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脉微循环指数、炎症状态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病情程度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都俊宇 王琳 +3 位作者 杨婷 付德会 马利红 秦杨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4年第5期1309-1313,共5页
目的分析冠脉微循环指数、炎症状态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2024年1月西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共纳入79例患者,通过检测患者外周血炎症指标值[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 目的分析冠脉微循环指数、炎症状态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2024年1月西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共纳入79例患者,通过检测患者外周血炎症指标值[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及冠脉微循环指标值[微循环阻力指数(AMR)],分析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79例老年患者中轻度病变48例,中重度病变31例;中重度病变组NLR、PLR、AMR值明显高于轻度病变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与冠脉中重度病变有关(P<0.05)。Spearman相关性显示,NLR、PLR、AMR值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300、0.400、0.484,P<0.05);Pearson相关性显示,NLR、PLR值与AMR值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及NLR、PLR、AMR水平对冠脉中重度病变具有正向作用(P<0.05)。ROC曲线显示,NLR、PLR、AMR评估冠脉中重度病变的AUC分别为0.677、0.736、0.786,最大约登指数下的灵敏度、特异度、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678、0.729、2.620;0.581、0.875、121.760;0.484、1.000、0.786。结论冠脉微循环指数、炎症状态异常可能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相关,且对患者病情发展至中重度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冠心病 炎症 冠脉微循环指数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指数变化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建强 余佳欣 康林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6期675-679,共5页
目的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指数变化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方法 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收集雅安市人民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3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遵循配对原则选择36例非高血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 目的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指数变化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方法 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收集雅安市人民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3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遵循配对原则选择36例非高血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因胸痛、胸闷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症状就诊,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功能检测,重点观察两组冠状动脉微循环指数变化,并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血浆黏度、血沉、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基线平均传导时间、平均冠状动脉内压力、最大充血状态下平均传导时间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变化作为应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LDL-C、血浆黏度、血沉、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左心室质量指数、舒张功能减退等因素可能是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异常改变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异常改变,应从血脂浓度、血浆黏度、炎症情况、肾功能、心脏功能等方面加强干预,以改善冠状动脉功能,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微循环指数 冠状动脉造影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超声心动图估价跨室间隔压力比的新指标——左室收缩期循环指数
3
作者 童晓明 王华 +1 位作者 于波 张秀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1991年第1期12-13,共2页
我院自1988年1月至9月,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对44例先心病患者测定左室收缩期循环指数(LVSCI),旨在探讨LVSCI估价跨室间隔压力比,即右室压力/左室压力(RVP/LVP)的价值及意义。
关键词 循环指数 二维超声心动图 左室收缩 室间隔 压力比 左室压力 先心病患者 心内膜垫缺损 停帧 脉冲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林业系统中营养元素再循环指数的灵敏度分析
4
作者 吴刚 韩博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6-20,共5页
对农林业系统沙兰杨-小麦-玉米群落类型中营养元素氮、磷、钾循环过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计算了氮、磷、钾营养元素在系统中的再循环指数及其灵敏度。结果是输出趋于减少营养物质再循环指数,植物地上部分营养物质的归还对于增加再循... 对农林业系统沙兰杨-小麦-玉米群落类型中营养元素氮、磷、钾循环过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计算了氮、磷、钾营养元素在系统中的再循环指数及其灵敏度。结果是输出趋于减少营养物质再循环指数,植物地上部分营养物质的归还对于增加再循环指数是最为关键的。从整体上看,磷再循环指数的灵敏度比其它两个元素要大,说明磷的循环过程是最不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元素 循环指数 生态网络 农林业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一致超图直积的循环指数
5
作者 范益政 田梦宇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共5页
设G和H为m-一致超图,G×H为G和H的直积.研究直积G×H的循环指数c(G×H)和因子超图的循环指数c(G),c(H)之间的联系,证明了G×H是谱[c(G),c(H)]-对称的,从而[c(G),c(H)]整除c(G×H),其中[a,b]记正整数a,b的最小公倍数.
