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血管成像技术在鉴别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质中的诊断效能以及对评估患者化疗疗效的价值研究
1
作者 宗燕君 买牧春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3-14,共2页
目的本文观察在鉴别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质以及评估其化疗疗效领域中,微血管成像技术在本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22年11月-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疑似乳腺肿瘤女性患者80例纳入研究,所有入组对象均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微血管成像技术检查... 目的本文观察在鉴别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质以及评估其化疗疗效领域中,微血管成像技术在本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22年11月-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疑似乳腺肿瘤女性患者80例纳入研究,所有入组对象均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微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并以活检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在鉴别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质中的诊断效能;并应用微血管成像技术评估恶性乳腺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流分级情况。结果金标准显示,80例疑似乳腺肿瘤女性患者恶性有73例,良性有7例;常规超声检查恶性有63例,良性有17例,微血管成像技术检查恶性有72例,良性有8例;微血管成像技术对乳腺肿瘤良恶性质人数检出率高于常规超声检查(P<0.05)。微血管成像技术在鉴别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质中灵敏度、准确度高于常规超声检查(P<0.05),但特异度与常规超声检查无显著差异(P>0.05)。73例恶性乳腺肿瘤患者化疗后0级~Ⅰ级占比高于化疗前,Ⅱ级~Ⅲ级占比低于化疗前(P<0.05)。结论在乳腺良恶性肿瘤患者的鉴别诊断过程中应用微血管成像技术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的正确率,并为评估其化疗效果提供具有客观证据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成像技术 乳腺肿瘤良恶性 诊断效能 评估化疗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联合阴超在诊断子宫疤痕妊娠及其风险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2
作者 钟日花 林金连 +1 位作者 黄果珍 李梓僮 《影像技术》 2025年第1期74-80,共7页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评估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联合经阴道彩超(阴超)在提高子宫疤痕妊娠(CSP)诊断准确率及风险评估中的效果,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评估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联合经阴道彩超(阴超)在提高子宫疤痕妊娠(CSP)诊断准确率及风险评估中的效果,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8例子宫疤痕妊娠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9例,对照组给予经阴道彩超检查,研究组给予SMI联合阴超检查。观察分析两组诊断符合率、误诊率、敏感度、特异度及依从性等。结果:研究组对孕囊型、包块型CSP的诊断符合率依次为93.9%(31/33)、95.6%(44/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6%(21/32)、63.8%(30/47)(P<0.05),误诊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7%和93.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0.3%、75.3%(P<0.05);研究组诊断依从性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MI联合阴超在CSP诊断及风险评估中展现出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能够显著降低误诊率,提高患者诊断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成像技术(SMI) 阴超 剖腹产后子宫疤痕妊娠 风险评估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效果及准确度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宋洁迪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9期140-142,共3页
目的:研究超微血管成像技术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3年9月期间山东省慢性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中发现甲状腺结节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入组患者均采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与彩色多... 目的:研究超微血管成像技术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3年9月期间山东省慢性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中发现甲状腺结节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入组患者均采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以术后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记录并对两种超声单用和联用的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并对比不同类型结节的影像特征及血流信号。结果: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准确率为80.00%,特异度为83.91%,灵敏度为74.6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9.33%,特异度为93.10%,灵敏度为84.13%。联合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6.67%,特异度为96.55%,灵敏度为96.83%;彩色多普勒超声准确率和灵敏度高于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超声诊断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均高于单用超声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结节在微小钙化、附近声晕有无、边界结构不规则、回声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结节Ⅰ级血流率低于对照组,Ⅲ级血流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种结节Ⅱ级血流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影质量评分高于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微血管成像技术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均可应用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两种超声联合诊断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均更高,且能清晰分辨不同类型结节影像特征和血流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微血管成像技术 彩色多普勒超声 良恶性结节 影像特征 血流信号 显影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成像技术联合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评估中的应用
