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响应面法优化忍冬桑黄总黄酮提取工艺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娟娟 孙波 +4 位作者 王卓仁 刘启燕 赵会长 周洪英 常菊花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180,共9页
为了提高忍冬桑黄总黄酮的提取率,以忍冬桑黄(Sanghuangporus lonicericola)子实体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其总黄酮,以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时间和超声温度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响应面试验对忍冬桑黄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 为了提高忍冬桑黄总黄酮的提取率,以忍冬桑黄(Sanghuangporus lonicericola)子实体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其总黄酮,以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时间和超声温度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响应面试验对忍冬桑黄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忍冬桑黄子实体总黄酮最优提取工艺:料液比1∶60、乙醇体积分数60%、超声时间60 min、超声温度76℃。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忍冬桑黄子实体总黄酮提取率为0.80%,与模型预测值0.83%接近,表明该提取条件合理可行,可以提高忍冬桑黄总黄酮提取率,利于忍冬桑黄产品精深加工及桑黄资源的综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忍冬桑黄 总黄酮 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 响应面试验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忍冬桑黄和蛹虫草共发酵联产真菌多糖初步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郭璐 王雅葳 +3 位作者 张少冰 刘帅 王晓玲 刘高强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65-976,共12页
忍冬桑黄和蛹虫草两种药用真菌均可产活性多糖,共发酵模式是产生新化合物或提高化合物含量或药效的潜在方式。本研究尝试用忍冬桑黄和蛹虫草共发酵联产真菌多糖,并对其共发酵所得的菌丝体多糖开展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当忍冬桑黄... 忍冬桑黄和蛹虫草两种药用真菌均可产活性多糖,共发酵模式是产生新化合物或提高化合物含量或药效的潜在方式。本研究尝试用忍冬桑黄和蛹虫草共发酵联产真菌多糖,并对其共发酵所得的菌丝体多糖开展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当忍冬桑黄和蛹虫草预先分别发酵3d和1d后再同时接种共发酵,两菌可以较好地进行共生长,菌体总量和总多糖得率显著高于两菌单独进行发酵时的相应量。进一步对适宜两菌共发酵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获得适宜两菌共发酵高产多糖的培养基组成为:可溶性淀粉30g/L、牛肉粉12g/L、磷酸氢二钾和硫酸镁各1.5g/L。共发酵菌丝体中多糖和黄酮含量均高于两菌单个菌体中的相应含量,但三萜含量和桑黄菌体中的三萜含量没有显著差异。抗氧化活性试验表明,共发酵菌体多糖、忍冬桑黄菌体多糖和蛹虫草菌体多糖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具有清除作用,其中共发酵菌体多糖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显著强于两菌单个菌体多糖的清除效果。本研究表明忍冬桑黄和蛹虫草共发酵联产真菌多糖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忍冬桑黄 蛹虫草 共发酵 多糖
原文传递
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忍冬桑黄菌丝体中黄酮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朱姝枚 郭璐 +2 位作者 张少冰 戴玉成 刘高强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9-244,共6页
桑黄是一种较为稀缺的食药用真菌,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桑黄的关键药效成分。忍冬桑黄的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较少,利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溶液提取忍冬桑黄菌丝体中总黄酮,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了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液料比、乙... 桑黄是一种较为稀缺的食药用真菌,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桑黄的关键药效成分。忍冬桑黄的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较少,利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溶液提取忍冬桑黄菌丝体中总黄酮,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了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液料比、乙醇浓度对黄酮提取得率的影响,并利用Box-Behnken组合设计和响应面优化获得了忍冬桑黄菌丝体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超声时间60 min、超声功率278 W、乙醇浓度92%、液料比49.5 mL/g。经验证,在该条件下,忍冬桑黄菌丝体总黄酮的提取得率为14.6 mg/g,是采用单纯乙醇提取法得率的3.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忍冬桑黄 黄酮 超声波提取 响应面法
原文传递
四种桑黄类真菌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娟娟 孙波 +3 位作者 王卓仁 刘启燕 赵会长 周洪英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09-1022,共14页
风味是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接纳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探究不同桑黄类真菌挥发性化合物的差异,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2株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3株瓦尼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1株忍冬桑黄Sanghuan... 风味是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接纳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探究不同桑黄类真菌挥发性化合物的差异,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2株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3株瓦尼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1株忍冬桑黄Sanghuangporus lonicericola和1株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s,ROAV)分析不同组分对整体风味的贡献。CAR/PDMS、DVB/CAR/PDMS两种萃取头从7个供试菌株中检测出6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相同成分有31种,表明使用多种类型萃取头能提高提取效果。整体而言,CAR/PDMS萃取头提取菌株SH77、SH86、SH91中挥发性成分效果更好,DVB/CAR/PDMS萃取头提取菌株SH48、SH89、SH92、SH93中的挥发性成分效果更好。各菌株主体挥发性成分有较大差异,同种菌株挥发性成分组成更相近,己醛是共有的主体挥发性成分。桑树桑黄SH89和SH93共有的主体挥发性成分(ROAV≥1)有萘、壬醛、己醛和2-十一酮,瓦尼桑黄SH48、SH91和SH92的主体挥发性成分是己醛,忍冬桑黄SH77的主体挥发性成分有壬醛、葵醛等。粗毛纤孔菌SH86的主体挥发性成分有庚醛、1-庚醇等。不同栽培时间SH91挥发性物质比较结果显示,50 d的SH91较为浓郁,100 d的最淡。本研究可为以后桑黄类真菌品种改良以及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桑黄 瓦尼桑黄 忍冬桑黄 粗毛纤孔菌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挥发性成分 相对气味活度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