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I-LL对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
1
作者 谭蓥滢 曾雪梅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826-829,共4页
目的探讨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对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105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对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105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截骨矫形术。记录患者术前、术后4周及末次随访时(术后24个月)的脊柱和骨盆矢状面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术后PI-LL与末次随访时脊柱和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术后PI-LL的最佳截断值。结果患者术后4周和末次随访时的矢状面躯干位移(SVA)分别为(9.2±4.4)cm和(8.6±5.0)cm,腰椎前凸角(LL)分别为(-33.8±15.8)°和(-32.0±16.8)°,均显著优于术前水平(P<0.001)。术后4周的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分别为(28.7±9.7)°和(20.7±11.0)°,末次随访时的PT和SS分别为(31.4±11.3)°和(15.7±11.4)°,均显著优于术前水平(P<0.001)。术后4周末次随访时的PI-LL分别为(14.8±4.5)°和(15.9±5.2)°,均优于术前水平(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PI-LL与末次随访时的SVA(r=0.627,P=0.001)和PT(r=0.688,P<0.001)存在显著正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最佳PI-LL为≤10.7°。结论当PI-LL≤10.7°时可维持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在截骨矫形术后的矢状面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后凸畸形 截骨矫形术 矢状面平衡 脊柱矢状面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骨正筋柔”理论探讨Scarf截骨矫形术在拇外翻治疗中的应用
2
作者 顾启帆 朱付平 《福建中医药》 2024年第1期25-28,共4页
“骨正筋柔”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理论,中医学认为“筋”与“骨”是有机统一体,筋柔则骨正,骨正则筋柔,二者相互依附,互根互用,维持筋与骨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保证人体运动功能的协调。拇外翻是一种不可逆的足部畸形疾病,主要表现为... “骨正筋柔”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理论,中医学认为“筋”与“骨”是有机统一体,筋柔则骨正,骨正则筋柔,二者相互依附,互根互用,维持筋与骨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保证人体运动功能的协调。拇外翻是一种不可逆的足部畸形疾病,主要表现为拇趾外翻、第1跖趾关节的脱位,其发病机理复杂,至今尚不明确。现代医学的主流治疗方式是以Scarf截骨矫形术为代表的手术治疗配合软组织松解术,从而达到快速矫形、止痛,恢复正常的足部生物力线的目的,其治疗原则符合中医学的“骨正筋柔”理论,故笔者以“骨正筋柔”理论作为切入点,探讨Scarf截骨矫形术治疗拇外翻的治疗原理,为拇外翻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正筋柔 Scarf截骨矫形术 中西医结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下肢截骨矫形术术中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3
作者 谢磊 阮俊杰 姜华 《北京医学》 2024年第12期1051-1056,共6页
目的探讨全麻下肢截骨矫形术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其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全麻下肢截骨矫形术患者210例,根据是否发生术中低体温分为低体温组(n=38)和非低体温组(n=1... 目的探讨全麻下肢截骨矫形术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其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全麻下肢截骨矫形术患者210例,根据是否发生术中低体温分为低体温组(n=38)和非低体温组(n=17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全麻下肢截骨矫形术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的风险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价该模型的区分度与校准度。结果210例患者中,男101例、女109例,年龄11~60岁,平均(31.6±12.4)岁;38例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发生率为1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越低(OR=0.860,95%CI:0.801~0.923,P<0.001)、入室时基础体温越低(OR=0.153,95%CI:0.038~0.611,P=0.008)、麻醉时间越长(OR=1.074,95%CI:1.043~1.106,P<0.001)、压力暖风毯使用时间越短(OR=0.668,95%CI:0.550~0.813,P<0.001)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术中低体温。该模型的准确率为0.9476,灵敏度为0.8421,特异性为0.9709,ROC曲线下面积为0.976,模型的-2对数似然值为64,Nagelkerke R方值为0.775,拟合优度检验(Hosmer-Lemeshow检验)的结果为χ^(2)=1.318,P=0.995。结论体质量、入室时基础体温、麻醉时间及压力暖风毯是全麻下肢截骨矫形术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的影响因素,其预测模型的区分度与校准度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麻下肢截骨矫形术 术中低体温 预测模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治疗中重度胸腰椎角状后凸/侧后凸的中远期效果观察 被引量:9
