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6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中国美学元范畴的“感物”——李健《中国古代感物美学》读后
1
作者 张节末 《中国图书评论》 2025年第3期122-128,共7页
围绕着考察与建立“文学艺术审美创造和审美经验的发生之学”之理念,将“感物”提升至古代美学元范畴,实现了“感物”研究的历史通观,彰显了理论性、整体性与权威性。作者并没有选择通常史论研究的编写方式,而是围绕研究对象展开书写,... 围绕着考察与建立“文学艺术审美创造和审美经验的发生之学”之理念,将“感物”提升至古代美学元范畴,实现了“感物”研究的历史通观,彰显了理论性、整体性与权威性。作者并没有选择通常史论研究的编写方式,而是围绕研究对象展开书写,涉及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产生、发展历程、基本类型、方法与体验特征、感物与文学艺术形象的创造及现代意义的展望等方面。“感物”命题,乃是中国古代美学独有的审美方式,它所蕴含的人类与外界环境极为生动与深刻之互动关系,或许可以赋予其一般认识论品格,从而以中国自主知识之基础范畴身份,超越历史与国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 中国美学 元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物相与”视域下的感物诗书写及其诗学质性
2
作者 熊江梅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7,共9页
感物诗是在“气的宇宙观”下生成的独特文类。在“气的宇宙观”视域下,心、物同根同构又交相感应,成为呼吸相通的有机整体。秦汉以来随着“诗的时间”的发现,感物诗集中抒写时间体验,逐步积淀为体气与时气绾合的“叹逝”主题与四时结构... 感物诗是在“气的宇宙观”下生成的独特文类。在“气的宇宙观”视域下,心、物同根同构又交相感应,成为呼吸相通的有机整体。秦汉以来随着“诗的时间”的发现,感物诗集中抒写时间体验,逐步积淀为体气与时气绾合的“叹逝”主题与四时结构模式;处身于大气场域中,受到阴阳之气浸润,“应物斯感”的抒情主体表现出被动性、身体性特点;时间的空间化、气氛之物的出场及浓郁化、处身于境的氛围体受,营造出感物诗的气氛美学。围绕“心物相与”生成的“叹逝”主题、身体化主体和气氛美学,感物诗鲜明地呈现了气类感应的有情世界这一独特的文学图景,同时又以其主题的固定化、模式的程式化、意象的类型化等质性特点,成为汉魏晋士人群体自觉的文学表征,具有重要的诗学与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 气的宇宙观 身体化的悲愁 气氛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感物美学的角度重审“诗可以怨”观念
3
作者 沈晓华 杜吉刚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0-27,共8页
自从钱钟书先生的论文《诗可以怨》发表后,“诗可以怨”一直被看作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动机。从感物美学角度,创作动机可以划分为自然风物触发与社会历史现实触发两种基本类型。研究发现,无论因何而触发,文学创作动机都不仅包括“诗可以怨... 自从钱钟书先生的论文《诗可以怨》发表后,“诗可以怨”一直被看作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动机。从感物美学角度,创作动机可以划分为自然风物触发与社会历史现实触发两种基本类型。研究发现,无论因何而触发,文学创作动机都不仅包括“诗可以怨”,而且还包括“诗可以乐”。由此可见,文论界普遍认同的“诗可以怨”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动机这一观念其实是不全面的和有局限性的,文学创作的动机实际上是“多元情感并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怨 感物美学 多元情并举 创作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朝送别诗“感物取象”探论 被引量:1
4
作者 叶当前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25,共5页
送别之际,与离别相关的景象容易触发主客的感情涟漪。感物取象、化物象为意象,在意象中浸润诗人的离愁别绪,是六朝送别诗意象生成的主要方式。六朝送别诗感物取象主要侧重于自然物象与社会物象,所取意象有着非常强的写实性。追溯感物取... 送别之际,与离别相关的景象容易触发主客的感情涟漪。感物取象、化物象为意象,在意象中浸润诗人的离愁别绪,是六朝送别诗意象生成的主要方式。六朝送别诗感物取象主要侧重于自然物象与社会物象,所取意象有着非常强的写实性。追溯感物取象方式广泛运用的原因,与六朝时期"感物吟志"的理论指导及咏物诗赋的彬彬之盛颇有关系。分析感物取象的发展趋势,六朝送别诗在观物取象的基础上不断向"目击道存"的审美模式发展。因为感物取象写作方式的局限,六朝送别诗只能作为唐代送别诗繁盛的前奏,默默为唐诗的兴盛做着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 迭剐诗 感物取象 感物吟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生态意蕴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健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105-112,共8页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人与物在文学艺术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发生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其实,这就是一种生态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感物美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中国古代的感物美学类型是生态的,无论感物兴...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人与物在文学艺术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发生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其实,这就是一种生态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感物美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中国古代的感物美学类型是生态的,无论感物兴情还是托物寓情,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生态意蕴,其所引导的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的发生过程都具有生态的意义。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方法是生态的,虚静、神思、妙悟,每一种方法都内蕴着意义极其丰厚的生态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美学 生态意蕴 感物兴情 寓情 感物美学的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朱熹的“感物道情”与“交感”说——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审美创作旨趣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邹其昌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3-96,共4页
