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1
1
作者 黄林锋 温文川 +1 位作者 王玫 林广玲 《河北医学》 CAS 2005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目的:探讨肺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方法:本组病例总共136例,全部于入院后48h内通过24h心电监护或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时地发现心律失常类型并加以分析。结果:本组肺心病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率达67.64%(92例),其心律... 目的:探讨肺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方法:本组病例总共136例,全部于入院后48h内通过24h心电监护或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时地发现心律失常类型并加以分析。结果:本组肺心病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率达67.64%(92例),其心律失常类型以房性心律失常最多,占42.08%,其次为窦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源室早、房室传导阻滞、房扑等也常出现。心律失常的出现及严重程度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性明显,如心衰程度、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等密切相关。结论:肺心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且与肺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心律失常治疗应通过积极的病因及合并症治疗,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是最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心病 心律失常 心电图描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测心电监护仪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应用及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金敬顺 王凤梅 陈淑芹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0年第6期72-73,共2页
目的:应用遥测心电监护仪观察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方法:460例肺心病患者全部于入院后进行连续24h遥测心电监护检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类型并加以分析。结果:全部患者中发现心律失常者432例,达93.9%。心律失常类型以房... 目的:应用遥测心电监护仪观察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方法:460例肺心病患者全部于入院后进行连续24h遥测心电监护检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类型并加以分析。结果:全部患者中发现心律失常者432例,达93.9%。心律失常类型以房性心律失常最多,其次为窦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源室早、房室传导阻滞、房扑等也常出现。心律失常的出现及严重程度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如与心衰程度、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等密切相关。结论:肺心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应用遥测心电监护仪能够及时进行观察。该仪器具有敏感、便捷的特点,是发现肺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一种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心病 心律失常 心电图描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38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炜平 周长钰 《医学综述》 2011年第6期950-951,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方法本组患者共389例,全部于入院后48 h内通过24 h心电监护或多次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类型并加以分析。结果本组肺心病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率达...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方法本组患者共389例,全部于入院后48 h内通过24 h心电监护或多次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类型并加以分析。结果本组肺心病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率达68.89%(268例),其心律失常类型以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及房性期前收缩为主,严重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等也常出现。心律失常的出现及严重程度与心力衰竭程度、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等密切相关。结论肺心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且与肺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心律失常治疗应通过积极的病因及并发症治疗,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是最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源性心脏病 心律失常 心电图描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直立性高血压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承飞 斯琼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22年第4期513-516,共4页
目的探究儿童直立性高血压患儿的12导联心电图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为患儿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诸暨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进行诊治的直立性高血压(OHT)患儿34例作为OHT组,另选择同期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儿童3... 目的探究儿童直立性高血压患儿的12导联心电图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为患儿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诸暨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进行诊治的直立性高血压(OHT)患儿34例作为OHT组,另选择同期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儿童3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均进行卧位、立位12导联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儿童卧、立位心电图T波振幅差和ST段振幅差。结果OHT组患儿的Ⅱ、V_(5)、V_(6)导联T波振幅差分别为(0.07±0.11)mV、(0.13±0.12)mV、(0.14±0.11)m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2±0.07)mV、(0.05±0.06)mV、(0.03±0.04)m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3.48、5.48,P=0.029、0.001、<0.001),两组儿童其余导联T波振幅差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儿童的12导联ST段振幅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导联、V_(5)导联T波振幅差在预测儿童OHT上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96、0.67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4.71%、55.88%和70.59%、61.76%,诊断效能相对较低。V_(6)导联T波振幅差的AUC为0.738,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47%、67.65%,诊断效能中等。结论V_(6)导联卧、立位T波振幅差对于预测诊断儿童OHT具有一定诊断价值,12导联心电图检查能够为儿童OHT的临床预测和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儿童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心电图描记法 卧位心电图 立位心电图 T波振幅 ST段振幅
原文传递
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6
5
作者 王亚丽 高玉梅 《临床医学》 CAS 2008年第12期17-18,共2页
目的探讨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方法本组病例共136例,全部于入院后48 h内通过24 h心电监护或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类型并加以分析。结果本组肺心病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率达67.64%(92例)... 目的探讨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方法本组病例共136例,全部于入院后48 h内通过24 h心电监护或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类型并加以分析。结果本组肺心病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率达67.64%(92例),其心律失常类型以房性心律失常最多,占42.08%,其次为窦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源室早、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扑动等也常出现。心律失常的出现及严重程度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性明显。如心衰程度、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等密切相关。结论肺心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且与肺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心律失常治疗应通过积极的病因及合并症治疗,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是最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源性心脏病 心律失常 心电图描记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