4
作者 袁丹丹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4期92-94,共3页
目的分析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联合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评估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01—2023-12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64条病变血管)颈动脉狭窄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TCCD和SMI,以DSA为“金标准”,分析... 目的分析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联合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评估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01—2023-12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64条病变血管)颈动脉狭窄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TCCD和SMI,以DSA为“金标准”,分析SMI联合TCCD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检出率。结果相比颈动脉彩超+TCCD,SMI联合TCCD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评估中使用SMI联合TCCD可提高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分级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狭窄程度分级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 微血管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TI-RADS分级联合微血管成像技术鉴别甲状腺皱缩结节与乳头状癌的临床价值
5
作者 黄春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083-0086,共4页
探究超声TI-RADS分级联合微血管成像技术在甲状腺皱缩结节与乳头状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2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的35例甲状腺囊性皱缩结节和35例乳头状癌患者进行研究,均进行常规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 探究超声TI-RADS分级联合微血管成像技术在甲状腺皱缩结节与乳头状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2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的35例甲状腺囊性皱缩结节和35例乳头状癌患者进行研究,均进行常规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微血管成像超声检查,分别应用中国版TI-RADS分级、ATA指南、ACR TI-RADS对结节予以TI-RADS分类,对比甲状腺皱缩结节、乳头状癌的超声特征,观察不同诊断方式的临床效能。结果 甲状腺皱缩结节与乳头状癌在结节纵横比、声晕、结节内部、边缘血流分布方面有显著的差异(P<0.05)。与单一超声TI-RADS分级、微血管成像技术相比,微血管成像+中国版TI-RADS分级鉴别诊断的灵敏度(97.10%)、特异性(85.70%)最高。结论 甲状腺皱缩结节超声显示纵横比<1、黑白声晕、结节内部及边缘血流分布是其与乳头状癌鉴别的特异性表现,在临床上将微血管成像技术联合中国版TI-RADS分级应用于甲状腺皱缩结节与乳头状癌鉴别诊断可获得较高诊断效能,为临床制定诊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皱缩结节 乳头状癌 TI-RADS分级 微血管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血管超声与微血管成像技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4
6
作者 袁嘉 勇强 +2 位作者 张蕾 穆洁 刘海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01-603,共3页
目的 :探讨常规血管超声与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在评价颈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4-08至2015-03我院住院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37例(共70条血管),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为金标准,对常规血管超声及SMI对颈动脉狭窄检出情... 目的 :探讨常规血管超声与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在评价颈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4-08至2015-03我院住院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37例(共70条血管),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为金标准,对常规血管超声及SMI对颈动脉狭窄检出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常规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1.42%、83.33%、80.95%。SMI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1.43%、92.16%、89.47%。结论 :常规血管超声与SMI在评估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SMI对颈动脉狭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优于常规血管超声,SMI能更准确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有望成为一种更可靠评价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程度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微血管成像技术 超声检查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萤火虫”联合超微血管成像技术校正BI-RADS 4级乳腺结节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9
