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理应激和影像学方法在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研究中的应用
1
作者 林奕辰 高秉钰 +2 位作者 葛长江 南楠 宋现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1121-1126,共6页
心理应激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关键风险因素[1]。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mental stress induced-myocardial ischemia,MSIMI)定义为在精神或心理压力过程中出现氧供需失衡导致的心肌缺血。研究表明,心血管病患者中MSIMI发病率为16%~67%,使心... 心理应激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关键风险因素[1]。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mental stress induced-myocardial ischemia,MSIMI)定义为在精神或心理压力过程中出现氧供需失衡导致的心肌缺血。研究表明,心血管病患者中MSIMI发病率为16%~67%,使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2倍左右[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 心理应激方法 影像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美他嗪对稳定性冠心病合并焦虑病人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曹俊 秦晋梅 +1 位作者 陈文学 薛伟珍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23期4318-4325,共8页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心理应激诱发稳定性冠心病合并焦虑病人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21年3月31日于我院就诊的确诊为稳定性冠心病病人6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的比例将最终纳入的74例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MSIMI)...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心理应激诱发稳定性冠心病合并焦虑病人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21年3月31日于我院就诊的确诊为稳定性冠心病病人6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的比例将最终纳入的74例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MSIMI)病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和抗焦虑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曲美他嗪片(每次20 mg,每日3次)。治疗3个月后,评价两组病人室壁运动得分指数(WMSI)、左室射血分数(LVEF)、焦虑状态简易自评量表(GAD-7)评分、病人健康问卷-9项(PHQ-9)评分、西雅图心绞痛问卷(SAQ)评分以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病人WMSI、LVEF和GAD-7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SAQ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试验组在身体受限程度、治疗满意度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试验组未发生任何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3个月的短期曲美他嗪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焦虑病人MSIMI程度,缓解不良情绪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是该人群MSIMI有效且安全的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冠心病 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 焦虑 曲美他嗪 室壁运动得分指数 西雅图心绞痛问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与中青年女性冠心病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嫣红 吉锋 陈玲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9年第10期946-950,共5页
中青年女性发生冠心病的预后不如男性好,这种现象不能用已经证实的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完全解释.心理应激作为新的危险因素,被广泛证实可诱发可逆的心肌缺血,称之为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中,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发... 中青年女性发生冠心病的预后不如男性好,这种现象不能用已经证实的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完全解释.心理应激作为新的危险因素,被广泛证实可诱发可逆的心肌缺血,称之为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中,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发生率高且可加重预后转归.与男性患者相比,中青年女性更容易发生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最新的研究数据表明微循环障碍可能在中青年女性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这篇文章旨在综述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与中青年女性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 中青年女性 冠状动脉疾病 微循环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性别差异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子毅 南楠 宋现涛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22期33-37,共5页
目前,对于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MSIMI)性别差异的研究表明,患者性别可能是影响MSIMI发病及治疗的一项重要相关因素,且女性患者发病率较高。众多研究发现,女性在面对心理应激时产生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高血小板反应性、激素炎症因... 目前,对于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MSIMI)性别差异的研究表明,患者性别可能是影响MSIMI发病及治疗的一项重要相关因素,且女性患者发病率较高。众多研究发现,女性在面对心理应激时产生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高血小板反应性、激素炎症因子水平是MSIMI发病率高于男性的原因。另外,有别于男性,女性易表现出的心绞痛、焦虑、抑郁等症状,均能加重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这些症状被认为是患者MSIMI的易感因素。因此,依赖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状况的检测预测MSIMI的发生、提供心理减压干预缓解女性患者的症状在未来的临床研究中意义重大。此外,对于MSIMI的诊断,目前主要应用核灌注检查及超声心动图两种方式,超声心动图检出女性MSIMI发病率高于男性。本文针对MSIMI性别差异的机制、伴随症状、诊断方式、未来研究方向等进展做出综述,旨在总结现有经验,为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 性别 微循环 血小板反应 激素 抑郁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泽武 周静 刘卫生 《临床医学进展》 2022年第1期352-357,共6页
心血管疾病对人类生命和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近年来的研究认为精神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由精神压力导致的心肌缺血被称为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mental stress-induced myocardial ischemia, MSI... 心血管疾病对人类生命和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近年来的研究认为精神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由精神压力导致的心肌缺血被称为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mental stress-induced myocardial ischemia, MSIMI),其对冠心病的预后影响严重,且在临床中极易误诊、漏诊。因此,提高对MSIMI的认识,加强相关研究,完善MISMI的诊疗十分重要。这篇文章将从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各种负面情绪关系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 负面情绪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应激与传统压力应激诱发稳定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及性别差异的Meta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郗萌 周蓉 任延平 《中国医药》 2019年第9期1289-1293,共5页
目的探讨心理应激与传统压力应激诱发稳定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及性别差异。方法在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维普、Ovid、Pubmed数据库中检索与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MSIMI)和传统压力相关性心肌缺血(CSI... 目的探讨心理应激与传统压力应激诱发稳定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及性别差异。方法在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维普、Ovid、Pubmed数据库中检索与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MSIMI)和传统压力相关性心肌缺血(CSIMI)有关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篇文献,包括4371例患者,其中给予心理应激4371例,给予传统压力应激436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应激诱发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低于传统压力应激[15.2%(664/4371)比32.4%(1414/4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0.37,95%置信区间:0.34~0.41,P<0.05)。不同性别稳定型冠心病患者MSIMI和CSIMI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风险差=1.10,95%置信区间:0.79~1.53,P=0.57;风险差=0.00,95%置信区间:-0.10~0.11,P=0.98)。结论在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MSIMI的发生率较CSIMI低,但不同性别患者的MSIMI和CSIMI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 传统压力相关性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行为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嫣红 吉锋 徐熙媛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414-418,共5页
目的探讨A型行为(type A behavior patter,TABP)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初次考虑疑似缺血性胸痛、拟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6... 目的探讨A型行为(type A behavior patter,TABP)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初次考虑疑似缺血性胸痛、拟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60例,根据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帧数(TIMI flame counts,TFC)分为CSFP组和非CSFP组,比较两组患者的TABP概率。再将CSFP患者分为TABP亚组和非TABP亚组,分析CSFP与TABP的关系。结果CSFP组患者发生TABP概率高于非CS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7%vs.13.3%,P<0.05)。CSFP组中TABP亚组患者的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coronary artery,LCX)帧数、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帧数、平均血流帧数较非TABP亚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18±9.16)帧vs.(29.26±7.02)帧;(32.37±9.86)帧vs.(23.68±5.70)帧;(37.50±10.97)帧vs.(31.57±10.17)帧,P<0.05]。以TABP、TH、CH因子为自变量,平均血流帧数为因变量,发现TFC与TABP(r=0.57,P<0.001)、TH因子(r=0.42,P<0.05)和CH因子(r=0.41,P<0.05)呈正相关。结论TABP是CSFP的危险因素,TABP可能促进了CSFP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 A型行为 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