4
作者 袁磊 刘寅昊 +5 位作者 曾岩 陈仲强 李危石 孙垂国 齐强 郭昭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96-603,共8页
目的 :评价中重度胸腰椎角状后凸/侧后凸畸形行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患者的中远期影像学和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4年5月~2016年6月于我院行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的68例中重度胸腰椎角状后... 目的 :评价中重度胸腰椎角状后凸/侧后凸畸形行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患者的中远期影像学和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4年5月~2016年6月于我院行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的68例中重度胸腰椎角状后凸/侧后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36.89±15.38岁。45例患者术前存在下肢神经症状,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9例,D级33例。病因诊断:结核性后凸50例,先天性后凸18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前后和随访时的后凸局部和全脊柱X线、CT、MRI检查,确定后凸顶点,并测量后凸角度。对合并侧凸的21例患者测量侧凸角度。在全脊柱X线片上评价患者的矢状位和冠状位平衡状况。临床评价包括下肢神经功能的Frankel分级,生活质量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背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以及患者的手术治疗满意度(patient satisfactory index,PSI)。将患者依照年龄、后凸病因、后凸严重程度(后凸角度)、后凸顶椎节段、术前Frankel分级和有无并发症分组,进行影像学和临床结果比较,并对随访ODI评分改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1.47±4.68个月(36~96个月)。患者术前平均后凸角度94.14°±22.57°(60.0°~155.2°),术后减少至31.92°±16.79°,末次随访时为34.60°±18.09°,后凸矫正率为(64.26±15.13)%。21例同时伴有侧凸的患者术前平均侧凸角度37.36°±26.19 (12.0°~107.0°),术后减少至13.21°±14.72°,末次随访时为14.33°±14.93°,侧凸矫正率为(69.70±28.44)%。末次随访时,30例患者Frankel分级改善,3例患者从A级或B级提高到C级,5例患者从C级提高到D级,1例患者从C级提高到E级,21例患者从D级提高到E级。术后平均ODI改善率为(48.82±33.99)%,平均VAS改善率为(64.03±21.42)%;患者PSI为91.2%。对后凸矫正率、ODI改善率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后凸角度小于95°和年龄小于35岁时,后凸矫正率更高;当患者角状后凸顶点位于T10或以下,术前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或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时,其临床改善率更高。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术前后凸角越小,随访时后凸角矫正度数越大,术前Frankel分级为D或E级,其ODI改善率越高。中远期发生内固定失败6例(8.8%),均行翻修手术。结论: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是治疗胸腰椎中重度角状后凸/侧后凸畸形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中长期随访结果发现患者可获得满意的畸形矫正效果以及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状后凸畸形 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 胸腰椎侧后凸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矫形术神经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预防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季明亮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4-337,共4页
1922年MacLennan[1]首先提出了全脊椎切除截骨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他采用后路顶椎VCR配合支具治疗严重脊柱侧凸。1997年Bradford等[2]报道了应用前后路联合VCR治疗严重僵硬型脊柱畸形。
关键词 后路全脊椎切除 神经并发症 截骨矫形术 危险因素 预防 严重脊柱侧凸 支具治疗 前后路联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仿真技术确定桡骨截骨矫形术中的截骨面 被引量:1
6
作者 谭培勇 项舟 +2 位作者 黄潇 杨婧 宋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39期7254-7258,共5页
