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东半岛冷流降雪与海气湍流感热输送的关系 被引量:35
1
作者 于志良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20-127,共8页
为了探讨海气界面感热输送在冷流降雪形成中的作用,文中给出海气界面感热通量密度公式及感热垂直涡动输送过程,最后给出西北冷流移经渤海面时海面输送给大气的总热量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计算和分析指出,海气温差及冷气团在陆上时的... 为了探讨海气界面感热输送在冷流降雪形成中的作用,文中给出海气界面感热通量密度公式及感热垂直涡动输送过程,最后给出西北冷流移经渤海面时海面输送给大气的总热量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计算和分析指出,海气温差及冷气团在陆上时的稳定度是影响输送热量的多少,进而能否形成冷流降雪的重要因素;渤海面向大气输送总热量在50Jcm-2以上或海表水温与冷空气入海前地面气温之差在11.5℃以上,胶东半岛产生冷流降雪的机率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温差 感热输送 冷流降雪 湍流 感热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气感热输送在冷流降雪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于志良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7-24,共8页
为了探讨海-气界面感热输送在冷流降雪形成中的作用,文中给出海-气界面感热通量密度公式及感热垂直涡动输送过程,最后给出西北冷流移经渤海面时海面输送给大气的总热量的计算公式。经分析并通过实例计算认为,海-气温差及冷气团在... 为了探讨海-气界面感热输送在冷流降雪形成中的作用,文中给出海-气界面感热通量密度公式及感热垂直涡动输送过程,最后给出西北冷流移经渤海面时海面输送给大气的总热量的计算公式。经分析并通过实例计算认为,海-气温差及冷气团在陆上时的稳定度是影响输送热量的多少、进而能否形成冷流降雪的重要因素;指出,渤海面向大气输送总热量在50j,cm-2以上或海表水温与冷空气入海前地面气温之差在11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温差 感热输送 冷流 降雪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典型旱/涝夏季大气中的感热和潜热输送特征分析
3
作者 马开玉 高国栋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3期570-581,共12页
1980年和1985年夏季(6,7,8月)是长江流域典型的涝夏和旱夏年.本文在(20-45°N,100-125°E)范围内选取72个测站,利用每日00z探空资料计算这两年6,7,8三个月从地面到100hpa各层和整层的感热和潜热总输送、平均输送和涡旋输送以及... 1980年和1985年夏季(6,7,8月)是长江流域典型的涝夏和旱夏年.本文在(20-45°N,100-125°E)范围内选取72个测站,利用每日00z探空资料计算这两年6,7,8三个月从地面到100hpa各层和整层的感热和潜热总输送、平均输送和涡旋输送以及110—115°E间感热和潜热经向和纬向输送的剖面图,得出:1980和1985年夏季我国大气中感热和潜热输送特征明显不同,大范围内感热和潜热通量分布与降水量分布一致,与副热带高压系统和西风气流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80年夏季感热和潜热的输送量大,涡旋输送由南向北一直输送到黄河流域以北,850hpa上江淮流域有明显的感热和潜热辐合,华南地区有明显的感热和潜热辐散;85年夏季感热和潜热输送量小,经向输送弱,涡旋输送无明显一致的输送方阳,850hpa上长江流域处于感热和潜热辐散或弱辐合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旱涝 感热输送 潜热输送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遥感结合气象资料计算的中国干旱区夏季地面感热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王慧 李栋梁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9-418,共10页
选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系列卫星观测的1982-2006年历年夏季每半月合成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数据资料和针对我国西北干旱区不同下垫面的Ch-INDV参数化关系式,计算了我国110°E以西/35°N以北区域内84个气象站历... 选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系列卫星观测的1982-2006年历年夏季每半月合成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数据资料和针对我国西北干旱区不同下垫面的Ch-INDV参数化关系式,计算了我国110°E以西/35°N以北区域内84个气象站历年夏季各月的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值和地面感热通量序列,并将其与ERA-40再分析感热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随后,通过数理统计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研究其时空分布的基本特征和异常变化的演变规律及其东、西部地面感热年际变化的差异。主要结论为:(1)我国西北干旱区夏季地面感热通量实际计算值与ERA-40再分析感热资料相比,两者在值的大小、分布形势和年际变化趋势上均较一致,但感热实际计算值的空间分布更加明显地突出了各气象站所在区域的局地特征。(2)对西北干旱区夏季地面感热EOF分析表明,第一模态反映了全场一致的空间变化,第二和第三模态在干旱区东部和西部区具有不同的南北反向或东西反向的空间变化。第一和第二主分量有较明显的年代际或更长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第三主分量的年际变化较明显。(3)西北干旱区东部和西部夏季地面感热输送具有相反的年际变化趋势,干旱区东部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西部表现出显著的逐年减弱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4和-2.08 W.m-2.(10 a)-1。(4)西北干旱区夏季地面感热输送具有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80年代,地面风速比气候平均值偏大使得地面感热输送整体偏强;90年代,地面风速和地气温差比气候平均值均偏小使这一时期的地面感热输送整体偏弱;21世纪初几年,西北地区中部的感热输送偏弱,东、西两边除个别站外均偏强,这主要由新疆西部和内蒙古部分地区的地气温差迅速拉大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地面感热输送 EOF分析 ND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影响研究的最近进展 被引量:46
5
作者 黄荣辉 周德刚 +6 位作者 陈文 周连童 韦志刚 张强 高晓清 卫国安 候旭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9-210,共22页
