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0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梁式桥抗震韧性评估方法:Ⅰ.基于专家意见的构件震后功能恢复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晓伟 叶爱君 +6 位作者 吴学平 周连绪 宋开辉 李军 娄亮 魏新农 彭俊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6,共12页
梁式桥是中国交通路网中最普遍的桥型,建立其抗震韧性评估方法是“韧性城市”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必然需求,但其中至关重要的梁式桥各构件震后功能恢复模型尚未建立。震后功能恢复模型表征了结构在遭受地震后使用功能损失-保持-恢复的过... 梁式桥是中国交通路网中最普遍的桥型,建立其抗震韧性评估方法是“韧性城市”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必然需求,但其中至关重要的梁式桥各构件震后功能恢复模型尚未建立。震后功能恢复模型表征了结构在遭受地震后使用功能损失-保持-恢复的过程。为填补这一空白,该文第一部分采用专家意见调研的方法,构建了梁式桥主要受力构件(墩柱、主梁、支座、基础、桥台)和次要受力构件(挡块、伸缩缝)的震后功能恢复模型。首先,系统地定义了各构件的多级损伤状态和性能指标;然后,设计了调研问卷,面向全国各地124位桥梁设计、科研、施工、检测、养护、加固领域的专家,征询各构件不同损伤状态下的桥梁震后通行决策、残余通行功能、决策时间、构件修复策略与时间、以及构件修复期间桥梁残余通行功能;最后,通过对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建立了梁式桥各构件的震后功能恢复模型。该文第二部分将利用该模型对我国量大面广的板式支座梁式桥开展抗震韧性评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抗震韧性 震后功能恢复模型 专家意见调研 功能损失 构件修复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代曲线波图像恢复模型及其算法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国军 冯象初 郝彬彬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92-1096,共5页
假定图像属于Besov空间,可以利用小波系数和Besov范数的等价性来度量图像小波分解的稀疏性.但是,小波并不能十分有效地表示光滑函数的边界,而曲线波对于具有C2奇异性的光滑函数能够达到渐进最优的稀疏表示.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新的二代... 假定图像属于Besov空间,可以利用小波系数和Besov范数的等价性来度量图像小波分解的稀疏性.但是,小波并不能十分有效地表示光滑函数的边界,而曲线波对于具有C2奇异性的光滑函数能够达到渐进最优的稀疏表示.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新的二代曲线波的图像恢复模型,运用曲线型分解空间来刻画二代曲线波系数的稀疏性.此外,利用广义条件梯度法得到了迭代硬阈值算法,并给出了解的收敛性定理和停止准则.实验表明新算法比已有方法具有更高的信噪比和更好的主观视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代曲线波 迭代 阈值 图像恢复模型 稀疏表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界恢复模型下弹性泄露签名的新构造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志伟 张伟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80-382,共3页
弹性泄露密码学是当前密码学研究的热点.给出一个弹性泄露签名的定义,该定义是标准签名定义的一个扩展.构造一个有界恢复模型下的弹性泄露签名方案,并在标准模型下证明了它的安全性.本文的方案基于双线性配对的弹性泄露签名,结合了一次... 弹性泄露密码学是当前密码学研究的热点.给出一个弹性泄露签名的定义,该定义是标准签名定义的一个扩展.构造一个有界恢复模型下的弹性泄露签名方案,并在标准模型下证明了它的安全性.本文的方案基于双线性配对的弹性泄露签名,结合了一次签名和Waters签名的特,通过改进,长度可大大缩短,克服了一次签名签名长度过长的缺点,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泄露签名 有界恢复模型 标准模型 Waters签名 一次签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残留率的有砟轨道高低不平顺恢复模型 被引量:2
4
作者 许玉德 乔雨 +2 位作者 沈坚锋 邱俊兴 刘一鸣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1-5,13,共6页