背景:目前截骨矫形术截骨面确定方法多基于二维X射线片及经验大致判断,精度较差。目的:运用数字仿真技术精确确定桡骨截骨矫形术的截骨面。方法:将1例桡骨畸形伴桡骨前倾角及桡骨内倾角异常患者的CT扫描数据集(双侧)依次导入Mimics进行... 背景:目前截骨矫形术截骨面确定方法多基于二维X射线片及经验大致判断,精度较差。目的:运用数字仿真技术精确确定桡骨截骨矫形术的截骨面。方法:将1例桡骨畸形伴桡骨前倾角及桡骨内倾角异常患者的CT扫描数据集(双侧)依次导入Mimics进行三维重建,用计算机辅助作图及空间解析几何计算确定截骨面并测量相关参数,利用数字化仿真技术模拟手术截骨及复位。结果与结论:原文的方法能确定并测量双侧桡骨截骨矫形术的截骨面,为手术提供精确而直观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形 截骨矫形术 三维重建 数字仿真 数字化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椎弓根椎体内截骨矫形术对胸腰段陈旧性骨折患者椎间孔内径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牛士贞 杨述华 +3 位作者 邢宝华 陆继收 李咸州 魏彦春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4期65-66,共2页
目的观察部分椎弓根椎体内截骨矫形术对胸腰段陈旧性骨折患者椎间孔内径的影响。方法采用部分椎弓根椎体内截骨矫形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20例,术前及术后7 d均行CT检查,测量脊柱旁矢状位重建后椎间孔上下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及椎... 目的观察部分椎弓根椎体内截骨矫形术对胸腰段陈旧性骨折患者椎间孔内径的影响。方法采用部分椎弓根椎体内截骨矫形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20例,术前及术后7 d均行CT检查,测量脊柱旁矢状位重建后椎间孔上下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及椎间孔面积。结果术前椎间孔上下径为(23.80±2.27)mm,上前后径为(11.63±1.61)mm,下前后径为(11.67±1.35)mm,横截面积为(63.15±4.34)mm2;术后分别为(22.50±1.76)、(12.95±1.34)(、11.84±1.12)mm及(57.43±3.54)mm2。手术前后上下径、上前后径比较,P均<0.05。结论部分椎弓根椎体内截骨矫形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可使患者椎间孔上下径缩小、上前后径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陈旧性 截骨矫形术 椎间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拇外翻截骨矫形术患者的护理及康复指导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查响 张奉琪 《河北医药》 CAS 2008年第2期248-248,共1页
关键词 康复指导 拇外翻 截骨矫形术 护理 折愈合 功能恢复 手术方法 术前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后路截骨矫形术中类胸廓出口综合征和桡动脉低血压8例报道 被引量:1
9
作者 蒋忠 张伟 马正良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07-1008,共2页
关键词 胸廓出口综合征 强直性脊柱炎 截骨矫形术 桡动脉 后路 低血压 临床症状 假性降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巧平 包凌燕 +2 位作者 王健菲 黄文君 吴丽仙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24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骨科治疗的脊柱后凸畸形的4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优化健康教育、肺功能训练、胃肠道准备,术后均... 目的探讨老年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骨科治疗的脊柱后凸畸形的4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优化健康教育、肺功能训练、胃肠道准备,术后均予以严密的病情观察、充分有效镇痛、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患者中有1例患者发生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例患者发生胸腔积液、1例患者发生精神障碍。结论优化护理是保证患者能顺利完成手术的关键,严密的术后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患者功能恢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畸形 优化护理措施 老年 截骨矫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参 吴继功 《实用骨科杂志》 2013年第1期44-47,共4页
在脊柱截骨矫形术中,后路截骨应用最为普遍,可应用于多种常见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如强直性脊柱炎、先天性脊柱侧凸、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以及严重的后凸畸形等。本文就近年来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截骨矫形术 临床应用 后路脊柱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脊柱侧后凸畸形 先天性脊柱侧凸 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截骨矫形术与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轩 石超 +5 位作者 曾秋 李明秀 张运恒 常鑫 聂光华 李毅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7期592-597,602,共7页
