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31
篇文章
<
1
2
…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试析《往生集》中云栖袾宏的融合思想
1
作者
荆琳琳
《西部学刊》
2024年第21期65-68,共4页
明朝末期,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佛教除净土宗与禅宗外其他宗派每况愈下,诸宗派为求复兴,以融会净土宗与禅宗修行的方式,弥补世俗化的缺陷。作为僧人的袾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往生集》从男女尊卑、有限与终极两个方面体现出他的男女尊...
明朝末期,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佛教除净土宗与禅宗外其他宗派每况愈下,诸宗派为求复兴,以融会净土宗与禅宗修行的方式,弥补世俗化的缺陷。作为僧人的袾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往生集》从男女尊卑、有限与终极两个方面体现出他的男女尊卑观;从师道尊严、始于事亲两个方面体现出他的忠孝观;从佛性论与性善论、“信愿行”与“知行合一”两个方面体现出他的佛儒思想融合。袾宏在书中展现出的融合思想,皆是在为佛教于汉地的传播提供合理性上的护卫。他认为无论是在儒家或佛教的观念中,众生无论男女贵贱在解脱权利上皆为平等,只是智慧程度不同,并且人人都需要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云栖袾宏
《
往生
集》
儒家思想
文化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往生集》中“香”的双重意蕴
2
作者
洪富露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7期80-83,共4页
在佛典中有许多对香的描写,它既是人感官感知的对象,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体验。《往生集》中辑录的事件中大量出现人们焚香和“异香”弥漫的描述,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中的佛教香俗与世俗文化的互动,更是将香塑造成人们解脱的先兆体检和净土...
在佛典中有许多对香的描写,它既是人感官感知的对象,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体验。《往生集》中辑录的事件中大量出现人们焚香和“异香”弥漫的描述,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中的佛教香俗与世俗文化的互动,更是将香塑造成人们解脱的先兆体检和净土修行的功德体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往生
集》
佛教香文化
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阿閦佛东方净土图像及往生信仰
被引量:
3
3
作者
杨清凡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8-31,共4页
阿閦閦佛(梵Akshobhya,藏mi-bskyod-pa或mi-vkhrugs-pa)以密教五方佛之东方佛而闻名,但也是大乘佛教早期出现的诸佛之一;阿閦佛国东方净土也称阿毗罗提净土("妙喜净土"),是大乘佛教净土思想中的一部分。阿閦佛东方净土图像目...
阿閦閦佛(梵Akshobhya,藏mi-bskyod-pa或mi-vkhrugs-pa)以密教五方佛之东方佛而闻名,但也是大乘佛教早期出现的诸佛之一;阿閦佛国东方净土也称阿毗罗提净土("妙喜净土"),是大乘佛教净土思想中的一部分。阿閦佛东方净土图像目前仅在藏传佛教遗存中得以准确辨识,本文在相关壁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题材、图像特征、相关经典,并对其在藏区流传的背景及往生信仰试做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閦佛
净土
《阿閦佛国经》
图像
往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初探
被引量:
3
4
作者
郜同麟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1-127,共7页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与《正统道藏》所收《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部分内容相近,后者当即据前者改造、拼结,并增加天尊名等,杂凑而成。这一组道经的共同源头则是《佛说灌顶经》卷11、卷12。另外,...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与《正统道藏》所收《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部分内容相近,后者当即据前者改造、拼结,并增加天尊名等,杂凑而成。这一组道经的共同源头则是《佛说灌顶经》卷11、卷12。另外,《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对后世道教仪式、经典、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道经
《天尊说随愿
往生
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
《佛说灌顶经》
七七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俄藏黑水城文献《密咒圆因往生集》相关问题考论
被引量:
1
5
作者
崔红芬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5-51,共7页
《密咒圆因往生集》是一部由西夏僧人智广、慧真于大夏天庆七年(1200)辑录,金刚幢译定完成,之后人藏并广为流行的密教典籍。其辑录形式与行琳辑《释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罗尼集》①和道(厄殳)撰的《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有很大相似性...
