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丝防后期马来丝虫残存微丝蚴血症者自然消长追踪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富南 饶忠秀 +2 位作者 侯崇华 王文超 魏银松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1996年第4期162-163,共2页
1984—1996年终止防治措施期间,对70例马来丝虫微丝蚴血症者自然阴转情况观察,微丝蚴密度≤50条/120μl的微丝蚴血症者在5—7年中有94.12%—100.00%阴转;>50条/120μl的微丝蚴血症者可维持... 1984—1996年终止防治措施期间,对70例马来丝虫微丝蚴血症者自然阴转情况观察,微丝蚴密度≤50条/120μl的微丝蚴血症者在5—7年中有94.12%—100.00%阴转;>50条/120μl的微丝蚴血症者可维持10年以上.微丝蚴密度与自然阴转率呈负相关。提示在丝虫病防治后期,要及时加强对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的查治,从而加快阻断丝虫病传播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 微丝蚴血症 微丝蚴密度 自然阴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纵向观察
2
作者 张富南 饶忠秀 +1 位作者 卢素惠 魏银松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1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 观察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 方法  1984~ 1996年 ,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 ,选定 3个村为观察区 ,终止防治措施进行观察。 结果 人群微丝蚴率≤ 1.0 3%、微丝蚴密度大多≤ 10条 ... 目的 观察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 方法  1984~ 1996年 ,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 ,选定 3个村为观察区 ,终止防治措施进行观察。 结果 人群微丝蚴率≤ 1.0 3%、微丝蚴密度大多≤ 10条 /12 0 μl的裕农和台子村 ,分别在 5年和 10年微丝蚴率和嗜人按蚊感染率均降为 0 ;微丝蚴率 1.36 % ,微丝蚴密度大多≤ 2 0条 /12 0 μl,有极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 (>5 0条 /12 0 μl)的石头村 ,于 10年后仍有新检出病例和感染蚊 ,13年后微丝蚴率仍维持在 0 .2 7%。 结论 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为嗜人按蚊感染源作用较强。但随着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陆续转阴 ,微丝蚴密度的降低 ,人们防蚊意识增强和社会与自然因素的制约 ,裕农和台子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 ,石头村丝虫病传播正趋于阻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存微丝蚴血症者 微丝蚴密度 嗜人按蚊 马亚虫病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按蚊在低微丝蚴率、低密度地区传播马来丝虫病的研究
3
作者 张绍清 张庆军 +7 位作者 程峰 彭国平 蔡碧 王莉莉 郭秋生 王世柏 杨鸿宪 潘金锁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1994年第4期19-22,共4页
在经防治后以中华接蚊为媒介的低微丝蚴率和低密度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的三个村.进行了丝虫病传播状况观察。观察期间,每年对试点村人群进行血检.检出的微丝蚴血症者仅用维生素C安慰治疗,同时收集蚊媒各项有关参数,计算年叮人率和... 在经防治后以中华接蚊为媒介的低微丝蚴率和低密度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的三个村.进行了丝虫病传播状况观察。观察期间,每年对试点村人群进行血检.检出的微丝蚴血症者仅用维生素C安慰治疗,同时收集蚊媒各项有关参数,计算年叮人率和年传播潜势。结果显示:微丝蚴率低于1.55%、微丝蚴密度小于15条/12μl,不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丝虫病传播已停止;微丝蚴率为2.31%,微丝蚴密度大于22条/120μl时,其微丝蚴率仍在原水平徘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按蚊 虫病 微丝蚴 微丝蚴密度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虫病传播阻断后残存传染源的微丝蚴密度消长及传播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段绩辉 罗亨桥 +7 位作者 张开仁 张明 曾祥卫 李正祥 彭欣荣 向远银 孙德建 伍卫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57-461,共5页
