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6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科学教学的理念构想与范式构建
1
作者 陈云奔 徐海鹏 《中国教育学刊》 2025年第2期43-48,共6页
科学志向作为科学素养的进一步凝练,应在科学教育中给予更多关照。科学志向的本质是基于价值判断基础上的情感感受,其发展建立在对科学价值的明察之上和感受之中,并需要意志的保障。科学教学是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重要方式,科学志向... 科学志向作为科学素养的进一步凝练,应在科学教育中给予更多关照。科学志向的本质是基于价值判断基础上的情感感受,其发展建立在对科学价值的明察之上和感受之中,并需要意志的保障。科学教学是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重要方式,科学志向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教学的支持。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科学教学要在价值层面加以构想,教学应定位于价值本源、聚焦于情感发展、重点在于意志生成。在教学理念的指引下,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教学范式构建以促进学生情感的建构为教学目标,依托面向情感进阶的教学模式搭建志向发展的能力阶梯,落实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跟踪学生情感发展,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并成全自身的科学志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志向 科学教学 教学理念 教学范式
原文传递
何以“扶志”:高校资助对困难生理想志向的影响
2
作者 李桂雅 郭仕豪 余秀兰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6,共12页
经济困难有可能造成大学生的理想志向被压抑,并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高校资助或可成为“扶志”的手段。基于对南京3所高校1,027名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资助方式对困难生理想志向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保障型资助和发展型资助均可... 经济困难有可能造成大学生的理想志向被压抑,并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高校资助或可成为“扶志”的手段。基于对南京3所高校1,027名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资助方式对困难生理想志向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保障型资助和发展型资助均可提升困难生的理想志向,其中发展型资助更为显著,且社会与情感资助效果最佳;第二,受助学生对资助有效性的感知具有显著的正向中介作用,感知度越高,资助“扶志”的效果越好;第三,资助的落实时间对于资助的“扶志”效果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落实速度越快,资助越有效。如欲优化资助工作、以资助“扶志”,高校需要结合保障型资助与发展型资助,尤其以发展型资助为主,并根据学生需求精准施助,同时兼顾资助的有效性和尊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保障型资助 发展型资助 理想志向 扶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去20年城乡高中生的教育效用与教育志向:基于三个出生队列的历史比较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良 张文新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26-937,共12页
本研究采用时间滞后设计,考察过去20年我国高中生教育效用和教育志向水平的年代和城乡差异,以及二者与个体学业成绩、父母学历之间关系的年代和城乡差异。分别在1999年、2010年、2018年对来自相同的三个地区(包括城市和农村)、相同学校... 本研究采用时间滞后设计,考察过去20年我国高中生教育效用和教育志向水平的年代和城乡差异,以及二者与个体学业成绩、父母学历之间关系的年代和城乡差异。分别在1999年、2010年、2018年对来自相同的三个地区(包括城市和农村)、相同学校的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协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自1999年至2018年,城乡高中生的教育效用都遵循先下降、后回升的变化趋势;在教育志向上,城市高中生无明显变化,而农村高中生教育志向上升并超越城市高中生;(2)高中生教育效用、教育志向受父母学历和学业成绩等微观因素影响,且受年代和城乡宏观社会历史因素调节。相比于其他年份,2010年时成绩较差学生的教育效用更低、2018年时成绩较差学生的教育志向更高;自1999年至2018年,低父母学历对农村高中生教育志向的影响方式由“枷锁效应”转变为“鞭策效应”。我国过去20年的社会变迁使城乡高中生对教育的价值认同发生系统性变化,且宏观社会历史因素的演变改变了教育的价值认同形成的微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城乡差异 青少年 教育效用 教育志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抑志,何以扶志?论数字化背景下机会不平等对个体志向的影响
4
