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转移与微转移淋巴结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丽江 镇鸿燕 +3 位作者 舒细记 邱晓东 王翠兰 张应天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2年第9期1082-1082,共1页
目的:观察胃癌转移与微转移淋巴结的特点与T、N分期的关系,提供我国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形态学数据,以期准确地评估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程度.方法:材料来源于我院附属医院外科胃癌整块手术切除标本共128例,男92例,女36例.全部标本均经规范的... 目的:观察胃癌转移与微转移淋巴结的特点与T、N分期的关系,提供我国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形态学数据,以期准确地评估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程度.方法:材料来源于我院附属医院外科胃癌整块手术切除标本共128例,男92例,女36例.全部标本均经规范的病理学检查,T分期按WHO标准,N分期按UICC(1997)标准.淋巴结检查均经脱脂染色后获取,共8050个,平均每例62.89个(62.89±27.98,范围11-157,中位数:61.5,95%置信度4.8941),经间断连续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确定有否淋巴结转移与微转移.128例中有98例有淋巴结转移,共获取1734个淋巴结,平均每例17.69个(17.69±17.64,范围:1-78,中位数12,95%置信度3.5372).128例中有66例有微转移,共获取淋巴结266个,平均每例4.30个(4.03±3.74,范围:1-21,中位数:3,95%置信度0.9198).所有数据均经execel和SAS软件统计处理,进行t检验、回归与相关、x2检验等假设检验.结果:(1)胃癌淋巴结以小淋巴结居多:直径≤0.6cm淋巴结在无转移组占93.41%,有转移组占79.56%,微转移组占94.27%.直径≥1.0cm淋巴结在上述三组中分别仅占2.09%,9.22%,2.67%.(2)无转移、有转移和微转移淋巴结的大小有明显差别:无转移淋巴结以直0.1-0.5cm居多(80.97%),有转移淋巴结以直径0.2-0.6cm居多(79.5%),微转移淋巴结以直径0.2-0.5cm居多(86.73%),三组淋巴结在构成比上差别有显著性(x2=110.7,P<0.001).(3)转移与微转移淋巴结的个数在T分期中有明显差别:肿瘤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个数正相关(r=0.5639,P<0.001).肿瘤浸润越深,淋巴结转移个数越多(t=7.66,P<0.0001)(4)转移与微转移淋巴结的个数在不同N分期中有差别:N1:3.27±1.75,N2:10.81±2.53,N3:35.13±16.53,(P=0.05).结论:(1)中国人胃癌区域淋巴结无论有无转移,均以直径≤0.6cm占多数或绝大多数,要高度重视对小淋巴结的检查.(2)无转移、有转移和微转移淋巴结直径在0.1-0.6cm范围内构成上有差别,三者相比无转移淋巴结偏小,有转移淋巴结偏大,微转移淋巴结居中.(3)淋巴结转移个数与肿瘤浸润深度高度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转移 微转移淋巴结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乳切除术后放射治疗对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早期乳腺癌患者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2
作者 格桑卓嘎 韩丽飞 +2 位作者 王宝偲 张亚男 胡浩霖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97-104,共8页
目的:荟萃文献,对比分析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早期乳腺癌患者全乳切除术后行与未行放射治疗的预后。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 目的:荟萃文献,对比分析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早期乳腺癌患者全乳切除术后行与未行放射治疗的预后。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由2名研究者各自独立对入选研究的有关试验设计、研究对象特征、研究结果等进行摘录,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7.0及Review Manager 5.4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筛选出9篇相关文献,均为回顾性研究。中位随访30~98个月。术后放射治疗组与非放射治疗组乳腺癌特异性生存期(breast cancer-specific survival,BC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18,95%CI:0.94~1.48,Z=1.43,P=0.15);两组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HR=0.51,95%CI:0.07~3.62,Z=-0.668,P=0.50);两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HR=1.02,95%CI:0.93~1.12,Z=0.39,P=0.70)。结论: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早期乳腺癌患者(T0、T1~2NmiM0)全乳切除术后予以放射治疗并不能改善患者的BCSS、DFS、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转移 全乳切除术 放射治疗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尤建权 马利林 《实用癌症杂志》 2007年第4期434-437,共4页
关键词 肿瘤 微转移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化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意义 被引量:25
4
作者 夏加增 朱正纲 +2 位作者 刘炳亚 燕敏 尹浩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10期1113-1116,共4页
