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吸附金属离子研究与发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尹敬群 田君 《生物化工》 2016年第1期65-68,共4页
本文详细论述了微生物吸附金属离子研究及发展过程,介绍了微生物吸附机制、吸附过程以及微生物吸附剂类型,对其在重金属废水处理工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微生物吸附 金属离子 微生物吸附 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吸附贵金属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胡洪波 梁洁 +1 位作者 刘月英 傅锦坤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4-97,共4页
概述了微生物吸附回收金、银、铂、钯等贵金属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吸附贵金属的机理 ,生物吸附技术在贵金属回收等方面的应用及前景。
关键词 微生物吸附 贵金属 应用 生物吸附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复合微生物吸附剂对低浓度Cr^(3+)的吸附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欣 谭周亮 +2 位作者 周后珍 王璐 李旭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88-797,共10页
根据已有4种微生物吸附剂的吸附基团存在的差异特征,将其复配成复合吸附剂,借助统计学方法研究其对低ρ(Cr3+)废水的吸附性能.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P-B(Plackett-Burman)法筛选出吸附过程4个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pH,初始ρ(Cr3+)及微... 根据已有4种微生物吸附剂的吸附基团存在的差异特征,将其复配成复合吸附剂,借助统计学方法研究其对低ρ(Cr3+)废水的吸附性能.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P-B(Plackett-Burman)法筛选出吸附过程4个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pH,初始ρ(Cr3+)及微生物吸附剂XB和TQ的投加量,应用最陡爬坡试验接近主要因素最优水平,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得到对低浓度Cr3+吸附过程的二阶模型.结果表明,最优吸附条件为pH 4.0,初始ρ(Cr3+)为4.86mg/L,XB和TQ的投加量分别为0.20和0.13 g/L,实际吸附率达到87.54%,与理论预测值(87.68%)接近,且高出单一吸附剂吸附率7.79%~17.35%.FT-IR扫描显示,复合微生物吸附剂性能提高与表面基团增多有关.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复合微生物吸附,吸附性能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吸附 微生物吸附 响应面分析法 CR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离子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4
作者 刘磊 宋文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5期15-17,共3页
综述了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离子的作用机理,包括胞外沉淀作用、菌体表面吸附与络合效应、静电结合作用、离子交换型吸附、氧化还原、微沉积作用、胞内累积效应。
关键词 微生物吸附 金属离子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苯并[a]芘复合污染体系中铜的微生物吸附特性 被引量:3
5
作者 叶锦韶 尹华 +3 位作者 白洁琼 麦碧娴 彭辉 张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777-1783,共7页
研究了铜-苯并[a]芘(BaP)复合污染体系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铜的微生物吸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菌可以选择性地吸附Cu2+,并把NO3-还原为NO2-,pH、投菌量、处理时间和铜浓度等因素及BaP均会对铜的生物吸附产生显著的影响,BaP和这4个... 研究了铜-苯并[a]芘(BaP)复合污染体系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铜的微生物吸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菌可以选择性地吸附Cu2+,并把NO3-还原为NO2-,pH、投菌量、处理时间和铜浓度等因素及BaP均会对铜的生物吸附产生显著的影响,BaP和这4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对铜的生物吸附也达到了显著的水平。