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怜悯之心与理想政治——卢梭“怜悯心”与孟子“恻隐之心”之比较 |
武云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
2014 |
2
|
|
2
|
怜悯之心不可或缺 |
佚名
|
《小作家选刊(时文素材)》
|
2005 |
0 |
|
3
|
怜悯之心 愤懑之情——《锄禾》简析 |
张贯杰
|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1991 |
0 |
|
4
|
敞开怜悯的胸怀 |
何天朵
|
《天风》
|
2015 |
0 |
|
5
|
美国学校中的性教育 |
杨汝钧
|
《外国中小学教育》
|
1987 |
0 |
|
6
|
“难得糊涂”何以“难得” |
陈元勋
|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
2007 |
0 |
|
7
|
论不劳而获 |
彭腾
刘长涛
|
《金融经济(下半月)》
|
2005 |
0 |
|
8
|
教育要从孩子的世界出发——访郴州市一完小校长万淑兰 |
黄珺
赖斯捷
|
《湖南教育(上旬)(A)》
|
2015 |
0 |
|
9
|
“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光环在疫情中崩塌 |
王建民
|
《今日中国》
|
2020 |
0 |
|
10
|
把“病孩子”当“婴儿”爱 |
朱向明
|
《黑龙江教育(小学版)》
|
2015 |
0 |
|
11
|
构建语文课堂的诗意“对话”——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 |
蒙秀溪
|
《广西教育》
|
2014 |
0 |
|
12
|
给孩子“扎根”的时间 |
布汝奎
|
《少年儿童研究》
|
2013 |
0 |
|
13
|
宽甸柱参文化的多态性——《中国宽甸石柱人参文化》前言 |
孙文采
|
《人参研究》
|
2016 |
0 |
|
14
|
给学生一个怎样的王母娘娘 |
许艳丽
|
《基础教育论坛》
|
2012 |
0 |
|
15
|
红字 |
曹航
|
《英语自学》
|
2004 |
0 |
|
16
|
美国黑人女性的文化自觉与抗争——解读电影《彩虹艳尽半边天》 |
杨红艳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7
|
喜饶嘉措大师传略 |
屈焕著
谢佐译
|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1991 |
8
|
|
18
|
岳阳方言形容词程度表示法的若干形式和特点 |
方平权
|
《云梦学刊》
|
1994 |
6
|
|
19
|
我们探索的“大问题”教学 |
黄爱华
|
《教育视界》
|
2015 |
4
|
|
20
|
“积小善为大善” |
李树望
|
《大连干部学刊》
|
201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