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颅内大脑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急诊取栓术后补救性支架植入或者球囊扩张成形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3例颅内大脑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取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分析颅内大脑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急诊取栓术后补救性支架植入或者球囊扩张成形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3例颅内大脑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取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球囊扩张组49例、支架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预后情况、死亡率和生活质量。结果术后1周,支架组的动脉狭窄程度为(22.73±3.56)%,低于球囊扩张组的(31.84±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97,P<0.05)。术前,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支架组的NIHSS评分低于球囊扩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预后情况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术后两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针对颅内大脑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急诊取栓术后的进行支架植入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和神经功能。支架植入和球囊扩张在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方面没有差异,临床中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急诊介入取栓治疗的麻醉管理。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保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例进行分析,患者均在医院行急诊介入取栓治疗,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例。...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急诊介入取栓治疗的麻醉管理。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保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例进行分析,患者均在医院行急诊介入取栓治疗,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例。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静脉镇静+股动脉穿刺局麻,对照组给予常规全麻插管,比较2组患者Ramsay评分、股动脉穿刺-血管再通(PRF)时间、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术中血压、心率波动情况和血氧饱和度。结果观察组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PTR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24 h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低于对照组的42.56%(χ2=4.762,P=0.029);观察组术中血压波动> 30 mm Hg和心率波动> 30次/min患者数量占比均低于对照组(P <0.01),2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急诊介入取栓治疗的麻醉管理中,给予右美托咪定静脉镇静,可合理维持镇静深度,减少神经功能损伤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血压、心率的波动,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颅内大脑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急诊取栓术后补救性支架植入或者球囊扩张成形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3例颅内大脑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取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球囊扩张组49例、支架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预后情况、死亡率和生活质量。结果术后1周,支架组的动脉狭窄程度为(22.73±3.56)%,低于球囊扩张组的(31.84±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97,P<0.05)。术前,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支架组的NIHSS评分低于球囊扩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预后情况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术后两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针对颅内大脑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急诊取栓术后的进行支架植入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和神经功能。支架植入和球囊扩张在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方面没有差异,临床中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文摘目的探讨总结新型冠状病毒(coronavirus disease-19,COVID-19)肺炎疫情时期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急诊取栓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3月20日疫情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进行急诊取栓治疗的AIS病例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NIHSS评分、ASPECTS评分(DWI)、病变部位、手术策略、恢复情况,以及COVID-19筛查、预防标准与流程。并与2019年1月20日-3月20日同期取栓病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共纳入33例颅内大血管闭塞致AIS进行急诊取栓的患者,其中2020年18例,2019年15例。2020年疫情期间与2019年同期相比,入院到手术开始时间稍长[4.0(2.9~4.1)h vs 3.0(2.0~4.0)h,P=0.103],更少采用全身麻醉(55.6%vs 100.0%,P=0.003),更倾向采取直接导管抽吸取栓(27.8%vs 13.3%,P=0.32)。出院时死亡率低于2019年同期取栓患者(0 vs 20.0%,P=0.050)。2020年疫情期间纳入的患者及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无COVID-19可疑病例,无COVID-19疑似或确诊病例。结论COVID-19疫情期间,入院到手术开始时间受到疫情筛查的影响而有所延长,取栓策略倾向于采取局部麻醉、抽吸取栓策略,作为疫情期间的特殊考虑是合理的。
文摘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急诊取栓术后血清尿酸(UA)、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变化及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9月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ACI患者85例(ACI组)及正常对照者(对照组)50例,将ACI组取栓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 UA、MPV水平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不同脑梗死面积患者术前、术后UA、MPV水平,并根据术前UA水平将ACI组分为高尿酸组、低尿酸组,比较2组术后MPV,分析ACI患者UA与MPV的关系。结果 ACI组术后1 d、术后3 d UA、MPV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7d2组UA、M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脑梗死面积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3 d UA、MPV水平差异显著(P<0.05),而术后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组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 MPV水平高于低尿酸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3d内ACI患者UA与MPV呈正相关(P<0.05),而术后7d二者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ACI患者急诊取栓术后血清UA、MPV水平下降,且术后3 d内UA与MPV存在正相关关系,临床应加以监测。
文摘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急诊介入取栓治疗的麻醉管理。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保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例进行分析,患者均在医院行急诊介入取栓治疗,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例。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静脉镇静+股动脉穿刺局麻,对照组给予常规全麻插管,比较2组患者Ramsay评分、股动脉穿刺-血管再通(PRF)时间、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术中血压、心率波动情况和血氧饱和度。结果观察组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PTR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24 h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低于对照组的42.56%(χ2=4.762,P=0.029);观察组术中血压波动> 30 mm Hg和心率波动> 30次/min患者数量占比均低于对照组(P <0.01),2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急诊介入取栓治疗的麻醉管理中,给予右美托咪定静脉镇静,可合理维持镇静深度,减少神经功能损伤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血压、心率的波动,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