目的比较截骨矫形术与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分别接受截骨矫形术和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的41例(61足)儿童柔韧性平足... 目的比较截骨矫形术与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分别接受截骨矫形术和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的41例(61足)儿童柔韧性平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8~14岁,截骨矫形术组21例(31足),男11例,女10例;单侧11例,双侧10例;左足15例,右足16例;平均年龄(12.87±1.12)岁。距下关节制动组20例(30足),男12例,女8例;单侧10例,双侧10例;左足17例,右足13例;平均年龄(11.56±1.73)岁。对患儿术前和末次随访分别进行影像学评估,负重正位X线片上测量距骨第1跖骨角(talar 1st metatarsal angle,T1MT)和距舟覆盖角(talonavicular coverage angle,TNCA);负重侧位X线片上测量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角)、跟骨倾斜角(calcaneal pitch angle,CPA)和后足力线Saltzman位X线片上测量跟骨外翻角(calcaneus valgus angle,CVA)。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估两种手术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结果41例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1±7.3)个月。截骨矫形术组的跟骨倾斜角和跟骨外翻角改善幅度与距下关节制动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截骨矫形术和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在影像学及功能改善方面均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柔韧性平足症 截骨矫形术 距下关节制动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绍一种治疗拇外翻的截骨矫形术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显军 刘凯 +2 位作者 孙侃 李冬魁 陶莉 《中国伤残医学》 1995年第2期30-30,共1页
介绍一种治疗拇外翻的截骨矫形术黑龙江省医院骨外科王显军,刘凯,孙侃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李冬魁,陶莉拇外翻是足部的常见疾患,治疗较复杂。我院自1982年至今,用Funk-Wells截骨矫形术治疗拇外翻15例(25足)... 介绍一种治疗拇外翻的截骨矫形术黑龙江省医院骨外科王显军,刘凯,孙侃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李冬魁,陶莉拇外翻是足部的常见疾患,治疗较复杂。我院自1982年至今,用Funk-Wells截骨矫形术治疗拇外翻15例(25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临床资料1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截骨矫形术 第一跖 哈尔滨医科大学 手术方法 第一跖趾关节 硬膜外麻醉 关节囊 加压包扎 关节炎
原文传递
椎体切除截骨矫形术治疗胸腰段合并神经症状后凸畸形的疗效观察
14
作者 朱宇 陈清汉 +5 位作者 马希峰 来秋山 张明生 任强 张仲宁 邵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年第2期88-88,共1页
我院采用椎体切除截骨矫形术治疗胸腰段合并神经症状后凸畸形患者1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7-2010年收治的脊柱后凸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9~34岁,中位年龄31.2岁;后凸50°... 我院采用椎体切除截骨矫形术治疗胸腰段合并神经症状后凸畸形患者1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7-2010年收治的脊柱后凸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9~34岁,中位年龄31.2岁;后凸50°~110°,平均82.5°;先天性脊柱畸形3例,创伤原因脊柱后凸6例,椎体肿瘤术后4例,另为椎体结核术后5例;受累位于胸腰段且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3例患者合并下肢麻木无力且大小便功能障碍.Frankel神经功能评定患者脊髓功能为:E级12例,D级4例,C级2例.VAS评分52~87分,平均67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切除截骨矫形术 脊柱后凸畸形 椎弓根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3例足拇外翻第一跖骨头颈截骨矫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被引量:2
15
作者 魏晶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3年第12期1528-1529,共2页
目的:探讨足拇外翻患者第一跖骨头颈截骨矫形术围手术期护理措施,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减少住院费用,缩短康复时间,提高生活质量,使其尽快恢复正常工作与生活。方法:对213例足拇外翻矫形术后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3例切口均甲... 目的:探讨足拇外翻患者第一跖骨头颈截骨矫形术围手术期护理措施,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减少住院费用,缩短康复时间,提高生活质量,使其尽快恢复正常工作与生活。方法:对213例足拇外翻矫形术后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3例切口均甲级愈合,平均住院14 d,住院期间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足拇外翻第一跖骨头颈截骨矫形术围手术期的积极有效的护理对于减少并发症,减少患者的痛苦,减少住院费用,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值得提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第一跖头颈截骨矫形术 围手术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胸椎Smith-Peterson截骨矫形术
16
作者 韩骁 何达 田伟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8年第5期312-315,共4页
