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宋茶文化的兴盛原因及其与人之心性修养探究
1
作者 王思明 《福建茶叶》 2024年第2期172-174,共3页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兴盛时期是在唐宋时期。这一时期的茶文化不仅深刻影响中国本土文化,甚至对世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茶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之精神层面和心性修养层面的影响。在人之精神层面的影响中,茶文化可以充分调节...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兴盛时期是在唐宋时期。这一时期的茶文化不仅深刻影响中国本土文化,甚至对世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茶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之精神层面和心性修养层面的影响。在人之精神层面的影响中,茶文化可以充分调节人的内心世界的矛盾和冲突,而在人之心性修养层面的影响中,茶文化可以有效地怡人性情。目前,为进一步了解唐宋茶文化,以及发挥茶文化对人精神层面和人心性修养层面带来的重要作用,需要对唐代茶文化与文人墨客的联系,宋代饮茶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联系进行分析,并充分探索唐宋茶文化的发展以及兴盛原因,最后探究唐宋茶文化与人之心性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茶文化 兴盛原因 人之心性修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持敬在朱熹心性修养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吴冬梅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37-40,共4页
持敬是朱熹心性修养的根本工夫。朱熹从敬之作用的角度把敬界定为“一心之主宰而万事之本根”。本文从“涵养须用敬”和“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两方面 。
关键词 持敬 朱熹 心性修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唐宋茶文化的兴盛与人之心性修养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力祥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4,12,共5页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巅峰时期。唐宋时期的茶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之精神层面:即茶文化能有效调节人之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冲突;茶文化能养人之心、抑人之情、怡人性情;茶文化还有...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巅峰时期。唐宋时期的茶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之精神层面:即茶文化能有效调节人之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冲突;茶文化能养人之心、抑人之情、怡人性情;茶文化还有效调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人际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茶文化的终极价值指向为和,茶文化是人间真善美和合之美的最高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茶文化 茶道与心性修养 和合 唐宋茶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心性修养与道教养生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平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56-59,共4页
养性(性功修炼)对养生(命功修炼)来说至关重要。首先,对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心性修养的学说进行梳理,有助于加深对养生的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进一步探讨养性(性功)与养生(命功)的密切关系,得出养性是养生的第一要义的结论;最后,从养性与德... 养性(性功修炼)对养生(命功修炼)来说至关重要。首先,对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心性修养的学说进行梳理,有助于加深对养生的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进一步探讨养性(性功)与养生(命功)的密切关系,得出养性是养生的第一要义的结论;最后,从养性与德行、养性与节制,以及在动静互涵中养性等方面探讨如何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修养 道教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庄心性修养方法之比较
5
作者 李娟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6-147,149,共3页
孟庄心性修养方法是心性论的主体。孟庄心性修养出发点之共性在于三点:一是以直觉求“理”。二是以自然求“德”。三是以主观求“安”。庄子的心性修养方法与超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修养方法存在惊人的相似。而孟子的修养方法则和知情意行... 孟庄心性修养方法是心性论的主体。孟庄心性修养出发点之共性在于三点:一是以直觉求“理”。二是以自然求“德”。三是以主观求“安”。庄子的心性修养方法与超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修养方法存在惊人的相似。而孟子的修养方法则和知情意行的个性心理过程非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修养方法 超人本主义心理学 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性修养──现代化过程中思想教育的重要课题
