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鸭梨果心褐变过程中膜质过氧化及细胞内膜微粘度的变化 被引量:39
1
作者 霍君生 佟代言 +1 位作者 刘彩莉 史吉平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21-224,共4页
采用急降温和缓降温两种方法处理鸭梨果实,并对冷藏中果心褐变指数、保护酶活性、膜质过氧化水平和细胞内膜微粘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急降温处理的果实约30天果心出现褐变症状,60天后褐变指数达到100%,而缓降温处理的果实... 采用急降温和缓降温两种方法处理鸭梨果实,并对冷藏中果心褐变指数、保护酶活性、膜质过氧化水平和细胞内膜微粘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急降温处理的果实约30天果心出现褐变症状,60天后褐变指数达到100%,而缓降温处理的果实在贮藏中无褐变产生。在60天的贮藏过程中,急降温处理的果实果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丙二醛(MDA)水平和细胞内膜微粘度则显著升高。缓降温果实果心组织中SOD、POD活性呈上升趋势,CAT活性虽呈下降趋势,但下降水平明显低于急降温处理。MDA水平及细胞内膜微粘度的上升率明显低于急降温处理组。实验结果说明:急降温处理导致果心细胞膜质过氧化作用加剧,同时造成细胞内膜流动性下降,从而造成细胞膜系统组分及功能发生变化,导致细胞中区域化分布被打破,造成果实组织褐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梨 果心 褐变 保护酶 膜质过氧化 微粘度 贮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塞患者局部脑血流与红细胞膜微粘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于金萍 尚明谦 +1 位作者 冷贵生 陈春富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7年第1期12-14,共3页
检测了53例脑梗塞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局部脑血流(rCBF)和红细胞膜微粘度(EM-MV)。结果显示:患者组患侧半球rCBF与健康组同侧半球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患者组EMMV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 检测了53例脑梗塞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局部脑血流(rCBF)和红细胞膜微粘度(EM-MV)。结果显示:患者组患侧半球rCBF与健康组同侧半球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患者组EMMV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EMMV与rCBF呈反比,血液粘度越高,对血流切变应力影响越大,脑血流量越低。提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影响脑血流的重要因素,故降低红细胞膜微粘度,对于改善脑血流量,预防和治疗脑梗塞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局部脑血流 红细胞膜微粘度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中风病人红细胞膜唾液酸与膜微粘度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冷贵生 王忠兰 +2 位作者 郭述苏 樊红 杜燕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3年第4期218-219,共2页
通过检测53例脑梗塞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红细胞膜微粘度及膜唾液酸,发现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微粘度显著高于对照者,红细胞膜唾液酸显著低于对照者,且患者组红细胞膜微粘度与膜唾液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提示红细胞膜唾液酸含量变化对缺血性... 通过检测53例脑梗塞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红细胞膜微粘度及膜唾液酸,发现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微粘度显著高于对照者,红细胞膜唾液酸显著低于对照者,且患者组红细胞膜微粘度与膜唾液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提示红细胞膜唾液酸含量变化对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粘度 唾液酸 脑栓塞 红细胞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bmim][PF_6]与[moemim][PF_6]结构微不均匀性以及微粘度的光谱探测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博轩 郭前进 夏安东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52-1460,共9页