目的观察传播阻断后班氏丝虫病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密度消长、持续时间及人群新感染情况。方法选择湖南省吉首市儿科坨寨作为观察点,进行22年纵向观察(1984-2005年),应用常规厚血膜法定期进行全民血检,观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微丝蚴... 目的观察传播阻断后班氏丝虫病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密度消长、持续时间及人群新感染情况。方法选择湖南省吉首市儿科坨寨作为观察点,进行22年纵向观察(1984-2005年),应用常规厚血膜法定期进行全民血检,观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微丝蚴密度消长和自然转阴情况,以及新感染情况。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丝虫特异IgG4试剂盒检测人群丝虫抗体水平。在传播季节解剖致倦库蚊观察幼丝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以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方法观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果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19年间,10次全民血检共检出微丝蚴血症者4例,其中原微丝蚴血症者3例,新感染者1例。4例微丝蚴血症者中,1例7年内自然转阴,1例第9年转阴后第12年又查到微丝蚴,至第13年自然转阴,另1例第14年转阴后第19、20年又分别查到微丝蚴,至第21年经乙胺嗪治疗后转阴;新感染者微丝蚴血症持续5年,经乙胺嗪治疗后转阴。血清学(IFA、IgG4)检测未发现新的抗体阳性者。致倦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及感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丝虫病传播阻断后,个别残存传染源的微丝蚴血症可持续20年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氏虫病 传染源 微丝蚴血症 密度 消长 新感染 传播阻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放射性马来丝虫DNA探针pBm15-F-Dig的制备及其用于微丝蚴检测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孙新 张兆松 +2 位作者 陈淑贞 吴观陵 赵慰先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00-102,129,共4页
本文报道以异羟基洋地黄毒苷配基(Dig)标记种特异的马来丝虫重组DNA片段,制备非放射性DNA探针,并用于微丝蚴检测的初步结果。含有马来丝虫特异DNA片段的重组质粒pBm15转化入感受态大肠杆菌JM101,筛选扩增后提取质粒DNA,经限制性内切酶Ec... 本文报道以异羟基洋地黄毒苷配基(Dig)标记种特异的马来丝虫重组DNA片段,制备非放射性DNA探针,并用于微丝蚴检测的初步结果。含有马来丝虫特异DNA片段的重组质粒pBm15转化入感受态大肠杆菌JM101,筛选扩增后提取质粒DNA,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I/SalI消化,低融点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特异片段,随机引物法以Dig标记。检测结果表明,该探针可检出lpg同源DNA,240pg的微丝蚴DNA,100μl病人血样中的3.5~7条微丝蚴,与10ng的人白细胞DNA和正常人血样不发生杂交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 微丝蚴 Dig-DNA探针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宿主对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细胞毒作用的体内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方政 保和珍 +4 位作者 黄为群 李荣 林琳 宣建明 张天一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51-155,共5页
目的以我国流行的周期型马来丝虫为研究对象,研究宿主体内清除虫体、减轻虫体负荷、控制丝虫感染的免疫效应机制。方法提取纯净的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mf)装入微孔实验盒,然后植入 SD大鼠体内,在不同时间观察机体免疫系统对... 目的以我国流行的周期型马来丝虫为研究对象,研究宿主体内清除虫体、减轻虫体负荷、控制丝虫感染的免疫效应机制。方法提取纯净的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mf)装入微孔实验盒,然后植入 SD大鼠体内,在不同时间观察机体免疫系统对mf的杀伤作用。结果含mf的3.0μm微孔盒内,迁入的细胞量随植入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迁入的细胞种类及百分率,各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免疫血清组mf被效应细胞粘附、杀伤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血清组。免疫血清用抗IgG免疫球蛋白处理后,粘附细胞虫体及虫体死亡率都大大下降。 3.0μm微孔盒内大量效应细胞粘附于虫体表面。扫描电镜下,观察到效应细胞粘附的虫体表面出现坏死、剥脱。结论mf对宿主效应细胞有一定的趋化作用。宿主体内存在着抗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参与细胞毒作用的抗体主要是IgG。其主要的效应细胞是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嗜酸粒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型马来 微丝蚴 细胞毒 宿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微丝蚴血症者的分布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曹汉钧 孙凤华 +3 位作者 徐振刚 赵兰凤 陈锦英 钱益新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2年第2期89-89,共1页
