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心脏瓣膜外科的基本技术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徐志云 金海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376-377,共2页
关键词 微创心脏瓣膜外科 手术径路 体外循环技术 胸腔镜 外科手术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瓣膜外科的现状与发展
2
作者 张宝仁 刘洋 《继续医学教育》 2006年第10期4-7,共4页
关键词 心脏瓣膜外科 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分离术 人工心肺机 心脏瓣膜 直视手术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瓣膜外科术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监测策略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彭晓鹏 周成斌 +1 位作者 黄劲松 吴敏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35期52-56,共5页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术后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指标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的监测策略,为瓣膜外科术后患者寻求合适的随访监测手段。方法 选择2019年1~3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成人二区接受心脏瓣膜外科手术并需要口服华法林抗...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术后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指标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的监测策略,为瓣膜外科术后患者寻求合适的随访监测手段。方法 选择2019年1~3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成人二区接受心脏瓣膜外科手术并需要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107例。同一患者根据抗凝监测手段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即抽取枸橼酸钠静脉抗凝血送至医院检验科,应用法国思塔高公司生产STAGO-E监测仪器得出PT-INR结果;实验组即取两滴指尖末梢全血,应用深圳qLabsPT-INR(Q1/Q3型号)凝血检测仪得出PT-INR结果。对两组抗凝监测结果 PT-INR进行相关性、偏差分析及探讨两种监测手段的优劣性。结果 两种凝血监测仪之间显示了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均>0.9,其结果偏差较小,且符合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窗范围内INR为1.5~2.5,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便携式深圳qLabs凝血检测仪,因操作方便、得出结果快捷及经济效应明显等优点,容易被接受。结论 便携式深圳qLabs凝血检测仪对比医院大型仪器相关性良好,尤其适合应用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要求治疗窗内的患者,为瓣膜术后患者抗凝随访寻求可行性新型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监测 凝血分析仪 随访管理模式 心脏瓣膜外科术后 自我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瓣膜外科术后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随访模式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彭晓鹏 袁昊尧 +3 位作者 刘文高 陈启明 曹卫东 黄劲松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218-224,共7页
目的 探讨qLabs凝血检测仪联合远程抗凝管理平台在瓣膜外科术后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随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分析其可行性,为瓣膜外科手术后患者抗凝治疗随访管理寻求新模式。方法 选取东莞市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心... 目的 探讨qLabs凝血检测仪联合远程抗凝管理平台在瓣膜外科术后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随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分析其可行性,为瓣膜外科手术后患者抗凝治疗随访管理寻求新模式。方法 选取东莞市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后口服华法林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抽签法)将200例经治瓣膜外科手术后患者随访方式分成两组:qLabs凝血检测仪联合远程抗凝管理平台为新模式随访管理模式组(A组)和传统门诊随访管理模式组(B组),每组均100例。比较分析A、B两组口服华法林抗凝血治疗随访患者术后1、3、6个月及1年等时间点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达标率情况及华法林相关出血、血栓形成及栓塞、机械瓣膜功能障碍、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总体随访率A组为100%,B组为90%;A组并发症发生为2例,约2%;B组并发症发生为6例,约6.6%;A组总体随访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INR治疗窗达标率在1及3个月时间点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6个月及1年时间点INR治疗窗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死亡患者,B组病死率为2.2%;A组与B组患者出血(1%vs. 4.4%,P<0.05)、血栓(1%vs. 2.2%,P<0.05)、瓣膜功能障碍(1%vs. 2.2%,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脑出血患者均发生在术后早期1个月内:A组1例患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出现脑出血,INR值为2.2,属于抗凝强度适当,就诊及时成功获救;B组患者脑出血4例、消化道出血2例,INR值均高于5.8,均属于抗凝强度严重偏高,最终2例患者因大面积脑出血无法救治死亡。其中A组患者出现血栓及卡瓣为同一患者发生在术后11个月,合并心房颤动;其INR值为1.8,属于抗凝强度略偏低,监测频率为2周监测一次,急诊手术成功救治。B组2例患者(均伴有血栓及卡瓣),发生在手术后9个月,合并心房颤动;其INR值均低于1.35,属于抗凝强度严重偏低,监测频率为1个月监测一次,均急诊手术成功获救。结论 qLabs凝血检测仪联合远程抗凝管理平台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随诊率及INR治疗窗达标率,降低抗凝过度致脑出血风险及病死率,避免因抗凝强度不足出现血栓及卡瓣的风险;这种随访管理的应用效果明显,可作为一种新型抗凝随访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外科术后 远程抗凝管理平台 凝血分析仪 抗凝强度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心脏瓣膜外科的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17
5
作者 肖明第 程云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2期99-100,共2页