室温离子液体由于其极低的蒸汽压、比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的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可设计性等优点,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友好溶剂在很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离子液体的微观结构和微观性能的研究是设计新型离子液体以及扩展离... 室温离子液体由于其极低的蒸汽压、比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的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可设计性等优点,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友好溶剂在很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离子液体的微观结构和微观性能的研究是设计新型离子液体以及扩展离子液体应用的关键.本文通过荧光探针分子香豆素153(C153)的转动动力学和对微观环境敏感的荧光探针分子1,3-二(1-芘基)丙烷(BPP)的稳态荧光光谱,探测和表征了烷基取代的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和与其具有相似结构的醚键官能化的离子液体1-甲氧基乙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moemim][PF6])的微观结构和微粘度.C153探针分子在离子液体[bmim][PF6]中的转动过程具有快、慢两个组分表明离子液体[bmim][PF6]内部存在松散和紧密的两种结构微区;而C153探针分子在离子液体[moemim][PF6]中的转动动力学只存在一种过程,说明醚键的引入使得[moemim][PF6]内部趋于一种类型的微环境.通过C153探针分子的转动时间研究发现,醚键官能化的离子液体[moemim][PF6]的微粘度小于烷基链取代的离子液体[bmim][PF6],同时通过BPP探针分子的二聚体激基复合物(excimer)与单体(monomer)荧光发射强度的比值(IE/IM)研究也证明这一结果.醚键的引入使得离子液体[moemim][PF6]相对于离子液体[bmim][PF6],侧链的极性更大、柔顺性更好,同时醚键有可能作为氢键的受体与阳离子形成氢键从而削弱离子液体中阴、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离子液体[moemim][PF6]的微观环境比离子液体[bmim][PF6]更为均一,同时具有更小的微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微粘度 转动动力学 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红细胞膜和血浆游离脂肪酸成分分析及其对膜微粘度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杨刚毅 李伶 +3 位作者 詹世琴 李开敏 陈小丽 刘菊芳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88-92,共5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荧光偏振技术测定了42例正常人红细胞膜和血浆游离脂肪酸(FFA)及膜微粘度,并探讨了膜脂肪酸和血浆FFA构成与膜微粘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正常人红细胞膜主要由廿二碳六烯酸(C22∶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荧光偏振技术测定了42例正常人红细胞膜和血浆游离脂肪酸(FFA)及膜微粘度,并探讨了膜脂肪酸和血浆FFA构成与膜微粘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正常人红细胞膜主要由廿二碳六烯酸(C22∶6)、花生四烯酸(C20∶4)、亚油酸(C18∶2)、软脂酸(C16∶0)、油酸(C18∶1)和硬脂酸(C18∶0)等六种脂肪酸组成。血浆FFA构成与膜脂肪酸相似,但不含C22∶6而含十四烷酸(C14∶0)。红细胞膜各脂肪酸含量大多与其血浆浓度呈明显正相关。红细胞膜微粘度与膜软脂酸和硬脂酸呈明显正相关,与膜廿二碳六烯酸和花生四烯酸呈明显负相关。提示红细胞膜脂肪酸组成受血浆FFA成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膜 脂肪酸类 微粘度 游离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极化停搏对体外循环中心肌细胞膜微粘度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曾志勇 陈龙 +5 位作者 王志农 徐志云 庄聪文 杨胜生 张娟 张宝仁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204-206,共3页
目的 比较超极化停搏和去极化停搏对体外循环 (CPB)中心肌细胞膜流动性变化的影响 ,评价超极化停搏液的心肌保护作用。 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 72只家猫均分为 3组 ,每组 2 4只。对照组 :不阻断上、下腔静脉和主动脉 ,仅行并行循环... 目的 比较超极化停搏和去极化停搏对体外循环 (CPB)中心肌细胞膜流动性变化的影响 ,评价超极化停搏液的心肌保护作用。 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 72只家猫均分为 3组 ,每组 2 4只。对照组 :不阻断上、下腔静脉和主动脉 ,仅行并行循环 180分钟 ;去极化停搏组 :阻断主动脉 6 0分钟 ,再灌注 90分钟 ,心脏停搏液使用 St.Thomas液 (K+ 16 mm ol/ L ) ;超极化停搏组 :心脏停搏液使用含吡那地尔的 St.Thomas液 (K+ 5 mmol/ L ) ,其余处理与去极化停搏组相同。应用荧光偏振法测定心肌细胞膜的微粘度 (η) ,以 η的倒数表示心肌细胞膜流动性。 结果 去极化停搏组主动脉阻断期间心肌细胞膜η值明显上升 ,且于再灌注期间进一步升高 ;超极化停搏组主动脉阻断期间亦呈升高趋势 ,但各时间点 η值均明显低于去极化停搏组 (P<0 .0 1)。 结论 超极化停搏比去极化停搏能更有效地维持 CPB中缺血 -再灌注心肌细胞膜的流动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极化停搏 体外循环 心肌细胞膜 微粘度 CPB 缺血-再灌注损伤 膜流动性 钾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微粘度改变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吴海琴 张桂莲 +2 位作者 王玉环 安良 贾天成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27-128,178,共3页