关键词 一致超图 张量 谱对称性 直积 循环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指数多项式及其几何意义
6
作者 江少琦 《荆门大学学报》 1991年第1期8-15,共8页
关键词 同态映射 循环指数多项式 乘群 Polya计数定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衍生的微循环阻力指数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
7
作者 鹿冠玉 赵蕾 +4 位作者 惠可尧 卢志辉 王兰菱 高海 马晓海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8-144,共7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衍生的微循环阻力指数(AMR)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4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PCI的STEMI患者168例。...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衍生的微循环阻力指数(AMR)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4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PCI的STEMI患者168例。患者分别于PCI术后3~7 d和3个月时接受急性期与恢复期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检查。恢复期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较急性期增加20%及以上认为发生心室重构,据此将入选患者分为心室重构组(n=49)与无心室重构组(n=119)。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AMR值及CMR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AMR和急性期CMR显示的微血管阻塞(MVO)范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MR对STEMI患者PCI术后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结果:16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6.4±11.4)岁,男性139例(82.7%)。AMR值与急性期CMR显示的MVO范围呈正相关(r=0.42,P<0.01)。心室重构组的AMR值高于无心室重构组[3.00(2.56,3.52)mmHg·s/cm vs.2.48(2.20,2.74)mmHg·s/cm,1 mmHg=0.133 kPa,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MR是STEMI患者PCI术后心室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AMR值每增加0.2 mmHg·s/cm,心室重构风险增加45.1%(OR=1.451,95%CI:1.228~1.714,P<0.01)。AMR预测心室重构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9。结论:AMR与MVO范围呈正相关,是STEMI患者PCI术后心室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衍生的微循环阻力指数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微循环 心室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微循环阻力指数与左心室不良重构的相关性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方芳 梁芙萌 +3 位作者 李楠 王晓晓 韩江莉 郭丽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0-156,共7页
目的:评估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acute anterior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后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 目的:评估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acute anterior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后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与1年后左心室不良重构(left ventricular adverse remodeling,LVAR)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前壁STEMI并行PPCI患者,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量IMR。利用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峰值评估梗死面积,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1 d和1年时评估超声心动图,将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较基线增加≥20%定义为LVAR。结果:共入选43例患者,平均年龄(58.7±12.4)岁。根据IMR正常参考值将患者分为两组,IMR>25(n=23)组较IMR≤25组(n=20)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完全闭塞率(95.7%vs.65.0%,P=0.029)更高,血清CK峰值水平更高[4090(383,15833)vs.1580(396,5583),P=0.004],室壁瘤发生率更高(30.4%vs.5.0%,P=0.021)。MI后1 d两组LV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1.0±18.8)mL vs.(115.0±23.6)mL,P=0.503],而1年后IMR>25组LVEDV明显高于IMR≤25组[(141.5±33.7)mL vs.(115.9±27.9)mL,P=0.018]。IMR>25组LVAR发生比例更高(47.4%vs.11.8%,P=0.024)。二元Logistics回归显示IMR[B=0.079,exp(B)(95%CI)为1.082(1.018~1.149),P=0.011]和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B=1.610,exp(B)(95%CI)为5.005(1.380~18.152),P=0.014]是患者MI后1年发生LVAR的预测因素,IMR对1年后发生LVAR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749,P=0.019),IMR>29为良好的临界点,敏感性81.8%,特异性68.0%。结论:STEMI患者PPCI术后即刻测定IMR可以反映微血管功能,而微血管功能障碍是STEMI后1年左心室不良重构的有力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循环阻力指数 左心室不良重构 甘油三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优频段循环脉冲指数谱的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9
作者 刘小峰 李俊锋 +1 位作者 毕远亮 柏林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7-306,共10页
针对滚动轴承多故障冲击共振频带的非一致性及相互交叠影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循环脉冲指数(CPI)谱的轴承多故障同步诊断方法。该方法引入短时脉冲峰值矩的变异系数对轴承故障冲击进行量化表征,结合冗余提升小波包对轴承故障信号进行... 针对滚动轴承多故障冲击共振频带的非一致性及相互交叠影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循环脉冲指数(CPI)谱的轴承多故障同步诊断方法。该方法引入短时脉冲峰值矩的变异系数对轴承故障冲击进行量化表征,结合冗余提升小波包对轴承故障信号进行频带塔式分解与频带信号CPI计算,构建了故障信号的CPI比值谱图(CPIRgram);根据CPI比值最大原则对轴承故障信号的最优共振频带进行自适应选择,并采用最优频段循环脉冲谱对轴承各故障特征频率进行了统一表征。仿真与故障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无需故障先验知识与分解参数的优化设置,在强噪声及随机瞬态干扰情况下,也能够准确地对多故障特征频率进行同步检测,检测出的故障频率与其理论值误差均小于1.6 Hz,且对故障冲击强度大小及冲击模式变化具有较好的鲁棒性,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承故障诊断 最优频段选择 最大循环脉冲指数 循环脉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循环阻力指数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病人长期心脏收缩功能的预测价值
