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8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文本到事件:论扎西才让小说的事件之维
1
作者 胡亚蓉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8-22,共5页
扎西才让的小说在整体上表现为处在不断生成、变化中的文学事件。循着从文本到事件的研究路径,从创作事件、文本事件、阅读事件三个层面入手,可以发现扎西才让小说作品中,作家的个体经验与以桑多藏地为代表的生活事件的有机交融,为扎西... 扎西才让的小说在整体上表现为处在不断生成、变化中的文学事件。循着从文本到事件的研究路径,从创作事件、文本事件、阅读事件三个层面入手,可以发现扎西才让小说作品中,作家的个体经验与以桑多藏地为代表的生活事件的有机交融,为扎西才让创造一个文学“桑多”世界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扎西才让小说文本借助言语行为的建构功能聚焦普通人鲜活、脆弱的生命体验,有助于阅读者将经由文字和语言表达出来的“世界”进行调整、重塑和再阐释,为阅读感受和小说意义的生成打开更多可能,使扎西才让小说始终向现实世界敞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西才让 文学事件 创作事件 文本事件 阅读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体”视阈下对扎西才让小说创作的研究
2
作者 白晓霞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3-17,共5页
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阈去分析甘肃甘南作家扎西才让的小说创作实践路径时会发现,正是因为理论自觉意识(文学地理学理论导引下的“多民族融合小镇生活画卷”书写)、文体意识(文体意识规约下的“诗化思维”引领的精美汉语写作)... 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阈去分析甘肃甘南作家扎西才让的小说创作实践路径时会发现,正是因为理论自觉意识(文学地理学理论导引下的“多民族融合小镇生活画卷”书写)、文体意识(文体意识规约下的“诗化思维”引领的精美汉语写作)、文学体制机制意识(文学体制机制与作家“共同体”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综合加持,才使得扎西才让的小说获得了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也将助力他的小说在独特的审美空间中继续攀援和提升。这一文学个案也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甘肃多民族文学在新时代的创作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西才让小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民族融合 诗化思维 文学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鬃马穿过甘南——论扎西才让的原乡写作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大为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6-112,共7页
当代藏族诗人的汉语写作,原乡图象较为突出。对大部分诗人来说,原乡有时是阶段性的写作计划,更多时候只是偶然的,若要观察一个具有较大时间跨度的样本,长期生活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扎西才让是理想的选择。从1992年至今,扎西才让的原乡写... 当代藏族诗人的汉语写作,原乡图象较为突出。对大部分诗人来说,原乡有时是阶段性的写作计划,更多时候只是偶然的,若要观察一个具有较大时间跨度的样本,长期生活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扎西才让是理想的选择。从1992年至今,扎西才让的原乡写作始终坚持着"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他对文化的记忆和场所精神的经营,都透过不同人物的生命际遇构筑而成,让每个地点都有它的故事,最终完成甘南原乡图象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西才让 原乡诗歌 甘南 文化记忆 场所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夏河畔:有一个世界叫桑多——扎西才让诗集《大夏河畔》的“地域性”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安少龙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29-35,共7页
藏族青年诗人扎西才让的诗集《大夏河畔》既是一个深植于本土文化的地域性诗歌文本,又对地域元素进行了个性化的重构与再造,他的诗歌可以看作是地域诗人在本土文化内部突破与超越"地域性"局限的一个成功个例。
关键词 扎西才让 诗歌 地域性 桑多 大夏河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望记忆深处的那片土地——扎西才让《杨庄:双江河畔的藏村》中的“乡土情结”
5
作者 高娟娟 《陇东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33-37,共5页
甘南藏族作家扎西才让在其长篇散文《杨庄:双江河畔的藏村》中,以他对故土的独特心灵体验,精心描述了故乡的自然风景,表现了人文精神风貌,折射出社会变革问题,从而体现了他深沉的乡土情结。
关键词 扎西才让 《杨庄:双江河畔的藏村》 乡土情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扎西康锑铅锌银矿床金属硫化物微量元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6
作者 刘子安 王达 +4 位作者 马国桃 魏守才 史功文 贾蓝翔 蒋成凯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32,共18页