投菌量会对铜吸附过程中F-、Cl-、NO2-、NO3-、PO34-和SO24-等离子的释放产生显著的影响,BaP则会显著的影响F-、NO2-、NO3-和PO34-的浓度水平。当BaP的浓度为0、0.1、1.0、10.0 mg.L-1时,2.5 g.L-1菌体对pH为6.0、浓度为2 mg.L-1的铜溶液的吸附率分别高达97.1%、93.8%、94.0%和93.3%。BaP和铜在2 h内均没有造成菌体表面形态的明显变化;处理10 mg.L-1 Cu2+及其与BaP的复合污染2 d后,菌体表面会产生突起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A]芘 微生物吸附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吸附^(241)Am行为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杨远友 刘宁 +3 位作者 罗顺忠 张太明 金建南 廖家莉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22-226,共5页
研究了黑曲霉、少根根霉、假丝酵母对2 4 1Am的吸附行为以及实验条件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 :用黑曲霉、少根根霉、假丝酵母处理2 4 1Am ,起始浓度C(2 4 1Am)在 5 6~ 1 1 1MBq/L范围内 ,它们的吸附量W分别为 6 2~ 1 2 4 4、4 2~ 7... 研究了黑曲霉、少根根霉、假丝酵母对2 4 1Am的吸附行为以及实验条件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 :用黑曲霉、少根根霉、假丝酵母处理2 4 1Am ,起始浓度C(2 4 1Am)在 5 6~ 1 1 1MBq/L范围内 ,它们的吸附量W分别为 6 2~ 1 2 4 4、4 2~ 79 4、6 6~ 63 4MBq/g ,表明用黑曲霉、少根根霉、假丝酵母处理2 4 1Am是可行的。吸附反应约经 2h达到平衡 ,反应温度在 1 5~ 45℃内对吸附影响不大 ,黑曲霉在 pH =1~ 3、少根根霉在pH =0 .3~ 3、假丝酵母在 pH =2时 ,吸附明显。2 4 1Am液相浓度与黑曲霉、少根根霉的吸附量间的关系符合Freundlich经验公式 ,假丝酵母则符合Langmuir经验公式。 2 0 0 0多倍Au3+和Ag+的存在对黑曲霉、少根根霉、假丝酵母吸附2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研究 黑曲霉 少根根霉 假丝酵母 微生物吸附 放射性废液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处理含Cr(Ⅵ)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黄晓霞 刘茹 《电镀与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39,共4页
实验采用低质量浓度的Cr(VI)溶液逐级驯化方法,从电镀厂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有效吸附Cr(VI)的微生物,经个体、群体形态鉴定,该菌为交链包霉。将该菌扩大培养后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制备成微生物吸附材料,用于处理模拟含铬废水。实验表... 实验采用低质量浓度的Cr(VI)溶液逐级驯化方法,从电镀厂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有效吸附Cr(VI)的微生物,经个体、群体形态鉴定,该菌为交链包霉。将该菌扩大培养后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制备成微生物吸附材料,用于处理模拟含铬废水。实验表明:经0.1 mol/L的NaOH处理后的吸附剂对Cr(VI)吸附能力较强,在pH值为2.0,吸附时间为105 min,吸附剂投加量为3.0 g,吸附温度为35℃的条件下,处理含质量浓度为50 mg/L的Cr(VI)废液可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吸附材料 CR(VI) 交链包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吸附-化学还原法制备金钯合金纳米线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海贤 张丽娟 +1 位作者 黄加乐 李清彪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共7页
采用微生物吸附-化学还原法,失效金、钯催化剂为原料,以大肠杆菌为模板、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保护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制备金钯合金纳米线(Au-Pd NWs),用SEM、TEM、XPS、XRD 等技术对金钯合金纳米线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采用微生物吸附-化学还原法,失效金、钯催化剂为原料,以大肠杆菌为模板、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保护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制备金钯合金纳米线(Au-Pd NWs),用SEM、TEM、XPS、XRD 等技术对金钯合金纳米线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大肠杆菌菌粉量为0.5 g/L、CTAB量为5.0 mmol/L、抗坏血酸浓度为1.0 mmol/L 反应条件下,当金钯摩尔比控制在3:1-1:3 之间,均有较大量纳米线生成,金钯摩尔比为1:1 时形貌最佳;CTAB 浓度对金钯合金纳米线直径影响较大.