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脉冲式心电门控与Force CT 70 kV前瞻性大螺距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1
作者 王云玲 罗琳 +2 位作者 穆紫薇 罗成茂 原小军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9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脉冲式心电门控与Force CT 70 kV前瞻性大螺距冠状动脉成像对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搜集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49例行256层iCT 100 kV脉冲式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目的:探讨脉冲式心电门控与Force CT 70 kV前瞻性大螺距冠状动脉成像对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搜集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49例行256层iCT 100 kV脉冲式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患者和37例行Force CT 70 kV前瞻性大螺距CCTA的患者资料,分别记为A组和B组,共8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各段冠状动脉CT值、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患者的心率、各段冠状动脉CT值、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及辐射剂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orce CT 70 kV前瞻性大螺距冠状动脉成像比脉冲式心电门控100 kV管电压下冠脉成像对心率的要求减低,70 kV管电压条件下可以降低辐射剂量,而图像质量仍可满足诊断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冠状血管造影术 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前置与后置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比较 被引量:12
2
作者 姚金龙 姚慧 +3 位作者 刘斌 邹国林 包义红 周长青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5期417-420,共4页
目的比较前置心电门控(前门控)与后置心电门控(后门控)64排螺旋CT(64 MD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探讨前门控对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平均心率分别为(61.67±7.29)次/分和(65.83... 目的比较前置心电门控(前门控)与后置心电门控(后门控)64排螺旋CT(64 MD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探讨前门控对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平均心率分别为(61.67±7.29)次/分和(65.83±8.44)次/分,分别进行64 MDCT前、后门控冠状动脉扫描;采用t检验对两种扫描方式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有效放射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门控与后门控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均值分别为(3.54±0.66)分和(3.58±0.7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门控与后门控两组有效放射剂量均值分别为(2.40±0.12)mSv和(9.97±1.0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门控低于后门控76.00%。结论心率在一定范围内时(<70次/分),64 MD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诊断质量与后门控具有一致性,且前门控可明显降低放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前置心电门控 后置心电门控 有效放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瞻性心电门控多期相重建在儿童冠状动脉CT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唐世龙 程卓 +4 位作者 何玲 范晓 朱昆 刘先凡 张官平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9-534,共6页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多期相重建技术在儿童冠状动脉CT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且心率为100~120次/分的6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多相位扫描技术,重建40%、45%、50%、...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多期相重建技术在儿童冠状动脉CT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且心率为100~120次/分的6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多相位扫描技术,重建40%、45%、50%、70%、75%和80%R-R间期的6组图像,选取其中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主观评分最高的期相。前瞻性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且心率为100~120次/分的60例2~4岁患儿作为实验组,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多期相重建技术,重建40%、45%和50%R-R间期的三组图像,选取其中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主观评分最高的期相。两组患儿采用相同的扫描参数、对比剂用量和注射方式。对比两组中CT扫描的辐射剂量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质量。结果:实验组中冠状动脉40%、45%和50%R-R间期重建图像的主观评分分别为4.02±0.70、4.88±0.33和4.07±0.73,对照组中冠状动脉40%~80%R-R间期重建图像的主观评分依次为2.33±1.50、4.90±0.52、2.30±1.38、2.30±1.38、1.30±0.62和1.18±0.47;两组中最佳期相均为45%R-R间期,这2个期相的冠状动脉重建图像的主观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扫描的有效辐射剂量,实验组为(0.42±0.07)mGy,对照组为(2.87±0.48)mGy,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对比剂用量,实验组为(19.24±5.12)mL,对照组为(18.75±4.26)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多期相重建技术可应用于儿童冠状动脉CT成像,在不影响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条件下,可显著降低患儿接受的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前瞻性心电门控 回顾性心电门控 冠状动脉 血管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前置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临床应用初探 被引量:5
4
作者 姚金龙 邹国林 +2 位作者 刘斌 包义红 周长青 《安徽医学》 2009年第5期512-514,F0002,共4页
目的比较前置心电门控(前门控)与后置心电门控(后门控)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冠脉)成像(64 MSCTCA)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探讨前门控对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随即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平均心率一组为(63.75±10.58)次/分、... 目的比较前置心电门控(前门控)与后置心电门控(后门控)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冠脉)成像(64 MSCTCA)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探讨前门控对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随即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平均心率一组为(63.75±10.58)次/分、一组为(66±9.4)次/分,分别进行64 MSCTCA前、后门控两组技术扫描;采用t检验方法对两种扫描方式的冠脉图像质量及有效放射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与后门控两组冠脉图像质量评分均值分别为(3.50±0.69)分和(3.35±0.75)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与后门控两组有效放射剂量均值分别为(2.40±0.02)mSv和(9.97±1.15)mSv,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门控低于后门控76.0%。结论在一定的心率(<70次/分)范围内,64层螺旋CT前门控冠脉成像的图像诊断质量与后门控具有一致性,且前门控明显降低了放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前置心电门控 后置心电门控 有效放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心电门控技术在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中应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董丽伟 李建军 +3 位作者 袁利 赵应满 余宁 俞安伦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100-103,共4页