朱熹的“感物道情”是对传统美学理论的两大源头——“交感”理论和“言志”理论的继承与整合,而这一整合就逻辑地走向“兴”。因此,本文认为,朱熹的“感物道情”可以归结为一个“兴”或“感”字。本文着重考察了朱熹的“感物道情”理... 朱熹的“感物道情”是对传统美学理论的两大源头——“交感”理论和“言志”理论的继承与整合,而这一整合就逻辑地走向“兴”。因此,本文认为,朱熹的“感物道情”可以归结为一个“兴”或“感”字。本文着重考察了朱熹的“感物道情”理论与“交感说”的内在本质联系及其理论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感物道情 感物 诗经诠释学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感”、“感物”与日本的“哀”、“物哀”——审美感兴诸范畴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5
7
作者 王向远 《江淮论坛》 CSSCI 2014年第2期151-155,167,共6页
作为审美感兴之范畴的中国的"感"字,至少在8世纪就见于日本文献。在"感"字的基础上,空海最早将"感兴"作为概念使用,世阿弥最早将"感"字有意识地、明确地作为一个戏剧美学概念加以使用。在心与... 作为审美感兴之范畴的中国的"感"字,至少在8世纪就见于日本文献。在"感"字的基础上,空海最早将"感兴"作为概念使用,世阿弥最早将"感"字有意识地、明确地作为一个戏剧美学概念加以使用。在心与物的关系上,中国是以心感物,心离不开物,心受制于物;日本是以心"感心",心可离物而独立。日本特色的审美感兴范畴是"哀"与"物哀"。其中"物哀"之"物"被置换为"物之心",从而将"物"加以"心"化,称之为"物心"。中国的"感物"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与思想背景,日本的"哀"、"物哀"则包含着朴素而又过剩的感性与情绪;"感物"是天人合一、物我和谐、情理适中,有"乐感"的性质,"哀"、"物哀"则是情理失衡、物我错位、自我倾斜,有"哀感"的倾向;"感物"是阴阳和谐,刚柔相济,"哀"、"物哀"则具有阴阳失调、阴盛阳衰的女性化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比较诗学 审美 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歌翻译中的格物、感物和体物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华文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5-78,共4页
诗歌翻译同诗歌创作一样,也会发生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施为行为,这些施为行为表现为格物、感物和体物的审美方式。它们都潜在地规定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而客体即诗的内容特征以及成诗之后诗歌的审美品质。以中国诗学理论的角度来看... 诗歌翻译同诗歌创作一样,也会发生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施为行为,这些施为行为表现为格物、感物和体物的审美方式。它们都潜在地规定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而客体即诗的内容特征以及成诗之后诗歌的审美品质。以中国诗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诗歌创作中这三种成诗方式实现的诗歌文本在翻译中如果能以同样的成诗方式译出,译诗就会继承原诗的审美品质,否则译者可能会相应地改变原诗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造成译诗中物象等内容在美学价值上发生嬗变。这可以成为解释诗歌翻译原理的一个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感物 中国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 被引量:9
9
作者 李健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5-204,共10页
感物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它的产生是天人合一的化育,它的理论的生长也应归因于天人合一的涵养。感应是天人合一的核心意涵。天人合一观念中的天地万物一气贯通、相互感应的理论,成为感物美学的理论基石。感物兴情是物在... 感物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它的产生是天人合一的化育,它的理论的生长也应归因于天人合一的涵养。感应是天人合一的核心意涵。天人合一观念中的天地万物一气贯通、相互感应的理论,成为感物美学的理论基石。感物兴情是物在先,情在后,物引发了情的发生。托物寓情是情在先,物在后,情寻物去寄托。它们都离不开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基础。离开古老的天人合一,我们无法认识感物美学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感物 感物兴情 寓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物色”说之“感物”新论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利群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2-169,共8页
《文心雕龙·物色》着眼于文学创作的心物关系讨论,由此阐明文学与生活、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刘勰基于"感物"提出"物色",其目的旨在阐发"心物交感"论,"感物"何以能指向"心物交... 《文心雕龙·物色》着眼于文学创作的心物关系讨论,由此阐明文学与生活、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刘勰基于"感物"提出"物色",其目的旨在阐发"心物交感"论,"感物"何以能指向"心物交感",关键在于"物色"。心感于物而动,关键在于物以"色"动心,心以"感"见"色"。"物色"既表现为物之色彩、线条、形状、光泽、气象等外观形态,又蕴含生命、生气、活力、运动、气韵、精神等内涵特质。因此,"物色"说不仅传承发展"感物"说,而且基于"物色"提出"心物交感"论,这正是其创新突破的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感物 自然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体验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健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5-143,共9页