关键词 虫病 微丝蚴血症 分布分析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吴让庄 徐凤翙 +7 位作者 陈绩彰 林绍雄 邢贻忠 黄定良 黄捷敏 李善文 刘姚若 童重锦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3年第4期304-305,共2页
海南省于1987年在全省范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部颁标准。随后,全省有计划地开展丝防后期监测工作。作者对考核验收及历年病原监测发现的残存微丝蚴血症者进行了分析,评价防治措施及其流行病学上的作用,为不断完善监测方案提供依据。... 海南省于1987年在全省范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部颁标准。随后,全省有计划地开展丝防后期监测工作。作者对考核验收及历年病原监测发现的残存微丝蚴血症者进行了分析,评价防治措施及其流行病学上的作用,为不断完善监测方案提供依据。一、材料和方法 (一)在基本消灭丝虫病的考核验收点,选择原微丝螺率较高或防治工作薄弱地区进行人群病原学监测,并对原微丝蚴阳性者及外省流行区来琼流动人口进行血检。采血于晚9时至次晨2时进行,取耳垂血6大滴(约120μl)均分涂厚血片2张,晾干、染色、镜检,发现阳性者作微丝蚴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病 残存 微丝蚴血症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t-IGSS和Dot-ELISA检测班氏微丝蚴血症者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宜升 杜文平 吴中兴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3-26,共4页
以马来丝虫成虫可溶性抗原作为靶抗原,采用斑点免疫金银染色(Dot-IGSS)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检测班氏微丝蚴血症者血清特异性抗丝虫抗体。Dot-IGSS和Dot-ELISA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00%(50/50)和90%(45/50... 以马来丝虫成虫可溶性抗原作为靶抗原,采用斑点免疫金银染色(Dot-IGSS)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检测班氏微丝蚴血症者血清特异性抗丝虫抗体。Dot-IGSS和Dot-ELISA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00%(50/50)和90%(45/50)。两法均为阳性反应的45份血清的滴度为1∶100-1∶2560.其平均滴度在Dot-IGSS为1∶184,在Dot-ELISA为1∶150。两法检测滴度相同者30例,Dot-IGSS滴度高于Dot-ELISA的13例,低于Dot-ELISA的2例。Dot-IGSS和Dot-ELISA所检测抗体滴度呈直线相关(r=0.8433)。与Dot-ELISA相比,Dot-IGSS具有操作简便、容易判断结果等优点,还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不使用酶反应底物。建议将Dot-IGSS作为丝虫病免疫学诊断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免疫金银染色 DOT-ELISA 微丝蚴血症 班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例微丝蚴血症者自然消长追踪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海云 徐振刚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34-235,共2页
关键词 微丝蚴血症 虫病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丝虫病监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少玉 赵心怡 +1 位作者 陈祖泽 谭德平 《华南预防医学》 1992年第3期57-60,共4页
1988年至1990年有计划对广东省开展丝虫病的监测工作,64个市县横向监测,共血检474081人,人群微丝蚴率为0.19%。有54.55%(162/297)的乡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9个纵向监测县1988年、1990年分别血检17815人和15359人,微丝蚴率为0.12%(21/... 1988年至1990年有计划对广东省开展丝虫病的监测工作,64个市县横向监测,共血检474081人,人群微丝蚴率为0.19%。有54.55%(162/297)的乡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9个纵向监测县1988年、1990年分别血检17815人和15359人,微丝蚴率为0.12%(21/17815)和0.10%(15/15359),只有4个县发现微丝蚴血症者,1~9岁儿童未发现感染者;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自1988年的0.07%(10/13640)降至1990年的0.03%95/15041),中华按蚊解剖三年均未检获阳性蚊。在监测工作中检获的残存微丝蚴血症者941例,对其中658例进行分析,有87.69%(557/658)系原血检阳性或以往未血检或外地迁入者,年龄均在5岁以上。沿海地区微丝蚴率较内地高(P<0.01),这提示还存在一定薄弱环节;须加强巩固扫尾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病 监测 微丝蚴血症者 血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毒作用前后马来丝虫微丝蚴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的测定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方政 史玉坤 +2 位作者 黄为群 杨凤岩 姚义刚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263-264,共2页