表征结果显示,金钯纳米线的晶面间距为0.232 nm,是一种具有面心立方(fcc)、多晶结构的双金属合金纳米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化学 废金钯催化剂 微生物吸附-化学还原法 金钯合金纳米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吸附―化学还原法从含金废水快速回收金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海贤 林丽芹 黄加乐 《广州化学》 CAS 2015年第4期13-17,共5页
在室温下采用微生物吸附―化学还原法从含金废水中快速回收金,考察了p H值、反应时间、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AB)用量、大肠杆菌(ECCs)用量、还原剂抗坏血酸(AA)用量对金回收效果的影响,并通过TG-DTG、SEM和EDX进行表征。... 在室温下采用微生物吸附―化学还原法从含金废水中快速回收金,考察了p H值、反应时间、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AB)用量、大肠杆菌(ECCs)用量、还原剂抗坏血酸(AA)用量对金回收效果的影响,并通过TG-DTG、SEM和EDX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p H值为3.2、CTAB用量为5.0 mmol/L、ECCs用量为0.5 g/L、AA用量为0.5 mmol/L、反应时间为60 min时,金回收效果最佳。TG-DTG、SEM和EDX图分析说明聚集沉淀物是由金纳米线包裹菌体形成复合材料,金的回收率为97.61%。该过程操作工艺简单、金回收率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吸附―化学还原法 含金废水 回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吸附-化学还原法合成金钯纳米线机理研究
10
作者 杨海贤 张丽娟 +1 位作者 黄加乐 李清彪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5-31,共7页
采用微生物吸附-化学还原法,以大肠杆菌(ECCs)为模板、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保护剂、抗坏血酸(AA)为还原剂制备金钯纳米线(Au-PdNWs),考察不同金钯摩尔比对合成金钯纳米材料的影响,并通过SEM、TEM、XRD等技术进行了表征,研究其... 采用微生物吸附-化学还原法,以大肠杆菌(ECCs)为模板、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保护剂、抗坏血酸(AA)为还原剂制备金钯纳米线(Au-PdNWs),考察不同金钯摩尔比对合成金钯纳米材料的影响,并通过SEM、TEM、XRD等技术进行了表征,研究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吸附还原作用使ECCs在短时间内还原生成了少量Pd(0)和Au(0),大量的钯离子和金离子聚集在ECCs表面周围;还原剂AA的加入使ECCs表面成为优先成核位点,菌体表面基团与晶核相互作用阻止其迁移;在CTAB的作用下,菌体表面的纳米颗粒逐渐形成链状纳米中间结构,中间结构通过Ostwald熟化作用进一步形成Au-Pd纳米线。通过ECCs和CTAB协同作用,有利于一维纳米结构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化学 微生物吸附-化学还原法 金钯纳米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吸附剂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115
11
作者 王亚雄 郭瑾珑 刘瑞霞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2-72,共1页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 5株菌 ,检验了它们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 ,其中类产碱假单胞菌 (Pseudomonaspseudoalcaligenes)和藤黄微球菌 (Micrococcusluteus)GCsubgroupB对Cu(Ⅱ )和Pb(Ⅱ )离子吸附能力最强 .考察了Cu(Ⅱ )和Pb(Ⅱ )离子...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 5株菌 ,检验了它们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 ,其中类产碱假单胞菌 (Pseudomonaspseudoalcaligenes)和藤黄微球菌 (Micrococcusluteus)GCsubgroupB对Cu(Ⅱ )和Pb(Ⅱ )离子吸附能力最强 .考察了Cu(Ⅱ )和Pb(Ⅱ )离子分别在这 2种菌体上的吸附特性 .研究表明 ,Langmuir型吸附模式能很好地描述Cu(Ⅱ )和Pb(Ⅱ )离子在这 2种菌体上的吸附实验数据 ,其线形回归系数高达 0 99,溶液 pH值是影响吸附的最主要因素 ,pH =5~ 6是吸附Cu(Ⅱ )和Pb(Ⅱ )离子的适宜条件 .吸附动力学实验研究表明 ,菌体对Cu(Ⅱ )和Pb(Ⅱ )离子的吸附可以分为迅速的细胞表面结合和缓慢的向细胞内的传输 ,稀HNO3 和H2 SO4 是Cu(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特性 微生物吸附 重金属 类产碱假单胞菌 藤黄微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枇杷籽生物炭制备、表征及其微生物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吕贤喆 常国立 +2 位作者 李传鹏 姚锋 蔡成岗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74-1379,共6页