《密咒圆因往生集》是一部由西夏僧人智广、慧真于大夏天庆七年(1200)辑录,金刚幢译定完成,之后人藏并广为流行的密教典籍。其辑录形式与行琳辑《释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罗尼集》①和道(厄殳)撰的《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有很大相似性,内容参考和借鉴多部当时比较流行的密教经典,对研究唐、辽、宋以来密教对西夏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藏黑水城文献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
往生
考论
密教
相似性
陀罗尼
西夏
原文传递
宗教与文学之间:愿文、僧传及志怪中的往生想象
6
作者
陈星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用于"七七斋"仪式祝愿的文书承载着一种对亡灵转生的良好祝愿,显示出与西方净土信仰的密切联系.它们以文学为表现形式,传达汉传佛教对往生的想象。与之相似,僧传与志怪小说也传达着各自关于往生的想象,修为高深者直升天界,而...
用于"七七斋"仪式祝愿的文书承载着一种对亡灵转生的良好祝愿,显示出与西方净土信仰的密切联系.它们以文学为表现形式,传达汉传佛教对往生的想象。与之相似,僧传与志怪小说也传达着各自关于往生的想象,修为高深者直升天界,而凡俗之人则需要进入被称为"中阴"的过渡期,等待冥官依据其生前作为判断出罪福,而后再定转生的去向。三种文体表达了对同样的对象的想象,尽管其创作意图并不相同,在客观上却因信仰的传递产生了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文学
愿文
僧传
志怪
往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狼往生”的故事论佛教神迹
7
作者
彭瑞花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39-42,共4页
神迹作为一种信仰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宗教,佛经也是由大量的神迹故事勾画出来的。佛教神迹虽然在佛教中不居主流地位,却对佛教的传播和弘扬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科技日益进步的现代社会,佛教神迹仍在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发生在终南山圣寿寺...
神迹作为一种信仰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宗教,佛经也是由大量的神迹故事勾画出来的。佛教神迹虽然在佛教中不居主流地位,却对佛教的传播和弘扬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科技日益进步的现代社会,佛教神迹仍在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发生在终南山圣寿寺的"狼往生"故事就是一个典型。分析这一神迹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各种宗教神迹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神迹
狼
往生
宗教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析善导往生净土的主体──众生观
8
作者
谢路军
《佛学研究》
1996年第0期154-164,共11页
文章首先评述善导的“九品皆凡”说,指出强调九品众生都是凡夫是善导独具特色的众生观。隋代一些佛教高增,如净景寺慧远、智、吉藏等,都认为“九品”有凡圣之别,即有菩萨、声闻和凡夫的高下之别。而善导孤明先发,语惊天下,提出了...
文章首先评述善导的“九品皆凡”说,指出强调九品众生都是凡夫是善导独具特色的众生观。隋代一些佛教高增,如净景寺慧远、智、吉藏等,都认为“九品”有凡圣之别,即有菩萨、声闻和凡夫的高下之别。而善导孤明先发,语惊天下,提出了一种与净影寺慧远等不同的“九品皆凡”的观点。其次,文章评述了善导的韦提希凡夫说,指出《观无量寿经》中的女主人公韦提希夫人是凡夫还是菩萨,是一个关系往生净土者是否都是凡夫的大问题。净影寺慧远等人认为韦提希是菩萨,善导反对这种说法,强调韦提希是凡夫,从而为“九品皆凡”说提供了典型的个案论证。再次,论文评介了善导的五逆罪人、诽谤佛法者及女人、粮缺和二来种者一无妨碍“悉今得生”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影寺慧远
《大正藏》
往生
西方极乐世界
善导
《无量寿经》
九品
无量寿佛
诽谤罪
净土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往生与临终关怀——佛教净土宗的生命伦理观
被引量:
5
9
作者
张有才
《五台山研究》
2006年第3期20-26,共7页
净土宗作为中国佛教信仰的主流,因其专注彼岸之往生,故曾被讥为“专属送死之教”,然而正是这一点恰恰说明了净土宗在临终关怀和终极关怀上的殊胜。这里主要是从心灵抚慰角度来阐释净土宗于临终关怀方面的价值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关键词
生
死观
净土宗
往生
临终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阿弥陀来迎图看西夏的往生信仰
被引量:
10
10
作者
张元林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76-81,185,共7页
从阿弥陀来迎图看西夏的往生信仰张元林AStudyoftheRebirthBeliefoftheWesternXiaPeriodontheBasisofthePaintingsofAmitabha'sDescendin...