大机捣固与钢轨打磨可以显著改善轨道几何不平顺,在不同作业方式、不同线形状态下,轨道几何不平顺的改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合理的安排养护维修作业计划,准确预测养修作业后轨道几何状态的改善状况,基于沪昆线捣固与打磨作业实践,分析了... 大机捣固与钢轨打磨可以显著改善轨道几何不平顺,在不同作业方式、不同线形状态下,轨道几何不平顺的改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合理的安排养护维修作业计划,准确预测养修作业后轨道几何状态的改善状况,基于沪昆线捣固与打磨作业实践,分析了不同养修作业方式下的轨道不平顺恢复效果,以捣固作业为例,分别建立了直线、曲线和桥隧3种线形区段下的轨道不平顺恢复预测模型,最后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在直线和曲线区段预测的相对误差均值在7%左右,在桥隧区段预测的相对误差均值在9%左右,预测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与铁道工程 恢复模型 高低不平顺 有砟轨道 大机捣固 钢轨打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P2P分布式系统高可靠数据恢复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姜春茂 张国印 曲明成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7-354,共8页
交叉存储和并行传输给出的数据失效模型,虽然达到了可靠存储、快速数据恢复的目标,但是其假定了下载速度随着并行传输数的增加呈现线性增长,其约束过于理想.提出一种基于并行传输策略、泊松分布理论和数据交换中心机制的数据恢复模型,... 交叉存储和并行传输给出的数据失效模型,虽然达到了可靠存储、快速数据恢复的目标,但是其假定了下载速度随着并行传输数的增加呈现线性增长,其约束过于理想.提出一种基于并行传输策略、泊松分布理论和数据交换中心机制的数据恢复模型,模型引入非线性速度和函数,取消了对物理网络并行传输速度的假定与约束.从理论上分析了各种参数对数据恢复模型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模型在使用了与双副本相同存储空间和网络流量影响一致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了数据的失效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系统 数据恢复模型 并行传输 数据存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指数恢复模型的晶闸管阻容吸收参数设计 被引量:6
6
作者 郝勇 刘云霞 曾继伦 《电气技术》 2010年第2期20-23,共4页
首先介绍了一种基于指数函数反向恢复特性的晶闸管Matlab仿真模型;然后利用该指数恢复模型建立了晶闸管RC吸收回路的仿真电路,通过大量不同RC参数组合情况下的仿真数据,得出了过电压倍数、电阻损耗与RC参数之间的关系曲线;并进一步分析... 首先介绍了一种基于指数函数反向恢复特性的晶闸管Matlab仿真模型;然后利用该指数恢复模型建立了晶闸管RC吸收回路的仿真电路,通过大量不同RC参数组合情况下的仿真数据,得出了过电压倍数、电阻损耗与RC参数之间的关系曲线;并进一步分析这些曲线的变化规律,总结出了吸收电阻和吸收电容的参数设计原则。最后结合工程实例,给出了一个晶闸管阻容吸收参数设计的具体步骤。现场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非常实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闸管 指数恢复模型 阻容吸收 参数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库被破坏后入侵路径恢复模型分析仿真 被引量:1
7
作者 蒋建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5-138,共4页
当前所有的对数据库入侵检测研究以后期入侵特征提取为主,忽略了对原始入侵路径的研究,研究数据库被入侵的路径对数据库的安全防范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提出基于入侵路径信息关联思维的数据库被破坏后入侵路径恢复方法。计算入侵路径数... 当前所有的对数据库入侵检测研究以后期入侵特征提取为主,忽略了对原始入侵路径的研究,研究数据库被入侵的路径对数据库的安全防范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提出基于入侵路径信息关联思维的数据库被破坏后入侵路径恢复方法。计算入侵路径数据属性的差异性和其对应的权重,实现入侵路径数据的特征提取。针对入侵路径数据进行人工免疫,在人工免疫的过程中需要计算抗原和抗体的匹配度,获取入侵路径数据的关联性,重构入侵路径数据的集合,实现了数据库被破坏后入侵路径的恢复。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算法进行数据库被破坏后入侵路径的恢复,能够提高恢复效率,获取准确的入侵路径数据,为数据库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库 入侵数据 入侵路径 恢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部署与分块存储策略的数据恢复模型