10
作者 兰冰 韩文忠 +1 位作者 郭晓平 褚红蔚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4期2652-2656,共5页
目的:探讨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病人微血管阻塞(MVO)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8月—2020年8月在本院成功接受PCI的142例STEMI病人。使用FlashAngio软件计算PCI成功后罪犯血... 目的:探讨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病人微血管阻塞(MVO)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8月—2020年8月在本院成功接受PCI的142例STEMI病人。使用FlashAngio软件计算PCI成功后罪犯血管的IMR。使用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评估MVO、梗死面积和心肌挽救指数。根据血管IMR值(临界值为40 U)比较CMR衍生参数。结果:77例病人(54.2%)的血管IMR>40 U,65例(45.8%)病人的血管IMR≤40 U。与血管IMR≤40 U病人相比,血管IMR>40 U的病人收缩压、舒张压、肌钙蛋白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更高(P<0.05)。血管IMR与CMR衍生梗死面积(r=0.551,P<0.001)、MVO(r=0.450,P<0.001)、风险面积(r=0.417,P<0.001)和心肌挽救指数(r=-0.458,P<0.001)相关。与血管IMR≤40 U病人相比,血管IMR>40 U的病人梗死面积、风险面积、MVO范围均增大(P<0.001),心肌挽救指数降低(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中,血管IMR>40 U[OR=12.240,95%CI(6.310,23.750),P<0.001]、CK-MB峰值[OR=1.003,95%CI(1.000,1.006),P=0.030]和肌钙蛋白I峰值[OR=1.006,95%CI(1.001,1.010),P=0.011]是STEMI初次PCI后CMR中MVO存在的独立预测因子。PCI术后IMR[AUC=0.832,95%CI(0.757,0.907)]对MVO的鉴别能力高于CK-MB峰值[AUC=0.517,95%CI(0.407,0.627)]和肌钙蛋白I峰值[AUC=0.615,95%CI(0.496,0.734)]。结论:血管IMR可评估STEMI病人初次PCI后的微血管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循环阻力指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微血管阻塞 心脏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冠状动脉造影计算的微循环阻力指数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11
作者 李新健 王贵松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9期778-781,共4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在心肌血流灌注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微循环阻力指数是评价微血管功能的金标准。随着计算流体力学技术的发展,基于冠状动脉造影计算的微循环阻力指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方法无需使用压力导丝和血管扩张剂,并且与基于... 冠状动脉微循环在心肌血流灌注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微循环阻力指数是评价微血管功能的金标准。随着计算流体力学技术的发展,基于冠状动脉造影计算的微循环阻力指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方法无需使用压力导丝和血管扩张剂,并且与基于压力导丝的微循环阻力指数有较好的诊断一致性。目前已在心肌梗死、慢性冠脉综合征和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中得到应用。现对基于冠状动脉造影计算的微循环阻力指数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循环阻力指数 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微循环阻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微循环阻力指数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4
12
作者 伍逸轩 陈磊 +2 位作者 任燕飞 杨玉琳 陆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6-354,共9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造影微循环阻力指数(coronary angiography-derived 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caIM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造影微循环阻力指数(coronary angiography-derived 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caIM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9月~2022年3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STEMI的患者541例。使用FlashAngio系统(苏州润迈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计算caIMR。按照住院或随访期间MACE发生与否将患者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MACE定义为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再入院、非计划性血运重建。采用COX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Kaplan-Meier生存曲线探究caIMR对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随访时间为1年,其中发生MACE 61例(11.28%)。与非MACE组比较,MACE组患者有着更高的caIMR。多因素COX分析表明,caIMR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aIMR预测MACE的曲线下面积0.688,最佳截断值为25.3 U。caIMR加入到临床危险因素模型中后显著增加了模型的判别和重新分类能力;进一步将患者分为低caIMR组(caIMR<25 U,n=377)和高caIMR组(caIMR≥25 U,n=164)。Kaplan-Meier曲线显示caIMR≥25 U患者预后更差。结论caIMR是STEMI患者行PCI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caIMR≥25 U患者预后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微循环阻力指数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的应用与进展
13
作者 任凌彤 艾虎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96-100,共5页
随着对冠状动脉相关疾病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疗效及预后等具有重要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疾病在缺血性心脏病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无法直接通过影像学观察到冠状动脉微血管,... 随着对冠状动脉相关疾病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疗效及预后等具有重要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疾病在缺血性心脏病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无法直接通过影像学观察到冠状动脉微血管,目前临床上出现了一些评价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指标,其中微循环阻力指数被广泛用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评价。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微循环阻力指数测定技术准确、安全、简单易行,应用前景广泛。本文就微循环阻力指数的建立、发展、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阻力指数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循环阻力指数对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择期行介入治疗的预测价值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世超 刘玉昊 +2 位作者 武越 张纯全 王旭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2-336,共5页