关键词 微创心脏瓣膜外科 SURGERY 微创心脏外科 心脏瓣膜手术 手术创伤 住院时间 医疗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瓣膜外科技术发展的思考——来自中国人群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胡盛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87-690,共4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心脏瓣膜外科手术总量呈上升趋势。由于技术与材料的发展,心脏瓣膜外科新技术层出不穷。本文从不同瓣膜手术方面解析了我国心脏瓣膜外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新技术对传统瓣膜外科手术的影响。并就当前形势,对我国...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心脏瓣膜外科手术总量呈上升趋势。由于技术与材料的发展,心脏瓣膜外科新技术层出不穷。本文从不同瓣膜手术方面解析了我国心脏瓣膜外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新技术对传统瓣膜外科手术的影响。并就当前形势,对我国心脏瓣膜外科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方面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外科 新技术 人才培养 学科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外科技术在心脏瓣膜外科应用的现状 被引量:3
7
作者 方海宁 《右江医学》 2006年第5期555-557,共3页
关键词 心脏瓣膜外科 微创外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瓣膜外科及微创心脏外科高级研讨会
8
作者 诸学时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5年第8期582-582,共1页
关键词 心脏瓣膜外科 微创心脏外科 高级研讨会 不停跳冠脉搭桥术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六届全国心脏瓣膜外科学术会议”纪要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宝仁 邢建洲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3-195,共3页
关键词 心脏瓣膜外科 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分离术 心脏瓣膜 主动脉瓣狭窄 人工心肺机 瓣膜置换术 20世纪 升主动脉 直视手术
原文传递
心脏瓣膜外科的流体力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10
作者 石应康 郭应强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3-75,共3页
关键词 心动周期 心脏瓣膜外科 心脏大血管 时相 血流 研究进展 改变 位点 大小 切应力
原文传递
我国心脏瓣膜外科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宝仁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1-242,共2页
关键词 心脏瓣膜外科 中国 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分离术 心脏瓣膜
原文传递
第十三届全国心脏外科专题(心脏瓣膜外科)研讨会纪要
12
作者 张宝仁 徐志云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7-308,共2页
关键词 第十三届全国心脏外科专题(心脏瓣膜外科)研讨会 会议纪要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儿童
原文传递
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外科治疗 被引量:9
13
作者 邹小明 刘鑫 +1 位作者 李梅 王武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691-1692,共2页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围术期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7例。结果65例治愈出院,平均EF值(53.6±10.4)%。死亡12例(死亡率15.6%),...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围术期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7例。结果65例治愈出院,平均EF值(53.6±10.4)%。死亡12例(死亡率15.6%),早期死亡原因7例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为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7例术后失访。58例术后随访6个月~5年,其中术后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4例(24%),恢复至Ⅱ级35例(60.3%),恢复至Ⅲ级9例(15.5%),随访病例中无死亡病历。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注重围术期综合治疗,改善心、肺、肝、肾等各脏器功能是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 心力衰竭/外科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瓣膜疾病外科治疗119例临床分析
14
作者 龚南平 方功德 +3 位作者 柳阳春 胡建明 徐全 涂寒剑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1999年第S1期103-105,共3页
目的 :总结分析 119例心脏瓣膜疾病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风湿性瓣膜病 10 6例 (包括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 7例 ;生物瓣置换术后瓣膜毁损 1例 ) ,先天性瓣膜畸形 5例 ;瓣膜退行性病变 4例 ;感染性心内膜炎 1例 ;先心病合并瓣膜病变 2... 目的 :总结分析 119例心脏瓣膜疾病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风湿性瓣膜病 10 6例 (包括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 7例 ;生物瓣置换术后瓣膜毁损 1例 ) ,先天性瓣膜畸形 5例 ;瓣膜退行性病变 4例 ;感染性心内膜炎 1例 ;先心病合并瓣膜病变 2例 ;外伤性瓣膜损伤 1例。共行二尖瓣成形术 3例 ;二尖瓣置换术 79例 ;主动脉瓣成形术 2例 ;主动脉瓣置换术 11例 ;二尖瓣 +主动脉瓣置换术 2 4例。同期附加手术包括三尖瓣成形术、心内畸形矫治术、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术、左房血栓清除术、左房折叠术、主动脉根部替换术 ( Bentall氏术 )等。结果 :本组手术死亡 12例 ,死亡率为10 .1% ,近 3年死亡率为 3.3%。其他病例均获得心功能明显改善 ,肺淤血减轻、心脏缩小、症状减轻或明显改善 ,肺淤血减轻、心脏缩小、症状减轻或明显改善。结论 :改善术前心功能、掌握手术指征 ,冷稀释 4∶ 1氧合血灌注保护心肌 ,提高外科技术操作水平 ,术后综合处理减少并发症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瓣膜病变外科治疗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瑞玲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79-80,共2页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变外科治疗的术后护理措施。方法对22例行该手术的患者术后加强心血管功能和呼吸功能,血管活性药物和术后华法令抗凝药物的使用以及机械通气的护理。结果本组除1例术后早期发生低心排出率综合征外,余21例痊愈出院,无...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变外科治疗的术后护理措施。方法对22例行该手术的患者术后加强心血管功能和呼吸功能,血管活性药物和术后华法令抗凝药物的使用以及机械通气的护理。结果本组除1例术后早期发生低心排出率综合征外,余21例痊愈出院,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心脏瓣膜病变外科治疗后全面细致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是使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病变/治疗 手术后护理 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瓣膜替换术围术期康复治疗与护理