8
作者 黄春梅 姜春茂 曲明成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68-975,共8页
基于分布式编码存储和多副本策略,及基于分块存储和动态恢复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数据的可靠性。而采用特定策略将编码存储、分块冗余存储、动态恢复技术有机融合则可以进一步提升数据的可靠性,同时目前缺少有效的模型来度量基于这种策略的... 基于分布式编码存储和多副本策略,及基于分块存储和动态恢复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数据的可靠性。而采用特定策略将编码存储、分块冗余存储、动态恢复技术有机融合则可以进一步提升数据的可靠性,同时目前缺少有效的模型来度量基于这种策略的数据可靠性。本文提出了多个数据恢复模型(数据失效概率模型),模型考虑了存储节点数、节点可靠性、数据分块数、网络状态、恢复速度等因素。模拟分析显示在特定的存储策略和网络环境下,模型能有效输出数据可靠性,与传统的完全(分块)副本存储、编码存储进行了比较,模型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分析了正常和异常网络环境,增强了模型的可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恢复模型 数据动态恢复 分布式编码解码 数据冗余存储 分块存储 动态部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局部空间线性恢复模型的多光谱与全色图像融合算法
9
作者 张易凡 何明一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7-63,共7页
建立了同一场景不同空间分辨率图像间的局部空间线性恢复模型(LSLRM),并将其应用于多光谱(MS)和全色(Pan)图像的融合,提出了基于LSLRM的MS和Pan图像融合算法。该算法以HIS变换和冗余小波变换为分析工具对参与融合的源图像的光谱和空间... 建立了同一场景不同空间分辨率图像间的局部空间线性恢复模型(LSLRM),并将其应用于多光谱(MS)和全色(Pan)图像的融合,提出了基于LSLRM的MS和Pan图像融合算法。该算法以HIS变换和冗余小波变换为分析工具对参与融合的源图像的光谱和空间信息以及空间高、低频信息进行分离,并在相应的图像分量之间建立LSLRM,从而完成融合步骤。实验结果表明,该融合算法能够以较为合理的时间开销有效地保留MS和Pan图像中的光谱和空间特征,引起较小的光谱畸变,还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设定软/硬阈值,以获得更合适的融合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光谱图像 全色图像 图像融合 局部空间线性恢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写通道基于τ因子内插时钟恢复模型设计与实现
10
作者 丁红 王庆东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6-79,共4页
读写通道是介于磁盘读写头与设备控制器之间的电子电路,实现数据写入和可靠的恢复。伺服信号采样时钟是伺服信号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目标是在提高伺服信号传输速率的同时维持低的误码率,这就对通道的数据采样处理以及时钟恢复... 读写通道是介于磁盘读写头与设备控制器之间的电子电路,实现数据写入和可靠的恢复。伺服信号采样时钟是伺服信号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目标是在提高伺服信号传输速率的同时维持低的误码率,这就对通道的数据采样处理以及时钟恢复电路的设计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读写通道伺服的分析,对常用的由锁相环构成的伺服时钟恢复电路进行改进,在线性插值时钟恢复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τ因子内插时钟恢复模型,并推导出τ因子插值滤波器系数算法,还给出了伺服时钟恢复的硬件及FPGA的设计与实现方案,最后给出了基于线性插值和基于τ因子内插时钟恢复试验。测试结果证明,采用基于τ因子内插滤波器模型可以获得更好的谐波频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写通道 伺服信号 &tau 因子 内插时钟恢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实时抗干扰的列车节能—晚点恢复模型 被引量:5
11
作者 曾壹 张琦 陈峰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1-176,共6页