目的比较前瞻性门控和回顾性门控两种心电门控技术对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3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256层CT冠脉成像的情况。105例使用前瞻性门控扫描。125例使用回顾性门控扫描,其中58例心率控制不佳... 目的比较前瞻性门控和回顾性门控两种心电门控技术对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3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256层CT冠脉成像的情况。105例使用前瞻性门控扫描。125例使用回顾性门控扫描,其中58例心率控制不佳的患者同时使用两种门控扫描。统计患者的扫描时间和辐射剂量,按CT质量标准统计图像质量评分。结果①前瞻性门控扫描时扫描时间及辐射剂量均明显低于回顾性门控组([3.43±0.19)s vs(5.23±0.37)s,P<0.01;(7.20±0.75)mGy/s v(s10.29±1.31)mGy/s,P<0.01];②同一患者使用两种不同门控扫描时,前瞻性门控的扫描时间及辐射剂量均明显低于回顾性门控组([3.13±0.19)s vs(5.21±0.36)s,P<0.01;(7.19±0.80)mGy/s v(s9.95±2.51)mGy/s,P<0.01];③前门控组冠脉图像的运动伪影及图像质地得分优于后门控([0.91±0.29)vs(0.38±0.49),P<0.01;(1.80±0.40)vs(1.59±0.49),P<0.05],冠脉图像质量总分亦优于回顾性门控组([8.36±0.68)v(s7.27±0.84),P<0.01];④当心率>75次时,同一患者前门控扫描图像的运动伪影得分明显低于后门控扫描,但图像质量总分无明显差别([0.21±0.24)vs(0.48±0.29),P<0.01;(6.41±0.65)v(s6.67±0.82),P>0.05)]。结论相对于回顾性门控,前瞻性门控辐射剂量小,图像质量好,可更多地应用于冠脉成像。但即使使用256层CT,前瞻性门控的冠脉成像质量仍然受到心率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6层螺旋CT 冠脉成像 心电门控 心电门控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探讨
6
作者 任明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121-0124,共4页
探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60例冠心病患者,均行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平均心率>80次/min为A组,≤75次/min为B组,评估两组影像。结果 共163支冠状动脉符合... 探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60例冠心病患者,均行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平均心率>80次/min为A组,≤75次/min为B组,评估两组影像。结果 共163支冠状动脉符合影像诊断标准,两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采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具有很高可行性,根据不同心率选择相应标准,保证临床诊断要求的同时,还提高了图像质量与准确性,一定程度上还减轻了辐射对患者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冠状动脉成像 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评价法对256层CT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梁永刚 付丽媛 陈自谦 《东南国防医药》 2015年第6期563-567,597,共6页
目的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对256层螺旋极速CT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图像质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按拟定的排除标准共120例患者纳入研究,分为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和前瞻性心电门控轴扫描... 目的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对256层螺旋极速CT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图像质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按拟定的排除标准共120例患者纳入研究,分为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和前瞻性心电门控轴扫描组,每组6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组。记录每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体质量指数、平均心率及扫描长度,计算出有效辐射剂量,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同时测量并计算出原始轴位冠状动脉增强图像的客观评价指标:图像噪声、信号噪声比和对比噪声比,对有效辐射剂量、主观与客观图像质量评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两组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14.34±0.92)m Sv、(3.56±0.36)m Sv,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别为(3.63±0.41)分、(3.62±0.45)分。两组患者的图像噪声分别为(30.48±5.60)、(30.95±4.57)。两组患者的图像信噪比分别为(15.42±3.73)、(15.09±3.08)。两组患者的图像对比噪声比分别为(13.29±3.52)、(13.05±2.95)。除有效辐射剂量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图象质量指标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评价法对256层螺旋极速CT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降低患者受检剂量的同时,可以得到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相当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评价法 256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 前瞻性心电门控轴扫技术 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技术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A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技术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荆梅 卞跃芬 《内蒙古中医药》 2012年第24期79-79,共1页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前瞻性心电门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各自在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24例患者分两组,A组12例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B组12例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比较两组的心率、体重指数、图...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前瞻性心电门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各自在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24例患者分两组,A组12例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B组12例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比较两组的心率、体重指数、图像质量、冠状动脉评分及辐射剂量。结果:A组患者所受辐射剂量为(3.3±0.51)mSv,较B组辐射剂量(11.7±1.13)mSv降低了70%左右;A组图像质量达2分及2分以上者46段,B组图像质量达2分及2分以上者45段,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率≤65次/分且节律规则的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CTA检查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减少辐射剂量,相比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辐射剂量降低约70%,但是回顾性心电门控的心率要求相对宽松,图像易于重建,检查成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瞻性心电门控 回顾性心电门控 有效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CT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放射剂量、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的对照观察 被引量:35