16
作者 郑晓红 王恩玉 +1 位作者 丁霞云 王冰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00年第5期442-443,共2页
关键词 心脏瓣膜外科 围手术期 护理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微创心脏外科的应用现状
17
作者 王春生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03年第5期230-231,共2页
关键词 老年人 微创心脏外科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脏瓣膜外科 闭式体外循环手术 机器人辅助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瓣膜置换术89例治疗体会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以尧 刘学刚 +4 位作者 唐震 史向前 王祖义 李小军 周晓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413-415,共3页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89例的疗效,探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在提高手术疗效中的重要性。方法:为89例心脏瓣膜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双瓣置换术25例,二尖瓣置换术6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同时行三尖瓣Devega成形术6...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89例的疗效,探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在提高手术疗效中的重要性。方法:为89例心脏瓣膜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双瓣置换术25例,二尖瓣置换术6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同时行三尖瓣Devega成形术6例,均选用机械瓣。结果:术后早期病死8例,其中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肾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5例,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死3例,病死率为9.0%,生存81例,术后6个月时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外科手术 心脏瓣膜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芬太尼预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诱导心肌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韦鹏 顾尔伟 +2 位作者 梁启胜 陈建文 张凡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564-567,共4页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预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CPB)诱导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择期45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其中对照组(A组)于主动脉阻断前以1 ml/min静脉输注生理盐水隔5 min,重复3次;低剂...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预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CPB)诱导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择期45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其中对照组(A组)于主动脉阻断前以1 ml/min静脉输注生理盐水隔5 min,重复3次;低剂量舒芬太尼预处理组(B组)和高剂量舒芬太尼预处理组(C组)分别在主动脉阻断前以0.2、0.4μg.kg-1.min-1静脉输注舒芬太尼5 min,间隔5 min后重复输注舒芬太尼,重复3次。于麻醉诱导前(T1)及主动脉开放后4 h(T2)、8 h(T3)、24 h(T4)、48 h(T5)采静脉血,测定血浆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记录血流动力学和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24 h收缩力评分、术后24 h引流量、重症监护病房(ICU)驻留时间等指标。结果:A组血浆cTnI水平T2时点开始升高,T3时点达到峰值,以后开始回降,至T5降至接近正常,但仍高于T1时点值(P<0.01)。B组和C组cTnI水平于T2时点显著升高达到峰值,T3时点开始回降,T4时点已回降至接近正常水平,T5时基本正常。与A组比较,B组和C组T2~T5时血浆cTnI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B组和C组T4和T5时血浆CK-MB活性明显降低(P<0.05~P<0.01)。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24 h收缩力评分、术后24 h引流量、ICU留驻时间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舒芬太尼预处理可减轻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CPB诱导的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外科手术 心脏瓣膜置换术 心肌保护 舒芬太尼 心肌肌钙蛋白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凡 刘玉侠 +4 位作者 陈建文 程佩萍 杨萍 张伦军 邓蓉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8期729-731,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分别检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前、体外循环结束即刻(ST)及结束后6、24、48、72 h和术后6天肌酸激酶(CK)、肌酸激...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分别检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前、体外循环结束即刻(ST)及结束后6、24、48、72 h和术后6天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和β-羟丁酸脱氢酶(HBDH)水平,分析其变化。结果:术前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中除CRP外均在正常范围内,cTnI和CK-MB在术后6 h增高(P<0.0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LDH、HBDH于术后24 h增高显著(P<0.01),CRP则于术后48 h达到峰值。血清cTnI与CK-MB两变量间在TST^T6d为正的直线相关关系,和其他标志物比较,相关程度较高。结论: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先后都有异常的变化,监测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有益于观察病情,减少猝死和其他心脏事件的发生,降低治疗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外科手术 心脏瓣膜置换术 心肌损伤 血液化学分析 生化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