目的研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淋巴结中微转移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作者共检测了42例胃癌的1251只淋巴结,所有的肿瘤组织和淋巴结均分别用 HE 染色和抗角蛋白19抗体及抗 CEA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用 HE 染色发现有377只(30.1%)淋巴... 目的研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淋巴结中微转移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作者共检测了42例胃癌的1251只淋巴结,所有的肿瘤组织和淋巴结均分别用 HE 染色和抗角蛋白19抗体及抗 CEA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用 HE 染色发现有377只(30.1%)淋巴结转移阳性,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共有463只(37.0%)淋巴结转移阳性,其中86只淋巴结只有微转移.42例胃癌中有19例患者的淋巴结中发现微转移,其中3例仅有微转移,占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的27.3%(3/11).在弥漫型胃癌以及侵及浆膜的胃癌中,微转移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肿瘤.结论免疫组化染色是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敏感方法,检测胃癌微转移有助于判断肿瘤进展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化 检测 胃癌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多种抗体联合检测及其临床价值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贵英 王士杰 +4 位作者 李勇 王力利 王晓玲 宋振川 范立侨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9-563,共5页
背景与目的: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淋巴结中的微转移灶方法简便,但敏感性差。同时应用多种抗体联合检测淋巴结的微转移情况,是否能提高其敏感性,克服免疫组化法的弱点尚有一些争议。本研究应用细胞角蛋白20(CK20)、上皮膜抗原(EMA)及肿瘤... 背景与目的: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淋巴结中的微转移灶方法简便,但敏感性差。同时应用多种抗体联合检测淋巴结的微转移情况,是否能提高其敏感性,克服免疫组化法的弱点尚有一些争议。本研究应用细胞角蛋白20(CK20)、上皮膜抗原(EMA)及肿瘤相关糖蛋白72-4(CA72-4)抗体对胃癌阴性淋巴结的微转移情况进行联合检测,旨在评价多种抗体联合检测微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991年4月至1994年4月行手术切除的未见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例44例,收集其淋巴结蜡块共466个,分别以鼠抗人CK20抗体,鼠抗人EMA单克隆抗体,鼠抗人CA72-4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下根据染色结果确定其微转移情况,然后与各病例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全组共有18例(40.9%)51个淋巴结(10.9%)发现微转移灶。应用三种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后,检测到的微转移淋巴结数量分别为CK2040个(8.6%),CA72-427个(5.8%),EMA21个(4.5%)。淋巴结微转移与否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类型及TNM分期无关(P>0.05)。有微转移的病例5年存活率为(61.11±11.49)%,无微转移的病例为(92.31±5.23)%(P=0.0113);转移淋巴结数≥3个者5年存活率为(44.44±16.56)%,<3个者为(77.78±13.86)%(P=0.01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淋巴结转移 多种抗体 联合检测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郑智 潘铁成 +3 位作者 李军 陈涛 宋定伟 易军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5-188,共4页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而淋巴结微转移对预后有何影响,各研究机构报道不一。本研究将有关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文献进行综合,以探讨两者间的联系。方法: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而淋巴结微转移对预后有何影响,各研究机构报道不一。本研究将有关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文献进行综合,以探讨两者间的联系。方法: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国内外1980~2002年关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文献。结果:符合要求纳入分析的文献共8篇,累计病例536例。常规病检阴性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率为3.4%~28.9%,阳性病例的比例高达20%~70%。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患者与非微转移患者的3、5年生存率比较,其合并ORs值分别为4.16(95%CI=2.32~7.46)和3.57(95%CI=2.30~5.53)(P<0.01)。结论:淋巴结微转移是影响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期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结转移 预后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CK19 mRNA和MUC1 mRNA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 被引量:15
7
作者 牛中喜 周清华 +6 位作者 孙芝琳 孙泽芳 朱文 王艳萍 车国卫 秦建军 陈晓禾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209-213,共5页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 ,并分析CK19mRNA、MUC1mRNA作为肺癌微转移检测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nestedRT PCR) ,对 3 1例NSCLC的 119枚淋巴结中的粘蛋白 1(MUC1)mRN...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 ,并分析CK19mRNA、MUC1mRNA作为肺癌微转移检测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nestedRT PCR) ,对 3 1例NSCLC的 119枚淋巴结中的粘蛋白 1(MUC1)mRNA、角蛋白 19(CK19)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 ;对照组为 1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 3 5枚淋巴结。