目的 通过观察马来丝虫微丝蚴 (mf)经细胞毒作用后 ,虫体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进一步探讨宿主体内的杀虫机制。 方法 应用高速氨基酸分析仪对细胞毒作用前后的周期型马来丝虫 mf进行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的分析比较。 结果 马来丝虫 mf含... 目的 通过观察马来丝虫微丝蚴 (mf)经细胞毒作用后 ,虫体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进一步探讨宿主体内的杀虫机制。 方法 应用高速氨基酸分析仪对细胞毒作用前后的周期型马来丝虫 mf进行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的分析比较。 结果 马来丝虫 mf含 17种氨基酸 ,缺少色氨酸。经宿主细胞毒作用后的虫体氨基酸绝对含量明显低于细胞毒作用前 (P<0 .0 5 )。其中 ,精氨酸、脯氨酸、甲硫氨酸、赖氨酸下降显著 (P<0 .0 1)。 结论 虫体氨基酸含量下降 ,尤其是碱性氨基酸与酸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之间比率下降可能是宿主体内杀伤丝虫 mf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毒 马来 微丝蚴 氨基酸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体和(或)补体依赖细胞介导的对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细胞毒作用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方政 徐亚雄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3年第3期171-175,T011,共5页
用碘六醇(Iohexol)分离液从大鼠腹腔渗出液中分离出效应细胞用于体外试验。结果表明,在特异性抗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mf)血清存在时,中性粒细胞(Neu)和巨噬细胞(Mφ)对mf都有强烈的粘附和杀伤作用;嗜酸粒细胞(Eos)只表现粘附效应。正... 用碘六醇(Iohexol)分离液从大鼠腹腔渗出液中分离出效应细胞用于体外试验。结果表明,在特异性抗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mf)血清存在时,中性粒细胞(Neu)和巨噬细胞(Mφ)对mf都有强烈的粘附和杀伤作用;嗜酸粒细胞(Eos)只表现粘附效应。正常鼠血清存在时,Neu、Mφ对脱鞘mf的粘附作用要高于Eos。血清加入EDTA可明显地抑制效应细胞的粘附和细胞毒作用,而加入EGTA则无类似现象,提示补体通过激活替代途径参与了该反应。用葡萄球菌A蛋白(SPA)或兔抗大鼠IgG免疫球蛋白处理抗血清后,粘附细胞的虫体数显著下降,表明细胞的粘附效应主要依赖于IgG抗体。通过相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显示效应细胞粘附于虫体表面,并对其产生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丝蚴 抗体 补体 细胞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丝虫微丝蚴在蚊体内的脱鞘和穿壁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深一 王永祥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0年第3期210-213,共4页
用蚊消化道体外培养、活体蚊解剖等方法,发现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在中华按蚊体内的穿壁活动通常发生于感染后的75~150min,占所有穿过胃壁的80%。最早穿壁发生于感染后的40min,最迟的到感染后4h。穿壁发生于消化道的广泛部位,包括前肠... 用蚊消化道体外培养、活体蚊解剖等方法,发现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在中华按蚊体内的穿壁活动通常发生于感染后的75~150min,占所有穿过胃壁的80%。最早穿壁发生于感染后的40min,最迟的到感染后4h。穿壁发生于消化道的广泛部位,包括前肠的后段、中肠以及后肠的前段。多数微丝蚴于胃内脱鞘,穿出胃壁的微丝蚴有10%仍带有鞘膜,这些微丝蚴可在血腔中完成脱鞘,并能继续发育至感染期。微丝蚴在东乡伊蚊体内的脱鞘与穿壁活动与中华按蚊的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 微丝蚴 脱鞘 穿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色库蚊吸入微丝蚴和幼丝虫发育成熟率的研究
15
作者 袁以真 史宗俊 +8 位作者 任燕芬 施恒华 张敏琦 石福田 孙德建 赵庆法 黄倩 孙家振 李建旭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4期43-46,共4页
本文于1985年在国内开始应用计数蚊胃摄入微丝蚴数与供血者同量末梢血微丝蚴数相比较的方法,观察淡色库蚊吸血时的微丝蚴摄入量及幼丝虫发育成熟率。以3组共16例不同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供血源,即超低密度(60μl末梢血查不出微丝蚴,1ml... 本文于1985年在国内开始应用计数蚊胃摄入微丝蚴数与供血者同量末梢血微丝蚴数相比较的方法,观察淡色库蚊吸血时的微丝蚴摄入量及幼丝虫发育成熟率。以3组共16例不同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供血源,即超低密度(60μl末梢血查不出微丝蚴,1ml静脉血微丝蚴10条以下)7例、低密度(60μl末梢血微丝蚴5条左右)5例,和中等密度(60μl末梢血微丝蚴数10条)4例,淡色库蚊吸血时摄入微丝蚴数与末梢血微丝蚴数相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差异(t分别为0.667、0.791和0.014.p均大于0.05);3组淡色库蚊幼丝虫发育成熟率依次为11.5%、37.1%和45%。以上结果提示,淡色库蚊吸血时摄入微丝蚴未见浓集现象,而幼丝虫发育成熟率则随供血者微丝蚴密度增高而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丝蚴 淡色库蚊 末梢血 班氏虫病 成熟率 波利尼西亚伊蚊 供血者 乙胺嗪 致倦库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年龄及采血量与微丝蚴检出率的关系观察
