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硫酸铜浓度对微蚀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谢陈难 胡朝晖 《印制电路信息》 2005年第6期39-40,共2页
详细分析了硫酸铜浓度对过硫酸钠体系微蚀速率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硫酸铜 过硫酸钠 微蚀速率 铜浓度 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制线路板内层黑氧化前处理微蚀液的研制 被引量:5
2
作者 麦裕良 张小春 栾安博 《电镀与涂饰》 CAS CSCD 2008年第1期30-32,共3页
研制出一种新型印制线路板内层黑氧化前处理微蚀液,其配方为:100g/LH2SO4,25g/LH2O2,0.4g/L稳定剂A(含羟基的有机酸),0.4g/L促进剂A(同稳定剂A),0.5g/L脂肪胺EO-PO嵌段聚合物。讨论了温度及铜离子浓度对微蚀速率的影响。测试表明,在高... 研制出一种新型印制线路板内层黑氧化前处理微蚀液,其配方为:100g/LH2SO4,25g/LH2O2,0.4g/L稳定剂A(含羟基的有机酸),0.4g/L促进剂A(同稳定剂A),0.5g/L脂肪胺EO-PO嵌段聚合物。讨论了温度及铜离子浓度对微蚀速率的影响。测试表明,在高浓度铜离子(Cu2+质量浓度25g/L)存在的情况下,微蚀速率较稳定,可达到1.4μm/min以上,且微蚀后铜表面较平整均匀,可完全满足内层黑氧化前处理的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制线路板 黑氧化前处理 稳定剂 促进剂 微蚀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表面微蚀处理新技术 被引量:2
3
作者 郑博 江建平 +3 位作者 寇文鹏 吴荣生 Joe Abys Simon WANG 《电镀与精饰》 CAS 2008年第4期4-7,共4页
采用过硫酸盐和几种特别添加剂配制成的微蚀剂,不仅具有传统微蚀剂的优点,而且拥有其独特的优点:微蚀处理的铜表面比传统微蚀剂处理的光亮;微蚀处理后暴露在空气中10 min,铜表面也不变色;微蚀处理后的元件没有原电池腐蚀现象发生;其工... 采用过硫酸盐和几种特别添加剂配制成的微蚀剂,不仅具有传统微蚀剂的优点,而且拥有其独特的优点:微蚀处理的铜表面比传统微蚀剂处理的光亮;微蚀处理后暴露在空气中10 min,铜表面也不变色;微蚀处理后的元件没有原电池腐蚀现象发生;其工作溶液比传统微蚀剂稳定;微蚀速率容易控制以满足不同的微蚀要求;微蚀处理不影响精密线路板和元件的尺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蚀速率 抛光 原电池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实验法在研究沉铜微蚀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徐玉婷 张庭主 《印制电路信息》 2010年第3期19-21,共3页
文章运用正交实验法对沉铜前处理中的微蚀工艺参数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得出了影响微蚀速率的主要因素,得出了最佳生产条件。最后做出直观图验证了实验结果。
关键词 正交实验法 微蚀速率 工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一种新型铜面附着增强剂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卫 刘镇权 +1 位作者 邬通芳 吴培常 《印制电路信息》 2016年第12期27-32,共6页
介绍了一种新型铜面附着增强剂,并将它与以往的四种微蚀剂对了对比,从中得出以下结论:RS-895是一种优良铜面附着增强剂,它在不改变基铜和镀层的结构和性能的同时,增强铜面附着力,完全适应于高密度多层板的制作很高的性价比,对环境友好,... 介绍了一种新型铜面附着增强剂,并将它与以往的四种微蚀剂对了对比,从中得出以下结论:RS-895是一种优良铜面附着增强剂,它在不改变基铜和镀层的结构和性能的同时,增强铜面附着力,完全适应于高密度多层板的制作很高的性价比,对环境友好,药液稳定,用它代替以往的微蚀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着增强剂 剥离强度 微蚀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金属化孔镀层耐热冲击性能的具体措施
6
作者 黄玉文 《印制电路信息》 1995年第4期13-14,共2页
前言 金属化孔是未采用直接电镀法厂家制造多层板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序,它起着各层印制线路电气互连的作用。孔壁镀铜层质量是印制板质量的核心,不仅要求镀层有合适的厚度、均匀性和延展性,而且要求镀层在288℃热冲击10秒不能产生断裂。
关键词 耐热冲击性能 金属化孔 具体措施 微蚀速率 化学镀铜层 去沾污速率 多层板 沉铜速率 冲击断裂 结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opolysaccharides from Lactic acid Bacteria as Corrosion Inhibitors
7
作者 Ignatova-Ivanova Tsveteslava Radoslav Ivanov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4年第12期940-945,共6页
Bacterial EPSs (exopolysaccharides) are believe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vironment by promoting survival strategies such as bacterial attachment to surfaces and nutrient trapping, which facilitate process... Bacterial EPSs (exopolysaccharides) are believe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vironment by promoting survival strategies such as bacterial attachment to surfaces and nutrient trapping, which facilitate processes of biofilm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se microbial biofilms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corrosion of metals, bacterial attachment to prosthetic devices, fouling of heat exchange surfaces, toxicant immobilization, and fouling of ship hulls. In this paper, data on EPS production and the effect of EPS on corrosion of steel produced by Lactobacillus fermentum Ts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The Lactobacillus fermentum Ts strain was isolated from types of Bulgarian rye flour. It was tested for its ability to produce exopolysaccharides when cultivated in a media containing 10% sucrose, 10% fructose and 10% maltose. The study of the corrosive stability of steel samples was conducted on the gravimetrique method. The rate of corrosion, the degree of protection, and coefficient of protection have been calculated. The structure of layer over steel plates was analysed by S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JSM 5510. It could be underlined that 10% sucrose and 10% maltose in the media stimulated the process of protection of corro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ROSION INHIBITOR lactic acid bacteria 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