7
作者 罗青 陈伟萍 +4 位作者 郭黎红 曹小祯 蒙思薇 陈小清 杨瑞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474-2477,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萤火虫"技术(micropure)、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及两者联合在BI-RADS 4级乳腺结节校正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高频超声诊断为BI-RADS 4级的乳腺患者76例,共计78个结节,经超... 目的探讨超声"萤火虫"技术(micropure)、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及两者联合在BI-RADS 4级乳腺结节校正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高频超声诊断为BI-RADS 4级的乳腺患者76例,共计78个结节,经超声"萤火虫"和SMI校正分级后,与病理结果比对,绘制ROC曲线,比较高频超声、"萤火虫"技术、SMI技术、"萤火虫"联合SMI校正诊断BI-RADS 4级乳腺结节的差异。结果 76例BI-RADS 4级患者的78个乳腺结节中,病理证实37个为恶性结节,41个为良性结节。"萤火虫"、SMI、"萤火虫"联合SMI技术分别与高频超声比较,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萤火虫"联合SMI技术分别与"萤火虫"、S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萤火虫"技术、SMI技术有助于提高BI-RADS 4级乳腺结节诊断的准确性。两者联合能取长补短,更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不必要的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RADS 4级 超声“萤火虫”技术 微血管成像技术 联合 校正 乳腺结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乳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4类乳腺肿块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9
8
作者 李茂谊 罗琴音 +5 位作者 陈琛 李旭祥 覃罗平 吕季戏 向靖华 罗涵 《广西医学》 CAS 2019年第15期1902-1905,共4页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在乳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类乳腺肿块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56个病灶)行乳腺肿块切除术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常规超声诊断为BI-RADS 4类乳腺肿块,均行...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在乳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类乳腺肿块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56个病灶)行乳腺肿块切除术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常规超声诊断为BI-RADS 4类乳腺肿块,均行SMI检查与病理诊断。比较良性与恶性病灶SMI血流Adler分级的差异。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SMI技术对肿块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良性与恶性病灶的SMI血流Adler分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灶SMI血流Adler分级高于良性病灶;其中良性肿物的血流分级均以Adler 0级为主,而恶性肿物以AdlerⅠ级与Ⅱ级为主。在BI-RADS 4类乳腺肿块中,SMI检查诊断恶性肿块的灵敏度为94.87%,特异度为84.62%,准确率为92.31%,阳性预测值为94.87%,阴性预测值为84.62%。结论针对BI-RADS 4类乳腺肿块,SMI检测能够清晰显示恶性肿块的血流情况,并对其良恶性具有较高鉴别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块 乳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微血管成像技术 定性诊断 血流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微血管成像技术探讨不同中医证型乳腺癌患者的血流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石光煜 张雪松 +2 位作者 李晶 韩洁茹 赵丽娜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5-469,共5页
目的采用超声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探讨不同中医证型乳腺癌患者的血流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8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肿块型乳腺癌患者62例(恶性组)和乳腺良性肿瘤患者50例(良性组),将62例... 目的采用超声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探讨不同中医证型乳腺癌患者的血流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8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肿块型乳腺癌患者62例(恶性组)和乳腺良性肿瘤患者50例(良性组),将62例乳腺恶性肿瘤患者依据中医证型分为肝郁痰凝证组(24例)、冲任失调证组(20例)、正虚毒盛证组(18例)。手术前各组均给予常规超声和SMI检查,分析比较各组间的二维超声及其超微血流特征。结果二维超声结果显示恶性3个证型组及良性组4组间肿块大小、微钙化、后方回声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良性组与恶性3个证型组比较,SMI血管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痰凝证组SMI血管数目0级患者比例高于冲任失调证组和正虚毒盛证组,正虚毒盛证组SMI血管数目Ⅲ级患者比例高于肝郁痰凝证组和冲任失调证组、Ⅰ级患者比例低于肝郁痰凝证组和冲任失调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理组织学分级肝郁痰凝证组Ⅰ级患者比例较高,冲任失调证组Ⅱ级患者比例较高,正虚毒盛证组Ⅲ级患者比例较高。结论SMI可以有效判定不同中医证型乳腺癌患者超微血管特征,能够为乳腺癌中医辨证施治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成像技术 乳腺肿瘤 中医证型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对BI-RADS 4类乳腺微小肿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贺烨 陈卉 +1 位作者 张剑 徐斌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0年第3期269-271,共3页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对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标准诊断为4类的乳腺微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超声检出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微小肿块87例,BI-RADS分类均达到4类,按照Adler分级标准对肿块SMI血流情况进...