一、手术的发展历史较早的脊柱后路截骨手术方案是由Smith-Petersen等-([1])提出的,当时主要被用来治疗风湿关节炎。早在1945年,就有学者提出经腰椎后路开放楔形截骨的手术方案,即通过切除棘突、关节突和椎板,使脊柱后柱出现缺口,通... 一、手术的发展历史较早的脊柱后路截骨手术方案是由Smith-Petersen等-([1])提出的,当时主要被用来治疗风湿关节炎。早在1945年,就有学者提出经腰椎后路开放楔形截骨的手术方案,即通过切除棘突、关节突和椎板,使脊柱后柱出现缺口,通过手法压断脊柱前柱结构,强行闭合后达到矢状面矫形的目的,术后以矫形石膏固定,直至截骨处重新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骨矫形术 脊柱后路 胸椎 手术方案 风湿关节炎 楔形 腰椎后路 石膏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颈椎截骨矫形术
17
作者 韩骁 何达 田伟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9年第4期251-252,共2页
后路颈椎截骨矫形术主要包括Smith-Petersen截骨术(Smith-Petersenosteotomy.SPO)和颈胸段经椎弓根截骨术(pediclesubtractionosteotomy.PSO)两种.SPO于1945年首次提出.被认为是治疗胸腰椎交界处以上畸形的首选术式.Urist于1958年首次... 后路颈椎截骨矫形术主要包括Smith-Petersen截骨术(Smith-Petersenosteotomy.SPO)和颈胸段经椎弓根截骨术(pediclesubtractionosteotomy.PSO)两种.SPO于1945年首次提出.被认为是治疗胸腰椎交界处以上畸形的首选术式.Urist于1958年首次报道了1例行颈椎截骨治疗的由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颈椎严重后凸畸形病例.PSO是由Thomasen于1985年首次描述.同年.Heining等提出了“蛋壳截骨术”.之后很多学者都报道了应用这一术式治疗的成功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骨矫形术 颈椎 后路 Thomas 强直性脊柱炎 后凸畸形 经椎弓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治疗合并食管裂孔疝的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6
18
作者 吴正楠 钱邦平 +3 位作者 黄季晨 邱勇 王斌 孙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33,共6页
目的:分析合并食管裂孔疝(hiatus hernia)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评估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对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 目的:分析合并食管裂孔疝(hiatus hernia)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评估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对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7月于我院行PSO治疗的301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资料,其中5例合并食管裂孔疝,男2例,女3例,年龄54.6±7.2岁(48~67岁),2例患者存在术前吞咽困难,术前通过肺功能检查评估患者呼吸功能,发现4例患者存在轻度呼吸功能受限,1例患者合并重度呼吸功能不全伴肺动脉高压。PSO术中未对患者食管裂孔疝进行特殊处理。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在患者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和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术前和术后在矢状位CT上测量食管裂孔疝入物高度、在横断面CT上测量食管裂孔疝面积,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应用配对秩和检验比较术前术后影像学参数。结果:5例患者随访3~24个月(12.6±7.5个月)。术前GK为103.2°±19.9°,术后改善至48.2°±15.0°,末次随访时45.0°±11.9°;术前SVA为213.4±90.6mm,术后改善至68.2±36.0mm,末次随访为63.0±50.3mm,术后GK、SVA与术前比较有均显著性差异(P>0.05),而末次随访时GK、SVA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疝入物高度为9.1±1.7cm,面积为73.0±39.3cm^(2),术后分别降至6.4±0.9cm和42.4±19.5cm^(2),术后疝入物高度和面积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神经并发症及浅表或深部感染,且无断钉、断棒等内固定并发症。结论:对于合并食管裂孔疝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在PSO术后脊柱畸形得以矫正的同时,食管裂孔疝也能获得一定程度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 食管裂孔疝 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 麻醉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舒芬太尼用于患儿成骨不全下肢截骨矫形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9
作者 黄春苹 黄美娜 刘继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28-1029,共2页
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又称脆骨症,国外文献报道发病率约为1/25 000~1/10 000[1]。国内文献对发病率尚无报道。我院自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成骨不全手术患儿600余例,接受术后镇痛患儿199例,其中舒芬太尼术后镇痛患... 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又称脆骨症,国外文献报道发病率约为1/25 000~1/10 000[1]。国内文献对发病率尚无报道。我院自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成骨不全手术患儿600余例,接受术后镇痛患儿199例,其中舒芬太尼术后镇痛患儿152例。因目前此类患儿术后镇痛报道尚少,本研究选择成骨不全Sillence分型Ⅰ和Ⅳ型全凭静脉麻醉下手术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全 截骨矫形术 静脉麻醉 按压次数 文献报道 静脉镇痛 临床观察 OSTEOGENESIS 静脉自控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后路截骨矫形术后颈椎序列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洁涛 王冰 +5 位作者 吕国华 蒋彬 李亚伟 李磊 吴鹏飞 李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87-596,共10页