9
作者 覃杰 刘凌云 +5 位作者 董云旭 朱康顺 郭宁 钱孝贤 吴震 单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51-954,共4页
目的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及回顾性心电门控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放射剂量、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方法对临床拟诊冠心病、心率<65次/分的500例患者依次分别采用前瞻性及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方案,分为P组(前瞻组)和R组(回顾... 目的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及回顾性心电门控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放射剂量、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方法对临床拟诊冠心病、心率<65次/分的500例患者依次分别采用前瞻性及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方案,分为P组(前瞻组)和R组(回顾组),评价两组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结果P组和R组各有3750(15×250)个冠状动脉节段,P组和R组冠状动脉节段管径太小(<1.5mm)难于评估分别占3.49%(131/3750)、3.78%(142/3750),可评估节段占96.51%(3619/3750)、96.12%(3608/3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R组的图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R组平均辐射剂量为(3.36±1.00)mSv、(13.46±2.30)mSv,P组平均射线剂量较R组降低7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93.22%、99.21%、91.64%、99.05%,R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94.55%、98.80%、95.86%、98.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方案较回顾性辐射剂量明显降低,但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前瞻性心电门控 放射剂量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64排螺旋CT成像中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比较 被引量:23
10
作者 郭小超 刘建新 +3 位作者 邱建星 王继琛 孙晓伟 蒋学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004-2008,共5页
目的比较64排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prospective ECG-gating)技术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ECG-gating)技术进行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的扫描时间、血管可评估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133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为两组... 目的比较64排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prospective ECG-gating)技术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ECG-gating)技术进行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的扫描时间、血管可评估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133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68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成像;②对照组65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成像。计算扫描时间、各段冠状动脉可评估率,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记录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扫描时间实验组为7.12s,对照组为9.43s;血管可评估率实验组为94.93%,对照组为94.46%;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实验组(3.69mSv)比对照组(15.86mSv)降低77%;两组各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相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保证血管可评估率及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降低77%的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心电门控 冠状血管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1
11
作者 马延贺 于铁链 +1 位作者 李东 李锋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92-495,共4页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连续选取6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平均体重指数(25.30±3.15)kg/m2,心率≤65次/分]行前瞻性心电...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连续选取6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平均体重指数(25.30±3.15)kg/m2,心率≤65次/分]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根据患者体重选择管电流(400 mA/500 mA);对照组30例[平均体重指数(25.40±3.00)kg/m2,心率≤65次/分]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管电流650 mA。分别计算两组的平均有效剂量(ED),以12 cm作为标准扫描长度计算标准化辐射剂量(ED标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段的显示质量进行评估。结果两组平均ED分别为(5.97±1.04)mSv和(26.25±2.36)mSv,经标准化后,ED标准分别为(5.49±0.45)mSv和(23.77±1.64)mSv。两组平均ED及ED标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研究组ED标准较对照组减少76.62%。两组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6,P=0.23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减少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辐射剂量 心电门控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中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的比较 被引量:19
12
作者 汪波 常时新 +4 位作者 郝楠馨 刘玮 潘海虹 王轶彬 许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77-1879,共3页
