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 被引量:2
1
作者 戴启明 马根山 +6 位作者 冯毅 严金川 罗丹 沈成兴 丁建东 陈忠 章晓国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76-777,共2页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对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进入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24例(陈旧性心梗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0例,稳定型心绞痛6例)CTO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的情况。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三支病变9例,双支病变5例,单...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对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进入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24例(陈旧性心梗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0例,稳定型心绞痛6例)CTO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的情况。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三支病变9例,双支病变5例,单支病变10例;24例完全闭塞血管共24支,其中左前降支CTO 11例,左回旋支CTO 3例,右冠状动脉CTO 9例,第一对角支CTO 1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确定为CTO后,即经桡动脉应用PT-Graphix或Shonibi导丝和over-the-wire球囊对慢性闭塞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脉内支架植入。结果20例(83.3%)获得成功,共植入支架25枚。4例未成功(左前降支2例,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各1例)。失败原因是指引导丝未能通过病变部位或进入夹层。术后发生前臂血肿1例,桡动脉闭塞1例,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治疗CTO安全方便,成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介入治疗 慢性闭塞性病变 右冠状动脉 闭塞性病 经桡动脉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慢性 冠脉内支架植入 不稳定型心绞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存活心肌及与侧枝循环形成的相关性 被引量:6
2
作者 翟光耀 王建龙 +1 位作者 刘宇扬 周玉杰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5期458-463,共6页
目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患者行^(18)F-FDG PET/CT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检测左心室存活心肌的部位、范围和程度,评估其与侧枝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入选CTO患者60例,1周内分别完成^(99mTc-MIBI)静息门控心肌灌注SPECT/CT(GSPECT... 目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患者行^(18)F-FDG PET/CT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检测左心室存活心肌的部位、范围和程度,评估其与侧枝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入选CTO患者60例,1周内分别完成^(99mTc-MIBI)静息门控心肌灌注SPECT/CT(GSPECT)断层显像和^(18)F-FDG门控心肌葡萄糖代谢PET/CT显像(GPET)评价左心室存活心肌及左心室整体功能,冠状动脉造影评价CTO病变的位置、血管数量及侧枝循环形成。GPET数据采用定量门控心脏断层软件QGS分析,获取左心室功能参数,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侧枝循环形成的程度应用Rentrop分级评价。比较CTO患者中侧枝循环形成不同的患者存活心肌的部位、范围及左心室功能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CTO患者Rentrop分级不同的患者中,侧枝循环良好组(RentropⅡ和RentropⅢ)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优于侧枝循环不良组(RentropⅠ和Rentrop 0级),但是侧枝循环良好组与侧枝循环不良组患者^(18)F-FDG PET/CT评价的存活心肌的范围及左心室整体功能和重构状态未见明显差异。侧枝循环形成与心肌梗死区域存活心肌的范围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在侧枝循环良好组,有10%的患者存活心肌面积≤10%,通过血运重建术开通闭塞血管后,预估患者的临床获益小;而在侧枝循环不良组,仍有10%的患者存活心肌的面积>10%,通过血运重建术开通闭塞血管后,患者心肌血流灌注改善,心功能恢复较好,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预后。结论:CTO病变患者心肌存活范围与左心室射血分数与侧枝循环形成不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在进行介入及搭桥血运重建术前,综合评级存活心肌的部位、范围及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能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 侧枝循环形成 ^18F-FDG PET/CT心肌存活显像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侧支循环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黄嵩 陈畅 《临床医学工程》 2017年第5期691-692,共2页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78例患者,对其进行Rentrop分级(Rentrop≤1级为不良冠脉侧支循环,Rentrop≥2级为良好...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78例患者,对其进行Rentrop分级(Rentrop≤1级为不良冠脉侧支循环,Rentrop≥2级为良好冠脉侧支循环),分为不良循环组(31例)和良好循环组(47例)。分析血脂水平与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结果不良循环组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脂(TG)水平均高于良好循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TC、LDL-C和TG水平可影响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患者的侧支循环形成,HDL-C水平对侧支循环形成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水平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指导导丝通过技术开通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临床疗效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浩 《中外医疗》 2017年第32期188-190,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指导导丝通过技术开通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所收治的12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并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指导导丝通过技术开通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所收治的12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并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施以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导丝通过技术治疗,对照组未使用血管超声指导,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经IVUS指导导丝通过技术治疗后,其支架植入的成功率为93.33%,比对照组71.67%明显偏高(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以及曝光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优越,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6个月随访表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比对照组患者36.67%明显偏低(P<0.05)。结论血管内超声指导导丝通过技术开通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助于提高PCI的即刻成功率,减少手术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指导 冠状动脉 慢性闭塞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旋支慢性闭塞性病变自通一例报告
