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湿循环周次对川西红黏土影响的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 被引量:1
1
作者 牛承志 《路基工程》 2022年第3期73-77,共5页
选用成都市新津区红黏土,开展了针对经不同干湿循环周次ndw作用的土样的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研究地下水位季节性反复升降对川西红黏土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ndw的增加,土样应力-应变曲线依次经历三个典型应力响应状态,分别为“应... 选用成都市新津区红黏土,开展了针对经不同干湿循环周次ndw作用的土样的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研究地下水位季节性反复升降对川西红黏土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ndw的增加,土样应力-应变曲线依次经历三个典型应力响应状态,分别为“应变硬化”型-“应变过渡”型-“应变软化”;在不排水固结剪切路径下,土样孔隙水压随ndw的增加呈现逐渐增长的变化趋势,且初期的增长速率较大,后期趋于平缓;随ndw的增加,有效应力路径曲线从最初的近似“S”型逐渐演化为“镰刀”型,干湿循环作用对土样的体应变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随ndw的增加,干湿循环引起的土样体积压缩应变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循环周次 红黏土 力学行为 固结不排水剪切 软化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合材料性能退化规律的疲劳剩余刚度预测模型构建
2
作者 于欢 孙鹏文 +5 位作者 孙文博 邓海龙 文耀光 周文明 董健 刘伟超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8,共6页
针对现有复合材料剩余刚度预测模型考虑因素不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到最大应力、初始刚度、临界剩余刚度、循环周次及恒幅疲劳寿命共同作用的复合材料疲劳剩余刚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所提模型符合三阶段性能退化规律,可用于描述复... 针对现有复合材料剩余刚度预测模型考虑因素不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到最大应力、初始刚度、临界剩余刚度、循环周次及恒幅疲劳寿命共同作用的复合材料疲劳剩余刚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所提模型符合三阶段性能退化规律,可用于描述复合材料的剩余刚度退化,吻合精度高;模型在高应力区表现出比在低应力区更高的预测精度,这与高应力下数据点较为集中有关;与已有模型进行对比,本文所提模型对复合材料疲劳剩余刚度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剩余刚度预测模型 退化规律 最大应力 循环周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焊接接头局部塑性行为的循环压痕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郭素娟 崔元元 +1 位作者 黄毓晖 轩福贞 《力学季刊》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42-749,共8页
基于纳米压痕技术,对转子钢焊接接头不同区域(母材、焊缝和热影响区)开展了压入位移控制的单向压痕实验和压入载荷控制的循环压痕实验研究.首先,通过压入位移控制的单向压痕实验,采用多次测试取平均值的方式获得了焊接接头各个区域的弹... 基于纳米压痕技术,对转子钢焊接接头不同区域(母材、焊缝和热影响区)开展了压入位移控制的单向压痕实验和压入载荷控制的循环压痕实验研究.首先,通过压入位移控制的单向压痕实验,采用多次测试取平均值的方式获得了焊接接头各个区域的弹性模量和硬度分布特征,同时对各区域弹性模量中值点的载荷-压入深度曲线进行了分析;其次,对各个区域进行压入载荷控制的循环压痕实验,比较其压入深度随循环周次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焊接接头不同区域力学性能差异较大,热影响区的弹性模量、硬度、抗拉强度和抗循环变形能力最高,焊缝次之,母材最弱;三个区域在循环压痕载荷下的接触载荷-压入深度滞回环曲线均表现出类似棘轮变形的演化特征,且母材演化速度高于焊缝,高于热影响区.研究结果对汽轮机焊接转子的焊接工艺的优化、寿命预测和可靠性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接接头 力学行为 局部塑性 纳米压痕 循环周次
原文传递
砂轮排布策略对轨面修复性打磨后轮轨接触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罗亚南 郭关柱 +1 位作者 杨国涛 韩健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5-182,共8页