结果  3 1例NSCLC患者的 119枚淋巴结中 ,66枚 ( 5 5 .5 %)淋巴结存在CK19mRNA阳性表达 ,65枚 ( 5 4.5 %)存在MUC1mRNA阳性表达 ;肺良性病变患者 3 5枚淋巴结中CK19mRNA和MUC1mRNA表达均为阴性 ,与肺癌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MUC1、CK19基因均可作为RT PCR法检测NSCLC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标志物 ,两者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肺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结转移 分子诊断 MUC1基因 CK19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基因检测的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汤睿 唐思聪 +2 位作者 郭善禹 王兵 刘文勇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893-898,共6页
目的: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 PCR)法检测大肠癌的淋巴结微转移。方法: 17例行根治性手术的大肠癌患者,应用 RT PCR法检测切除的 205个淋巴结中细胞角蛋白 20( cytokeratin... 目的: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 PCR)法检测大肠癌的淋巴结微转移。方法: 17例行根治性手术的大肠癌患者,应用 RT PCR法检测切除的 205个淋巴结中细胞角蛋白 20( cytokeratin20, CK20) mRNA的表达,另取 4例良性胃肠道疾病患者的 31个淋巴结作为阴性对照;并采用系列稀释试验检测本法的敏感性。结果:大肠癌患者的 205个淋巴结中有 35个检测到 CK20 mRNA的表达,而病理组织学检查仅发现 18个淋巴结存在肿瘤转移; 4例良性胃肠道疾病的 31个淋巴结 RT PCR结果均为阴性。系列稀释试验提示 CK20 RT PCR的敏感性为每 105个正常淋巴细胞中检测到 1个肿瘤细胞存在。结论: CK20 RT PCR是检测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灵敏而又特异的方法,较病理组织学检出淋巴结转移敏感性更高,其结果可能对改进分期和治疗方案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淋巴结转移 基因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免疫组化检测及其预后关系 被引量:17
9
作者 丁彦青 张福明 +3 位作者 李亦民 郭君其 孙青 蔡俊杰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76-277,307,I004,共4页
目的 探讨结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免疫组化检出率及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应用抗细胞角蛋白(CK) 和癌胚抗原(CEA) 单克隆抗体,对68 例结肠癌(Dukes′B期) 根治术后经病理常规检查为转移阴性的584... 目的 探讨结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免疫组化检出率及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应用抗细胞角蛋白(CK) 和癌胚抗原(CEA) 单克隆抗体,对68 例结肠癌(Dukes′B期) 根治术后经病理常规检查为转移阴性的584 枚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ABC法)检测,结合随访资料进行临床预后分析。 结果 68 例转移阴性的584枚淋巴结中,13 例(19-1 % ,1368)29 枚(5-0 % ,29584)淋巴结中发现微小转移的癌细胞,其中11 例5 年内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死亡。55 例免疫组化检测阴性的患者仅3 例复发。免疫组化诊断微转移阳性和阴性组5 年复发率分别是86-6% (1113) 和5-5% (355)。两组病人差异非常显著( P< 0-001)。 结论 应用肿瘤特异性抗体检测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淋巴结有助于发现微小转移的癌细胞,对估计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10
作者 袁宏银 程伏林 +2 位作者 魏正专 杨国樑 陈家宽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069-1073,共5页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灶是否有预测预后价值目前尚有争议,本文对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情况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研究微转移对临床分期和预后的影响。方法:用RT-PCR技术检测56例结直肠癌患者肠旁及系膜淋...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灶是否有预测预后价值目前尚有争议,本文对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情况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研究微转移对临床分期和预后的影响。方法:用RT-PCR技术检测56例结直肠癌患者肠旁及系膜淋巴结中细胞角质蛋白CK20mRNA,揭示微转移灶的存在,并与常规病理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比较;分析HE染色和RT-PCR检测结果对判定临床病理分期和统计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共检测432个淋巴结,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RT-PCR法淋巴结转移检出率分别为57.2%、62.3%和73.1%。