5
作者 吴志红 都伟 +1 位作者 王云英 李拥军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0年第6期356-357,共2页
关键词 慢性闭塞性病变 回旋支 发作性胸闷 入院情况 胸骨下段 情绪激动 发作时 左上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闭塞性病变介入术中并发症的风险预测及护理
6
作者 席爱雪 李淑荣 +1 位作者 栾雪冰 许娜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年第10期60-61,共2页
目的:对慢性闭塞性病变患者行介入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风险预测,及早采取预防措施,给予相应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避免造成严重后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导管室432例慢性闭塞性病变患者行介入治疗的术中资料,着重分析总结术中... 目的:对慢性闭塞性病变患者行介入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风险预测,及早采取预防措施,给予相应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避免造成严重后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导管室432例慢性闭塞性病变患者行介入治疗的术中资料,着重分析总结术中并发症风险的预防及护理经验。对冠状动脉穿孔、冠状动脉夹层、边支血管闭塞、介入器械嵌顿、慢血流、无复流、对比剂肾病、放射性损伤7大并发症进行分析并找出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影像学特点、患者的症状体征、护理预防方法、护理观察、急救措施。结果:成功开通慢性闭塞性病变靶病变379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者21例,其余32例导丝未通过病变,术中出现慢血流26例,无复流6例,冠状动脉穿孔5例,心包填塞1例,血管夹层15例,边支血管闭塞11例,肾功能损害9例,严重心律失常4例,放射性损伤1例,旋磨导管嵌顿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导管室护士丰富的术中配合经验、介入知识,对慢性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手术策略、过程,术中并发症表现、影像学特点的熟悉程度,对介入器械特点、功能及使用的了解及急救措施的熟练程度,能帮助我们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护理预见性,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才能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手术结果更为圆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闭塞性病变 并发症 风险预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冠脉慢性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璞 郑心田 +2 位作者 陈康寅 袁如玉 李广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5年第3期236-240,共5页
目的 比较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采用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的远期预后差异.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行冠脉造影术证实为CTO的糖尿病患者193例,根据造影后治疗方案分为PCI组和药物治疗组,随访记录2年时主要... 目的 比较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采用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的远期预后差异.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行冠脉造影术证实为CTO的糖尿病患者193例,根据造影后治疗方案分为PCI组和药物治疗组,随访记录2年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将所有患者MACE事件发生率与危险因素之间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影响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2年时,两组总病死率(6.8%比1.4%,P=0.326)、靶病变血运重建(TLR)(9.1%比4.8%,P=0.261)、靶血管血运重建(TVR)(11.4%比13.3%,P=0.827),TVR-MACE事件率(18.2%比25.7%,P=0.228)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与药物治疗比)不是影响VR-MACE事件(OR=1.344,95% CI 0.552~3.271,P=o.514)或总病死率(OR =0.597,95% CI 0.133~2.687,P=0.50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药物保守治疗与PCI治疗冠脉慢性闭塞病变2年时MACE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 糖尿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前降支慢性闭塞性病变开通致冠脉穿孔1例 被引量:2
8
作者 万兴才 黄丙森 赵利华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1-413,共3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7岁。因活动性心前区疼痛10余年,加重2年,轻体力活动受限2个月就诊。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主动脉瓣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10年,口服华法林抗凝及常规降压治疗,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3左右。人院时查体...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7岁。因活动性心前区疼痛10余年,加重2年,轻体力活动受限2个月就诊。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主动脉瓣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10年,口服华法林抗凝及常规降压治疗,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3左右。人院时查体:血压130/80mmHg,心率75次/min,双肺未闻及干湿哕音,心界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上,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金属瓣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栓治疗 慢性闭塞性病变 冠脉穿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尿酸血症患者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侧支循环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南京 杨水祥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5年第9期814-817,共4页