目的评价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选择心率≤65次/分,节律规则的冠状动脉受检者6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分别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进行CT冠状动脉检查。记录两... 目的评价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选择心率≤65次/分,节律规则的冠状动脉受检者6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分别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进行CT冠状动脉检查。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2.00±0.23)mSv、(10.20±0.96)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各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的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大幅降低冠状动脉成像时的辐射剂量,对于心率较低的受检者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电门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月芹 孙占国 +7 位作者 王林省 史志涛 贾存玮 张谷青 张新东 王彦辉 李慧 王玉红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比较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以相同纳入标准,选取50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前瞻门控组,另选取50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患者作为回顾门控组。由两名CT医... 目的:比较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以相同纳入标准,选取50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前瞻门控组,另选取50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患者作为回顾门控组。由两名CT医师分别对两组CTCA图像进行评估。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平均心率、心率波动、扫描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3.80±0.46)mSv,回顾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20.64±3.14)mSv,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166,P=0.761)。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门控 冠状动脉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率对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晓东 唐秉航 +7 位作者 李芳云 李良才 黄晖 何亚奇 吴任国 黄德成 梁建雄 赖紫霞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21-725,共5页
目的:探讨心率对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并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进行对照分析。方法:156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73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所有病例按心率分为<60次/分,60~69次/分,70... 目的:探讨心率对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并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进行对照分析。方法:156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73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所有病例按心率分为<60次/分,60~69次/分,70~79次/分,80~89次/分,90~99次/分及≥100次/分共6组。对所有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进行评分(4分法)。比较不同心率组间的图像质量;比较各心率组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图像质量。记录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每例图像是否出现运动伪影,并对平均心率与运动伪影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冠状动脉节段评分优良(1~2分)者在各心率组分别达96%、93%、80%、62%、45%和54%,不同心率组冠状动脉分段评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回顾性心电门控检查,各心率组评分为优良者分别达100%、95%、90%、88%、92%和49%,不同心率组冠状动脉分段评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的,在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时分别为100%、99%、98%、98%、98%和100%;回顾性心电门控检查时分别为100%、100%、99%、100%、100%和96%;除心率80~89次/分之外,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检查能满足诊断图像质量者在各心率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ROC分析表明平均心率与运动伪影密切相关(AUC=0.783;95%CI:0.709~0.856;P<0.01)。结论: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时心率对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无明显影响;前瞻性心电门控能获得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检查相似的能满足诊断需要的图像质量。平均心率影响冠状动脉运动伪影的出现,心率65.5次/分可作为冠状动脉出现运动伪影的临界点。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 图像质量 前瞻性心电门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门控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15
作者 崔立明 韩萍 +1 位作者 梁波 冯敢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29-532,共4页
目的对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ECG-MSCTPA)与传统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MSCTPA)进行对比研究,探讨ECG-MSCTPA在肺栓塞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18例临床怀疑肺栓塞患者分别行MSCTPA和ECG-MSCTPA检查,2名放射科医师对图... 目的对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ECG-MSCTPA)与传统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MSCTPA)进行对比研究,探讨ECG-MSCTPA在肺栓塞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18例临床怀疑肺栓塞患者分别行MSCTPA和ECG-MSCTPA检查,2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进行评估,包括肺栓塞的部位及心脏搏动伪影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例诊断有肺栓塞。ECG-MSCTPA可以显著消除心脏运动伪影(MSCTPA组42%,ECG-MSCTPA组15%,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肺栓塞的总体诊断效果经Kappa检验存在高度一致性(Kappa值=0.92,P<0.05)。在对心缘旁肺动脉内栓子的诊断经χ2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43.75,P<0.05)。结论ECG-MSCTA可显著消除心脏搏动伪影,对肺栓塞的总体诊断效果与传统的MSCTPA效果相当,但对发生在心缘旁肺动脉内的肺栓塞的诊断明显优于传统的MSCT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心电门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应用高心率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宋芸 常万松 +1 位作者 范建锋 张少泽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4期516-518,522,共4页