6
作者 陈立思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58-62,共5页
心性修养──现代化过程中思想教育的重要课题陈立思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十五年。在“事功”方面,即如何去改造世界、改造社会方而,我们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系统的理论和蓝图,尽管它们在细节上还不够完善。而在“修身”方面,... 心性修养──现代化过程中思想教育的重要课题陈立思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十五年。在“事功”方面,即如何去改造世界、改造社会方而,我们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系统的理论和蓝图,尽管它们在细节上还不够完善。而在“修身”方面,即如何塑造一代新人方面,理论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教育 心性修养 现代化过程 现代新儒家 功利主义 心性之学 西方文化 实用主义 中国文化 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二曲论心性修养的初步工夫
7
作者 朱康有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6期106-109,共4页
李二曲心性实学论心性修养的初步工夫为:通过“内外交修”和“从心性入微处着力”做功夫,由外及内,一步一步返回到意识本体深层,最终获得心性本体。
关键词 心性修养 人道实证 心性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澄心性修养论刍议
8
作者 黄义华 《宜宾学院学报》 2018年第7期51-57,73,共8页
吴澄的心性修养之方,重视"心"学在德性修养中对于道德主体意识发掘的重要作用,不同意朱熹将"理"与"心"看作是两物的思想。他吸收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又摒弃其离却事物、专守于心的空虚倾... 吴澄的心性修养之方,重视"心"学在德性修养中对于道德主体意识发掘的重要作用,不同意朱熹将"理"与"心"看作是两物的思想。他吸收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又摒弃其离却事物、专守于心的空虚倾向,补之以朱熹"即物穷理"的为学功夫。在和会朱陆之学的基础上,吴澄提出了自己以"心事不离"为主要特征的心性修养说,从而克服了朱、陆两家在德性修养问题上的偏颇,弥补了两家在心性修养践履方面的不足。吴澄"心事不离"的理学心性论沟通朱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澄 心性修养 “心事不离” 和会朱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茶文化的兴盛原因及其与人之心性修养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余飞 《福建茶叶》 2018年第6期430-430,共1页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自今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茶文化从古至今一直都对各个阶级的人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不仅对本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是对世界也产生了不容小视的影响...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自今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茶文化从古至今一直都对各个阶级的人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不仅对本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是对世界也产生了不容小视的影响。研究表明,茶文化在唐宋能够达到顶峰,这不仅与人们的喜爱程度有关,更是与当时陶瓷业的发展、宗教(主要是佛教)、文学以及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除此之外还与茶文化影响人们的精神层面有关,例如人的心性修养、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茶文化 兴盛原因 茶文化与心性修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心性修养学说与医学生德育教育相融合的理论与现实路径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晨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年第11期1464-1469,共6页
传统儒家的心性修养学说是以"仁"为核心,强调"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以慎独的自律功夫,通过道德的践行修养功夫来实现成贤成圣的人生目标,这与现代医学人文精神注重以人为出发点,强调行医者的以患者为重的价值取向... 传统儒家的心性修养学说是以"仁"为核心,强调"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以慎独的自律功夫,通过道德的践行修养功夫来实现成贤成圣的人生目标,这与现代医学人文精神注重以人为出发点,强调行医者的以患者为重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自律的要求是相通的。而在医学生医德的培育过程中,可以以"一课三结合"来实现以儒家传统心性修养学说推动医学生医德的培养,即开设传统文化普及相关课程,将儒家心性修养学说与思政课教学、医学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医学生医德教育第二课堂与儒家传统文化相结合,将儒家心性修养学说和医学类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心性修养 医德教育 慎独 医学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茶文化的兴盛与文人心性修养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秀芬 《福建茶叶》 2018年第5期423-423,共1页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与世俗文化和文人情趣逐渐融合,使之成为古人心性修养的一种方式。