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9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让语言自身言说”——阿多诺、抒情诗与自然救赎
1
作者 向浩源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72,共9页
阿多诺抒情诗论核心主题之一乃是对诸现代派诗人作品“潺潺流水”自然美的阐发,这源于语言形式的否定性,是固定意义瓦解、人的言说让位于语言自身言说的结果,构成客体优先性哲学的表达。“语言自身言说”更蕴含同一性与非同一性的辩证形... 阿多诺抒情诗论核心主题之一乃是对诸现代派诗人作品“潺潺流水”自然美的阐发,这源于语言形式的否定性,是固定意义瓦解、人的言说让位于语言自身言说的结果,构成客体优先性哲学的表达。“语言自身言说”更蕴含同一性与非同一性的辩证形式,指向一种主客互相中介的“摹拟”特性,后者构成对异化理性的批判与重构,以及对被压抑的感性的救赎。此外,自然美和诗的真理性是转瞬即逝的,在诗歌形式的静态之维中获得悖论性的表现和揭示。阿多诺对诗歌自然美的阐发源于对本雅明早期语言哲学和寓言思想的世俗转化,它以海德格尔存在论语言观为潜在批判对象,构成否定辩证法的诗学实践和对康德以来审美现代性批判和救赎思想的纵深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我们重审阿多诺美学,也对当代文学和文化实践具有深刻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情诗 诗歌语言 自然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经典爱情诗的表达密码——我教《诗经·关雎》
2
作者 曹公奇 《语文世界(中旬刊)》 2025年第2期58-60,共3页
在《关雎》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领反复诵读,理解“君子”“淑女”式情感价值;学习表现形式,感悟高超表达效果;从艺术手法切入,探究文化传承的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 情诗 表达密码 《关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文学语境中漫谈木心和情诗
3
作者 童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4期25-38,共14页
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中,作者间插和木心以往对话的片断,探索木心与不同文明中情诗传统的关联,以寻找某些美学规律和特点。木心的情诗属于非主观诗学,其中的“我”并非诗人本人,实为根据情景虚构的各种他者“我”,情欲融汇于灵智;木心的诗艺... 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中,作者间插和木心以往对话的片断,探索木心与不同文明中情诗传统的关联,以寻找某些美学规律和特点。木心的情诗属于非主观诗学,其中的“我”并非诗人本人,实为根据情景虚构的各种他者“我”,情欲融汇于灵智;木心的诗艺,将口语方言、文言文、典故、翻译有机混合,吸收希伯来、希腊、古波斯的不同风格,采纳如植物学等现代科学的语汇,所以与世界性情诗传统之间有多维度的奇妙关联。更重要的是,这种诗艺是表达广阔深邃的生命观、宇宙观和历史观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的情诗传统 非主观诗学 情欲和灵智 古波斯情诗 希伯来情诗 现代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政治抒情诗的审美风格
4
作者 袁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7-143,共7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抒情诗忠实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与公共生活的面貌,整体呈现出三种审美风格:宏大叙事中雄伟壮丽的崇高美、日常叙事中清新宁静的优美、异化情境中社会不良风气造成的荒诞感。无论是抒发社会主义建设革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抒情诗忠实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与公共生活的面貌,整体呈现出三种审美风格:宏大叙事中雄伟壮丽的崇高美、日常叙事中清新宁静的优美、异化情境中社会不良风气造成的荒诞感。无论是抒发社会主义建设革命豪情的壮美、表达日常生活幸福之感的优美,还是讽喻社会异化情境中的荒诞感,诗歌的价值内核仍然指向对真、善、美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抒情诗 崇高 优美 荒诞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爱情诗翻译选本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5
作者 李松 舒萌之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4,共11页
近两百年以来西方世界翻译和出版了不少中国古代爱情诗。西方编选者以自己的诗学标准对中国诗歌文本进行选择、翻译和阐释,以翻译选本的方式呈现,使其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爱情诗翻译选本在西方世界的译介、传播和接受涉及如... 近两百年以来西方世界翻译和出版了不少中国古代爱情诗。西方编选者以自己的诗学标准对中国诗歌文本进行选择、翻译和阐释,以翻译选本的方式呈现,使其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爱情诗翻译选本在西方世界的译介、传播和接受涉及如下问题:输入者的时代环境、编选者的情感差异、接受者的美学取向、中西方的伦理歧异以及不同文化系统的性别认同。分析编选者主体对中国古代爱情诗的阐释依据,剖析具体文学文本与文化现象背后的跨文化传播机理,可以为中国文化的跨文化阐释提供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爱情诗 翻译选本 性别认同 跨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另一种康桥情结——作为情诗的《再别康桥》再解读