从阿弥陀来迎图看西夏的往生信仰张元林AStudyoftheRebirthBeliefoftheWesternXiaPeriodontheBasisofthePaintingsofAmitabha'sDescendingZhangYuanlinTh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弥陀佛
往生
弥陀净土信仰
净土变
净土宗
西方净土
观世音
九品
莲花
佛国净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禅宗视域下的念佛观与往生观——以《坛经》为中心
11
作者
林啸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9-100,共12页
慧能通过对此岸与彼岸距离的厘定,对依报关系与自心体、用不二的发挥,对学、修一体化的新解,对顿、渐成佛的演绎等问题,围绕往生净土的主体论、境界论、修行论、时间论等四个方面进行阐发。以佛性论为根基,从"自性清净心"下手...
慧能通过对此岸与彼岸距离的厘定,对依报关系与自心体、用不二的发挥,对学、修一体化的新解,对顿、渐成佛的演绎等问题,围绕往生净土的主体论、境界论、修行论、时间论等四个方面进行阐发。以佛性论为根基,从"自性清净心"下手,在禅宗"明心见性"根本前提下,汇通了此岸与彼岸、生死与涅槃的关系,将自身的解脱实践论融入其中,令般若智慧与善巧方便合一。慧能的"往生净土"说不仅是对道生以来的"佛性论"和"顿悟成佛"说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历史以来禅法中关于念佛观、往生观的总结与创新,这种将思辨高深的理论与务实践行的修法统一起来的致思模式,开创出修佛法而不坏世法的新视角,进一步深化了关于"佛性""往生"观念的内涵与外延,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生
佛性
慧能
净土
坛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微信舆论的交往生成与传播扩散
被引量:
1
12
作者
顾明正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10,共2页
微信不但是信息传播聚合的平台,更成为舆论生成与扩散的舆论高地。微信舆论的生成已然形成了一个新的复杂的网络形态系统,有必要对其生成扩散进行分析。
关键词
信息传播
舆论
扩散
往生
网络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前往极乐世界的通行证——往生西方公据路引
被引量:
1
13
作者
王为刚
景丽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4年第2期84-85,共2页
古代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员不能随便离开自己的户籍所在地。但是古人常常因为种种原因需要到异地他乡去,比如参加科举考试、商业行为以及走亲访友等,沿途要通过很多关卡,于是户籍所在地就颁发路引,作为在现实生活中过关卡的通行...
古代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员不能随便离开自己的户籍所在地。但是古人常常因为种种原因需要到异地他乡去,比如参加科举考试、商业行为以及走亲访友等,沿途要通过很多关卡,于是户籍所在地就颁发路引,作为在现实生活中过关卡的通行证明。明代为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曾经规定凡人员远离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当地政府部门发给其路引,若无路引或与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治罪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籍管理制度
通行证
西方
往生
世界
科举考试
商业行为
现实
生
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善人尚且得以往生,何况恶人?
14
作者
纯祥法师
《佛教文化》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34,共7页
西方极乐世界是清净庄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净土;彼土导师阿弥陀佛常以大悲愿力摄受法界众生往生其国。十方众生乘彼佛愿往生决定,当生即入正定聚住于大乘不退转位,次生成就佛果。往生利益如此殊胜,闻信愿往的极多。既然愿意往...
西方极乐世界是清净庄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净土;彼土导师阿弥陀佛常以大悲愿力摄受法界众生往生其国。十方众生乘彼佛愿往生决定,当生即入正定聚住于大乘不退转位,次生成就佛果。往生利益如此殊胜,闻信愿往的极多。既然愿意往生佛国净土,依常情想来,当然要谨遵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生
阿弥陀佛
净土
大乘
常情
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往生
15
作者
西泠月
《观察与思考》
2008年第13期59-59,共1页
历十年有余断断续续的反省,经一年半载反反复复的修葺,《往生》终于能与读者诸友见面了。这是一场畸形的爱恋悲剧的心灵反省。是一次寻找自我、完成自我的一个艰辛过程。
关键词
《
往生
》
寻找自我
反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4年日本生死话题畅销图书与《大往生》
16
作者
白晓煌
《出版参考》
1995年第9期11-11,共1页
去年日本人对于社会流行的种种生死理念颇为笃信,应运而生的论及生老病死话题的图书遂成为畅销图书中的热点。 《图解死体论》(法藏馆版),发行速度出人预料,仅在两个月内即销售12000册。日本出版界有关人士说,当代日本青年的思想意识正...