列车占用、出清线路设备的时间受外部因素影响后会发生晚点现象.国内外普遍采用调整运行方案或运行曲线,即宏观或微观方法处理列车晚点问题.本文对列车晚点问题的研究现状做了详细分析,然后使用区间锁闭时间模型预测晚点增加与传播的范... 列车占用、出清线路设备的时间受外部因素影响后会发生晚点现象.国内外普遍采用调整运行方案或运行曲线,即宏观或微观方法处理列车晚点问题.本文对列车晚点问题的研究现状做了详细分析,然后使用区间锁闭时间模型预测晚点增加与传播的范围,设计了一种实时抗干扰的列车节能—晚点恢复模型,使用微观方法避让受干扰区段,同时降低列车牵引能耗并缓解晚点现象.通过广铁集团CTC实时车次信息与相应区间参数制作的晚点场景,模型降低能耗与处理晚点的能力得到了验证.模拟计算表明:可降速的子区间越多,列车可避让的晚点时长越长;晚点较大时,则应使用更多数据或转化为宏观问题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运输 节能—晚点恢复模型 区间锁闭时间模型 晚点缓解 晚点传播 列车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旅客满意度的鲁棒性航班恢复模型 被引量:1
12
作者 郝强 樊玮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35-138,142,共5页
不正常航班给航空公司造成了一定损失,但很少有人从旅客的角度考虑由此带来的巨大潜在损失。一旦发生不正常航班,如何在可接受的时间内减少受影响的航班以使航空公司的损失最小是航班恢复问题的难点。针对此问题,建立离散时空网络,设计... 不正常航班给航空公司造成了一定损失,但很少有人从旅客的角度考虑由此带来的巨大潜在损失。一旦发生不正常航班,如何在可接受的时间内减少受影响的航班以使航空公司的损失最小是航班恢复问题的难点。针对此问题,建立离散时空网络,设计旅客满意度多级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并给出了计算过程,提出总损失最小和鲁棒性最大的双目标航班恢复优化模型。通过求解模型能够得到合适的航班恢复方案,进而验证了所提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正常航班 旅客满意度 鲁棒性 恢复模型 离散时空网络 总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数据库中局部恢复模型
13
作者 刘飞南 郑振楣 《微型计算机》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6-30,共5页
关键词 数据库 分布式 恢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配式局部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柱节点恢复力模型
14
作者 于建兵 徐志强 +2 位作者 夏煜锋 管东芝 郭正兴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60,共12页
为了验证所提出的装配式局部活性粉末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对4个足尺节点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之上,针对节点的连接特点,提出了强度和变形计算方法,构建了平顶的三折线骨架曲线理论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得到试验... 为了验证所提出的装配式局部活性粉末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对4个足尺节点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之上,针对节点的连接特点,提出了强度和变形计算方法,构建了平顶的三折线骨架曲线理论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得到试验滞回曲线各阶段曲线刚度值,并拟合得到试件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各级加载、卸载刚度与加载位移角的关系,进而根据滞回规则建立恢复力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通过理论计算所建立的三折线骨架曲线和滞回曲线与试验结果均吻合较好,能够较好地反映该类连接节点在各阶段的受力特点,为弹塑性分析和抗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 活性粉末混凝土 梁柱节点 恢复模型 弹塑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摩擦自复位耗能支撑恢复力模型与试验研究
15
作者 朱丽华 刘通 +2 位作者 董尧荣 罗金武 李子杰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共11页