目的 观察高尿酸血症患者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于本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明确为CTO病变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分析血脂水平与高尿酸血症患者侧支循环(CC)形成情况的关系.结... 目的 观察高尿酸血症患者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于本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明确为CTO病变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分析血脂水平与高尿酸血症患者侧支循环(CC)形成情况的关系.结果 研究共纳入高尿酸血症患者30例,男性19例(63.7%),平均年龄(64.5&#177;11.5)岁.30例患者存在CTO病变血管32条,2例患者为双闭塞病变.其中CC良好组15例(男性11例,73.3%),平均年龄(69.6&#177;12.0)岁,CC不良组15例(男性8例,53.3%),平均年龄(59.3&#177;8.5)岁.CC不良组性别、合并高血压或者糖尿病、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尿酸水平、钾离子水平以及血小板数量、D-Dimer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与CC良好组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CC不良组年龄、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与CC良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上述因素均不是CC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我们进一步分析了既往是否应用他汀药物治疗与CC形成及Rentrop血流情况的关系.结论 TC、TG和LDL-C水平及年龄对高尿酸血症患者CTO侧支循环的形成存在影响,HDL-C水平对侧支循环形成无显著影响,但是上述因素均不是影响CC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及Rentrop血流情况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水平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 侧支循环 高尿酸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入路治疗股浅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疗效
10
作者 厉建林 王磊 +7 位作者 苗仁英 苗超峰 陈宁恒 张闯 李萌 张秀丽 宋燕 郭学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3264-3268,共5页
目的观察经腘动脉入路逆行开通股浅动脉慢性闭塞性(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股浅动脉CTO病变患者的病历及1年随访资料。经传统股动脉(femoral artery,FA)入路... 目的观察经腘动脉入路逆行开通股浅动脉慢性闭塞性(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股浅动脉CTO病变患者的病历及1年随访资料。经传统股动脉(femoral artery,FA)入路顺行开通为FA组(2265例),俯卧位经腘动脉(popliteal artery,PA)入路逆行开通为PA组(216例)。结果两组技术成功、支架置入及围手术期(30 d)不良事件(死亡、动脉夹层、远端栓塞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组CTO设备使用率、手术操作及透射时间均明显高于PA组(P<0.05)。1年随访一期通畅率、保肢生存率及主要不利于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脑卒中及任何原因的死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传统股动脉入路经腘动脉入路治疗股浅动脉CTO病变同样安全有效,可作为股动脉入路的替代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闭塞性病变 股浅动脉 股动脉入路 顺行开通 腘动脉入路 逆行开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采用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的远期预后差异
11
作者 吕雪 《当代医学》 2016年第9期72-73,共2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采用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的远期预后差异。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共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给予对照组药物治疗,给予观察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2组预...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采用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的远期预后差异。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共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给予对照组药物治疗,给予观察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2组预后效果。结果观察组靶血管血运重建率为46.2%,显著高于对照组(19.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发心绞痛率为26.9%,心源性死亡率为7.7%,均低于对照组(57.7%、30.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 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治疗对慢性闭塞性病变远期预后的影响
12
作者 鲁风云 李存效 +2 位作者 何志奇 王秀兰 汤建民 《医药论坛杂志》 2007年第11期100-101,共2页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单纯药物治疗对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共49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慢性闭塞的患者,29例对闭塞病变行PCI术成功(手术组);20例因未行PCI术或手术不成功而给予单纯药...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单纯药物治疗对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共49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慢性闭塞的患者,29例对闭塞病变行PCI术成功(手术组);20例因未行PCI术或手术不成功而给予单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临床随访(5~12个月),比较两组随访病例临床终点事件;复查心脏彩超,观察患者心功能及室壁运动情况。结果手术组不稳定心绞痛,再次心梗及死亡率均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彩超显示手术组心功能及室壁运动情况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PCI可改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患者的远期预后,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慢性闭塞性病变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双源CT引导下的介入疗法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效果研究
13
作者 包陈坚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20期282-283,共2页
目的:探讨用双源CT引导下的介入疗法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6... 目的:探讨用双源CT引导下的介入疗法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60例患者。我院使用双源CT引导下的介入疗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使用常规的介入疗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成功率以及导丝前进受阻的发生率和导丝进入假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导丝前进受阻的发生率和导丝进入假腔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双源CT引导下的介入疗法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具有治疗的成功率高、导丝前进受阻和导丝进入假腔的发生率低等优点。因此,进行双源CT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可作为临床上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优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 双源CT引导下 介入治疗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指导导丝通过技术开通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临床疗效探讨
14
作者 丁成彦 《智慧健康》 2020年第18期1-2,共2页