16
作者 汤凌全 张小岚 +3 位作者 张木生 郭星安 陈树培 黄焕深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428-429,共2页
目的探索性别、年龄及采血量与检出微丝蚴率的关系,为血检诊断丝虫病提供依据。方法统计分析全民普查资料,揭示性别、年龄与人群微丝蚴率关系;以60μl和120μl血普查,了解两者差异,并对微丝蚴血症者采血60μl和120μl,了解其检出率。结... 目的探索性别、年龄及采血量与检出微丝蚴率的关系,为血检诊断丝虫病提供依据。方法统计分析全民普查资料,揭示性别、年龄与人群微丝蚴率关系;以60μl和120μl血普查,了解两者差异,并对微丝蚴血症者采血60μl和120μl,了解其检出率。结果性别与微丝蚴检出率无关,人群微丝蚴率是随年龄增长而升高;120μl血的微丝蚴检出率显著高于60μl血量。结论丝虫病普查可从3岁开始,特别不可忽视老年人的受检;诊断丝虫病血检以采血120μl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和年龄 采血量 微丝蚴检出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1例新迁入微丝蚴血症调查分析
17
作者 李文备 许金范 +9 位作者 杨宝金 曹新春 李继民 孙朝东 郅宝如 郭玉芹 段希明 王凤英 王泽芳 王丽华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1989年第S1期32-33,共2页
德州市是我国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的最北端。当地病人经过查治,1979年考核已基本消灭。于1987—1989年,在新迁入人群和居民中共检出91例微丝蚴者。现将这些传染源的来源、消长以及所在地的蚊媒感染情况等,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当... 德州市是我国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的最北端。当地病人经过查治,1979年考核已基本消灭。于1987—1989年,在新迁入人群和居民中共检出91例微丝蚴者。现将这些传染源的来源、消长以及所在地的蚊媒感染情况等,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当地人群血检于21:00至次日2:00,自受检对象耳垂取血6大滴(相当120μ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丝蚴血症 班氏虫病 流行区 蚊媒 调查分析 淡色库蚊 受检对象 查治 人群调查 利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毒作用对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化学元素含量的影响
18
作者 方政 史玉坤 +2 位作者 黄为群 季莘 李荣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0-62,共3页
目的 通过观察细胞毒作用对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 (mf)化学元素含量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宿主体内杀伤虫体的机制。方法 应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对细胞毒作用前后的周期型马来丝虫mf7种微量元素和 2种常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目的 通过观察细胞毒作用对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 (mf)化学元素含量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宿主体内杀伤虫体的机制。方法 应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对细胞毒作用前后的周期型马来丝虫mf7种微量元素和 2种常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所测的周期型马来丝虫mf7种微量元素中铁 (Fe)含量最高 ;镉 (Cd)含量最低。常量元素钙 (Ca)高于镁(Mg)。经细胞毒作用后虫体各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含量均有所下降 ,尤其是微量元素中的铁 (Fe)、铜 (Cu)、锰 (Mn)、铬 (Cr)、镉 (Cd)铝 (Al)和常量元素中的镁 (Mg)下降显著 (P <0 0 1 )。结论 经细胞毒作用后虫体内的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大量丢失 ,造成其营养代谢和生理功能的障碍 ,可能是宿主体内杀伤丝虫m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毒作用 马来 微丝蚴 化学元素 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血所保存的陈旧微丝蚴血片染色的研究
19
作者 王唯唯 朱家勇 戴世忠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51-251,共1页
关键词 虫病 诊断 微丝蚴血片 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前房发现马来丝虫微丝蚴一例
20
作者 李朝品 朱玉霞 +1 位作者 王健 田晔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8-228,共1页
关键词 眼前房 马来 微丝蚴 虫体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