北喜马拉雅成矿带上首个超大型矿床——扎西康锑铅锌银矿床的成因存在较大争议,而且大量的伴生元素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本文在矿物学与矿相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电子探针(EPMA)、元素面扫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对... 北喜马拉雅成矿带上首个超大型矿床——扎西康锑铅锌银矿床的成因存在较大争议,而且大量的伴生元素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本文在矿物学与矿相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电子探针(EPMA)、元素面扫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对该矿床中的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辉锑矿和硫锑铅矿等金属硫化物进行原位微量元素分析,旨在为元素综合利用与解决矿床成因争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Cd元素在闪锌矿、方铅矿与硫锑铅矿中富集,Ag元素在五种金属硫化物中普遍富集,因此矿石选冶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方铅矿中Ag的提取,还要关注黄铁矿、硫锑铅矿、闪锌矿与辉锑矿中的Ag元素,以及闪锌矿、硫锑铅矿与方铅矿中的Cd元素的综合利用,以提高综合利用率并减少环境风险。此外,闪锌矿和辉锑矿富集Cu、Sn,而方铅矿、黄铁矿、硫锑铅矿则富集Bi,但其富集系数较低,回收价值有限。其他微量元素平均含量较低,大多小于10×10^(-6)。系列硫化物元素组成判别图揭示扎西康锑铅锌银矿床与SEDEX型矿床相似。闪锌矿Fe-Zn含量(3.23%~12.10%,53.63%~67.89%)与中温热液矿床(成矿温度约200℃)基本一致;Ga/Ge比值计算的成矿温度为185~200℃;Zn/Cd值(137.33~679.00)指示扎西康锑铅锌银矿床为中低温热液矿床。综合反映扎西康锑铅锌银矿床的铅锌成矿期可能系SEDEX成因。本文通过微量元素分析为扎西康矿床的成因争议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数据支持,同时提出了在扎西康矿区矿石选冶中的综合利用方案,具有重要的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西康锑铅锌银矿床 元素分析 资源综合利用 矿床成因 SEDEX型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西会议和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的成立
7
作者 李蓉 叶成林 《长征学刊》 2025年第2期13-24,106,共13页
1935年2月,中央红军在扎西会议上讨论了红军的进军方向及军队整编问题,决定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和组织川南游击纵队。这支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川南特委指挥的游击队,用无数指战员的生命和鲜血,书写了红军长征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为红... 1935年2月,中央红军在扎西会议上讨论了红军的进军方向及军队整编问题,决定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和组织川南游击纵队。这支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川南特委指挥的游击队,用无数指战员的生命和鲜血,书写了红军长征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为红军声东击西,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取得长征的胜利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南方三年游击战的历史上增添了悲壮的一笔,更彰显了无数革命先烈、共产党员服从大局、无私奉献、英勇斗争的崇高精神和顽强意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西会议 川南游击纵队 长征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弘扬革命传统 赓续红色血脉——纪念“扎西会议”90周年系列活动侧记
8
作者 杨旭东 《云岭先锋》 2025年第3期8-9,共2页
1935年2月5日至10日,中央政治局先后在今威信县境内的水田寨花房子、大河滩庄子上、扎西镇江西会馆召开会议,统称“扎西会议”。今年是“扎西会议”召开90周年,2月9日至10日,我省在威信县隆重举办纪念“扎西会议”90周年活动,通过纪念... 1935年2月5日至10日,中央政治局先后在今威信县境内的水田寨花房子、大河滩庄子上、扎西镇江西会馆召开会议,统称“扎西会议”。今年是“扎西会议”召开90周年,2月9日至10日,我省在威信县隆重举办纪念“扎西会议”90周年活动,通过纪念大会、学术研讨、缅怀先烈、文艺创作等方式,回顾“扎西会议”的光辉历史,传承弘扬“扎西会议”的革命传统,激励各族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血脉 革命传统 纪念活动 90周年 扎西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纪念“扎西会议”90周年大会在威信召开
9
作者 杨旭东 《云岭先锋》 2025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今年是“扎西会议”召开90周年。2月10日,我省在昭通市威信县召开纪念“扎西会议”90周年大会,回顾党的奋斗历程,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省委书记王宁作出批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艳出席大会并讲话。
关键词 奋斗历程 90周年 长征精神 纪念大会 威信 扎西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镜像的文学建构:扎西才让创作的一个侧面
10
作者 高娟娟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7,共8页
藏族作家扎西才让近年来的文学创作涉及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大夏河”“杨庄”“桑多镇”等地理或人文符号亦真亦假,它们是作家依托不同文学体裁建构的文学景观。扎西才让挣脱了简单的个人经验的束缚,反复描绘和勾勒甘南... 藏族作家扎西才让近年来的文学创作涉及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大夏河”“杨庄”“桑多镇”等地理或人文符号亦真亦假,它们是作家依托不同文学体裁建构的文学景观。扎西才让挣脱了简单的个人经验的束缚,反复描绘和勾勒甘南大地的不同面相,关注和思考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等广阔而辽远的问题,进而抵达民族历史的纵深处,寻觅甘南大地的精神文化内涵,构建意蕴深邃的“文学甘南”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西才让 文学地理 甘南 藏族文学
原文传递