针对以往轨面修复性打磨根据钢轨廓形精度确定打磨策略而忽略打磨后轮轨接触状态的不足,提出以基于钢轨打磨廓形的轮轨接触特性确定打磨砂轮排布策略。基于轨面修复性打磨原理,确定砂轮排布策略与打磨后的钢轨廓形之间的重构关系,建立... 针对以往轨面修复性打磨根据钢轨廓形精度确定打磨策略而忽略打磨后轮轨接触状态的不足,提出以基于钢轨打磨廓形的轮轨接触特性确定打磨砂轮排布策略。基于轨面修复性打磨原理,确定砂轮排布策略与打磨后的钢轨廓形之间的重构关系,建立基于“轨顶向2侧”“内侧向外侧”和“2侧向轨顶”3种典型的砂轮排布策略打磨后得到的钢轨廓形模型,再利用轮轨接触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开展轮轨接触载荷下轨面受到的高接触应力和低疲劳循环周次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轨面修复性打磨策略的改变会显著影响打磨后轮轨接触特性,23 t轴重载荷条件下3种典型的砂轮排布策略打磨重构后的钢轨廓形,轨面受到的轮轨最大接触应力分别为863,1255和904 MPa,受到的最低应变疲劳循环周次分别为1.77×10^(5),9.97×10^(4)和1.64×10^(5)次;轨面最大接触应力剖面受到的最大应力分别为1241,1376和1270 MPa,最低应变疲劳循环周次分别为9.96×10^(4),8.60×10^(4)和9.80×10^(4)次;采用“轨顶向2侧”砂轮排布策略打磨钢轨后的轮轨接触状态优于另外2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复性打磨 钢轨打磨 砂轮排布策略 轮轨关系 轮轨接触特性 应变疲劳循环周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05双相不锈钢高周疲劳诱发的相变行为 被引量:2
5
作者 耿越 陈吉 +3 位作者 杨斌 崔霄 桂王林 刘强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1,17,共4页
目前,对2205双相不锈钢(2205DSS)在疲劳载荷下的相结构演变还缺乏报道。对2205DSS双相不锈钢进行了高周疲劳试验,采用面积统计法测定了铁素体、奥氏体及其两相比,研究了应力幅值和循环周次对铁素体高周疲劳的影响,分析了疲劳诱发的相变... 目前,对2205双相不锈钢(2205DSS)在疲劳载荷下的相结构演变还缺乏报道。对2205DSS双相不锈钢进行了高周疲劳试验,采用面积统计法测定了铁素体、奥氏体及其两相比,研究了应力幅值和循环周次对铁素体高周疲劳的影响,分析了疲劳诱发的相变机理,探讨了高周疲劳对2205DSS相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应力幅值和循环周次的增加,2205DSS双相不锈钢中奥氏体逐渐减少,铁素体及其与奥氏体的比逐渐增加;两相具有不协调变形能力,循环载荷在相界处产生局部应力集中以及累积应变能增加,是促进碳原子发生上坡扩散并诱发界面向奥氏体方向移动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05双相不锈钢 应力 循环周次 高周疲劳 铁素体/奥氏体两相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Cr2Ni4WA钢渗碳凸轮失效原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马茂元 季士军 +4 位作者 吴永君 李国藩 王洪胜 谢科学 张庆文 《船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48-50,3+39,共5页
本文分析了某产品中18Cr2Ni4WA钢渗碳凸轮的工作条件、损伤形态及过早失效的主要原因。从组织和工艺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延寿措施,既简化了工艺,又显著提高了使用寿命,达到了设计要求。
关键词 渗碳层 Cr2Ni4WA 失效原因分析 发蓝处理 残余奥氏体 点蚀坑 循环周次 热处理工序 奥氏体晶粒 表面裂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滑移区690TT合金管微动磨损特性研究
7
作者 谭蔚 田策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95-902,共8页
针对蒸汽发生器中传热管与防振条的微动磨损行为,采用自主设计的微动磨损实验装置开展了690TT合金管与304不锈钢板的切向微动磨损实验,研究了循环周次对磨损量和磨损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初始氧化膜的存在,摩擦系数经历了跑合、上... 针对蒸汽发生器中传热管与防振条的微动磨损行为,采用自主设计的微动磨损实验装置开展了690TT合金管与304不锈钢板的切向微动磨损实验,研究了循环周次对磨损量和磨损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初始氧化膜的存在,摩擦系数经历了跑合、上升、下降和稳定阶段,稳定摩擦系数约为0.78.Ft-D曲线形状随着循环周次增加由扁平状逐渐加宽趋近于菱形,稳定后保持为平行四边形,随着循环周次继续增加,由于磨痕边缘处磨屑堆积增多,致使最大位移处存在局部较高的Ft值,但微动运行始终处于完全滑移区.