作者 解垩 孟婷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30,共15页
从外在社会环境层面挖掘影响志向形成或变化的潜在因素,可为“扶志”政策的制定与优化提供多视角的设计思路,以有效激发低收入群体的内生发展动力。基于数字化背景,利用2014—2018年三期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从“志向水平”... 从外在社会环境层面挖掘影响志向形成或变化的潜在因素,可为“扶志”政策的制定与优化提供多视角的设计思路,以有效激发低收入群体的内生发展动力。基于数字化背景,利用2014—2018年三期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从“志向水平”和“志向差距”双重维度实证检验机会不平等对个体志向的影响。结果表明:机会不平等抑制了个体志向的提振,即机会不平等程度越高的地区,个体志向越低,且这种负向影响在不同居住地区、年龄段和受教育程度的群体中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机会不平等对个体志向的消极作用,即数字技术发展的总体效应是积极的。因此,为有效激励个体志向提振乃至长期维持,相关部门可着力消除劣势环境因素对机会平等的阻碍,同时也可借助数字化发展的优势弱化机会不平等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机会不平等 志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人社会学研究的三次浪潮:内在志向、社会位置与干预行为
5
作者 郎友兴 赵云云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4,共12页
知识人社会学理论的诞生始于知识界对现实的关怀,学术团体内部的反思则是该理论不断更新的主要动力。自20世纪以来,不同的学术团体根据各自的立场进行了知识建构,它们分别是:以关注知识人内在志向为核心的经典知识人社会学、以关注社会... 知识人社会学理论的诞生始于知识界对现实的关怀,学术团体内部的反思则是该理论不断更新的主要动力。自20世纪以来,不同的学术团体根据各自的立场进行了知识建构,它们分别是:以关注知识人内在志向为核心的经典知识人社会学、以关注社会位置为核心的知识人场域社会学、以关注知识人干预行为为核心的干预社会学。这些丰富的理论洞见表明,学界关于知识人已经衰落的判断并非确定的社会现象,而是因为在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学界的反思中,知识的类型和知识人的面貌已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人 内在志向 社会位置 干预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志向远大 求真务实 物理化学领域声名鹊起 师德高尚 诲人不倦 光明磊落品性高洁如鹤
6
作者 王渝生 《中国科技教育》 2024年第3期76-77,共2页
朱起鹤(1924.7.12-2024.2.20),祖籍浙江宁波,生于北京市,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起鹤的父亲朱继圣是经营天津仁立毛纺厂的民族实业家。朱起鹤自幼天资聪明,顺利读完中学,考入辅仁大学。抗日战争... 朱起鹤(1924.7.12-2024.2.20),祖籍浙江宁波,生于北京市,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起鹤的父亲朱继圣是经营天津仁立毛纺厂的民族实业家。朱起鹤自幼天资聪明,顺利读完中学,考入辅仁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辗转到了重庆,先在内迁的复旦大学读了半年书,他喜欢化学专业,重新考入中央大学化工系,1947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化工专业研究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物理化学家 辅仁大学 毛纺厂 化工系 志向远大 中央大学 浙江宁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学术志向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军男 杨颉 沈悦青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3,共8页
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背景下,激发和培养“拔尖学生”的远大学术志向是我国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有利于深入探讨“拔尖学生”学术志向的发展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对S大学的15名“拔尖学生”... 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背景下,激发和培养“拔尖学生”的远大学术志向是我国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有利于深入探讨“拔尖学生”学术志向的发展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对S大学的15名“拔尖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和数据分析发现,“拔尖学生”的学术志向包括教育志向与学术职业志向,其受到学术兴趣、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和环境感知四个核心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构建了复杂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 学术志向 学术兴趣 自我效能感 结果预期 环境感知
原文传递
博士生能力发展:学术志向与攻博满意孰轻孰重?