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对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标准诊断为4类的乳腺微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超声检出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微小肿块87例,BI-RADS分类均达到4类,按照Adler分级标准对肿块SMI血流情况进行分级,结合病理结果分析SMI技术对BI-RADS 4类乳腺微小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SMI技术诊断4A类乳腺微小肿块特异性为62.5%,阴性预测值为78.9%;4B类特异性为78.6%,阴性预测值为78.6%;4C类敏感性为90.5%,阳性预测值为90.5%。结论:SMI技术可提高超声对4B、4C类尤其是4C类的乳腺微小癌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微小癌 微血管成像技术 BI-RADS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中超微血管成像技术的运用价值初探 被引量:8
11
作者 田菊 勇强 +3 位作者 李春梅 张蕾 包晶晶 史素君 《癌症进展》 2017年第4期450-453,共4页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个已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的甲状腺结节术前行灰阶模式超微血管成像(mSMI)检查,观察结节在mSMI显像时结节边缘的血流显示特点,并结合病理分析mSMI在甲状腺结节良...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个已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的甲状腺结节术前行灰阶模式超微血管成像(mSMI)检查,观察结节在mSMI显像时结节边缘的血流显示特点,并结合病理分析mSMI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判断中的运用价值。结果 mSMI对45个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687,mSMI技术的诊断符合率为84.44%,高于常规超声的66.67%。结论 mSMI技术能清楚地显示甲状腺结节边缘的血流分布特点,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判断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成像技术 甲状腺结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萤火虫”成像技术联合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结节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0
12
作者 靳鹏 李阳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799-802,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萤火虫”成像技术联合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乳腺超声检查的95例病人(123个结节)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进行二维超声检查、超声“萤火虫”成像检查及超微血管成像检查,并... 目的:探讨超声“萤火虫”成像技术联合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乳腺超声检查的95例病人(123个结节)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进行二维超声检查、超声“萤火虫”成像检查及超微血管成像检查,并以病理结果作为对照,分析“萤火虫”成像、超微血管成像及两者联合检查的特异度、敏感度及准确率。结果:超声“萤火虫”成像技术鉴别诊断良恶性乳腺结节敏感度84.6%,特异度82.2%,准确率83.7%;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敏感度80.8%,特异度80.0%,准确率80.5%;超声“萤火虫”成像技术联合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敏感度94.9%,特异度95.6%,准确率95.1%。两者联合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高于单独使用超声“萤火虫”成像技术和超微血管成像技术(P<0.05~P<0.01)。结论:超声“萤火虫”成像技术联合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对于乳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超声“萤火虫”成像技术 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成像技术检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微血流征象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林建军 郑达武 +3 位作者 农花艳 李燕辉 廖云 杨勇杰 《广西医学》 CAS 2017年第6期891-893,共3页
目的探讨微血管成像技术(SMI)检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微血流特征。方法 37例(61个)甲状腺微小结节患者,采用SMI检查甲状腺微小结节的血流信号。结果 61个甲状腺微小结节均行手术切除,其中52个病理组织学诊断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9个... 目的探讨微血管成像技术(SMI)检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微血流特征。方法 37例(61个)甲状腺微小结节患者,采用SMI检查甲状腺微小结节的血流信号。结果 61个甲状腺微小结节均行手术切除,其中52个病理组织学诊断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9个良性结节;SMI显示无血流信号38个结节,穿支动脉血流4个结节,外周放射状血流10个结节;9个良性结节中,2个结节表现为环周血流信号,3个结节环周及中央血流信号,4个结节无血流信号。结论 SMI可观察甲状腺微小癌的外周放射状血流情况,对诊断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癌 微血管成像技术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对乳腺良恶性结节血管特征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林 李阳 +3 位作者 孙医学 杜欢 张盼盼 胡阳慧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9期1246-1249,共4页