目的:探讨心率<100bpm稳定窦性心率患者256层螺旋CT于收缩末期(40%~50%位相)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71例患者256层螺旋C 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收缩末期(40%~50%位相)图像,所有病例... 目的:探讨心率<100bpm稳定窦性心率患者256层螺旋CT于收缩末期(40%~50%位相)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71例患者256层螺旋C 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收缩末期(40%~50%位相)图像,所有病例按70bpm≤心率<80bpm ,80bpm≤心率<90bpm ,90bpm≤心率<100bpm分成3组,对所有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进行评分(4分法),比较不同心率组间的图像质量。结果271例患者共重建3780个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估者3708个节段,三组冠状动脉可评价率分别为98.59%、97.79%、97.9%,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率<100bpm稳定窦性心率患者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于收缩末期(40%~50%位相)可获得稳定的满足诊断的图像,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成功把握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造影术 前瞻性心电门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用于冠状动脉、肺动脉、胸腹主动脉“一站式成像”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姜相森 韩武师 +1 位作者 李小宝 阴祖栋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47期74-76,共3页
目的观察256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用于冠状动脉、肺动脉、胸腹主动脉"一站式成像"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8例临床疑有急性冠状动脉事件、肺动脉栓塞、主动脉病变患者(观察组)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肺动脉、胸腹... 目的观察256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用于冠状动脉、肺动脉、胸腹主动脉"一站式成像"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8例临床疑有急性冠状动脉事件、肺动脉栓塞、主动脉病变患者(观察组)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肺动脉、胸腹主动脉一站式成像检查,并以28例既往或同期单独进行传统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达诊断要求比例及肺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CT值。结果观察组所有肺动脉、胸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均显示清晰,28例均明确诊断;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达到诊断要求的比例及肺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CT值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用于冠状动脉、肺动脉、胸腹主动脉一站式成像是可行的,其可在评价冠状动脉、肺动脉病变同时,使全程主动脉得到良好强化,并明显提高主动脉根部图像质量、减少检查次数和费用,有利于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完整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门控计术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心电门控HASTE和呼吸门控TSE的肺部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侯仲军 张鑫 +2 位作者 于晓君 陈耀棠 欧阳小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3-416,共4页
目的评价磁共振心电门控HASTE和呼吸门控TSE在肺部的应用。方法经CT检查的正常志愿者组10例,病变组47例,分别行磁共振屏气心电门控HASTE和呼吸门控TSE扫描,分析其图像的特征、质量。正常组计算正常肺实质的信噪比,病变组计算病变的信噪... 目的评价磁共振心电门控HASTE和呼吸门控TSE在肺部的应用。方法经CT检查的正常志愿者组10例,病变组47例,分别行磁共振屏气心电门控HASTE和呼吸门控TSE扫描,分析其图像的特征、质量。正常组计算正常肺实质的信噪比,病变组计算病变的信噪比,正常肺实质与病变的对比度。结果心电门控HASTE肺实质信号较均匀,无心脏和大血管搏动伪影;呼吸门控TSE肺纹理丰富、清晰。正常肺实质的信噪比分别为4.41±0.82;2.43±0.40(t=12.17,P<0.01)。病变的信噪比分别为:6.58±3.31,4.51±1.86(t=0.05,P<0.01)。病变与正常肺的对比度分别为0.81±0.06;0.86±0.05(t=4.79,P<0.01)。CT和磁共振检查共发现病变91个,最小病变为3mm×3mm×4mm。其敏感性分别为:CT93%,心电门控HASTE99%,呼吸门控TSE91%。结论对于5mm以下的肺结节的检出,磁共振心电门控HASTE存在较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心电门控HASTE 呼吸门T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对隐匿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谷青 王玉红 陈月芹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8期1286-1289,共4页
目的探讨新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MSCTA)对隐匿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无明显症状的冠心病患者行MSCTA检查后,其中32例于两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其表现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CAG结果进行对... 目的探讨新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MSCTA)对隐匿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无明显症状的冠心病患者行MSCTA检查后,其中32例于两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其表现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CAG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MSCTA与CAG有较好的一致性,MSCTA对隐匿性冠心病诊断准确率与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其准确率为93. 1%,敏感性为91. 8%,特异性为93. 9%,阳性预测值为90. 3%,阴性预测值为94. 9%。结论新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可为隐匿性冠心病的早发现和早治疗提供一种无创性、快速便捷的影像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前瞻性心电门控 隐匿性冠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顾性电影法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与常规HRCT肺部扫描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潘自来 张欢 +4 位作者 宋琦 凌华威 张绍斌 吴振芳 陈克敏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66-669,共4页
目的 评价回顾性电影法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ECG-MSCT)肺部扫描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0年7月~2001年6月间行肺部CT检查者50例,男36例,女14例。其中最高心率为88次/min,最低心率为58次/min,平均72.8±12次/min。采用GE Light Sp... 目的 评价回顾性电影法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ECG-MSCT)肺部扫描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0年7月~2001年6月间行肺部CT检查者50例,男36例,女14例。其中最高心率为88次/min,最低心率为58次/min,平均72.8±12次/min。采用GE Light Speed多层螺旋CT机和SUN图像工作站完成所有病例的检查。首先行常规HRCT扫描,随后只对需要作对比的层面进行同部位ECG-MSCT扫描,并以产生搏动性伪影最明显处的肺实质图像为主要观察对象。将心电门控扫描图像转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由3位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盲法阅片作同层面图像质量比较。对所有图像质量采用评分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通过同层ECG-MSCT图像和常规HRCT图像伪影评分的比较,发现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心脏搏动双重伪影出现率有明显减少(P<0.05);双轨征出现率也显著减少(P<0.05);星状伪影消除率为60%,较常规HRCT有明显改善(P<0.01)。采用ECG-MSCT和常规HRCT扫描,对消除呼吸运动伪影方面,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CG-MSCT扫描方法简便易行,可明显消除心脏搏动伪影、双轨征及常见的星状伪影,从而提高了图像的诊断质量,减少由于伪影而造成的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扫描 电影法心电门控 多层螺旋CT HR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