炭化温度是影响生物炭结构的重要因素,以废弃的枇杷籽作为生物质原材料,在400~800℃炭化温度内制备生物炭,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并研究生物炭对微生物菌群的吸附率。结果表明:随着炭化温度的上升,枇杷籽生物炭的产率下降,含氧官能团减... 炭化温度是影响生物炭结构的重要因素,以废弃的枇杷籽作为生物质原材料,在400~800℃炭化温度内制备生物炭,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并研究生物炭对微生物菌群的吸附率。结果表明:随着炭化温度的上升,枇杷籽生物炭的产率下降,含氧官能团减少,芳香性结构更完全;在400~600℃炭化温度下,孔道变化明显,表面更粗糙,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增大,中、微孔数量增多;当炭化温度升高到600℃以上,生物炭表面孔状结构发生坍塌,表面变平整,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减小;炭化温度为600℃下制得的枇杷籽生物炭对大肠杆菌发酵液的吸附率为70%左右,对大肠杆菌悬浮液的吸附率为80%以上,枇杷籽生物炭对微生物菌群的吸附效果良好,经过后续优化有作为微生物载体的潜力。枇杷籽具有开发为生物炭并进行进一步应用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炭化温度 表征 微生物吸附 废弃枇杷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微生物去除水中Cr(Ⅵ)性能及机理比较
13
作者 张正 周芳 +2 位作者 邹文滔 阮启超 陈章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7-184,共8页
Cr(Ⅵ)是水体重金属污染重要来源,微生物吸附剂在Cr(Ⅵ)污染水体处理中应用广泛。该文以掷孢酵母MWT-01(Spo⁃robolomyces carnicolor MWT-01)和蜡样芽孢杆菌ZNT-03(Bacillus cereus ZNT-03)为吸附材料,比较研究了MWT-01和ZNT-03去除Cr(... Cr(Ⅵ)是水体重金属污染重要来源,微生物吸附剂在Cr(Ⅵ)污染水体处理中应用广泛。该文以掷孢酵母MWT-01(Spo⁃robolomyces carnicolor MWT-01)和蜡样芽孢杆菌ZNT-03(Bacillus cereus ZNT-03)为吸附材料,比较研究了MWT-01和ZNT-03去除Cr(Ⅵ)的性能及机理。结果表明,pH值对MWT-01和ZNT-03吸附Cr(Ⅵ)影响显著;2种菌均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MWT-01最大吸附量为58.58 mg/g,ZNT-03最大吸附量为77.75 mg/g;共存离子(K^(+)、Na^(+)、Mg^(2+)、Ca^(2+)、Cl^(-)和SO_(4)^(2-))对Cr(Ⅵ)吸附影响较小。研究证实,MWT-01和ZNT-03主要通过微生物表面官能团,以静电吸引、络合反应、氧化还原实现对Cr(Ⅵ)的有效去除。Sporobolomyces carnicolor MWT-01和Bacillus cereus ZNT-03的细胞壁组成差异导致它们对Cr(Ⅵ)的吸附能力不同。ZNT-03的细胞壁结构更简单,使其更容易暴露表面官能团,更有利于Cr(Ⅵ)还原并形成稳定的络合物,提高吸附效率。MWT-01细胞壁结构复杂,阻碍了表面官能团与Cr(Ⅵ)的相互作用,影响了Cr(Ⅵ)去除能力。该研究为Cr(Ⅵ)微生物吸附剂的选择和优化提供了研究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Ⅵ) 微生物吸附 吸附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铅锌微生物对矿山酸性废水中Zn^(2+)和Pb^(2+)吸附性能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月芳 高琨 +5 位作者 林海 董颖博 汪涵 李洋子 霍汉鑫 曹丽霞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41-1746,共6页
