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69-884,共16页
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地区大滩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便对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进行约束.研究结果表明,大滩花岗岩体中锆石均发育岩浆韵律环带结构,具有较高的Th/U比值(0.22 ~ 1.57),为岩浆成因锆石... 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地区大滩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便对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进行约束.研究结果表明,大滩花岗岩体中锆石均发育岩浆韵律环带结构,具有较高的Th/U比值(0.22 ~ 1.57),为岩浆成因锆石.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其形成于806±19Ma(MSWD=0.56),为新元古代晚期.大滩花岗岩体具有高SiO2(74.12%~77.10%)和较高的Al2O3(11.86% ~ 12.56%)含量,A/CNK在0.95~1.05之间(平均为1.01),属过铝质花岗岩,具有I型花岗岩特征;稀土元素总量(∑REE)为(97.69~ 189.60)×10-6(平均为140.85×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具Eu弱—中等亏损的轻稀土富集型;高场强元素(Th、Nb、Ta、P等)具有明显的负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Ti等)具有明显的负异常.岩体是以火成岩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上升侵位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典型的壳源成因类型.大滩花岗岩体岩浆起源于下地壳,是新元古代扬子地块西北缘活动大陆边缘俯冲以及弧陆碰撞造山作用导致的地壳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同碰撞(挤压环境)向碰撞后(伸展环境)转化阶段,即后造山期,是Rodinia超大陆初始裂解阶段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 锆石LA-ICP-MS U-PB年龄 新元古代 扬子地块西北缘 Rodina超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北缘二叠系-中三叠统层序地层与沉积相展布 被引量:20
5
作者 魏国齐 杨威 +1 位作者 万怡平 金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41-748,共8页
扬子地块西北缘二叠系-中三叠统以大套碳酸盐岩地层为主。本文应用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通过地震、露头、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在二叠系-中三叠统识别出升隆侵蚀不整合面、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面、水下沉积间断层序不整合面、局... 扬子地块西北缘二叠系-中三叠统以大套碳酸盐岩地层为主。本文应用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通过地震、露头、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在二叠系-中三叠统识别出升隆侵蚀不整合面、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面、水下沉积间断层序不整合面、局部暴露层序不整合面等4种沉积层序界面,并将二叠系-中三叠统划分为11个三级层序23个体系域。通过层序地层对比,建立了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在格架内分析了不同体系域的沉积相特征,认为台缘礁滩相和台内滩相为有利储集相带,且前者主要发育于层序Ⅰ的高位体系域(栖霞组),以及层序Ⅴ和层序Ⅵ的海浸体系域(长兴组和飞仙关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层序地层 沉积相 二叠系-中三叠统 扬子地块西北缘 台缘礁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被引量:22
6
作者 李佐臣 裴先治 +7 位作者 刘战庆 李瑞保 丁仨平 张晓飞 陈国超 刘智刚 陈有 王学良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17-124,共8页
通过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的分析研究,综合运用岩石学、沉积特征分析的手段,结合与前龙门山构造带、碧口地块、米仓山构造带和汉南地块的沉积特征对比,探讨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的沉积环境... 通过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的分析研究,综合运用岩石学、沉积特征分析的手段,结合与前龙门山构造带、碧口地块、米仓山构造带和汉南地块的沉积特征对比,探讨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的沉积环境,查明其形成环境。结果表明:在南华纪—早古生代后龙门山构造带沉积环境可分为南华纪—震旦纪裂解-稳定沉积和早古生代伸展裂陷沉积两个阶段,其中在早古生代伸展裂陷阶段后龙门山构造带经历了裂解→抬升→局部裂解→抬升→裂解的反复过程,最终形成了志留系茂县群裂陷槽沉积,主要沉积了一套代表伸展裂陷环境的沉积岩系,并有少量的陆内火山岩系。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龙门山构造带在南华纪—早古生代总体是一个陆内裂谷带,不发育与古缝合线相关的构造混杂岩和蛇绿混杂岩带,是在陆内裂谷的基础上于印支期—燕山期形成的陆内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西北缘 后龙门山构造带 南华纪—早古生代 沉积环境 裂陷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北缘石门湾铅锌矿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侯满堂 赵文平 侯岚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28-140,共13页
