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庄子“返德归道”思想探析--从“性修反德”“成和之修”看庄子的道德修养工夫
1
作者
钱琨子
《安康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04-107,共4页
庄子道德修养工夫是以“返德归道”为指向的彻底减法,通过减损世俗所求,并对本真之性与天赋之德的修养与复归,以实现对道的体证。性修反德,是从修性方面而言,即反其性、反其真,恢复、返归个体本然之性。成和之修,是从修德方面而言,即回...
庄子道德修养工夫是以“返德归道”为指向的彻底减法,通过减损世俗所求,并对本真之性与天赋之德的修养与复归,以实现对道的体证。性修反德,是从修性方面而言,即反其性、反其真,恢复、返归个体本然之性。成和之修,是从修德方面而言,即回归个体与宇宙万物、与他人间关系的至和状态,以及个体自身内部的心性状态和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返德归道
性
修
反德
成和之修
道德
修
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才全而德不形——读《庄》漫笔之十
2
作者
王锺陵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37-44,共8页
庄子是先秦时代对个体命运感作出最为突出阐述的哲人。在传统的天命观的笼罩下,命运感的抬头所反映的乃是社会化进程的扩大中个人意识的生成与孽育。庄子认为,既然死生存亡、穷达毁誉、饥渴寒暑这一类事情的产生,不是个人的智慧所能预料...
庄子是先秦时代对个体命运感作出最为突出阐述的哲人。在传统的天命观的笼罩下,命运感的抬头所反映的乃是社会化进程的扩大中个人意识的生成与孽育。庄子认为,既然死生存亡、穷达毁誉、饥渴寒暑这一类事情的产生,不是个人的智慧所能预料,那末就不要让这一类充满差异性的事情扰乱了自己对于事物通同性、亦即统一性的认识。只要对于事物统一性的认识不被扰乱,那末生命展开过程的种种得失就不会进入自己的心灵。庄子所提倡的人格是“才全而德不形”。所谓“才全”即知之全也,所谓知之全,即是所知为其大者,为其整体者也,是一种带有总体性的认识。如何对待命运,亦即是如何对待人生,这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不仅是一种总体性的认识,而且还是一种总体性的生活态度。所谓“德不形”,是说德浑化于无形。因为在东方专制社会的环境中,特别是作为弱者,才或德的外露是一件危险的事,才与德之浑化于无形这一观点的提出,表明《德充符》篇比之《养生主》与《人间世》,在对东方国家个体存在论的阐述上,又有了新的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之变
命之行
成和之修
内保之而外不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庄子德论新诠——以《德充符》为中心
被引量:
1
3
作者
孙明君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8-174,206,共8页
"德"是庄子哲学的重要概念,庄子在《德充符》中对"德"的概念进行了集中阐论,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德充符》中"德"的基本内涵表现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处世原则,这一处世原...
"德"是庄子哲学的重要概念,庄子在《德充符》中对"德"的概念进行了集中阐论,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德充符》中"德"的基本内涵表现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处世原则,这一处世原则需要通过心的修行不断内化,并臻于"游心于德之和"的境界。"与物为春"告诉我们庄子之德不是冰冷的,它具有春天般的温暖。为了达成"成和之修""游心于德之和"的修行与境界,庄子主张"忘形"与"无情"。《德充符》不仅在心(灵府)、形(形骸)的层面探讨修德之法,还间接论及修德在精神层面的体现。庄子的德论是庄子道论思想在现实世界的落实。孔孟的道德是一种人伦道德,庄子的道德是一种自然道德。在中国古代道德哲学发展史上,庄子的德论占有重要的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德充符》
安之若命
成和之修
与物为春
原文传递
题名
庄子“返德归道”思想探析--从“性修反德”“成和之修”看庄子的道德修养工夫
1
作者
钱琨子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出处
《安康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04-107,共4页
文摘
庄子道德修养工夫是以“返德归道”为指向的彻底减法,通过减损世俗所求,并对本真之性与天赋之德的修养与复归,以实现对道的体证。性修反德,是从修性方面而言,即反其性、反其真,恢复、返归个体本然之性。成和之修,是从修德方面而言,即回归个体与宇宙万物、与他人间关系的至和状态,以及个体自身内部的心性状态和境界。
关键词
庄子
返德归道
性
修
反德
成和之修
道德
修
养
Keywords
Chuang-Tzu
returning to morality and daoism
cultivating morality by nature
cultivating harmony
cultivation efforts of de and dao
分类号
B223.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才全而德不形——读《庄》漫笔之十
2
作者
王锺陵
机构
苏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37-44,共8页
文摘
庄子是先秦时代对个体命运感作出最为突出阐述的哲人。在传统的天命观的笼罩下,命运感的抬头所反映的乃是社会化进程的扩大中个人意识的生成与孽育。庄子认为,既然死生存亡、穷达毁誉、饥渴寒暑这一类事情的产生,不是个人的智慧所能预料,那末就不要让这一类充满差异性的事情扰乱了自己对于事物通同性、亦即统一性的认识。只要对于事物统一性的认识不被扰乱,那末生命展开过程的种种得失就不会进入自己的心灵。庄子所提倡的人格是“才全而德不形”。所谓“才全”即知之全也,所谓知之全,即是所知为其大者,为其整体者也,是一种带有总体性的认识。如何对待命运,亦即是如何对待人生,这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不仅是一种总体性的认识,而且还是一种总体性的生活态度。所谓“德不形”,是说德浑化于无形。因为在东方专制社会的环境中,特别是作为弱者,才或德的外露是一件危险的事,才与德之浑化于无形这一观点的提出,表明《德充符》篇比之《养生主》与《人间世》,在对东方国家个体存在论的阐述上,又有了新的推进。
关键词
事之变
命之行
成和之修
内保之而外不荡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庄子德论新诠——以《德充符》为中心
被引量:
1
3
作者
孙明君
机构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出处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8-174,206,共8页
文摘
"德"是庄子哲学的重要概念,庄子在《德充符》中对"德"的概念进行了集中阐论,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德充符》中"德"的基本内涵表现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处世原则,这一处世原则需要通过心的修行不断内化,并臻于"游心于德之和"的境界。"与物为春"告诉我们庄子之德不是冰冷的,它具有春天般的温暖。为了达成"成和之修""游心于德之和"的修行与境界,庄子主张"忘形"与"无情"。《德充符》不仅在心(灵府)、形(形骸)的层面探讨修德之法,还间接论及修德在精神层面的体现。庄子的德论是庄子道论思想在现实世界的落实。孔孟的道德是一种人伦道德,庄子的道德是一种自然道德。在中国古代道德哲学发展史上,庄子的德论占有重要的一页。
关键词
庄子
《德充符》
安之若命
成和之修
与物为春
分类号
B82-092 [哲学宗教—伦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庄子“返德归道”思想探析--从“性修反德”“成和之修”看庄子的道德修养工夫
钱琨子
《安康学院学报》
202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才全而德不形——读《庄》漫笔之十
王锺陵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庄子德论新诠——以《德充符》为中心
孙明君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