以分离于某铅锌矿选矿废水排水沟土壤中的菌株T1为对象,研究重金属离子Zn和Pb初始质量浓度、pH、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和菌体浓度等因素对菌株T1吸附矿山酸性废水中Zn2+和Pb2+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处理效果与经济成本的优化,在Zn2+和Pb2... 以分离于某铅锌矿选矿废水排水沟土壤中的菌株T1为对象,研究重金属离子Zn和Pb初始质量浓度、pH、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和菌体浓度等因素对菌株T1吸附矿山酸性废水中Zn2+和Pb2+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处理效果与经济成本的优化,在Zn2+和Pb2+的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100 mg/L和30 mg/L,溶液pH4.0,菌体质量浓度3 g/L,吸附时间6 h,温度30℃的条件下,菌体T1对Zn2+和Pb2+的最大吸附率分别为79.86%和69.04%,此时吸附量分别为26.62 mg/g和6.9 mg/g。在一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Zn2+为25~125 mg/L,Pb2+为10~50 mg/L),菌株T1吸附Zn2+和Pb2+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该过程以表面吸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酸性废水 微生物吸附 重金属 等温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离子微生物吸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5
作者 梁长利 段敏静 +1 位作者 许宝泉 陈陵康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9-460,共12页
稀土不仅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开采保护的矿产资源。稀土开采废水中的稀土离子对环境和生物链的潜在危害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微生物吸附法相比传统的水处理方法具有经济、高效、环保等优点,它是消除稀土开采废水中稀土离子对环... 稀土不仅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开采保护的矿产资源。稀土开采废水中的稀土离子对环境和生物链的潜在危害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微生物吸附法相比传统的水处理方法具有经济、高效、环保等优点,它是消除稀土开采废水中稀土离子对环境危害和回收废水中稀土离子最有潜力的方法之一。综述了稀土离子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吸附稀土离子能力强的微生物、微生物吸附稀土离子的位点和活性基团、微生物吸附稀土离子的作用机制、吸附动力学方程、吸附模型研究进展,展望了微生物吸附稀土离子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离子 微生物吸附 吸附作用机制 吸附动力学方程 吸附模型
原文传递
3种食用菌废菌棒生物炭的特性及其吸附巨大芽孢杆菌的性能
16
作者 杨洁 王思凡 +1 位作者 张铭栋 袁宗胜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8,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食用菌废菌棒生物炭的理化特性及其吸附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的能力,为食用菌废菌棒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3种食用菌(金针菇、真姬菇、银耳)废菌棒为原料,在700℃、CO_(2)或N_(2)氛围下热解2 ... 【目的】探究不同食用菌废菌棒生物炭的理化特性及其吸附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的能力,为食用菌废菌棒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3种食用菌(金针菇、真姬菇、银耳)废菌棒为原料,在700℃、CO_(2)或N_(2)氛围下热解2 h制成6种生物炭,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并通过正交试验研究生物炭对巨大芽孢杆菌的吸附性能。【结果】6种生物炭均呈碱性,产率范围在34%~42%之间,灰分含量在10%~59%之间,碳含量在44%~72%之间;芳香化程度高,均具有利于微生物吸附的官能团;平均孔径为1.92~4.94 nm,孔体积为0.012~0.099 cm^(3)/g,且CO_(2)氛围下热解制备的生物炭,其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大于N_(2)氛围下热解制备的生物炭;CO_(2)氛围下制备的生物炭,其吸附巨大芽孢杆菌的最优条件组合为温度25℃、菌炭比10∶1、吸附时间24 h,吸附率均大于93%。【结论】以金针菇废菌棒为原料,在CO_(2)氛围下制备的生物炭,其吸附效果最好,吸附率达95.55%,具有作为载体及进一步应用的潜力。研究结果为食用菌废菌棒的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食用菌废菌棒 表征 热解氛围 微生物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在矿物表面吸附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文生 魏德洲 郑龙熙 《国外金属矿选矿》 1998年第3期37-40,共4页
文章介绍了微生物吸附现象;分析并提出了微生物吸附在生物选冶过程中的作用及研究意义;对微生物吸附的研究方法及进展作了简要归纳和评述。