以可恢复功能结构为背景,提出一种加工简单、装配便捷的变摩擦自复位耗能支撑。文章介绍该支撑的构造形式和工作原理,并对其受力性能进行理论分析,建立其恢复力理论预测模型。通过低周反复加载试验测试该自复位耗能支撑的受力性能,分析... 以可恢复功能结构为背景,提出一种加工简单、装配便捷的变摩擦自复位耗能支撑。文章介绍该支撑的构造形式和工作原理,并对其受力性能进行理论分析,建立其恢复力理论预测模型。通过低周反复加载试验测试该自复位耗能支撑的受力性能,分析其滞回曲线、特征荷载和刚度、耗能能力。结果表明,装配弹簧和楔形块组的自复位耗能支撑荷载-位移曲线呈典型的“旗帜形”特征,滞回曲线的特征由弹簧预压长度、弹簧刚度和楔形块组数量等参数决定;支撑试件经历多次循环荷载作用后基本没有残余变形,具有良好的自复位性能和稳定的工作性能,其变形能力、耗能能力和复位能力均可通过调节弹簧与楔形块组的相关参数而改变;所提出的自复位支撑恢复力理论预测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可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支撑 摩擦耗能 滞回性能 抗震性能 恢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断裂损伤的足尺透榫节点抗震性能试验及恢复力模型研究
16
作者 白福玉 董飞 +3 位作者 隋䶮 薛建阳 胡成明 吴晨伟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4,共13页
为研究断裂损伤对古建筑木结构透榫节点抗震性能及恢复力模型的影响,对3个足尺铁杉透榫节点模型进行拟静力试验,通过声发射测试确定节点临界荷载和临界能量释放率,分析节点断裂损伤模式、滞回性能,提出考虑断裂损伤效应的节点恢复力模... 为研究断裂损伤对古建筑木结构透榫节点抗震性能及恢复力模型的影响,对3个足尺铁杉透榫节点模型进行拟静力试验,通过声发射测试确定节点临界荷载和临界能量释放率,分析节点断裂损伤模式、滞回性能,提出考虑断裂损伤效应的节点恢复力模型。结果表明:往复荷载下透榫节点破坏为变截面与榫颈局部断裂,变截面局部为RL、LT及RT型断裂,榫颈局部为LT与RT型断裂。负向加载松动程度对节点能量释放率影响较大,负向最大能量释放率相差217.48kN/mm。拔榫量随松动程度增加而降低,正向加载拔榫量最多降低33.72%,负向加载拔榫量最多降低35.53%。变截面裂纹贯通前,随着节点松动增加,正负向加载初始滑移增大,弹性刚度减小,屈服刚度变化不大;榫颈截面开裂后,随着节点松动增加,正向加载刚度减小,负向加载刚度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木结构 足尺透榫节点 声发射 断裂损伤 抗震性能 恢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钢管掺镍铁渣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及恢复力模型研究
17
作者 罗才松 许力 +2 位作者 陈华艳 付朝江 祁皑 《建筑钢结构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14,共11页
为实现建筑和工业废弃物的再利用,采用镍铁渣代替部分水泥、再生粗骨料代替天然骨料制备镍铁渣再生混凝土(RFC)。进一步地,将RFC填入圆钢管中形成钢管掺镍铁渣再生混凝土(RFCFST)柱。对11根RFCFST柱进行水平低周往复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为实现建筑和工业废弃物的再利用,采用镍铁渣代替部分水泥、再生粗骨料代替天然骨料制备镍铁渣再生混凝土(RFC)。进一步地,将RFC填入圆钢管中形成钢管掺镍铁渣再生混凝土(RFCFST)柱。对11根RFCFST柱进行水平低周往复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试验变量包括再生粗骨料取代率、轴压比、约束水平和剪跨比。试验结果表明,RFCFST柱与传统钢管混凝土柱的破坏模式相似。P-Δ效应会显著降低柱的抗侧能力和变形能力,尤其是在大轴压比和大剪跨比情况下。骨料取代率对RFCFST柱的承载力、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几乎无影响。随着轴压比的增大,柱的变形能力降低,但单圈耗能能力增强。试件的水平承载力和延性随着套箍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随着剪跨比的增大而降低。基于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提出了RFCFST柱水平力-位移角恢复力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骨料混凝土 镍铁渣 钢管混凝土 抗震性能 恢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方钢管高强混凝土纯弯构件恢复力模型研究
18
作者 邱增美 李孟鸽 +2 位作者 李帼昌 李晓 宗浩然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6,共9页