8
作者 吴易林 张强 《高等理科教育》 2024年第1期114-123,共10页
借助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本研究探讨了博士生谋求能力发展,面临“学术志向与攻博满意孰轻孰重?”两难问题时的行动抉择。结果显示,就能力发展而言,博士生攻博满意与学术志向是促进性而非替代性关系。从中、美比较视角看,中... 借助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本研究探讨了博士生谋求能力发展,面临“学术志向与攻博满意孰轻孰重?”两难问题时的行动抉择。结果显示,就能力发展而言,博士生攻博满意与学术志向是促进性而非替代性关系。从中、美比较视角看,中国博士生的能力发展更依赖其持有的学术志向,美国博士生的攻博满意对促进其能力发展的正向效应则更高。对此,研究围绕博士生、学校、社会等博士生教育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讨论,将该议题延展为公共议题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教育 博士生能力 学术志向 攻博满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与鱼蛙赛志向
9
作者 王飞然 张莲芳(指导) 《今日教育(作文大本营)》 2024年第10期60-61,共2页
盛夏时节,妈妈带我回归乡野,听蝉鸣,看鱼蛙。本以为这只是一次简单的暑期农家体验,结果,我小小的心灵却受到深深的触动。到底怎么回事呢?请听我一一道来。
关键词 回归 志向 蝉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生志向的调查研究
10
作者 俞瑞康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291-296,共6页
本研究采用自拟问卷,调查分析了1159名小学3、4、5、6年级学生的志向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我国小学生普遍有较早的志向表示,(2)当代小学生大多数人想当科技人员、军人、艺术家、教师、医生和企业家等;(3)小学生... 本研究采用自拟问卷,调查分析了1159名小学3、4、5、6年级学生的志向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我国小学生普遍有较早的志向表示,(2)当代小学生大多数人想当科技人员、军人、艺术家、教师、医生和企业家等;(3)小学生志向动机水平在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90年代儿童更重兴趣、重知识;(4)性别、年级、年代不同在选择志向、志向动机水平上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向 志向动机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韬奋精神与新时代新闻志向教育
11
作者 周立华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6-107,共2页
邹韬奋是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与出版家,"韬奋精神"是其远大志向在新闻实践中的结晶,是韬奋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在新时代学习韬奋精神,挖掘其精神内核,追寻其新闻志向的践行足迹,对加强新闻志向教育、对广大新闻学子与... 邹韬奋是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与出版家,"韬奋精神"是其远大志向在新闻实践中的结晶,是韬奋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在新时代学习韬奋精神,挖掘其精神内核,追寻其新闻志向的践行足迹,对加强新闻志向教育、对广大新闻学子与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新闻志向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韬奋精神 出版家 新闻工作者 邹韬奋 新闻志向 远大志向 精神内核 志向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业体验与职业志向:新闻实习生的职业认同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韩晓宁 王军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1-155,共5页
基于一项针对国内新闻实习生(N=490)的问卷调查数据,描绘该群体的职业认同状况,并由从业体验与职业志向两个层面对其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从业体验层面的实习经历,以及职业志向层面的理想媒体类型选择和媒体功能认知,会对实习... 基于一项针对国内新闻实习生(N=490)的问卷调查数据,描绘该群体的职业认同状况,并由从业体验与职业志向两个层面对其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从业体验层面的实习经历,以及职业志向层面的理想媒体类型选择和媒体功能认知,会对实习生职业认同水平产生显著性影响;具体表现为:实习满意度对职业认同具有正面影响;适应当前新闻体制、倾向于媒体"信息阐释功能"者或将"党媒"作为理想媒体类型者,对于新闻职业有更高的认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实习生 职业认同 从业体验 职业志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政背景下黑龙江某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志向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叶 单凌寒 +4 位作者 吴群红 郝艳华 焦明丽 梁立波 宁宁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5期789-793,共5页
目的探索研究生科研志向的影响因素与培养科研志向的科研思政教育措施。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邀请黑龙江省某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学院学术型研究生填答问卷,运用统计描述与逻辑回归探索研究生科研志向的影响因素与评价导师相关培养行... 目的探索研究生科研志向的影响因素与培养科研志向的科研思政教育措施。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邀请黑龙江省某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学院学术型研究生填答问卷,运用统计描述与逻辑回归探索研究生科研志向的影响因素与评价导师相关培养行为。结果跨专业背景(OR=14.062)、科研价值认同感(OR=4.150)与科研兴趣(OR=3.766)是研究生科研志向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学生科研兴趣的培养(315分)、对学生科研想法的倾听(336分)与对学生科研价值认同的培养(337分)是得分较低的三项导师培养行为。结论应注重以实际应用价值为导向的研究生科研兴趣与价值认同培养,在各个科研实践环节中融入思政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志向 思政教育 卫生事业管理 研究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抱负与志向关系的初步探讨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差异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鑫强 杨洪卫 吴明霞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222-226,共5页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抱负和志向这对相互等同、存在普遍混用的概念分别加以重新界定与区分。分别用总体幸福感量表、抱负水平量表、志向水平量表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抱负水平的分布较为均衡,受人口学变量的影响比志向水平大;抱负和...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抱负和志向这对相互等同、存在普遍混用的概念分别加以重新界定与区分。分别用总体幸福感量表、抱负水平量表、志向水平量表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抱负水平的分布较为均衡,受人口学变量的影响比志向水平大;抱负和志向分别对幸福感中的情景性因子和持续性因子具有不同的影响偏向;两者的联合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点;抱负和志向两者的划分具有存在的合理性,符合抱负为近期期望和目标,志向为远期期望和目标,及两者在持久性、稳定性及社会价值判断上存在差异的理论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生 抱负 志向 幸福感 中国传统文化 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新闻志向的建构与坚守 被引量:6