用荧光偏振法测定了 3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微粘度 ,同时对血浆 MDA、SOD含量进行了测定 ,并与 2 4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脑梗塞组红细胞膜微粘度与对照组比较呈显著性升高 (P <0 .0 0 1 ) ,其改变与血浆 MDA水平呈正相... 用荧光偏振法测定了 3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微粘度 ,同时对血浆 MDA、SOD含量进行了测定 ,并与 2 4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脑梗塞组红细胞膜微粘度与对照组比较呈显著性升高 (P <0 .0 0 1 ) ,其改变与血浆 MDA水平呈正相关 ,与血浆 SOD水平呈负相关。说明脂质过氧化可能是导致急性脑梗塞红细胞膜微粘度增大、红细胞膜脂流动性降低的直接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红细胞膜微粘度 丙二醛 脂质过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硫酸锌对肠缺血/再灌注后红细胞膜微粘度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春秀 景有伶 +5 位作者 柴连飞 段国贤 李宏杰 张连元 张硕森 崔和勤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3-215,共3页
目的 :探讨黄芪、硫酸锌对肠缺血 /再灌注 (I/R)后红细胞 (RBC)膜微粘度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复制家兔肠I/R损伤模型 ,检测给予黄芪、硫酸锌后肠I/R损伤家兔RBC膜微粘度的变化 ,同时检测RBC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RBC膜及重... 目的 :探讨黄芪、硫酸锌对肠缺血 /再灌注 (I/R)后红细胞 (RBC)膜微粘度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复制家兔肠I/R损伤模型 ,检测给予黄芪、硫酸锌后肠I/R损伤家兔RBC膜微粘度的变化 ,同时检测RBC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RBC膜及重要器官组织丙二醛 (MDA)含量及血浆黄嘌呤氧化酶 (XO)活性 ,并与I/R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分析膜微粘度与SOD、MDA、XO之间的关系。结果 :黄芪、硫酸锌可使RBC膜微粘度、膜和器官组织MDA及血浆XO活性降低 ,且可防止SOD减少 (P <0 .0 1 )。结论 :黄芪、硫酸锌通过抗脂质过氧化能稳定RBC膜 ,改善RBC膜微粘度 ,进而改善重要器官的血流动力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硫酸锌 肠缺血/再灌注 红细胞膜 微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微粘度与球结膜微循环之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于金萍 冷贵生 +2 位作者 郭述苏 许荣家 杜燕 《微循环学杂志》 1996年第1期38-39,共2页
通过对51例脑梗塞患者的红细胞膜微粘度(EMMV)、球结膜微循环(BCM)与20例健康对照组观察,对脑梗塞与二者的关系进行讨沦。发现脑梗塞患者组EMMV、BCM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P<0.05~0.01)。这些病理变化与中风轻重程度有同... 通过对51例脑梗塞患者的红细胞膜微粘度(EMMV)、球结膜微循环(BCM)与20例健康对照组观察,对脑梗塞与二者的关系进行讨沦。发现脑梗塞患者组EMMV、BCM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P<0.05~0.01)。这些病理变化与中风轻重程度有同步变化倾向。脑梗塞越重,膜微粘度越大,流动性越小,在微血管中通过能力降低,微循环障碍加重。提示:这种病理变化引起的血管灌注压急剧降低,微循环障碍。必须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度,尤其降低EMMV,这对脑梗塞患者的康复与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红细胞膜微粘度 球结膜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塞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与红细胞膜微粘度、膜脂质及血浆脂质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冷贵生 王忠兰 +2 位作者 郭述苏 张世国 杜燕 《临床内科杂志》 1994年第3期36-37,共2页
作者检测脑梗塞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RBC变形能力、RBC膜微粘度、膜脂质及血浆脂质后发现,脑梗塞患者RBC变形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变形能力与RBC膜微粘度、膜胆固醇(Ch)/磷脂(PL)比值呈显著负相关,与血浆ApoA... 作者检测脑梗塞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RBC变形能力、RBC膜微粘度、膜脂质及血浆脂质后发现,脑梗塞患者RBC变形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变形能力与RBC膜微粘度、膜胆固醇(Ch)/磷脂(PL)比值呈显著负相关,与血浆ApoA-I呈显著正相关;RBC膜胆固醇与血浆ApoAI及HDL-Ch呈显著负相关,与ApoB呈显著正相关,但与血浆Ch无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栓塞 红细胞 微粘度 膜指质
原文传递
缺血性中风红细胞膜唾液酸与膜微粘度的研究
11
作者 冷贵生 郭述苏 +2 位作者 于金萍 樊红 刘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11-212,共2页