6
作者 彭贵昌 《惠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14,104,共6页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白话新诗经典,其内涵并非只是表达对康桥的依依惜别,背后还蕴含着徐志摩对林徽因爱而不得的哀伤和对昔日美好的回忆。徐志摩在不同时间写下的回忆康桥的诗作和散文都充满着“甜蜜”气息,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林...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白话新诗经典,其内涵并非只是表达对康桥的依依惜别,背后还蕴含着徐志摩对林徽因爱而不得的哀伤和对昔日美好的回忆。徐志摩在不同时间写下的回忆康桥的诗作和散文都充满着“甜蜜”气息,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林徽因的感情,同时,这篇诗作的创作背景也与他的感情生活息息相关。在这样的语境下,结合徐志摩的其他诗作来重新解读《再别康桥》,诗中的各种意象和场景都是爱情和回忆的投射,因此《再别康桥》可以看作一首情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林徽因 《再别康桥》 情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马启代的爱情诗
7
作者 李明军 孙钰璐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58-63,共6页
20世纪80年代步入诗坛的马启代,在40多年的时间内已陆续出版诗文集33部。马启代青年时期创作的爱情诗是其诗文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书写了诗人青春时期纯粹懵懂的美好爱情,也书写了诗人痛苦与真挚的生命体验,其中充满着浓重的忧患意识... 20世纪80年代步入诗坛的马启代,在40多年的时间内已陆续出版诗文集33部。马启代青年时期创作的爱情诗是其诗文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书写了诗人青春时期纯粹懵懂的美好爱情,也书写了诗人痛苦与真挚的生命体验,其中充满着浓重的忧患意识。马启代的爱情诗创作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擅长用典与象征手法,呈现感伤与含蓄的美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启代 情诗 忧患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抒情诗流变史中被忽视的一环——论易代之际的南社诗歌创作
8
作者 戴惠 王子媛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1-97,共7页
南社(1909—1923),中国近代最大的革命文学团体,其诗作亦是政治抒情诗流变史中的重要一环。文学观上,南社诸子以强烈的入世精神介入现实政治,在书写时代风云的基础上赋予诗歌宣传鼓动效果,使得传统的济世文学观得到了现代性重构。文学... 南社(1909—1923),中国近代最大的革命文学团体,其诗作亦是政治抒情诗流变史中的重要一环。文学观上,南社诸子以强烈的入世精神介入现实政治,在书写时代风云的基础上赋予诗歌宣传鼓动效果,使得传统的济世文学观得到了现代性重构。文学风格上,社友力求深入体悟现实的同时又恰当表露现实,将浪漫抒情与革命体验相结合,进而催生了“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文学体式上,他们致力于有效演绎革命观念,既立足本土文言模式,又借镜西学,延续以往创作姿态的同时亦有新变。考察南社诗于易代之际独有的文学观、文学风格、文学体式,对学界丰富政治抒情诗流变史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抒情诗 南社 易代之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云海英爱情诗中的肯定与否定表达
9
作者 靳乾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4期14-18,共5页
通过借助语料库分析软件AntConc,对云海英的诗集《依然,相信爱情》进行语料库的创建与分析,发现这些爱情诗中的肯定与否定表达丰富且独特。诗人的肯定表达策略有:(1)“是”字与物主代词相连;(2)“是”字后面悬空;(3)附着情态副词的肯定... 通过借助语料库分析软件AntConc,对云海英的诗集《依然,相信爱情》进行语料库的创建与分析,发现这些爱情诗中的肯定与否定表达丰富且独特。诗人的肯定表达策略有:(1)“是”字与物主代词相连;(2)“是”字后面悬空;(3)附着情态副词的肯定表达;(4)双重否定表达肯定。否定表达策略有:(1)肯定表达映衬下的否定;(2)比较级的否定;(3)“没”字构成的否定句;(4)转折句与让步句中的否定。它们形成了诗人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充分贴合了诗人的爱情哲思,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现代女性的诗歌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海英 情诗 语料库分析 肯定表达 否定表达 语言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情感、历史书写与人类情怀:政治抒情诗的新维度——兼论程学源长诗《紫荆花开廿年红》
10
作者 王瑛 《粤海风》 2024年第2期52-57,共6页