HE染色和免疫组化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HE染色和RT-PCR法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56例患者中,按HE染色结果确定的PN0、PN1和PN2期,其5年无复发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0%、60%和50%;通过RT-PCR技术检测,升级后的PN0、PN1和PN2期5年无复发转移生存率分别为100%、61.9%和55.6%,两种方法分析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E染色未确切指出淋巴结微转移癌;RT-PCR法检测CK20mRNA可以推断淋巴结微转移癌的存在,从而有助于确定结直肠癌临床分期和预测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淋巴结转移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CK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于游 王灿 +3 位作者 彭力 吴强 韩继明 李雅嘉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7-548,550,共3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细胞角蛋白CK20及CEA检测53例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周围淋巴结509枚。结果5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21例有淋巴结微转移(39.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细胞角蛋白CK20及CEA检测53例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周围淋巴结509枚。结果5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21例有淋巴结微转移(39.6%)。微转移与浸润深度有关,深层组织的微转移阳性率高于浅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3、PT4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PT1、PT2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癌微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常规检查淋巴结为阴性的结直肠癌,微转移检测可能对准确地确定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淋巴结转移 免疫组化 肿瘤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式RT—PCR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周新惠 黄钟英 邬一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58-360,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定位和腋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例乳腺癌患者术中肿块周围注射美蓝定位前哨淋巴结,用巢式RT-PCR法检测腋淋巴结中Mammaglobin mRNA的表达。结果:SL...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定位和腋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例乳腺癌患者术中肿块周围注射美蓝定位前哨淋巴结,用巢式RT-PCR法检测腋淋巴结中Mammaglobin mRNA的表达。结果:SLN定位成功率为85.0%(17/20),SLN与非SLN组微转移的检出率具显著差异(P<0.01)。在常规病检阴性的淋巴结中,巢式 RT—PCR法微转移的检出率为 15.6%( 17/109)。结论:巢式RT—PCR法较常规病理检查更为敏感,通过SLN定位和巢式RT—PCR的联合使用,可明显提高乳腺癌腋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转移 聚合酶链反应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N0期非小细胞肺癌伴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杨燕君 董跃华 +6 位作者 魏玉磊 高永山 姜伟华 王贵刚 张振明 王大伟 章春芝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8-131,共4页
目的观察pN0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伴淋巴结微转移的病理特征,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纳入117例pN0期NSCLC患者,检测淋巴结微转移情况、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胱抑素C(CysC)水平,调查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淋巴结微转移... 目的观察pN0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伴淋巴结微转移的病理特征,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纳入117例pN0期NSCLC患者,检测淋巴结微转移情况、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胱抑素C(CysC)水平,调查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21.37%。血清Hcy、CysC水平对淋巴结微转移有一定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1、0.933。T2+T3分期、非上叶肺癌、Hcy≥16.70μmol/L、CysC≥1.25 mg/L均是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发生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累积生存时间明显短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结论 pN0期NSCLC患者易发生淋巴结微转移,发生淋巴结微转移者累积生存时间明显缩短。T2+T3分期、非上叶肺癌、Hcy≥16.70μmol/L、CysC≥1.25 mg/L均是淋巴结微转移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结转移 同型半胱氨酸 胱抑素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多基因蛋白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及预后关系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晓玲 张景国 +2 位作者 陈立群 王明耀 李奕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26-1031,共6页