本文通过检测53例脑梗塞、20例健康对照者红细胞膜唾液酸及膜微粘度,发现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唾液酸显著低于对照组,红细胞膜微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红细胞膜微粘度与膜唾液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提示红细胞膜唾液酸含量变化对缺血性中风... 本文通过检测53例脑梗塞、20例健康对照者红细胞膜唾液酸及膜微粘度,发现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唾液酸显著低于对照组,红细胞膜微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红细胞膜微粘度与膜唾液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提示红细胞膜唾液酸含量变化对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微粘度 唾液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物与膜微粘度及变形能力关系的研究
12
作者 冷贵生 王忠兰 +1 位作者 郭述苏 于金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16-318,共3页
脑梗死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物与膜微粘度及变形能力关系的研究250031济南济南军区总医院冷贵生,王忠兰,郭述苏,于金萍脑梗死患者红细胞(RBC)膜脂质过氧化物(MDA)显著增高[1],但对其与膜微粘度及变形能力的关系未... 脑梗死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物与膜微粘度及变形能力关系的研究250031济南济南军区总医院冷贵生,王忠兰,郭述苏,于金萍脑梗死患者红细胞(RBC)膜脂质过氧化物(MDA)显著增高[1],但对其与膜微粘度及变形能力的关系未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过氧化脂质 微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鏻盐胶束溶液中芘的激基缔合物形成及胶束内核微粘度的测定
13
作者 江云宝 许金钩 陈国珍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89-192,共4页
在正十二烷基三苯基溴化鏻及正十六烷基三苯基溴化鏻胶束溶液中观察到了芘的激基缔合物荧光,利用激基缔合物形成几率与粘度的关系估计了这两种鏻盐胶束内核微粘度分别为229 cP和241 cP(23℃)。讨论了芘在胶束中的增溶位置以及胶束增敏... 在正十二烷基三苯基溴化鏻及正十六烷基三苯基溴化鏻胶束溶液中观察到了芘的激基缔合物荧光,利用激基缔合物形成几率与粘度的关系估计了这两种鏻盐胶束内核微粘度分别为229 cP和241 cP(23℃)。讨论了芘在胶束中的增溶位置以及胶束增敏光度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盐 胶束 微粘度 激基缔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局部脑血流量与红细胞膜微粘度的研究
14
作者 于金萍 郭述苏 +1 位作者 冷贵生 陈春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1-32,共2页
本文采用133Xe吸入法检测53例脑卒中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的局部脑血流(rCBF),同时检测红细胞膜微粘度(EMMV)。结果患者组患侧半球rCBF与健康对照组同侧半球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患者组E... 本文采用133Xe吸入法检测53例脑卒中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的局部脑血流(rCBF),同时检测红细胞膜微粘度(EMMV)。结果患者组患侧半球rCBF与健康对照组同侧半球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患者组EMMV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提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影响脑血流的重要因素。EMMV与rCBF呈负相关,故改善红细胞膜微粘度,对提高脑血流量,预防和治疗脑梗塞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脑血流量 红细胞膜微粘度 EMM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红细胞膜脂微粘度改变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
15
作者 王玉环 田清海 +2 位作者 孙济川 张延均 安良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5-297,共3页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红细胞膜脂微粘度改变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偏振技术测定了 3 5例冠心病患者红细胞膜脂微粘度 ,同时对血中过氧化脂质 ( lipidperoxide,L P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 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进行...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红细胞膜脂微粘度改变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偏振技术测定了 3 5例冠心病患者红细胞膜脂微粘度 ,同时对血中过氧化脂质 ( lipidperoxide,L P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 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进行测定 ,并与 2 6例正常人比较。结果 :冠心病患者红细胞膜脂微粘度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 ( P<0 .0 1 ) ,其改变与血浆 L PO水平呈正相关 ,而与 SOD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脂质过氧化可能是导致冠心病患者红细胞膜脂微粘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红细胞膜脂 微粘度改变 脂质过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应力对内皮细胞膜微粘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华 王克强 +1 位作者 贾建国 顾兴华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 2001年第3期61-62,共2页