扎西会议会址古建筑木构件种属鉴定及降解评价
11
作者 杨晓瑞 吴仕凤 +2 位作者 王亮 高景然 邱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142,共9页
为配合扎西会议旧址的修缮与保护,了解川南先民的用材习惯及木构件降解情况,对原建于清道光十五年的扎西会议旧址木构件应用木材解剖学方法进行种属鉴定,采用荧光偏光技术结合物理性质进行降解程度评价。结果表明:其窗框用材为柏科(Cupr... 为配合扎西会议旧址的修缮与保护,了解川南先民的用材习惯及木构件降解情况,对原建于清道光十五年的扎西会议旧址木构件应用木材解剖学方法进行种属鉴定,采用荧光偏光技术结合物理性质进行降解程度评价。结果表明:其窗框用材为柏科(Cupressaceae)柏木(Cupressus spp.),地脚枋和封檐板为松科(Pinaceae)硬木松(Pinus spp.)、楼板为松科(Pinaceae)云杉(Picea spp.),欠枋和柱子为杉科(Taxodiaceae)杉木(Cunninghamia spp.),其中柏木、硬木松、杉木在威信县均有分布,表明当地民居建筑主要以“就地取材”为主。窗框降解程度最严重,其次是欠枋,其余的古木构件降解程度与现代材差异不大。木构件的降解程度与树种及其所处位置有关,其中白蚁、阳光和雨水是木构件降解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西会议 种属鉴定 古建筑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西隧道瓦斯特征评价及爆炸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谢光莹 叶飞 《吉林水利》 2024年第10期17-22,共6页
扎西隧道瓦斯爆炸事故导致了严重的工程灾难,通过对扎西隧道开展细致的地质调查和瓦斯涌出评价工作,查明扎西隧道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其实际瓦斯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事故现场的勘察分析,并进一步厘清了爆炸点、爆炸物、火源等... 扎西隧道瓦斯爆炸事故导致了严重的工程灾难,通过对扎西隧道开展细致的地质调查和瓦斯涌出评价工作,查明扎西隧道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其实际瓦斯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事故现场的勘察分析,并进一步厘清了爆炸点、爆炸物、火源等具体事故特征及事故原因,总结了高瓦斯建设背景下的工程防范措施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西隧道 瓦斯爆炸 煤系地层 事故调查 灾害防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文旅下扎西会议信息可视化的设计研究
13
作者 汤旺 何蕊 《丝网印刷》 2024年第21期105-107,共3页
通过文献调研与实地考察,将云南扎西会议的精神价值以信息可视化技术呈现。运用艺术线稿插画的方式,从结构设计、图形符号、图解信息等方面进行可视化设计,将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与信息可视化设计深度融合,提供红色文旅的多维度叙事创新发展。
关键词 扎西会议 合肥会议 信息可视化 可视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传统雕塑的当代转换——白日·洛桑扎西的雕塑历程
14
作者 褚丽美 王顺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4年第8期138-139,共2页
艺术作为各民族间的文化纽带,促使民族间的交流和交往,共同创造了当代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其中西藏雕塑艺术以其独特性在中国民族历史文化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瑰宝。本文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以白日·洛桑扎西的雕塑创作历程为例,从其... 艺术作为各民族间的文化纽带,促使民族间的交流和交往,共同创造了当代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其中西藏雕塑艺术以其独特性在中国民族历史文化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瑰宝。本文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以白日·洛桑扎西的雕塑创作历程为例,从其作品的结构造型、艺术表现和材料应用方面探究了西藏传统雕塑在当代的转化与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雕塑 当代转换 汉藏融合 白日·洛桑扎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走扎西岗
15
作者 沈耀(文/图) 《中国西藏》 2024年第1期76-79,共4页
沿着婉蜓的318国道行驶两个小时,翻越海拔4742米的米拉山口,一路南下,穿过依傍着葱郁林海的鲁朗国际小镇,便可抵达扎西岗村。从2017年到2023年,三进三出扎西岗,我见证了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稳步发展的扎西岗村,在时代进程中不断产... 沿着婉蜓的318国道行驶两个小时,翻越海拔4742米的米拉山口,一路南下,穿过依傍着葱郁林海的鲁朗国际小镇,便可抵达扎西岗村。从2017年到2023年,三进三出扎西岗,我见证了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稳步发展的扎西岗村,在时代进程中不断产生的新思想新特征,生长出了更具生机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西 时代进程 乡村振兴战略 318国道 三进三出 稳步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考古与叙事构境:扎西达娃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以《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为例
16
作者 颜亮 加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34期7-12,共6页