磨损量与循环周次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随着循环周次增加磨损体积首先保持平稳增长,N=8×10^(4)之后增长明显,8×10^(4)至1×10^(5)周次循环磨损体积增大了将近1倍.N=2×10^(4)时主要磨损机制为磨料磨损和剥层,N=4×10^(4)至N=8×10^(4)磨料磨损迹象减弱,磨损机制主要为剥层,N=1×10^(5)时磨损机制为磨料磨损和剥层的混合且犁沟尺寸较大.磨痕亚表层显微硬度随循环周次增加而增大,N=1×10^(5)对应的磨痕亚表层硬度约为基体的1.5倍,加工硬化显著.经过1×10^(5)周次循环在磨痕亚表面形成了约6μm厚的摩擦磨损结构转变(TTS)层,并且在磨痕边缘存在平行于磨痕表面扩展的裂纹,造成了磨痕边缘处磨屑呈现片状剥落,材料损伤加剧,导致了在磨损量发生突变时磨痕轮廓主要表现为宽度的大幅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90TT合金管 循环周次 微动磨损 加工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铸铁材料的静力学性能与疲劳性能 被引量:3
8
作者 张锦 贾成玺 马荣华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CAS 2016年第8期567-569,588,共4页
采用不同的碳当量,对某发动机用灰铸铁材料的化学成分进行了优化改进,改进前硅碳含量比cSi/cC=0.63,改进后硅碳含量比cSi/cC=0.7左右,对改进前后附铸试棒的静力学性能和疲劳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当碳当量cCE=3.80%(质量分... 采用不同的碳当量,对某发动机用灰铸铁材料的化学成分进行了优化改进,改进前硅碳含量比cSi/cC=0.63,改进后硅碳含量比cSi/cC=0.7左右,对改进前后附铸试棒的静力学性能和疲劳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当碳当量cCE=3.80%(质量分数)、硅碳含量比cSi/cC=0.7左右时,灰铸铁材料的各项性能均处于较好状态;硅碳含量比c Si/c C 高的材料,其弹性模量也高,而抗拉强度和规定总延伸强度又均随弹性模量的提高而提高;相同疲劳环境下,弹性模量高的材料,其疲劳循环周次也高;经改进后,试验灰铸铁材料的抗拉强度在330~350 MPa、弹性模量在185000~195000 MPa,拉拉疲劳极限在47.5~51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铸铁 硅碳含量比 抗拉强度 弹性模量 规定总延伸强度 疲劳循环周次 疲劳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imePACK^(TM)结合最新IGBT5和.XT模块工艺延长产品寿命,提高功率密度
9
《电子设计工程》 2015年第12期144-144,共1页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FSE:IFX/OTCQX:IFNNY)近日推出发挥英飞凌新一代IGBT优势的最新一代Prime PACK?功率模块。IGBT5和创新的.XT技术结合,是IGBT芯片和模块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IGBT5降低静态和动态功率损耗,提高功率密度,而...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FSE:IFX/OTCQX:IFNNY)近日推出发挥英飞凌新一代IGBT优势的最新一代Prime PACK?功率模块。IGBT5和创新的.XT技术结合,是IGBT芯片和模块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IGBT5降低静态和动态功率损耗,提高功率密度,而.XT模块工艺技术可通过增强热管理和功率循环周次延长产品寿命。因此,全新推出的Prime PACK?模块成为了风电、光伏和工业传动等应用大部分高功率逆变器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密度 PrimePACK IGBT5 TM XT 英飞凌科技 产品寿命 逆变器 循环周次 工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对铝合金的应力集中系数预测
10
作者 王何俊 《建模与仿真》 2023年第2期617-626,共10页
本文将6061铝合金试件作为疲劳拉伸实验对象,得到不同损伤程度的铝合金试件,借助工业CT扫描系统和AVIZO软件获取试件内部的缺陷特征数据。通过ABAQUS仿真分析,得出疲劳循环周次与应力集中系数呈线性关系,因此应力集中系数可以作为疲劳... 本文将6061铝合金试件作为疲劳拉伸实验对象,得到不同损伤程度的铝合金试件,借助工业CT扫描系统和AVIZO软件获取试件内部的缺陷特征数据。通过ABAQUS仿真分析,得出疲劳循环周次与应力集中系数呈线性关系,因此应力集中系数可以作为疲劳寿命的表征参数。最后,借助机器学习算法准确预测不同缺陷特征信息的应力集中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集中系数 机器学习算法 特征数据 缺陷特征 表征参数 循环周次 不同损伤程度 6061铝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