紫阳石门湾铅锌矿位于扬子地块西北缘的活动大陆边缘,其构造环境为古生代的弧后盆地。该矿处于马元地区大型铅锌矿带与湖北竹溪朝阳铅锌矿带之间,备受关注。经地表追索及工程控制,共圈出铅锌矿体6条。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长度72~292m... 紫阳石门湾铅锌矿位于扬子地块西北缘的活动大陆边缘,其构造环境为古生代的弧后盆地。该矿处于马元地区大型铅锌矿带与湖北竹溪朝阳铅锌矿带之间,备受关注。经地表追索及工程控制,共圈出铅锌矿体6条。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长度72~292m,厚度0.78~4.06m;Pb平均品位为1.47%~2.83%,Zn平均品位为2.38%~8.45%。矿体产于上震旦统第二岩性段上亚段白云岩中,矿体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受一组顺层断层破碎带控制。初步认为矿石中的微量元素来源于成矿围岩,矿床中的原始Pb主要来源于壳幔混合的造山带。紫阳石门湾铅锌矿与沉积有关,后期有不同程度的改造。初步认为本区铅锌矿成因类型属于沉积-改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西北缘 铅锌矿 地质特征 紫阳石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北缘~2.09 Ga和~1.76 Ga花岗质岩石:Columbia超大陆聚合-裂解的岩浆记录 被引量:16
8
作者 邓奇 汪正江 +4 位作者 任光明 崔晓庄 曹华文 宁括步 任飞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295-3312,共18页
扬子地块保存了较多与Columbia超大陆演化有关的岩石记录,但是其聚合-裂解过程、在超大陆重建中的位置等还存在较大争论.对扬子地块西北缘碑坝地区马元花岗闪长岩和白玉钾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 扬子地块保存了较多与Columbia超大陆演化有关的岩石记录,但是其聚合-裂解过程、在超大陆重建中的位置等还存在较大争论.对扬子地块西北缘碑坝地区马元花岗闪长岩和白玉钾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测年结果表明,上述花岗质岩石分别形成于~2 090 Ma和~1 760 Ma.地球化学组成上,马元~2 090 Ma花岗闪长岩受蚀变影响,表现出强过铝质的特点,微量元素低Sr、Cr、Ni,高Y和Yb,相对富集轻稀土、亏损高场强元素,与钙碱性花岗质岩石相似,锆石εHf(t)值为+0.91^+2.59;白玉~1 760 Ma钾长花岗岩高Si,富碱,低Al、Mg、Mn和P,A/CNK值在0.96~1.04之间,微量元素富集Th、Zr、Hf,相对富集Nb、Ta,贫Sr,稀土元素总量高,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之间分异明显,并表现出强烈的负Eu异常,10 000×Ga/Al值为3.30~3.73,Zr+Nb+Ce+Y含量为797×10-6~1 495×10-6,锆石饱和温度高达897~939℃,表现出A型花岗岩的特点,锆石εHf(t)值为-13.58^-10.29.结合锆石微量元素、氧逸度及前人研究成果表明,马元2 090~2 080 Ma花岗质岩石最有可能形成于岩浆弧的环境,存在新生和古老地壳物质两种岩浆来源,而白玉1 790~1 760 Ma A型花岗岩形成于陆内裂谷盆地,来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它们分别是Columbia超大陆聚合-裂解在扬子地块的地质响应.综合区域地球物理和岩浆-变质事件的成果,表明扬子地块可能位于Columbia超大陆的边部,与Laurentia克拉通相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元古代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Columbia超大陆 构造演化 扬子地块西北缘
原文传递
陕西宁强县中坝地区发现沉积型锰(钴)矿 被引量:2
9
作者 纪冬平 王朋 +4 位作者 张凯 高政伟 程博兴 江宏君 王淮 《矿产与地质》 2021年第2期365-369,共5页
在扬子地块西北缘陕西宁强县中坝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内新发现沉积型锰(钴)矿,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展布;赋矿岩性主要为含锰硅质岩、条带状含锰灰岩。含锰硅质岩的矿石矿物为硬锰矿,含锰灰岩的矿石矿物为硬锰矿和少量的菱锰矿... 在扬子地块西北缘陕西宁强县中坝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内新发现沉积型锰(钴)矿,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展布;赋矿岩性主要为含锰硅质岩、条带状含锰灰岩。含锰硅质岩的矿石矿物为硬锰矿,含锰灰岩的矿石矿物为硬锰矿和少量的菱锰矿。目前在牛蹄塘组圈定锰(钴)矿(化)体4条,其中MnⅠ矿体锰的平均品位为17.35%,伴生钴的平均w(Co)=0.028%;MnⅡ矿体锰的平均品位为10.43%,伴生钴的平均w(Co)=0.060%;MnⅢ矿体锰的平均品位为24.08%,伴生钴的平均w(Co)=0.040%;MnⅣ矿体锰的平均品位为15.87%,伴生钴的平均w(Co)=0.227%。这一发现确认了该地区沉积型锰(钴)矿的成矿事实,对该地区今后寻找同类型锰(钴)矿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型锰(钴)矿 下寒武统牛蹄塘组 黑色岩系 扬子地块西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