体验是中国古代原本就有的概念,并非来自西方。中国古代的直观思维注重具象、直觉,追求感应、感悟,截然不同于西方的逻辑理性思辨。感物是中国古代的审美体验概念,在它的身上融合着审美体验的诸多特征。体验本身是神秘而不可言说的,对... 体验是中国古代原本就有的概念,并非来自西方。中国古代的直观思维注重具象、直觉,追求感应、感悟,截然不同于西方的逻辑理性思辨。感物是中国古代的审美体验概念,在它的身上融合着审美体验的诸多特征。体验本身是神秘而不可言说的,对它的一些特征的认识也是有限的。中国古代感物美学具有瞬间感悟性、自然自由性、生命直观性、审美意向性等体验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感物美学 审美创造 体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古文论中“气”思想科学性的在场与缺失——兼析“物感说”与“感物说”之区别 被引量:1
12
作者 初清华 陈园园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4-19,共6页
"气"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观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上古时以阴阳二分之并重其物质性,或是宋明以始视其为与"理"相对而强调其精神性,必然对其时文学艺术的产生、发展形成深刻的影响。"龙"神话是上... "气"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观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上古时以阴阳二分之并重其物质性,或是宋明以始视其为与"理"相对而强调其精神性,必然对其时文学艺术的产生、发展形成深刻的影响。"龙"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对地球上"水循环"现象精细入微的观察而得出的想象性解释,这也是"气"思想科学性的体现。而通过对钟嵘《诗品·序》中的"物感说"与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所提出"感物说"的辨析,可以看出魏晋文论中"气"思想的科学性被逐渐张扬的人的主体性所排挤进而缺失的脉络。这也正是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并因其科学性而不断被确证并强大起来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性 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感物兴情”论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健 王德胜(主持人)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90,共10页
“感物兴情”作为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的一种类型,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感发传统。这一传统的典范意义与理论价值十分重大。自然物色对作家、艺术家的感发,自然物色的特征与作家、艺术家的个性及思想情感的契合,产生了奇特的审美效... “感物兴情”作为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的一种类型,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感发传统。这一传统的典范意义与理论价值十分重大。自然物色对作家、艺术家的感发,自然物色的特征与作家、艺术家的个性及思想情感的契合,产生了奇特的审美效应,不仅完成了具有原创性的文学艺术创造,展示了作家、艺术家的独特性,而且,还彰显了自然物色的价值,完成了自然物色本身由死寂到生动、由本色到华丽的伟大转变。社会现实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人、物、事,由于他(它)们与作家、艺术家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而然地成为感发之源,能够自觉、主动地引发作家、艺术家的情感,使之产生创作的行为。社会现实生活之能够引发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还因为作家、艺术家本身就处于社会生活的情境之中,能够深深体验并理解其中的悲与欢、忧和乐,切实与之产生感应。在感物兴情的过程中,物、情的律动都是物所主导的。物在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中的作用值得深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美学 感物兴情 自然 社会现实 发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物美学关于文学艺术创作动机的理论自觉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健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70,共8页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创作发生时作家、艺术家的动机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言说。其理论自觉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创作动机是作家、艺术家创作的内在动力,它必须借助于外物激发才能显现出创造的价值;第二,在创作感物的...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创作发生时作家、艺术家的动机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言说。其理论自觉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创作动机是作家、艺术家创作的内在动力,它必须借助于外物激发才能显现出创造的价值;第二,在创作感物的过程中,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有时是确定的,有时是隐蔽的,从而,形成了创作动机的确定性与隐蔽性特征;第三,创作动机促成了作家、艺术家的心灵与自然万物产生感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美学 诗论 创作动机 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会感神”:宗炳的感物美学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健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0-126,共7页
宗炳阐发的"含道昇铩庇搿俺位澄断蟆笔橇街指形锓绞健S烧饬街指形锓绞剿丛斐隼?的作品,一种好比哲理诗,一种就像抒情诗,虽然给人的视觉效果不一样,但是,在使人心性灵明上,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的意... 宗炳阐发的"含道昇铩庇搿俺位澄断蟆笔橇街指形锓绞健S烧饬街指形锓绞剿丛斐隼?的作品,一种好比哲理诗,一种就像抒情诗,虽然给人的视觉效果不一样,但是,在使人心性灵明上,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的意义不仅为山水画家提供了一整套技法,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整套寻求艺术精神的方法。"神思"是宗炳的二度感物的主要方式,不仅包含"无空间之间隔",而且也包含"无时间之限制",在绘画艺术的创作中作用非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炳 感物 含道哄 澄怀味象 应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文学感物论的历史变迁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德建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4-158,共5页
