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补偿”误判与“驱力”缺席——《亨利六世》戏剧独白的个体心理学阐释 |
张雪梅
刘恩燕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2
|
戏剧独白诗中的说话人——以丁尼生、勃郎宁和艾略特的诗作为例 |
陈兵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5 |
8
|
|
3
|
被封闭的女人——读勃朗宁的四首戏剧独白诗 |
许淑芳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6
|
|
4
|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戏剧独白 |
徐国琴
韩清华
|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4 |
2
|
|
5
|
勃朗宁诗歌中“戏剧独白”的创作艺术 |
李金奎
邹龙成
|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10 |
5
|
|
6
|
试论“戏剧独白”的艺术规律性 |
宋建福
|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
2000 |
3
|
|
7
|
邓恩与布朗宁戏剧独白的比较研究 |
单畅
马洋洋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
0 |
|
8
|
戏剧独白诗中礼貌策略的应用 |
彭玉洁
|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0 |
|
9
|
论勃朗宁戏剧独白诗中的封闭性意象 |
许淑芳
|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
2008 |
0 |
|
10
|
《在西敏寺》——戏剧独白中的英国社会生活图景 |
周操
欧荣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1
|
浅谈戏剧独白的艺术风格——评勃朗宁的《我已故的公爵夫人》 |
黄静
张琦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4
|
|
12
|
戏剧独白和对白中语用预设的翻译 |
张寅
|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1
|
|
13
|
目的论关照下戏剧独白诗的翻译——My Last Duchess两个中译本给我们的启示 |
李晓娜
林玉鹏
|
《长春大学学报》
|
2009 |
0 |
|
14
|
析罗伯特·布朗宁的戏剧独白诗《波菲利雅的情人》 |
李玲琳
邹华
|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12 |
0 |
|
15
|
英诗戏剧独白探讨——从罗·布朗宁到托·斯·艾略特 |
张思武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4 |
1
|
|
16
|
论勃朗宁戏剧独白诗中的独白者 |
钱蓓慧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21 |
0 |
|
17
|
罗伯特·勃朗宁戏剧独白初探 |
沈洁
|
《文教资料》
|
2006 |
0 |
|
18
|
中国戏剧独白体新诗的范例──解读闻一多《天安门》和卞之琳《酸梅汤》 |
许霆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0 |
|
19
|
试论英美诗歌中的戏剧独白特征 |
葛桂录
|
《淮阴师专学报》
|
1993 |
0 |
|
20
|
中国戏剧独白体新诗的范例——解读闻一多《天安门》和卞之琳《酸梅汤》 |
许霆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199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