唐朝是茶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煮茶法、制茶工艺进一步发展,饮茶方式更加讲究。到宋代,饮茶更成为仪式感非常强的行为艺术,无论是在技艺手...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与世俗文化和文人情趣逐渐融合,使之成为古人心性修养的一种方式。唐朝是茶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煮茶法、制茶工艺进一步发展,饮茶方式更加讲究。到宋代,饮茶更成为仪式感非常强的行为艺术,无论是在技艺手法还是精神境界都达到了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世俗文化 心性修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程的心性修养论
12
作者 冯憬远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6期16-23,共8页
二程的学说可以说是一种伦理哲学,成圣成贤的心性修养问题在其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如何成圣成贤本来是孔孟早期儒学提出的老问题,何以在二程的时代又为人们所关注呢?这是由于排斥佛老复兴儒学的需要。
关键词 人性 孟子 修养问题 天命 每个人 孔孟 人格 心性修养 道德原则 生之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学之心性修养说探讨
13
作者 周光亮 《临沂师专学报》 1997年第4期7-10,共4页
理学作为统治中国思想界500余年的知识统系,在儒学发展史中处于里程碑之承传地位。心性修养说是理学庞大芜杂统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主静”和“主敬”两派修持功夫,并争相道统,绵延数百年。其实,二者目的是共同的,即修养... 理学作为统治中国思想界500余年的知识统系,在儒学发展史中处于里程碑之承传地位。心性修养说是理学庞大芜杂统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主静”和“主敬”两派修持功夫,并争相道统,绵延数百年。其实,二者目的是共同的,即修养心性,归根结底是静。区别在于追求“静”的过程中心态不同。“主静”要比“主敬”难以修持,所达到的境界也要高深得多,空灵高妙得多。片面追求心性修养,必然形成不求事功进取的空疏学风,并成为终结理学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心性修养 主静 主敬 修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时心性修养思想探微
14
作者 兰宗荣 《黄山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33-37,共5页
杨时认为知仁、知心、知性知天是心性修养的基础;意诚心正是心性修养的关键;"未发体中,已发得和"是心性修养的重要法门;顺应天命,以成己成物是心性修养的目标。杨时的心性哲学是宋明理学传承与转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关键词 杨时 心性修养 理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性修养问卷的编制
15
作者 张颖颖 何英健 +2 位作者 梁媛 黄志浩 黄时华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5年第4期620-629,共10页
目的:基于心学与中医学《黄帝内经》在心性修养上的相通性探讨心性修养内涵,探索心性修养的结构维度,尝试编制可测量心性修养水平的工具问卷。方法:研究1采用访谈法,使用Nvivo 20分析心学和中医学专家对心性修养的理解,提炼心性修养维... 目的:基于心学与中医学《黄帝内经》在心性修养上的相通性探讨心性修养内涵,探索心性修养的结构维度,尝试编制可测量心性修养水平的工具问卷。方法:研究1采用访谈法,使用Nvivo 20分析心学和中医学专家对心性修养的理解,提炼心性修养维度。研究2编制了心性修养问卷,采用Amos 24.0以及SPSS 25.0等软件对中医心性修养水平问卷信效度进行检验。结果:研究1提炼出了观内、少欲、真乐、拥德、善予5个维度的心性修养结构,并首次提出了心性修养的内涵概念。研究2共涉及1844名被试,心性修养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结构效度,与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君子人格等校标呈正相关。结论:研究首次明确了心性修养的内涵及其结构维度,心性修养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个体逐渐塑造的内心世界与不断实践的外在行为综合展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具有观内、少欲、真乐、拥德、善予等维度;心性修养问卷是测量大学生群体心性修养水平的有效工具,其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修养 中医心理学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白”之义与儒道心性修养论之异同
16
作者 卢璐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5-54,共10页
学界在讨论帛书《易传》中的“精白”概念时,常论及其与黄老思想的相通之处。考索相关文献可见,今帛本《易传》与黄老典籍对“精白”“神明”之精神境界和“洗心”“洁宫”等修养工夫有不少相近的表达,但二者的思想其实存在巨大的深层差... 学界在讨论帛书《易传》中的“精白”概念时,常论及其与黄老思想的相通之处。考索相关文献可见,今帛本《易传》与黄老典籍对“精白”“神明”之精神境界和“洗心”“洁宫”等修养工夫有不少相近的表达,但二者的思想其实存在巨大的深层差异:就工夫而言,撰写《易传》的儒家学者主张要在“进德修业”的具体实践中锤炼其心,黄老道家则取虚欲、适情之静修路径;就境界而言,儒家期许由“精白”境界而致用利民,黄老道家则偏重关切一己身心之场域。此差异产生之根源,其一在于两家形上架构之重心不同,即儒家注重阐述本源的生生之用,关注万事万物的变化,而黄老道家侧重论述道的虚静特性与精气的普遍性;其二在于两家对人、道关系的认识不同,即儒家认为人之于道是“参赞”的关系,道的充分展现离不开人的作用,而黄老道家则认为人之于道只能因循、顺从,故黄老典籍常言“参”而不言“赞”;其三在于两家对人性之后天可塑性持不同观点,儒家认为人性应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持续进益,黄老道家则强调人性的先天完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白 《易传》 黄老 心性修养 精气