目的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环氧化酶2(COX-2)、P53、Ki67、EGFR、HER2等基因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方法以S-P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Ⅰ期NSCLC根治术后病灶COX-2、P53、Ki67、EGFR、HER2蛋白表达,以细胞角蛋白为指... 目的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环氧化酶2(COX-2)、P53、Ki67、EGFR、HER2等基因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方法以S-P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Ⅰ期NSCLC根治术后病灶COX-2、P53、Ki67、EGFR、HER2蛋白表达,以细胞角蛋白为指标检测86枚肺门淋巴结微转移状态。以Kaplan-Meier和Log rank检验进行5年生存资料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16.3%(14/86)、患者阳性率为12.5%(5/40)。肺腺癌COX-2蛋白表达高于肺鳞癌及其他类型肺癌(P<0.05);其他基因表达在不同的性别、年龄、原发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淋巴结微转移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呈高分化、原发灶COX-2、P53蛋白阴性表达、淋巴结微转移阴性者5年生存率高(分别为78.6%,76.5%,73.7%,60.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组织学分化程度、COX-2、P53蛋白表达是影响Ⅰ期NSCLC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原发灶组织学分化程度、COX-2、P53蛋白表达是Ⅰ期NSCLC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化酶2 P53 淋巴结转移 预后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角蛋白19基因诊断淋巴结微转移癌灶的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琴 张一楚 +2 位作者 钱惠琴 顾学范 林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研究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判断肿瘤预后,指导综合治疗。方法应用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19,CK19)RT-PCR方法对上皮性肿瘤及淋巴结进行CK19mRNA检测。结果5例正常淋巴结无CK19mRNA表达;15例乳腺癌、10例胃癌、11例大肠癌均表达... 目的研究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判断肿瘤预后,指导综合治疗。方法应用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19,CK19)RT-PCR方法对上皮性肿瘤及淋巴结进行CK19mRNA检测。结果5例正常淋巴结无CK19mRNA表达;15例乳腺癌、10例胃癌、11例大肠癌均表达CK19mRNA;82个淋巴结中,组织学检查11个有肿瘤转移,其CK19RT-PCR也为阳性,其余71个无肿瘤浸润淋巴结,经CK19RT-PCR发现16个表达CK19mRNA。结论CK19RT-PCR方法提高了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在上皮性肿瘤患者的其它部位(外周血、骨髓)微转移癌灶的检测中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 淋巴结转移 癌灶 基因诊断 CK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胃癌高迁移率族蛋白1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关系探讨 被引量:8
16
作者 何伟玲 张常华 +6 位作者 何裕隆 吴晖 宋武 杨东杰 蔡世荣 彭建军 詹文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70-1172,共3页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表达水平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早期胃癌组织中HMGB1的表达水平,并采用淋巴结组织HE染色和抗细胞角蛋白抗体CK20的检测判断淋巴结...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表达水平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早期胃癌组织中HMGB1的表达水平,并采用淋巴结组织HE染色和抗细胞角蛋白抗体CK20的检测判断淋巴结微转移,探讨HMGB1表达水平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结果:62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总共有淋巴结1334个,11例患者62个淋巴结发现CK抗体阳性细胞,总淋巴结微转移率4.64(62/1334)。HMGB1在45.1%早期胃癌组织中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P<0.05),随着分化程度降低而增强,有淋巴结转移组比无淋巴结微转移组中HMGB1表达明显增强。结论:胃癌组织HMGB1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侵袭、转移和淋巴结微转移密切相关,HMGB1检测对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高迁移率族蛋白1 细胞角蛋白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迅庚 马宏岩 金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1073-1075,共3页
目的探讨MUCl检测在甲状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可靠性和敏感性。方法对488例甲状腺疾病手术患者于术前24h用1%美兰1.0—2.0mL注射于甲状腺结节或周围腺体,术中显示蓝染淋巴结,采用RT—PCR法测定临床蓝染淋巴结中的MUCl。结果蓝染淋巴... 目的探讨MUCl检测在甲状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可靠性和敏感性。方法对488例甲状腺疾病手术患者于术前24h用1%美兰1.0—2.0mL注射于甲状腺结节或周围腺体,术中显示蓝染淋巴结,采用RT—PCR法测定临床蓝染淋巴结中的MUCl。结果蓝染淋巴结显示率甲状腺癌为93%,良性病例为0。研究组80个蓝染淋巴结中发现有MUClmRNA表达的为95%,与病理诊断率(86%)相比有提高(P〈0.05);良性病变(阴性对照组)淋巴结均不存在MUClmRNA的表达;阳性对照组的癌转移性淋巴结均存在MUClmRNA的表达。结论MUCl较病理检查敏感,PCR产物点杂交进一步证实MUCl作为PCR标志物有较好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病理学 淋巴结转移 MUC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及预后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洲 刘相燕 +1 位作者 刘凡英 陈景寒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索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并评价其预后意义. 