目的:通过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分析乳腺良恶性结节中的血管特征表现,判断此项技术的运用前景与价值。方法:选取乳腺肿瘤病人75例,其中确诊为乳腺良性肿瘤病人45例,乳腺恶性肿瘤病人30例,共获得有效病灶... 目的:通过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分析乳腺良恶性结节中的血管特征表现,判断此项技术的运用前景与价值。方法:选取乳腺肿瘤病人75例,其中确诊为乳腺良性肿瘤病人45例,乳腺恶性肿瘤病人30例,共获得有效病灶结节94个,其中良性结节45个(良性组),恶性结节49个(恶性组)。通过SMI观察血管走向、血管主干与分支夹角、穿支血管和血管数量4项病变血管特征,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根据乳腺良恶性结节内血管特征的不同表现,采用ROC曲线分析SMI技术鉴别乳腺恶性结节内部血管特征的临界值,并进一步分析得出其敏感性与特异性指标。结果:在SMI技术的视角下,2组血管走行方向、血管主干与分支夹角、穿支血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血管丰富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I诊断乳腺恶性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敏感性91.84%、特异性75.56%、准确性67.39%、阳性预测值80.4%、阴性预测值89.5%。结论:SMI可以很好地反映乳腺良恶性结节内部血管特征区别,对于乳腺恶性病变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微血管成像技术 血管特征 超声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手腕关节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霞 李君 张爱红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0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目的比较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和能量多普勒(PDUS)在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急性期和临床缓解期手腕关节滑膜内血管增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诊断RA患者8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55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5.5岁;急性期35例,... 目的比较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和能量多普勒(PDUS)在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急性期和临床缓解期手腕关节滑膜内血管增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诊断RA患者8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55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5.5岁;急性期35例,临床缓解期45例。急性期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25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5.3岁。临床缓解期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30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5.6岁。同时采用PDUS和SMI两种超声成像方法检测手腕关节增厚滑膜内的血管增生显示率、血流分级和检查时长,评估血流分级与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的相关性。结果无论是急性期还是临床缓解期患者,SMI较PDUS血流信号显示率(急性期,88.46%vs53.85%;临床缓解期,86.49%vs 54.04%)和血流分级(急性期,3级50.00%vs 11.54%;临床缓解期,3级59.46%vs10.81%)明显增加,检查时长缩短(急性期,4.4 min±0.8 min vs 8.2 min±1.3 min;临床缓解期,4.6 min±0.7 min vs8.5 min±1.4 min)(P <0.05)。经Spearman检验发现,SMI显示血流信号分级与DAS28有较好的一致性(R=0.768、0.723,P=0.011、0.015)。对SMI显示血流信号患者进行强化干预后,血管显示率和血流信号分级均明显减少,DAS28也明显下降(P <0.05)。结论 SMI和PDUS是显示RA手腕关节滑膜内血管增生的重要方法,SMI较PDUS能够更加准确、方便显示血流信号,定量评估血流分级,与炎症活动度有较好的一致性,对指导临床制定正确的干预策略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成像技术 能量多普勒超声 类风湿性关节炎 手腕关节 滑膜 微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微血管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骕 赖志昆 冯其茂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1年第3期332-335,共4页
斑块破裂可以激活血小板并形成血栓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斑块的破裂与斑块中新生血管形成密切相关。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无需造影剂即可显示斑块内的微血管及低速血流,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新生血管情况,对相关疾病作出早期... 斑块破裂可以激活血小板并形成血栓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斑块的破裂与斑块中新生血管形成密切相关。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无需造影剂即可显示斑块内的微血管及低速血流,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新生血管情况,对相关疾病作出早期诊断,同时还可避免造影剂产生的不良反应。本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SM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领域中的应用背景、诊断标准、优缺点及适应证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微血管成像技术 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阴道超声结合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评估人参滋血汤对薄型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婷 郭俊 +3 位作者 杨柳茵 薛雯 张娟 张建兴 《新中医》 CAS 2021年第12期117-120,共4页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结合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评估人参滋血汤在改善薄型子宫内膜容受性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7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妇科门诊及生殖中心诊断为不孕症,中医证候辨证为血虚证,且经阴道三维彩超检查提...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结合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评估人参滋血汤在改善薄型子宫内膜容受性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7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妇科门诊及生殖中心诊断为不孕症,中医证候辨证为血虚证,且经阴道三维彩超检查提示为薄型子宫内膜患者60例,服用人参滋血汤治疗3个月,利用经阴道三维超声结合SMI技术评估用药前后内膜的厚度、容积、分型、内膜血流参数及子宫动脉血流参数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容积明显增加,双侧子宫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增高、阻力指数(RI)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MI显示内膜血流支数增加,螺旋动脉PSV增高,RI、搏动指数(PI)、PSV/ED(S/D)均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内膜血流分型Ⅰ、Ⅱ、Ⅲ病例数分别为4、51、5例,治疗后分别为0、36、24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内膜A、B、C分型的病例数分别为11、27、22例,治疗后分别为8、47、5例,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参滋血汤在促进子宫内膜生长方面疗效显著,经阴道三维超声结合SMI技术可较好地评估薄型子宫内膜的血流情况及子宫内膜容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型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容受性 人参滋血汤 经阴道三维超声 微血管成像技术