本文综述了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影响研究的最近进展。文中不仅回顾了"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经过连续12年的观测和多次加强期观测所取得的干旱区陆面过程参数的分析以及边界层和陆—气相... 本文综述了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影响研究的最近进展。文中不仅回顾了"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经过连续12年的观测和多次加强期观测所取得的干旱区陆面过程参数的分析以及边界层和陆—气相互作用特征等的分析和研究,而且综述了应用这些参数来优化有关陆面过程模式的参数化方案和改进有关陆面过程模式的研究;并且,本文还综述了关于中国西北干旱区感热输送特征以及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对中国东部气候的影响及其机理,并揭示了中国西北干旱区春、夏季具有高感热输送特征,此高感热对中国东部夏季气候变异有重要影响。此外,本文还指出今后在此方面应进一步观测和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陆-气相互作用 辐射感热输送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对登陆热带气旋“黄蜂”(2002)强度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闫敬华 徐建平 +2 位作者 丁伟钰 陈子通 廖移山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5-212,i001,共9页
以“目标登陆台风外场试验研究”(CLATEX)项目的目标热带气旋“黄蜂”为对象 ,在用高分辨数值模式模拟其近海加强和登陆减弱过程的基础上 ,通过 5组对比数值试验 ,从定量和时间演化角度细致地分析了热带气旋周边海陆和地形分布对热带气... 以“目标登陆台风外场试验研究”(CLATEX)项目的目标热带气旋“黄蜂”为对象 ,在用高分辨数值模式模拟其近海加强和登陆减弱过程的基础上 ,通过 5组对比数值试验 ,从定量和时间演化角度细致地分析了热带气旋周边海陆和地形分布对热带气旋强度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表明 ,华南西部地理因子 (地形、粗糙度、海陆分布等 )对热带气旋强度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华南西部地形的存在 ,有利于低层弱冷空气向南侵袭 ,从而激发对流发展 ,使气旋迅速加强 ,是“黄蜂”近海加强的关键原因 ;登陆后冷空气切入造成的稳定层结抑制了对流发展 ,阻断了对流潜热能源 ,是“黄蜂”登陆后迅速减弱的重要原因 ;华南西部真实地形下的地表摩擦效应是“黄蜂”登陆后迅速减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海热带气旋区的地表热交换以潜热输送 (蒸发 )为主 ,其量值一般是感热输送的 5~ 10倍 ;洋面热交换与气旋强度间存在正反馈关系 ,符合热带气旋发展的“WISHE”(风引起的表面热交换 )机制观点 ,即“WISHE”可能是南海热带气旋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蜂 地形 模拟研究 强度影响 热带气旋强度 热交换 试验研究 登陆台风 模式模拟 数值试验 时间演化 地理因子 强度变化 海陆分布 弱冷空气 稳定层结 感热输送 反馈关系 减弱 高分辨 分析表 西部 华南 粗糙度 对流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雪升华过程对高寒湿地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海宏 苏永玲 +2 位作者 姜海梅 晁红艳 苏文将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23-1230,共8页
利用青海玉树隆宝地区2014年12月积雪升华过程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积雪升华过程中高寒湿地陆气相互作用特征及积雪深度对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雪和积雪升华过程中,高寒湿地浅层土壤温度在短时期内有所升高,而深层土壤温度和... 利用青海玉树隆宝地区2014年12月积雪升华过程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积雪升华过程中高寒湿地陆气相互作用特征及积雪深度对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雪和积雪升华过程中,高寒湿地浅层土壤温度在短时期内有所升高,而深层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对降雪过程的响应不敏感。积雪升华过程中净辐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日平均值增加,向上短波辐射的日平均值减少。积雪逐渐升华导致地表吸收的能量增加,同时地表向大气传递的能量也随之增加。随着积雪的逐步升华,感热占比和潜热占比逐渐升高,而土壤热通量占比和热储存占比逐渐降低。积雪深度增加会导致地表反照率和地表比辐射率增大,感热输送系数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升华 陆面过程 地表反照率 地表比辐射率 感热输送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垂直感热平流输送对LAS和EC观测感热通量差异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郝小翠 张强 杨泽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1-219,共9页
利用"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试验研究(LOPEX)"2010年6月定西站的陆面过程综合观测资料,以造成大孔径闪烁仪(LAS)和涡动相关仪(EC)测量感热通量的差异为切入点,从中尺度垂直感热平流输送过程入手,将垂直感热平流输送的贡献作为地表... 利用"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试验研究(LOPEX)"2010年6月定西站的陆面过程综合观测资料,以造成大孔径闪烁仪(LAS)和涡动相关仪(EC)测量感热通量的差异为切入点,从中尺度垂直感热平流输送过程入手,将垂直感热平流输送的贡献作为地表有效能量的一部分引入EC直接观测的感热通量,对比引入前后LAS和EC测量感热通量的差异大小。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定西观测站近地层大气垂直方向主要表现为向上运动,峰值达到0.074m·s-1,为垂直感热平流输送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尤其该地区处在半干旱区,地表受太阳辐射加热比较显著,近地层温度梯度最大可达0.39K·m-1,为产生垂直感热平流提供了能量基础。加入垂直感热平流输送的贡献后,EC地表能量不闭合度的日均值由直接观测的0.30缩小到0.24。修正后,LAS和EC测量的感热通量拟合的线性趋势系数由直接观测时的1.258缩小到1.186,两者差异得以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径闪烁仪(LAS) 涡动相关仪(EC) 感热通量差异 EC地表能量不闭合度 垂直感热平流输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