15
作者 沈正赋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26,共5页
2016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坚持正确工作取向"的新要求。新闻志向是指新闻工作者把新闻工作当作事业和志向,并为之努力的一种新闻职业精神... 2016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坚持正确工作取向"的新要求。新闻志向是指新闻工作者把新闻工作当作事业和志向,并为之努力的一种新闻职业精神。在新媒体时代,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志向主要体现为:应当具有政治家办媒体的意识和品质;充分发挥媒体应有的社会功能,勇于开展舆论监督;激发担当精神,敢于肩负社会责任;善于设置议程,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树立职业自信,追求自我价值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工作者 新闻志向 职业 新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范大学生志向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邓红 王鑫强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4-6,共3页
目的:考察师范大学生志向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1)师范大学生志向水平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家庭来源、专业类型差异,存在显著的出生类别差异,独生子女的志向水平显著地高于非独生子女;(2)不同志向类型学生在总体幸福感及幸... 目的:考察师范大学生志向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1)师范大学生志向水平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家庭来源、专业类型差异,存在显著的出生类别差异,独生子女的志向水平显著地高于非独生子女;(2)不同志向类型学生在总体幸福感及幸福感的“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等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志向高远型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得分较为显著地高于志向一般型和志向低落型;(3)志向水平与总体幸福感及幸福感因子的“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师范大学生志向水平人口变量的差异总体不显著,不同志向类型师范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志向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向水平 主观幸福感 师范大学生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的大国志向与小国外交 被引量:4
17
作者 廉德瑰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0-26,共7页
日本的大国志向与位置意识有关,它植根于日本的战略文化,但受到小国心态和小国外交行为的制约。本文分析了日本大国志向的历史缘起和现实表现,解剖了日本与这种大国志向相矛盾的小国外交实践。文章认为,日本的小国外交主要表现为把某一... 日本的大国志向与位置意识有关,它植根于日本的战略文化,但受到小国心态和小国外交行为的制约。本文分析了日本大国志向的历史缘起和现实表现,解剖了日本与这种大国志向相矛盾的小国外交实践。文章认为,日本的小国外交主要表现为把某一大国"理想化"的小国心态和缺乏独立外交理念的小国外交实践,这种实践突出表现为对美外交的从属性和缺乏勇于负责的道义精神以及国际责任感。文章最后提出日本的大国志向与小国外交的矛盾,认为这种矛盾表面上看是因为日本过分依赖美国、受美国越顶外交的摆弄、特别是缺乏独立的外交理念,其深层原因在于日本战略文化中的"位置意识",由此引申出日本今后要想成为政治大国所面临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国志向 小国外交 阶梯思想 位置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志向教育为突破口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蓉 黄芳芳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50-52,共3页
本文从志向教育的含义及生涯规划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志向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感恩教育、发挥榜样激励作用、形成正确自我概念、打造核心竞争力、搭建体验教育平台等五项具体措施,从而最终实现全... 本文从志向教育的含义及生涯规划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志向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感恩教育、发挥榜样激励作用、形成正确自我概念、打造核心竞争力、搭建体验教育平台等五项具体措施,从而最终实现全人教育,达到个体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向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全人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感受与人格生成——舍勒人格伦理学中的“志向改变”问题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任之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24-31,共8页
在舍勒现象学的人格伦理学中,人格存在的本真样式在于"人格生成",人格生成首先意味着一种真正的"志向改变",它在根本上存在着一个"时机的要求"。舍勒意义上的"自身感受"恰恰构成了人格生成的... 在舍勒现象学的人格伦理学中,人格存在的本真样式在于"人格生成",人格生成首先意味着一种真正的"志向改变",它在根本上存在着一个"时机的要求"。舍勒意义上的"自身感受"恰恰构成了人格生成的一个时机。从现象学的本质结构来看,自身感受是一种人格(而非"自我")的精神感受或自身价值感受。舍勒将精神羞感、敬畏、懊悔、恭顺等等都归为这种人格的自身感受,并将之视为人格"自身神圣化"或真正的人格志向改变的技艺和时机、或者一种人格生成的"可能性"。因此,"自身感受"的现象学描述构成了舍勒人格伦理学的一个重要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感受 人格生成 志向改变 舍勒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