目的:评价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对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预测价值,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错过时间窗(〉12小时以上)半月以上仍有... 目的:评价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对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预测价值,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错过时间窗(〉12小时以上)半月以上仍有症状的34例患者,择期行PCI后,使用一根头端带有压力-温度传感器的冠状动脉导引导丝进行IMR测定。以IMR=25 U为界值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微循环正常组(n=16),微循环异常组(n=18)。比较两组患者PIC术前及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对两组间有差异的指标用二分类Logistic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微循环异常组侧支循环不良患者比例、糖尿病患者比例、肌酐(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BG)、B型脑钠肽(BNP)明显高于微循环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的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证实:hs-CRP(OR=2.41,95%CI:1.145~5.074,P〈0.01)是影响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患者微循环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2)微循环正常组PCI术后3个月LVEF较术前明显增加,微循环异常组PCI术后3个月LVEDD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微循环阻力指数是一种表示微血管完整性的新型指数,能够提早且可靠地确定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择期行PCI后左心室功能恢复情况。(2)在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患者中,hs-CRP是预测冠状动脉微循环异常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后hs-CRP高的患者即使是择期开通了闭塞血管,也会出现微循环障碍,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指数 心肌梗死 C反应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循环阻力指数对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择期行PCI治疗的预测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姜荣泸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6期645-648,665,共5页
目的评价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对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预测价值并分析IMR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非ST段抬高型心肌... 目的评价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对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预测价值并分析IMR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错过时间窗(〉12 h以上)15 d以上仍有症状的患者84例,择期行PCI治疗后,对其IMR进行测定。以IMR=25 U为界值将入组患者分为:微循环正常组(n=38),微循环异常组(n=46),比较两组PCI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并对可能影响IMR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微循环异常组中糖尿病患者比例、侧支循环不良患者比例、高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脑钠肽、肌酐浓度明显高于微循环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是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危险因素(OR=2.365,95%CI:1.852~6.025)。微循环正常组PCI治疗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增加,微循环异常组PCI治疗后3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MR能够可靠地预测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择期行PCI治疗后左心室功能恢复情况,高敏C反应蛋白可以预测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患者是否有微循环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微循环指数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冠脉血流储备联合冠脉血流储备分数对PCI术后冠脉血流状况的评估价值
16
作者 李琪 石建 +2 位作者 肖金翠 杨潇 余吉西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4年第23期3-6,19,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冠脉血流状况采用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冠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联合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冠脉血流状况采用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冠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联合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PCI术后患者共计52例,按照术后冠脉血流状况分为血流升高组(n=35)与血流无升高组(n=17),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以明确IMR、CRF联合FFR对PCI术后冠脉血流状况的评估价值。结果血流升高组PCI术前IMR、CRF、FFR较血流无升高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I术前IMR(OR=3.822)、术前CRF(OR=4.356)、术前FFR(OR=4.279)是PCI术后冠脉血流量增加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绘制ROC曲线显示,PCI术前IMR、CRF、FFR、联合检测预测PCI术后冠脉血流量增加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5、0.815、0.701、0.934。结论患者接受PCI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冠脉血流状况能够得到改善,能够通过IMR、CRF联合FFR对术后冠脉血流状况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 冠脉血流储备 冠脉血流储备分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脉血流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网络中物质流动的再循环指数及其灵敏度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韩博平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1993年第4期71-77,共7页
生态网络是对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动模拟的结构模型,再循环指数CI反应了物质在生态网络中的再循环特征。本文从随机过程出发,推导了再循环指数CI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CI关于生态网络变量的灵敏度。