作为“十七年诗歌”的主要诗体样式的政治抒情诗,抒情主人公往往以集体的“大我”的身份表达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情感反应。程学源长诗《紫荆花开廿年红》一如既往地具有“大我”的代言人特色,但这首诗与以往的政治抒情诗有了不同的特点,... 作为“十七年诗歌”的主要诗体样式的政治抒情诗,抒情主人公往往以集体的“大我”的身份表达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情感反应。程学源长诗《紫荆花开廿年红》一如既往地具有“大我”的代言人特色,但这首诗与以往的政治抒情诗有了不同的特点,寓示政治抒情诗这一诗歌样式发展的新趋势:其一,抒情主人公不仅有“大我”代言人,还出现了“小我”的个人声音,“小我”的个人情感得到体现;其二,以喜悦为情感核心,以四重奏的方式讴歌香港回归之美;其三,表现出希望世界和平、人人平等、共享太平的人类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抒情诗 个人情感 历史书写 人类情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伊丽莎白文学时代的情诗 被引量:1
11
作者 方汉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76-88,136,共14页
伊丽莎白文学时代是英国情诗的伟大年代。在这七八十年间,情诗之流行,产量之丰富,堪称达到了顶峰。本文拟围绕三个方面论述伊丽莎白时代情诗的概貌及共主要特点:十四行诗中的情诗、非十四行诗体的情诗、玄学派的情诗。
关键词 伊丽莎白文学时代 十四行诗 骑士派情诗 流行情诗 彼特拉克传统 彼特拉克比喻 玄学派情诗 玄想比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雁西爱情诗的多维书写
12
作者 谭五昌 孙文敏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5-199,共5页
诗人雁西以致力于爱情诗创作闻名于当下诗坛。他的诗歌情感丰沛,接续着悠久的中国抒情诗传统。他以执着、持久的爱情诗创作实践,有效地建构起独树一帜的“情人诗学”。雁西从真诚的情爱体验出发,在写作中融入深切的生命情感体验,对爱情... 诗人雁西以致力于爱情诗创作闻名于当下诗坛。他的诗歌情感丰沛,接续着悠久的中国抒情诗传统。他以执着、持久的爱情诗创作实践,有效地建构起独树一帜的“情人诗学”。雁西从真诚的情爱体验出发,在写作中融入深切的生命情感体验,对爱情主题进行多维度的书写,使其诗歌中的情爱经验表达日趋丰富、深刻;而诗人近几年出版的爱情主题长诗与其绘画、雕塑创作紧密相关,凸显出“诗画互文”的创作风格。一、“给这个世界一点暖”:抒情传统与“情人诗学”的有机融合雁西的爱情诗创作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诗人常以第二人称“你”抒发情感,如《雁西情诗99首》中的《我只有找到你》《你就是我的月亮》《我在德令哈的早晨问候你》等诗作,其诗题即透露出强烈的情感色彩,彰显着极强的抒情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诗 爱情主题 抒情传统 雕塑创作 抒情性 第二人称 诗题 诗歌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亚南亚三种抒情诗的题材比较
13
作者 陈本益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9-122,共4页
 古代希伯来抒情诗、中古阿拉伯和波斯的抒情诗、印度抒情诗三者,其题材往往是宗教性的或者与宗教有关。不过,由于所基于的宗教文化和所面临的生存境遇不同,三种抒情诗的题材各自又有很不相同的地方;与西方抒情诗和中国古代抒情诗的有...  古代希伯来抒情诗、中古阿拉伯和波斯的抒情诗、印度抒情诗三者,其题材往往是宗教性的或者与宗教有关。不过,由于所基于的宗教文化和所面临的生存境遇不同,三种抒情诗的题材各自又有很不相同的地方;与西方抒情诗和中国古代抒情诗的有关题材比较,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伯来抒情诗 阿拉伯和波斯抒情诗 印度抒情诗 题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谢尔盖·波特凯维茨《六首钢琴抒情诗》和声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婵婵 《黄河之声》 2024年第3期36-39,共4页
《六首钢琴抒情诗》是乌克兰作曲家波特凯维茨于1909年创作的六首篇幅短小、简洁的钢琴作品,笔者主要对作品的和声技法进行分析研究,其作品既运用传统的和声语汇,又大胆运用各种复杂多变的和声进行与色彩性和声技法是其创作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 谢尔盖·波特凯维茨 六首钢琴抒情诗 复合和弦 持续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称与现代政治抒情诗的诗体探索
15
作者 高健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3,共12页
对称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应用,是现代政治抒情诗在诗体探索与建构方面的显著特点。从理论角度而言,注重宣传鼓动性、坚持大众化以及倾向于朗诵的传播接受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政治抒情诗与对称间的亲密关联。而在具体的诗体实践中,... 对称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应用,是现代政治抒情诗在诗体探索与建构方面的显著特点。从理论角度而言,注重宣传鼓动性、坚持大众化以及倾向于朗诵的传播接受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政治抒情诗与对称间的亲密关联。而在具体的诗体实践中,“辞赋式对称”和“楼梯式对称”的创造性使用,则为现代政治抒情诗或创制或改造出了“新辞赋体”和具有民族化特点的“楼梯体”。从对称视角重新检视现代政治抒情诗的诗体探索路径,不仅有助于我们修正对现代政治抒情诗的刻板印象,重估其在诗体探索方面的成绩,其中的经验教训也能为中国新诗体的建构提供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 现代政治抒情诗 诗体 辞赋式对称 楼梯式对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婚俗视野下的爱情诗
16
作者 张翠真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7-63,共7页