目的:研究切应力对内皮细胞(EC)膜微粘度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将EC置于脉动循环装置中,分别施加15dyne/cm^2、50dyne/cm^2、30 Odyne/cm^2切应力,作用Oh、1h | 2h、4h、6h、10h后,利用带偏振器的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膜微粘度。结果:切应... 目的:研究切应力对内皮细胞(EC)膜微粘度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将EC置于脉动循环装置中,分别施加15dyne/cm^2、50dyne/cm^2、30 Odyne/cm^2切应力,作用Oh、1h | 2h、4h、6h、10h后,利用带偏振器的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膜微粘度。结果:切应力使膜微粘度增加,且切应力越高,膜微粘度增加幅度越大。切应力作用4h,EC膜微粘度升至最高;4h~10h,膜微粘度开始缓慢恢复,但仍比静态对照显著升高。结论:在切应力作用下,EC膜微粘度增加,切应力是AS的致病因素。动脉狭窄处和大中动脉分叉处是AS好发的危险部位,也是防治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应力 微粘度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对人红细胞膜微粘度的效应
17
作者 金淑敏 许澍淮 徐仁宝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1994年第1期57-57,共1页
糖皮质激素对人红细胞膜微粘度的效应金淑敏,许澍淮,徐仁宝(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005)严重创伤、休克时,血浆糖皮质激素(GC)可升高8~10倍,但机体没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表现,相反,治疗上还要给... 糖皮质激素对人红细胞膜微粘度的效应金淑敏,许澍淮,徐仁宝(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005)严重创伤、休克时,血浆糖皮质激素(GC)可升高8~10倍,但机体没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表现,相反,治疗上还要给大量GC。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应激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红细胞膜 微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干王浆对大鼠血脂、红细胞膜的微粘度、红细胞电泳迁移率的影响
18
作者 徐宁生 苏静怡 +7 位作者 师树古 许祖钵 陈凤荣 陈凤英 聂松青 徐家鸰 薄惠清 于桂芬 《中草药》 CAS 1984年第5期17-20,共4页
冷冻干王浆可使正常大鼠的血脂降低,红细胞膜的微粘度降低。冷冻干王浆使进食高脂大鼠的血脂及红细胞膜的微粘度保持正常,红细胞膜较光滑,接近正常大鼠水平。冷冻干王浆对红细胞的电泳迁移率似有些影响。
关键词 冷冻干王浆 大鼠血脂 大鼠红细胞膜 微粘度 电泳迁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老年人及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红细胞膜微粘度的测定
19
作者 陈春吉 贾海燕 +2 位作者 马焕文 郭述苏 冷贵生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1997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我国健康老年人RBC膜微粘度(η)的正常参考值以及RBC膜流动性在缺血性中风中的作用,方法健康老年组80例,老年脑梗塞组81例,脑动脉硬化症组21例,短暂脑缺血发作组11例。采用荧光探剂DPH,荧光偏振方法测定RBC膜η,利用曲... 目的探讨我国健康老年人RBC膜微粘度(η)的正常参考值以及RBC膜流动性在缺血性中风中的作用,方法健康老年组80例,老年脑梗塞组81例,脑动脉硬化症组21例,短暂脑缺血发作组11例。采用荧光探剂DPH,荧光偏振方法测定RBC膜η,利用曲线拟合方法推导η对年龄的回归方程,结果健康老年组η值呈对数正态分布,各年龄组间数据有显著差异,η对年龄的回归方程为η=10^0.12505-0.0040465×Age。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其它三组η值均显著升高,其中脑梗塞组变化最为显著(P<0.001)。脑梗塞病情越严重,患者η值升高越明显。结论健康老年人RBC膜微粘度存在明显增龄性变化,RBC膜流动性改变参与了脑梗塞的发病过程,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的客观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老年人 老年脑血管病 红细胞膜 微粘度 脑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中风患者红细胞膜唾液酸与膜微粘度的研究
20
作者 冷贵生 于金萍 《前卫医学情报》 1992年第2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中风 脑缺血 唾液酸 微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