研究高强方钢管高强混凝土纯弯构件的恢复力模型,为该类构件的抗震设计和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进行6根高强方钢管高强混凝土纯弯构件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大量精细化的数值计算模型,分析材料强度和含钢率... 研究高强方钢管高强混凝土纯弯构件的恢复力模型,为该类构件的抗震设计和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进行6根高强方钢管高强混凝土纯弯构件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大量精细化的数值计算模型,分析材料强度和含钢率对构件滞回特性的影响规律。随着钢材强度等级的提高,抗弯承载力近似呈线性增长,且随着含钢率的提高其线性增长速率增大;混凝土抗压强度对曲线下降段影响显著,强度越高,构件的脆性越大,延性相对越差;含钢率的改变对曲线弹性段刚度和抗弯承载力均有影响,且在不同钢材屈服强度作用下,其承载力随含钢率增大提高的幅度不同。确定了弯矩-曲率骨架曲线各特征点参数的计算方法,基于滞回准则,提出了适用于高强方钢管高强混凝土纯弯构件的恢复力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 高强混凝土 恢复模型 含钢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RP及EWSS复合加固震损双层高架桥框架式桥墩恢复力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成祥 吴永昂 +1 位作者 胡序辉 肖良丽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67,共13页
为研究碳纤维布(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CFRP)及外包型钢(Externally Wrapped Steel Section,EWSS)复合加固震损双层高架桥框架式桥墩的恢复力模型,对1榀原型对比试件、1榀无预损加固试件和2榀遭受不同地震损伤加固试件进行... 为研究碳纤维布(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CFRP)及外包型钢(Externally Wrapped Steel Section,EWSS)复合加固震损双层高架桥框架式桥墩的恢复力模型,对1榀原型对比试件、1榀无预损加固试件和2榀遭受不同地震损伤加固试件进行了低周往复加载破坏试验,获取了滞回曲线并提取骨架曲线,分析其滞回特性,提出一种弹性段和强化段为双折线、下降段为指数函数且考虑初始损伤的骨架曲线模型;采用试验数据回归拟合方法,定量描述了试件滞回曲线卸载刚度的退化规律,考虑了同级加载承载力退化和定点指向特征,建立了恢复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加固试件滞回曲线捏缩现象明显,呈倒S型,各滞回环分别相交于骨架曲线上正向、负向荷载为屈服荷载0.25倍的点,峰值荷载后EWSS产生包辛格效应;所提出的骨架曲线模型对中度震损和重度震损加固试件下降段指数函数的参数k建议取值分别为3.6和3.4;所建立的骨架曲线模型和恢复力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可为该类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框架式桥墩 地震损伤 碳纤维布及外包型钢复合加固 滞回特性 恢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复荷载下圆钢管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柱恢复力模型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辉 刘一 +1 位作者 赵艳丽 白恒宇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0-327,共8页
为建立圆钢管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柱的恢复力模型,对11根圆钢管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柱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考虑了再生骨料取代率、配钢率及钢管径厚比等不同设计参数的影响,分析了组合柱的地震破坏形态及滞回性能。基于组合... 为建立圆钢管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柱的恢复力模型,对11根圆钢管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柱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考虑了再生骨料取代率、配钢率及钢管径厚比等不同设计参数的影响,分析了组合柱的地震破坏形态及滞回性能。基于组合柱的力学特征及曲线形状,提出了圆钢管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柱骨架曲线的三折线参数模型,采用理论推导与数据拟合的方法确定了组合柱骨架曲线的模型参数。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组合柱的滞回规则和卸载规律,构建了组合柱的恢复力模型,计算滞回曲线与试验滞回曲线吻合良好,表明该恢复力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反复荷载下组合柱的受力特征点及滞回性能,可为此类组合柱的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再生混凝土 钢管再生混凝土柱 恢复模型 骨架曲线 滞回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