目的研究探讨血管内超声指导导丝通过技术开通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出50例自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数均为25,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经皮冠状... 目的研究探讨血管内超声指导导丝通过技术开通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出50例自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数均为25,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实验组采用血管内超声指导导丝通过技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的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通过对比,采用血管内超声指导导丝通过技术治疗的实验组手术的成功率(96.00)和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2.00%)明显优于对照组(60.00%、28.00%),同时实验组患者对手术结果的满意度(92.00%)也高于对照组(52.00%),以上三组数据均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通过采用血管内超声指导导丝通过技术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指导导丝通过技术 冠状动脉 慢性闭塞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及介入术后预后研究
15
作者 孙崇勇 《糖尿病新世界》 2014年第7X期5-6,共2页
目的探讨对冠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并对采取介入手术治疗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该院2012年6月——2014年1月收治的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分为合并糖尿病的慢性冠脉闭塞组和单纯冠脉... 目的探讨对冠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并对采取介入手术治疗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该院2012年6月——2014年1月收治的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分为合并糖尿病的慢性冠脉闭塞组和单纯冠脉闭塞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对其介入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合并组患者的病变累及支数明显多于单纯组患者,其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组。结论合并糖尿病的冠脉闭塞患者其血管病变程度较为严重,患者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几率较高,但介入手术的远期预后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慢性冠脉闭塞性病 临床特点 介入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健康期望评估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6
作者 路慧 康立惠 +6 位作者 程宇彤 李莉 杨永红 付林艳 李艳玲 王月影 白峻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282-1287,共6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患者健康期望评估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安贞医院住院的108例CTO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患者使用自评多维健康测定量表(multidimensional health measureme...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患者健康期望评估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安贞医院住院的108例CTO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患者使用自评多维健康测定量表(multidimensional health measurement instruments system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MHIEC)评估其健康期望,以低于MHIEC评分平均值定义为健康期望偏低,以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其健康期望偏低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108例,其中男性93例(86.1%),平均年龄(56.5±11.4)岁。检出健康期望偏低者28例,检出率为25.9%;不同性别、职业、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及家庭经济状况健康期望偏低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饮酒、高脂血症、PCI史以及血清肌钙蛋白I(Troponin,TnI)、BNP、HDL-C、LDL-C、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水平与健康期望偏低有关(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史(OR=3.261,95%CI:2.512~7.549)、高脂血症病史(OR=3.368,95%CI:2.692~8.112)、PCI史(OR=3.025,95%CI:1.968~6.264),TnI(OR=2.525,95%CI:1.985~4.525)、BNP(OR=3.583,95%CI:2.302~9.346)、LDL-C(OR=2.154,95%CI:1.223~2.639)、HDL-C(OR=0.582,95%CI:0.421~0.711)、SAS(OR=0.667,95%CI:0.424~0.821)、SDS(OR=0.768,95%CI:0.238~0.932)、PSQI(OR=2.433,95%CI:2.107~3.596)评分为CTO患者健康期望偏低影响因素(P<0.05)。结论:饮酒史、高脂血症、PCI史、心肌损伤、不良习惯、情绪和睡眠质量为健康期望评估偏低影响因素,可将其作为切入加强干预提升其健康期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 健康期望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血运重建后对心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
17
作者 孙刚 张学芳 +3 位作者 莫兹清 林荣杰 梁永耀 张高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10期878-883,共6页
目的探讨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chronic total occlusions,CTO)病变进行血运重建后对心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江门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为单支冠状动脉CTO病变(其他... 目的探讨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chronic total occlusions,CTO)病变进行血运重建后对心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江门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为单支冠状动脉CTO病变(其他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70%不需要进行干预)且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患者共102例。根据介入处理结果分为成功组(74例)和失败组(28例)。分别收集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以内及术后12个月以后的检测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GB)、肌钙蛋白I(Tn I)、血清肌酐(Sc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相关指标,并统计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同时对成功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观察不同病变血管开通后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成功组患者术后3个月以内和12个月以后的NT-pro BNP[(1731.00±1434.11)pg/ml比(2681.35±2576.17)pg/ml,P=0.002;(772±700.90)pg/ml比(2681.35±2576.17)pg/ml,P<0.001]和LVEF[(49.15±8.64)%比(45.99±9.31)%,P=0.032;(52.84±8.02)%比(45.99±9.31)%,P<0.001]较术前都有改善,术后3个月以内的LVEDD较术前改变没有差异,但术后12个月以后较术前明显减小[(49.81±6.45)mm比(54.72±7.44)mm,P<0.001];失败组术前与术后的NT-pro BNP、LVEDD和LVEF均没有差异。