原文传递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浅表淋巴结全自动穿刺活检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丛辉 罗红缨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9期1556-1558,共3页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在浅表淋巴结全自动穿刺活检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08例采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辅助浅表淋巴结全自动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浅表淋巴结穿...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在浅表淋巴结全自动穿刺活检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08例采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辅助浅表淋巴结全自动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浅表淋巴结穿刺活检的病理取材满意率及穿刺过程的安全性。结果:108例淋巴结穿刺活检患者中,病理取材满意率96.3%;穿刺术后出现穿刺点出血5例,其中1例软组织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为4.6%,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穿刺过程安全可靠。结论:浅表淋巴结全自动穿刺活检通过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进行穿刺,操作简便快速、无创、可重复性强、微小血流检出率高;病理取材满意率高,并发症少,可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成像技术 浅表淋巴结 穿刺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对乳腺纤维腺瘤及乳腺叶状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娅荣 彭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11期16-19,共4页
目的:利用超微血管成像(SMI)方法,结合Adle血流分级与BI-RADS分级,对比CDFI,探讨SMI区分乳腺纤维腺瘤与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96例乳腺纤维腺瘤与96例乳腺叶状肿瘤,采用SMI与CDFI做回顾性分析。对两组肿瘤的Adle... 目的:利用超微血管成像(SMI)方法,结合Adle血流分级与BI-RADS分级,对比CDFI,探讨SMI区分乳腺纤维腺瘤与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96例乳腺纤维腺瘤与96例乳腺叶状肿瘤,采用SMI与CDFI做回顾性分析。对两组肿瘤的Adler血流分级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判断其差异性。采用Kappa检验对每组肿瘤的SMI与CDFI的Adler血流分级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两组肿瘤的周边血流、中心血流与穿支血流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判断其差异性。采用Kappa检验判断乳腺叶状肿瘤的BI-RADS分级结果的一致性。结果:两组肿瘤的Adler血流分级结果经SMI检测判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3)。每组肿瘤的SMI与CDFI的Adler血流分级结果的一致性一般(0.4<k<0.75)。经SMI检测的两种肿瘤的中心血流或穿支血流情况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经SMI与CDFI检测的乳腺叶状肿瘤的BI-RADS分级结果的一致性一般(0.4<k<0.75)。结论:SMI比CDFI较易观测到乳腺纤维瘤与乳腺叶状肿瘤的微血管及微血流,可较好地区分两种肿瘤,且提高了交界性与恶性乳腺叶状肿瘤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纤维腺瘤 乳腺叶状肿瘤 微血管成像技术 彩色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波弹性成像结合微血管成像技术在鉴别诊断乳腺结节病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韩彦峰 邹淑伟 王宝华 《浙江临床医学》 2019年第9期1164-1166,共3页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微血管成像技术在鉴别诊断乳腺结节病良恶性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乳腺结节病患者12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并采用微血管成像技术对病灶内血管及血流参数进行观察,与...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微血管成像技术在鉴别诊断乳腺结节病良恶性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乳腺结节病患者12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并采用微血管成像技术对病灶内血管及血流参数进行观察,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鉴别诊断乳腺结节良恶性质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良性组患者弹性最小值、弹性最大值、弹性平均值均明显低于恶性组(P<0.05);并且良性组患者AveR/kPa、AveT1/kPa、Ratiol参数明显低于恶性组(P<0.05);良恶性组患者微血管成像血流分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灶内微血管血管条数、血管最大径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微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乳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单纯微血管成像、弹性成像(P<0.05).结论剪切波弹性成像结合微血管成像技术可通过结节的弹性参数及病灶内血管血流参数,准确鉴别诊断乳腺结节的良恶性质,为临床治疗与预后评估提供具有客观证据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弹性成像 微血管成像技术 乳腺良恶性结节 鉴别诊断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