关键词 微生物吸附 胶体稳定理论 接触角 矿物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法吸附处理水体中Cu^(2+)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何赣 周红凤 +3 位作者 黄子寒 陈秀清 郭双华 谢承佳 《科学技术创新》 2018年第34期13-14,共2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其中,重金属已经成为水体的重要污染物之一,急需治理。本研究考察了一株极端微生物乌鲁木齐奇异球菌R12对水体中铜离子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当投加菌量20mg/mL,菌龄42h,温度32℃,pH 5....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其中,重金属已经成为水体的重要污染物之一,急需治理。本研究考察了一株极端微生物乌鲁木齐奇异球菌R12对水体中铜离子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当投加菌量20mg/mL,菌龄42h,温度32℃,pH 5.75,吸附时间90min,Cu^(2+)的初始浓度为30μg/mL时,吸附率可达83.3%,吸附量为1.25μg/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微生物吸附 乌鲁木齐奇异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微生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六价铬和磺胺类抗生素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慧铃 檀笑 +3 位作者 黄鸿 罗雅嫣 韩伟江 陈烁娜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807-2816,共10页
以银叶金合欢木屑为载体包埋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 sp.,简称Y12菌)制备固定化微生物吸附剂——木屑-Y12吸附剂(SY12),考察了其对不同磺胺类抗生素和重金属Cr(Ⅵ)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SY12能有效吸附水体中的磺胺甲嘧啶(sulfamerazin... 以银叶金合欢木屑为载体包埋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 sp.,简称Y12菌)制备固定化微生物吸附剂——木屑-Y12吸附剂(SY12),考察了其对不同磺胺类抗生素和重金属Cr(Ⅵ)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SY12能有效吸附水体中的磺胺甲嘧啶(sulfamerazine, SMZ)、磺胺嘧啶(sulfadiazine, SZ)和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e,SMX),且对5 mg·L^(-1)SZ的去除率最高,为47.9%。SY12对Cr(Ⅵ)也有高效吸附效果,其中对1 mg·L^(-1)Cr(Ⅵ)吸附效果最佳,去除率达96.7%,吸附机制以化学吸附为主。SY12还能同时去除Cr(Ⅵ)–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 antibiotics, SAs)复合污染,但复合污染体系中,SY12对SAs的吸附能力略微下降,对Cr(Ⅵ)的去除能力却增强。此外,SY12能有效去除酸性电镀废水中的Cr;热干燥处理的木屑更有利于吸附Cr(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 微生物吸附 重金属 抗生素 复合污染
原文传递
海洋环境中微生物膜吸附动力学过程对钝态金属开路电位变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伟 王佳 +1 位作者 徐海波 李相波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5-69,共5页
采用荧光显微技术研究了自然海水中微生物在两种钝态金属表面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与其开路电位正移之间的关系.高钼钢和1Cr18Ni9Ti电极在海水中浸泡了10 d左右,1 d后两种钝态金属腐蚀电位正移约200 mV.研究发现微生物向钝态金属表面附着的... 采用荧光显微技术研究了自然海水中微生物在两种钝态金属表面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与其开路电位正移之间的关系.高钼钢和1Cr18Ni9Ti电极在海水中浸泡了10 d左右,1 d后两种钝态金属腐蚀电位正移约200 mV.研究发现微生物向钝态金属表面附着的初期对金属的开路电位影响最大,随后腐蚀电位增加缓慢.在吸附过程中微生物在钝态金属表面附着数量随时间增加呈负指数增长.给出了微生物附着的动力学方程,并对其进行了讨论.两种钝态金属开路电位的变化和其表面微生物数量增加有着相似的趋势:开路电位在微生物附着过程中迅速增加,微生物附着达到平衡后钝态金属开路电位增加缓慢.这说明在微生物附着初期对钝态金属电位正移影响最大,随后阶段影响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吸附动力学 开路电位 海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