唐诗集大成者《全唐诗》中反映婚恋文化的爱情诗达两千多首。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爱情诗之中,“寄内诗”和“绮怨诗”分别反映了择偶尚男才和尚女貌的婚恋观,揭示了当时男性因拥有经济绝对掌控权,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女性处于依附... 唐诗集大成者《全唐诗》中反映婚恋文化的爱情诗达两千多首。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爱情诗之中,“寄内诗”和“绮怨诗”分别反映了择偶尚男才和尚女貌的婚恋观,揭示了当时男性因拥有经济绝对掌控权,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女性处于依附男性的被动状态。贫女难嫁和寒士落魄存在异质同构关联性,故“贫女诗”成为文人抒发怀才不遇的经典题材,表明当时科举诠选制度下,寒门子弟仕途坎坷如同贫女无人做媒一般普遍。通过研究唐代时期的爱情诗,除有助于了解当时婚恋风俗和经济社会制度外,还对现代女性通过经济独立达到精神自立具有启发意义,同时对完善人才选拔制度并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婚俗 情诗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抒情诗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践路径
17
作者 朱可钦 黄晓云 《西部学刊》 2024年第21期112-115,共4页
政治抒情诗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篇章,表现出人民性、阶级性、时代性和情感性的特点,代表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臧克家以及艾青等人。政治抒情诗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 政治抒情诗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篇章,表现出人民性、阶级性、时代性和情感性的特点,代表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臧克家以及艾青等人。政治抒情诗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政治抒情诗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就是要提升教师素养,增强对诗词的理解;立足多样形式,创办诗词赏析活动;家校协同共育,形成教育合力;鼓励诗歌创作,提高审美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 政治抒情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城爱情诗的隐秘表达及成因探析
18
作者 赖静怡 谢君兰 《写作》 2024年第1期78-86,共9页
以往论者对顾城的诗歌研究主要基于“童话诗人”“朦胧诗人”的定位展开,对“童真”“批判”主题的强调遮蔽了有关爱情的隐秘表达。通过梳理顾城诗歌中被长期忽视的“爱情诗”,可还原文本被误读、被掩盖的情感表达,发现其爱情诗中“爱... 以往论者对顾城的诗歌研究主要基于“童话诗人”“朦胧诗人”的定位展开,对“童真”“批判”主题的强调遮蔽了有关爱情的隐秘表达。通过梳理顾城诗歌中被长期忽视的“爱情诗”,可还原文本被误读、被掩盖的情感表达,发现其爱情诗中“爱与专制”交织的特点。顾城爱情诗呈现出“隐秘”的形态,从内部特质看,主要源于诗人复杂的人格;从外部机制看,朦胧诗特殊的阅读症候、同期诗人的爱情诗创作、“童话诗人”身份的意识形塑,三者均造成顾城爱情诗长期被遮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城 朦胧诗 情诗 童话诗人 隐秘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诗经》爱情诗中的植物意象
19
作者 孙思源 《文教资料》 2024年第14期10-13,共4页
《诗经》爱情诗中的植物意象不仅仅是诗人笔下的描绘,更承载着诗人对爱情的思索、向往和赞美。现有学者多从植物的不同形态出发研究植物在不同爱情诗中的形象,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诗经》中不同爱情情境下对于植物描绘的差异,探究其背后... 《诗经》爱情诗中的植物意象不仅仅是诗人笔下的描绘,更承载着诗人对爱情的思索、向往和赞美。现有学者多从植物的不同形态出发研究植物在不同爱情诗中的形象,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诗经》中不同爱情情境下对于植物描绘的差异,探究其背后社会风尚、作者情感倾注的不同,并探讨植物意象的表现形态以及生成缘由,以展现诗歌、植物、自然与其他人物角色的互动关系,进一步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和社会文化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情诗 植物意象 爱情情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十七年”政治抒情诗对称形式的诗学传统
20
作者 张慧燕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2-55,共4页
对称是诗歌形式建构的重要方式,展现了诗歌在一定诗性规则下进行的对应性变换。“十七年”政治抒情诗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独特的诗体,它的建构与对称密切相联。以对称形式的诗学传统为切入点,结合文化语境,从古代诗学、现代诗学与域外诗学... 对称是诗歌形式建构的重要方式,展现了诗歌在一定诗性规则下进行的对应性变换。“十七年”政治抒情诗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独特的诗体,它的建构与对称密切相联。以对称形式的诗学传统为切入点,结合文化语境,从古代诗学、现代诗学与域外诗学三个维度,挖掘“十七年”政治抒情诗形式建构的诗美法则、建构标准与精神向度,深化读者对于其“民族化”与“大众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政治抒情诗 对称形式 诗学传统 形式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