感物论是一个有关文学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发生的概念,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理论之一。明代感物论经历了三个阶段:明初感物论思想深受理学影响,以理、道为文学发生的起点,形成了以心、物、理为主体的感物理论,并通过对"比德"... 感物论是一个有关文学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发生的概念,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理论之一。明代感物论经历了三个阶段:明初感物论思想深受理学影响,以理、道为文学发生的起点,形成了以心、物、理为主体的感物理论,并通过对"比德"说的改造和贯彻产生了巨大影响。明中期的复古文学则从反对理学出发,形成了以心、物、情为主体的感物理论,强调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干预,以积极的理想主义精神投身现实。晚明的感物论受到心学的巨大影响,突出心灵在文学创作中的主导地位,但并不抛弃现实,而是既执着于现世,又强调心灵的超越,从而形成了以心、物、境为主体的感物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 理学 文学复古派 心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应论”与“感物说”的异同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莉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4-51,共8页
"感应论"和"感物说"是中国古人感知和认识世界的两种重要方式。"感应论"关注的是事物之间超越时空的、非理性的联系。"感物说"关注的是审美主体受外在自然触发而心有所感的现象。触发感应的原... "感应论"和"感物说"是中国古人感知和认识世界的两种重要方式。"感应论"关注的是事物之间超越时空的、非理性的联系。"感物说"关注的是审美主体受外在自然触发而心有所感的现象。触发感应的原因常常是不可分析的神秘因素,因而"感应论"具有原始思维的特质,具有神秘宗教色彩。"感物说"侧重于主客体的互动交融,触动心灵的常常是身边的美景或社会生活事件,因而"心有所感"的原因是较为清楚和明确的;"感应论"在先秦两汉时期较为盛行,受其影响的文学和艺术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奇幻的情节。"感物说"在魏晋时期成熟,受其影响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具有情景交融之特征。从"感应论"到"感物说"反映了艺术从作为神人沟通的中介到作为审美情感表达方式的嬗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论 感物 神秘性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感知现象学与中国感物说 被引量:1
18
作者 史忠义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16,共12页
学术界一般以为梅洛.彭迪与胡塞尔最接近,视他为中期形而上学家。而实际上梅洛.彭迪与胡塞尔的现象学至少存在内容上的六大区别和方法论上的四种区别。梅洛.彭迪后期的间接本体论很值得重视,是前期思想合乎逻辑的发展,这种本体论有五方... 学术界一般以为梅洛.彭迪与胡塞尔最接近,视他为中期形而上学家。而实际上梅洛.彭迪与胡塞尔的现象学至少存在内容上的六大区别和方法论上的四种区别。梅洛.彭迪后期的间接本体论很值得重视,是前期思想合乎逻辑的发展,这种本体论有五方面的内容。感物说是中国古代诗学和中国哲学的机枢。比较梅氏的感知现象学与中国古代的感物说,间接本体论与道家的宇宙观及《易经》思想,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感物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梅洛.彭迪的感知现象学和本体论思想之间有区别也有相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梅洛·彭迪 知现象学 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物”说:一种关于诗歌发生的重要理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桂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0年第3期140-143,共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诗人和理论家提出了有关诗歌创作发生的"感物"说。"感物"的"物"是指自然物候,"感"是诗人受到自然物候的刺激而引起的创作心理活动和审美情感反应。只有当自然物候与诗人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诗人和理论家提出了有关诗歌创作发生的"感物"说。"感物"的"物"是指自然物候,"感"是诗人受到自然物候的刺激而引起的创作心理活动和审美情感反应。只有当自然物候与诗人的主观精神相感应、感兴、感发的时候,诗歌才能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 诗歌 发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感物美学的现代性拓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健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75-80,共6页
中国古典感物美学是研究文学艺术创造和审美体验的发生之学。这一学说起源于先秦,它以古老的 天人合一"观念为哲学基础,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进入现代以后,中国古典感物美学从总体上处于尴尬的境地。朱光... 中国古典感物美学是研究文学艺术创造和审美体验的发生之学。这一学说起源于先秦,它以古老的 天人合一"观念为哲学基础,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进入现代以后,中国古典感物美学从总体上处于尴尬的境地。朱光潜以西方的主客二元的观念分析了传统的感物思想,将直觉作为感物的要素和方式,将 移情"作为感物的最高境界,虽然不见得科学,但是,也代表了感物的现代性拓展的方向。宗白华的视角似乎更中国化一些,他所提出的 静照"是糅合中国古典直观的虚静和西方理性的观照而形成的一种现代性的感物方式,是感物现代性拓展的一个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现象学哲学的介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 天人合一",传统感物美学的回归将成为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典感物美学 文艺美学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