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对63例食管鳞癌患者手术后病理诊断阴性的区域淋巴结(pN0)进行进步研究,检测其Mucin1(myc1)基因mRNA表达,对淋巴结微转移进行基... 目的:探索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并评价其预后意义. 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对63例食管鳞癌患者手术后病理诊断阴性的区域淋巴结(pN0)进行进步研究,检测其Mucin1(myc1)基因mRNA表达,对淋巴结微转移进行基因诊断.对患者随访,应用)X2检验比较患者的生存差别;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独立的预后因素. 结果:淋巴结微转移基因诊断的特异度为100%(30/30);淋巴结微转移基因诊断的灵敏度为90%(27/30).366枚pN0淋巴结中,22例患者(34.9%)的30枚淋巴结(8.2%)检测到myc1基因mRNA的表达,诊断为淋巴结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者3a生存率为54.5%(12/22),无转移者3 a生存率为80.5%(33/41),两组相比较差别显著(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3肿瘤(P<0.05,OR=7.17)淋巴结微转移(P<0.05,OR=3.71)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结论:应用RT-PCR法检测食管癌区域淋巴结中myc1基因mRNA的表达,可以诊断淋巴结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与pN0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淋巴结转移 诊断 预后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马晓洁 李莎莎 谭榜宪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3-305,共3页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是其主要的转移途径。淋巴结转移是判断预后和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指标,一般由淋巴结微转移(LNM)发展而来。LNM是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阶段,可作为宫颈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因此,及时准确判...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是其主要的转移途径。淋巴结转移是判断预后和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指标,一般由淋巴结微转移(LNM)发展而来。LNM是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阶段,可作为宫颈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因此,及时准确判断宫颈癌患者淋巴结是否存在微转移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LNM的概念、其与临床转移的关系,宫颈癌LNM的主要检测标记物及其意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淋巴管生成、淋巴管浸润及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20
作者 姜波健 吴巨钢 +4 位作者 俞继卫 李小强 卞邦健 张彪 倪晓春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12期903-909,共7页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管生成、淋巴管浸润及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68例胃癌原发灶中D2-40的表达及其中51例胃癌的791枚淋巴结中CK20和CKpan的表达,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胃癌HE染色淋巴管浸润(LVI-...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管生成、淋巴管浸润及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68例胃癌原发灶中D2-40的表达及其中51例胃癌的791枚淋巴结中CK20和CKpan的表达,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胃癌HE染色淋巴管浸润(LVI-HE)和D2-40染色淋巴管浸润(LVI-IM)的阳性率分别为66.2%(45/68)和76.5%(52/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LVI-IM阳性率与肿瘤浸润深度(P=0.044)、TNM分期(P=0.003)及存在淋巴结转移(P=0.000)有关。68例胃癌平均淋巴管密度(LVD)为(18.19±7.44)个/HP。LVD升高与LVI-HE阳性(P=0.040)、LVI-IM阳性(P=0.001)、静脉浸润(P=0.037)、TNM分期较晚(P=0.020)及存在淋巴结转移(P=0.001)有关系。LVD值≥15个/HP者近期生存率较LVD值≤14个/HP者明显降低(P=0.032)。51例胃癌HE染色和CK(CK20或CKpan)染色检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4.5%(38/51)和88.2%(45/51),791枚淋巴结的转移淋巴结检出率由HE染色的32.0%(253/791)提高到CK染色的41.5%(328/791),P<0.001。CKpan的微转移检出率明显高于CK20(P=0.003)。微转移淋巴结数量与肿瘤大小(P=0.001)、LVI-HE(P=0.040)、肿瘤浸润深度(P=0.018)及TNM分期(P=0.012)有关。微转移淋巴结的检出使淋巴结转移站别及TNM分期迁移:7例N0→N1,6例N1→N2,1例N2→N3;4例Ⅰb→Ⅱ,4例Ⅱ→Ⅲa,3例Ⅲa→Ⅲb,1例Ⅲb→Ⅳ。结论D2-40及CK检测在诊断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微转移上优于HE检查。CK20和CKpan的联合检查有利于发现微转移淋巴结。肿瘤TNM分期越晚,越易发生淋巴结微转移。LVI-IM、LVD及淋巴结微转移三者都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LVD值较高者近期生存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2-40 淋巴管生成 淋巴结转移 细胞角蛋白 新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