原文传递
庄子心性学与超个体心理学的心性修养思想比较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娟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8-171,共4页
超个体心理学和庄子心性学的心性修养思想存在诸多共通之处。从心性修养目的来看,两者都是通过个体心灵的修养达到无意识意识化;从心性修养的方法来看,超个体心理学提出的超觉静坐的意识训练形式与庄子心性学提出的"坐忘"方... 超个体心理学和庄子心性学的心性修养思想存在诸多共通之处。从心性修养目的来看,两者都是通过个体心灵的修养达到无意识意识化;从心性修养的方法来看,超个体心理学提出的超觉静坐的意识训练形式与庄子心性学提出的"坐忘"方法非常相似;从心性修养模式来看,超个体心理学和庄子心性修养的模式都是超越自我、返归自然的回归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个体心理学 庄子心性 心性修养
原文传递
《慎宜轩日记》所见清末民初士人的心性修养与健康维护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笑川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12年第11期12-18,41,共8页
从《慎宜轩日记》可见,在晚清桐城世家中,理学修养功夫依然得以传衍,包括行"功过格"、静坐、记日记和传观日记、读名儒语录等。作者姚永概以理学功夫克制自身"易怒"之性格并反省名儒语录以保持内心之平静,逢家庭重... 从《慎宜轩日记》可见,在晚清桐城世家中,理学修养功夫依然得以传衍,包括行"功过格"、静坐、记日记和传观日记、读名儒语录等。作者姚永概以理学功夫克制自身"易怒"之性格并反省名儒语录以保持内心之平静,逢家庭重大变故之时,则诵佛经,以克制烦躁、保持内心平静,这些行为显示出理学与佛教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维护心理健康的功能。姚氏对于日常身体健康甚为重视,随时归纳和总结"养生之道"。姚氏家族周围中医众多,家中备有民间流行的医书,遇小病则查医书自治,同时,亦开始购买和阅读西医书籍,并入西医院求医。姚氏医疗行为显示,清末民初时期西医正逐渐深入中国社会,但同时中医亦有市场,当时的士人更多的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医疗处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慎宜轩日记》 理学功夫 心性修养 健康维护
原文传递
略论儒家心性修养论
19
作者 温克勤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54,共6页
儒家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建立在心性修养的基础上,心性修养是由道德认知到道德践行的不可或缺的连接环节或桥梁。先秦儒家孔孟荀和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为儒家心性修养论奠立了思想理论基础。汉唐儒家学者继承、传播和维护了传统儒家的心... 儒家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建立在心性修养的基础上,心性修养是由道德认知到道德践行的不可或缺的连接环节或桥梁。先秦儒家孔孟荀和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为儒家心性修养论奠立了思想理论基础。汉唐儒家学者继承、传播和维护了传统儒家的心性修养论。宋明儒家学者将儒家心性修养论发展得更为理论化、精致化。探讨儒家心性修养论,在批判其历史和阶级局限性的同时,吸收和借鉴其有价值的、合理的因素,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是时代发展提出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心性修养 孔子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与明代心学在心性修养上的相通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心宁 黄时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272-7275,共4页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被称为“医之始祖”,除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进行探讨外,还对心性修养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心学是关于心性修养的学问,明代心学是心学集大成的时期。文章尝试从医学和哲学相结合的角度,通过对《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被称为“医之始祖”,除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进行探讨外,还对心性修养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心学是关于心性修养的学问,明代心学是心学集大成的时期。文章尝试从医学和哲学相结合的角度,通过对《黄帝内经》和明代心学重要观点的比较,发现两者在心性修养上具有相通性。具体可以将心性修养划分为观内、少欲、定心、拥德、真乐5个阶段,而且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特征。对这些特征的理解有助于更好发挥心性修养的当代价值,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不啻是当今物欲充斥社会的一剂心灵治愈良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明代心学 心性修养 相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