关键词 生态网络 物质流动 循环指数
原文传递
血糖控制水平对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徐亮 杨松 +3 位作者 陈燕春 季燕妮 庄乾 孙俊翔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2期315-319,共5页
目的:观察血糖控制水平对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的影响。方法:抽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且通过压力导丝法测定有IMR和离子交换法测定(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数据的患者224... 目的:观察血糖控制水平对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的影响。方法:抽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且通过压力导丝法测定有IMR和离子交换法测定(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数据的患者224例。其中非糖尿病患者一组4.0%≤HbA1c<6.0%;糖尿病患者按照HbA1c水平分为4.0%≤HbA1c<6.0%、6.0%≤HbA1c<7.0%、7.0%≤HbA1c<8.0%、HbA1c≥8.0%4组。比较5组患者HbA1c水平与IMR的关系,探讨HbA1c对糖尿病患者IMR的影响。结果:5组比较结果显示,HbA1c水平相同的情况下非糖尿病患者的IMR低于糖尿病患者(P<0.05);糖尿病患者中,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IMR值也会升高(P<0.05)。结论:积极控制血糖有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IMR,血糖控制不良是糖尿病患者IMR升高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A1C 糖尿病 冠状动脉 循环阻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微循环阻力指数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兴邦 何立芸 +10 位作者 曹轲 韩江莉 崔鸣 张永珍 徐昕晔 汪宇鹏 王方芳 牛杰 王贵松 高炜 郭丽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37-641,共5页
目的:应用微循环阻力指数(IMR)评价非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微循环状态,并分析影响IMR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纳入101例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在血流储备分数(FFR)排除功能性病变或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 目的:应用微循环阻力指数(IMR)评价非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微循环状态,并分析影响IMR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纳入101例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在血流储备分数(FFR)排除功能性病变或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即刻进行IMR检测。以IMR≥25 U定义为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分析IMR异常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结果:共在116支冠状动脉靶血管中测量了IMR,IMR为14.2(11.4,19.9)U,17例(16.8%)患者IMR≥25 U。高血压、服用钙拮抗剂(CCB)的患者IMR较高(P均<0.05);服用他汀类药物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增大的患者IMR较低(P均<0.05)。IMR与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FFR呈正相关(r=0.203、0.203、0.207,P均<0.05),而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呈负相关(r=-0.205,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空腹血糖、LVEDD、他汀类药物、CCB为IMR的独立相关因素(β=1.177,P=0.003;β=-7.015,P=0.002;β=-8.568,P<0.001;β=3.250,P=0.017)。结论:近17%的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存在IMR反映的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空腹血糖、LVEDD、应用他汀类药物及CCB可能是影响IMR的独立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 心肌微循环阻力指数 不稳定性心绞痛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与不良患者微循环阻力指数和心功能的比较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世超 张纯全 +4 位作者 刘玉昊 武越 邵一兵 许文亮 王旭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83-185,共3页
目的比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和不良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以及心功能指标。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3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心内科住院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错过血... 目的比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和不良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以及心功能指标。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3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心内科住院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错过血运重建时间(〉12 h),15 d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3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6例,年龄31~82岁(63.0±12.4)岁。按照Rentrop分级将所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A组,Rentrop:2~3级,n=19)和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B组,Rentrop:0~1级,n=15)。所有入选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和置入支架,后测定IMR,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高血压、糖尿病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B组比较,A组IMR降低,(32.0±7.6)vs.(21.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PCI术后3个月较术前LVEF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PCI术后3个月较术前LVED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PCI术后3个月LVEDD[(47.4±2.4)mm vs.(53.6±5.0)mm]增加,LVEF[(56.5±3.3)%vs.(46.1±8.8)%]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分级与IMR呈负相关(r=-0.601,P〈0.001);IMR与PCI术后3个月的LVEDD呈正相关(r=0.842,P〈0.01),与PCI术后3个月的LVEF呈负相关(r=-0.830,P〈0.01)。结论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患者较良好患者更易出现微循环功能障碍,PCI后心功能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阻力指数(IMR) 侧支循环 PCI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