目的:分析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经后路截骨矫形术后颈椎序列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7年3月于我院行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的26例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10例,女16例,年龄14.2±4.6岁(9... 目的:分析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经后路截骨矫形术后颈椎序列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7年3月于我院行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的26例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10例,女16例,年龄14.2±4.6岁(9~20岁),随访时间38.0±6.4个月(24~96个月).畸形节段位于C6~T5,其中半椎体5例,楔形椎2例,蝴蝶椎3例,半椎体合并蝴蝶椎4例,半椎体合并骨桥7例,阻滞椎5例.融合节段7.7±3.2个(3~13个).收集患者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站立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影像学参数,包括原发及远端代偿弯Cobb角、冠状面T1倾斜角(T1 tilt)、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颈部倾斜(neck tilt,NT)、头部偏斜(head shift,HS)及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测量矢状面影像学参数,包括颈椎矢状垂直轴(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C7 SVA)、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颈胸后凸角(cervicothoracic kyphosis,CTK)、矢状面上端椎(upper end vertebrae,UEV)/T1倾斜角、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段后凸角(UEV/T1-T12)、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矢状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偏距.根据术前颈椎序列将患者分为前凸组(CL<-5°)及僵直/后凸组(CL≥-5°),前凸组8例,僵直/后凸组18例.根据术后至末次随访期间颈椎僵直/后凸是否发生进展(△CL>5°为进展)将术前僵直/后凸组患者分为后凸进展亚组(7例)与后凸无进展亚组(11例).比较组间影像学参数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可能影响颈椎曲度变化的影像学参数,评估SRS-22量表评分.应用Pearson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配对及独立t检验及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比较组间影像学参数及SRS-22量表评分差异.结果:26例患者原发弯平均矫正率67.0%,远端代偿弯平均矫正率47.9%,HS、NT、CBD、T1 tilt、CA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颈椎前凸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椎前凸组术前UEV/T1倾斜角及术前UEV/T1-T12较颈椎僵直/后凸组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20.2°±0.5°vs 16.4°±4.3°,49.3°±5.2°vs 36.3°±14.3°,均P<0.05).颈椎僵直/后凸组术前4例伴颈椎矢状面失平衡(C2-C7 SVA≥4cm),颈椎后凸进展组与无进展组比较,术前矢状面参数均无明显差异;术后CTK(2.4°±3.9°vs 12.7°±4.3°,P<0.05)、UEV/T1-T12(18.7°±3.6°vs37.8°±7.6°,P<0.05)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CTK(5.2°±4.9°vs 11.7°±6.5°,P<0.05)、UEV/T1-T12(20.4°±7.5°vs 38.5°±9.4°,P<0.05)、LL(-46.4°±7.9°vs-36.4°±5.2°,P<0.05)、SVA(-5.3cm±1.2cmvs-2.8cm±2.0cm,P<0.05)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颈椎后凸与术前UEV/T1-T12呈负相关(r=-0.398,P=0.045),术后颈椎后凸与术后CTK呈正相关(r=0.673,P<0.001),末次随访颈椎后凸进展与术后-末次随访△LL(r=0.557,P=-0.020)及△SVA呈正相关(r=0.496,P=0.034).SRS-22量表评估术前颈椎僵直/后凸组自我形象及心理健康维度评分低于颈椎前凸组(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后凸进展组疼痛评分低于颈椎前凸组及颈椎后凸无进展组(P<0.05),颈椎前凸组、颈椎后凸无进展组总评分均优于颈椎后凸进展组(P<0.05).结论: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患者颈椎后凸发生率较高,术前颈椎后凸可能与UEV/T1-T12过小有关.一期后路截骨矫形术后,CTK过小、术后LL增大及SVA后移可导致远期颈椎后凸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畸形 颈胸段 截骨矫形术 颈椎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