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波动观点看塔里木盆地的成藏演化史 被引量:16
1
作者 刘国臣 张一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11,共5页
在介绍波动分析概念及技术思路的基础上,利用波动模型下的埋藏史研究塔里木盆地的二次生烃过程。通过塔中和塔北地区的典型油气藏成藏史分析,发现早古生代晚期的长时期抬升剥蚀是塔中和塔北地区的重要成藏控制因素。并从波动特征控制... 在介绍波动分析概念及技术思路的基础上,利用波动模型下的埋藏史研究塔里木盆地的二次生烃过程。通过塔中和塔北地区的典型油气藏成藏史分析,发现早古生代晚期的长时期抬升剥蚀是塔中和塔北地区的重要成藏控制因素。并从波动特征控制盆地多期叠合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多旋回盆地决定多期生烃、多期成藏的过程,盆地升降运动对油气藏的破坏作用,差异沉降使构造溢出点改变,导致油气再次运移,成藏及成藏期后的沉降对油气性质改变的控制作用。最后结合塔里木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分析,从波动观点探讨了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指出塔中隆起西北倾没部位是寻找原生油气藏的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理论 油气藏 塔里木盆地 成藏演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成藏模拟技术及实例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曹佳 韦重韬 +2 位作者 鲍园 李来成 邵长奎 《中国煤炭地质》 2012年第3期17-19,24,共4页
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发了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成藏演化史数值模拟软件,并利用该软件对贵州织纳煤田水公河向斜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进行了试算。研究结果表明,软件计算结果能够较好的反映煤层气成藏演化历程。通过研究获得的计算... 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发了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成藏演化史数值模拟软件,并利用该软件对贵州织纳煤田水公河向斜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进行了试算。研究结果表明,软件计算结果能够较好的反映煤层气成藏演化历程。通过研究获得的计算机软件和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成藏模拟技术方法有助于复杂条件下煤层气成藏过程的研究,并为其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 成藏演化史 数值模拟 水公河向斜 织纳煤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成藏模拟软件研制 被引量:1
3
作者 曹佳 李来成 +2 位作者 鲍园 韦重韬 邵长奎 《地质学刊》 CAS 2012年第1期44-47,共4页
在前人成果基础上,优化改进了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成藏演化史地质模型,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中运用C++语言开发成功,在Windows平台上测试通过后选取贵州织纳煤田水公河向斜为例进行了试算,计算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煤层气成藏... 在前人成果基础上,优化改进了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成藏演化史地质模型,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中运用C++语言开发成功,在Windows平台上测试通过后选取贵州织纳煤田水公河向斜为例进行了试算,计算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煤层气成藏演化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多层叠置 成藏演化史 数值模拟 软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成储成藏史的微区地球化学约束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段军茂 郑剑锋 +2 位作者 罗宪婴 王永生 郝毅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2-180,共19页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已成为勘探研究的焦点,但存在储层厚度薄、非均质性强、分布规律和成藏主控因素不清等问题。通过川西北地区7个典型剖面及10口井200m岩心的取样观察和镜下薄片观察、微区碳氧稳定同位素...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已成为勘探研究的焦点,但存在储层厚度薄、非均质性强、分布规律和成藏主控因素不清等问题。通过川西北地区7个典型剖面及10口井200m岩心的取样观察和镜下薄片观察、微区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微区稀土元素分析、碳酸盐矿物激光原位U—Pb定年、团簇同位素测温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等地球化学手段,约束了栖霞组白云岩的成储成藏史。取得以下3点认识:(1)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包括块状白云岩、斑状白云岩和灰质斑状白云岩,各类白云岩中识别出石灰岩围岩、他形晶白云石、自形晶白云石、细晶白云石胶结物、鞍状白云石和块状方解石6种结构组分。(2)他形晶白云石和自形晶白云石均为准同生期—浅埋藏期白云石化(细晶白云石胶结物沉淀之前)叠加印支期的中埋藏深度(埋深2~3km)重结晶作用(白云石增生环带,并伴随鞍状白云石、块晶方解石的沉淀)成因。其中他形晶白云石起始于颗粒滩灰岩的交代作用,由他形晶白云石构成的块状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为主;自形晶白云石起始于大气淡水岩溶缝洞系统中充填的细粒灰岩白云石化,由自形晶白云石和他形晶白云石构成的斑状白云岩储集空间以自形晶晶间孔为主。二者储集空间本质均来自早表生期大气淡水的岩溶作用,因此古地貌高地为白云岩储层有利勘探区。(3)川西北地区栖霞组主成藏事件发生在以富含烃类包裹体块晶方解石胶结年龄(229Ma±16Ma和229.3Ma±3.4Ma)为代表的印支期,并经历了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差异成藏作用,即逆冲推覆带油气藏遭到破坏,逆冲隐伏带和前陆凹陷带重新形成气藏。这些认识不但对四川盆地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勘探具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为成储和成藏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孔隙演化史 成藏演化史 碳酸盐岩 微区地球化学分析 栖霞组 川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