该文以魔幻现实主义为主题,从文化传播、知识考古、媒介生态等多个视角,探讨了中国西藏文学尤其是扎西达娃作品中魔幻现实主义的发展及其独特性。西藏作家通过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视域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将西藏的人文... 该文以魔幻现实主义为主题,从文化传播、知识考古、媒介生态等多个视角,探讨了中国西藏文学尤其是扎西达娃作品中魔幻现实主义的发展及其独特性。西藏作家通过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视域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将西藏的人文、地理环境和环境特性融入其中,构建了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魔幻现实主义。该文从扎西达娃的个人生命史入手,分析汉藏双重文化背景对其创作的深刻影响,展现出其对现代性的复杂思考。其代表作《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揭示其通过多重叙事层次与象征隐喻的结合,表达了对家园与自我身份的探寻。这种叙事手法不仅重构了西藏的集体记忆,还展现了西藏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考古 谱系症候 叙事构境 魔幻现实主义 扎西达娃 媒介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敬人间正道——扎西才让小说《敬礼》阅读札记 被引量:1
17
作者 白晓霞(藏族) 《民族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23,共3页
甘南当代多民族文学创作有着较好的传统与丰硕的成果,是甘肃乃至西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重镇,张存学、安少龙、朱永明等都曾对甘南当代多民族文学做出理性总结与科学评价。文学果实结自文化沃土,从历史文化看,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甘南... 甘南当代多民族文学创作有着较好的传统与丰硕的成果,是甘肃乃至西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重镇,张存学、安少龙、朱永明等都曾对甘南当代多民族文学做出理性总结与科学评价。文学果实结自文化沃土,从历史文化看,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甘南的三河一江(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流域繁衍生息,之后多民族共同开发这片土地,留下了和谐相处的史前遗址、古代建筑、民俗风情、文献典籍等文化印记;从地理环境看,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在上述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厚植下,形成了“神性甘南”“文化甘南”“生态甘南”的书写母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文学 地理环境因素 西部少数民族 扎西才让 文献典籍 文学创作 理性总结 动植物资源
原文传递
“桑多”的深描:藏汉交融地带的斑斓生活与现实主义书写——扎西才让小说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安少龙 《阿来研究》 2019年第1期121-131,共11页
扎西才让是活跃在当代诗坛上的有着重要影响的藏族青年诗人之一。近年来他的创作受到评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绝大部分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他的诗歌上了,以至于他的小说创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扎西才让的小说创作几乎是与诗歌... 扎西才让是活跃在当代诗坛上的有着重要影响的藏族青年诗人之一。近年来他的创作受到评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绝大部分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他的诗歌上了,以至于他的小说创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扎西才让的小说创作几乎是与诗歌一同起步的,二十多年来,他陆续发表了二十多篇短篇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西才让 桑多镇 现实主义
原文传递
渴望写出智性又唯美的作品——藏族作家扎西才让访谈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沛萍 扎西才让 《阿来研究》 2019年第1期156-158,共3页
几年前就接触到了扎西才让的作品。'以文论人',感觉他是一位习惯于沉思冥想的人,善于把个人化的生命体验与感悟用低沉舒缓的语言描绘出来。与其他一些当代藏族诗人与作家所创作的作品相比,扎西才让的作品的'文学族别属性&#... 几年前就接触到了扎西才让的作品。'以文论人',感觉他是一位习惯于沉思冥想的人,善于把个人化的生命体验与感悟用低沉舒缓的语言描绘出来。与其他一些当代藏族诗人与作家所创作的作品相比,扎西才让的作品的'文学族别属性'似乎并不太明显。因为这种不明显,我对扎西才让的创作多了一份新奇,有了深入了解的念头,于是也就有了这个访谈。胡沛萍(以下简称'胡'):您在读大学时就是一个文学活动积极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西才让 文学刊物
原文传递
红军长征中的X光机考实
20
作者 陈宇 《长征学刊》 2025年第1期23-42,共20页
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长征时,携带的唯一一台医用X光机,于1935年2月扎西整编时被舍弃在滇东北。这台机器因其在红军时期的唯一性,属当时的高科技装备,体积大,极其稀有珍贵,其科学价值、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都非常高。然而,这... 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长征时,携带的唯一一台医用X光机,于1935年2月扎西整编时被舍弃在滇东北。这台机器因其在红军时期的唯一性,属当时的高科技装备,体积大,极其稀有珍贵,其科学价值、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都非常高。然而,这台在当时名声很大的X光机,后来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宣传,多年来甚至被“雪藏”,出现了一些误传和误解。本文主要依据史料文献、口述档案和实地实物考察所得,试对这台X光机的身世来历、被舍弃蒙尘及最终下落进行一个比较系统的考察和梳理,提供一个综合性的专题调研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军长征 X光机 扎西整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