在亚组分析中,前降支(LAD)[BNP:(1727.04±1509.03)pg/ml比(3005.79±2556.64)pg/ml,P=0.016和(633±567.14)pg/ml比(3005.79±2556.64)pg/ml,P<0.001;LVEF:(45.74±6.90)%比(41.08±7.61)%,P=0.032和(50.65±7.27)%比(41.08±7.61)%,P<0.001;LVEDD:(48.75±6.40)mm比(55.87±8.22)mm,P=0.002]和右冠状动脉(RCA)[BNP:(1656.55±1487.10)pg/ml比(2649.89±2892.95)pg/ml,P=0.042和(616.35±528.40)pg/ml比(2649.89±2892.95)pg/ml,P<0.001;LVEF:(53.59±8.15)%比(47.24±9.15)%,P=0.003;LVEDD:(49.71±6.28)mm比(54.27±7.31)mm,P=0.004]开通后对心功能的改善有意义,左回旋支(LCX)开通对心功能改善没有意义。成功组和失败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和MACE的发生率没有差异,但成功组术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χ^(2)=53.175,P<0.001)。结论冠状动脉CTO开通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并减少了心绞痛的发作,其中LAD和RCA开通意义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 心脏功能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比较
18
作者 李涵 简立国 +5 位作者 刘士超 贾兴泰 李铮 贾梦奇 贵双俊 郭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8期3361-3363,共3页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与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CTO的病人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DCB组(98例)和DES组(116例),...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与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CTO的病人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DCB组(98例)和DES组(116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预后[包括12个月后靶血管病变处再狭窄、再闭塞及靶病变血管血运重建(靶血管血运重建)率、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DCB组和DES组各61例。DCB组共78处CTO病变,其中5处进行补救性支架植入,共73处病变成功植入DCB;DES组共77处CTO病变。随访时,两组靶病变再狭窄、再闭塞及靶血管血运重建、靶血管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B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D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与9.84%,P<0.05)。结论:DCB治疗CTO病变中效果不劣于DES,出血事件概率低于DES,提示在CTO病变中单纯采用DCB治疗可行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性病 药物涂层球囊 药物洗脱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成功介入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对患者长期临床预后影响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巍 籍振国 +3 位作者 刘红彬 宋春丽 马丽珂 默瑞兴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比较慢性闭塞性病变(CTO)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最佳药物治疗(OMT)]与单纯OMT对患者的长期预后影响。方法应用特异的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献,主要涉及到随机... 目的比较慢性闭塞性病变(CTO)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最佳药物治疗(OMT)]与单纯OMT对患者的长期预后影响。方法应用特异的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献,主要涉及到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及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随访指标包括全因死亡、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管重建及脑卒中。结果纳入11项研究,其中随机对照临床研究5项,共观察患者1790例,PSM研究6项患者,共观察患者6279例,优化匹配后4300例。随访时间1~5年。PCI组与OMT组MACCE、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因死亡(RR=0.68,95%CI=0.56~0.83,P<0.01)及心源性死亡(RR=0.70,95%CI=0.55~0.89,P<0.01)在PCI组低于OM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OMT相比,CTO-PCI联合OMT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及心源性死亡风险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闭塞性病变 最佳药物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余脂蛋白胆固醇与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侧支循坏的相关性分析
20
作者 冯兵 闫伟 +1 位作者 王佳瑛 田婵娟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53-357,377,共6页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索残余脂蛋白胆固醇(remnant-like particle cholesterol, RLP-c)与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患者侧支循环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主要回顾性纳入549例CTO患者,依据rentrop分级系统将纳入人群...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索残余脂蛋白胆固醇(remnant-like particle cholesterol, RLP-c)与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患者侧支循环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主要回顾性纳入549例CTO患者,依据rentrop分级系统将纳入人群分为两组,即侧支循环充分组(rentrop 2-3级)412例与侧支循环不充分组(rentrop 0-1级)137例。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RLP-c与侧支循环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49例CTO患者,其中侧支循环不充分组137例。与侧支循环充分组相比,侧支循环不充分组RLP-c浓度较高[0.7(0.4, 1.0)vs. 0.5(0.4, 0.7),P<0.001]。不仅在单因素回归分析中,RLP-c与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紧密相关(OR=4.658,95%CI:2.731~7.945,P<0.001),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影响后,RLP-c仍是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4.944,95%CI:2.828~8.645,P <0.001)。进一步依据3分位数将RLP-c调整成分类变量后,上述关系仍成立。最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一步证实RLP-c可有效预测侧支循环形不充分的发生(曲线下面积0.664,95%CI:0.613~0.716,P <0.001)。结论:独立于传统血脂参数,RLP-c与CTO患者侧支循环形不充分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脂蛋白胆固醇 慢性完全闭塞性病 侧支循环 rentrop分级 传统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