去年日本人对于社会流行的种种生死理念颇为笃信,应运而生的论及生老病死话题的图书遂成为畅销图书中的热点。 《图解死体论》(法藏馆版),发行速度出人预料,仅在两个月内即销售12000册。日本出版界有关人士说,当代日本青年的思想意识正从外部世界转向宗教与内心世界,死亡与生存意识就是这一转势的具体影像。此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畅销图书
往生
日本青年
死体
藏馆
发行速度
死理
社会流行
无疾而终
现代日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昙鸾《往生论注》探略
17
作者
正澄
《佛学研究》
2006年第1期198-206,共9页
本文基于信仰的立场,从昙鸾改宗弥陀净土法门为切入点考察了他撰写《往生论注》的背景以期折射其写作动机,随后对版本进行了一些说明,接着对《注》的二力二道说、他力本愿说、称名念佛说、弥陀身土的判属和往生的果报阶位、智慧的往生...
本文基于信仰的立场,从昙鸾改宗弥陀净土法门为切入点考察了他撰写《往生论注》的背景以期折射其写作动机,随后对版本进行了一些说明,接着对《注》的二力二道说、他力本愿说、称名念佛说、弥陀身土的判属和往生的果报阶位、智慧的往生等净土思想进行了阐述,并对其中思想理论的另一基础——般若思想进行了交待,以及对其所附带涉及的其他思想进行了一些勾勒,并与《往生论》进行了一番简要的综合比较,最后对《注》的历史影响作出了说明。文中对昙鸾改宗弥陀净土法门的多角度思考,对《注》中引用《毗婆沙论》的易行道的说法和提出的五逆得生,以及《注》与《论》的差异,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生
净土
弥陀
昙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日老龄化实情背后的伦理困境--以护理文学《恍惚的人》和《往生》为例
18
作者
刘捷奥
《宜春学院学报》
2022年第8期91-97,共7页
《恍惚的人》是日本女作家有吉佐和子1972年发表的社会问题小说,围绕痴呆老人的看护问题展开叙述。有吉佐和子用写实主义手法逼真地展现了日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年问题的严峻和残酷。中国“80后”女作家蔡东的短篇小说《往生》描绘了...
《恍惚的人》是日本女作家有吉佐和子1972年发表的社会问题小说,围绕痴呆老人的看护问题展开叙述。有吉佐和子用写实主义手法逼真地展现了日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年问题的严峻和残酷。中国“80后”女作家蔡东的短篇小说《往生》描绘了当代中国人口问题引发“老老护理”的真实困境。日本和中国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两部跨越四十余年的护理文学作品虽然在创作风格和篇幅长短上存在差异,但相似的老龄化社会背景和同根共源的中日民族文化体系之下,都围绕着儿媳照料患有老年痴呆的公公这一故事,展开伦理叙事。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对两部作品中形成的伦理结构进行解析,考察老龄化社会之中看护病老所引发的复杂伦理身份问题、由于伦理混乱给护理人和被护理人带来的伦理困境,揭示一系列伦理选择所观照的老龄化社会中的家庭护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文学
老龄化社会
伦理困境
《恍惚的人》
《
往生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安乐集》的往生思想
19
作者
姚长寿
《佛学研究》
2003年第0期53-56,共4页
一、前 言 中国净土教祖师的著作中,昙鸾的《往生论注》和善导的《观经疏》较为引人注目,也是研究者不断钻研的对象。而道绰的《安乐集》,相对而言,较少被人重视,研究者和研究成果也不多。事实上,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说,道绰的《安乐集》
关键词
《大正藏》
往生
阿弥陀佛
奢摩他
念佛三昧
《无量寿经》
思想发展
研究者
研究成果
临终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析《往生集》中云栖袾宏的融合思想
1
作者
荆琳琳
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
出处
《西部学刊》
2024年第21期65-68,共4页
文摘
明朝末期,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佛教除净土宗与禅宗外其他宗派每况愈下,诸宗派为求复兴,以融会净土宗与禅宗修行的方式,弥补世俗化的缺陷。作为僧人的袾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往生集》从男女尊卑、有限与终极两个方面体现出他的男女尊卑观;从师道尊严、始于事亲两个方面体现出他的忠孝观;从佛性论与性善论、“信愿行”与“知行合一”两个方面体现出他的佛儒思想融合。袾宏在书中展现出的融合思想,皆是在为佛教于汉地的传播提供合理性上的护卫。他认为无论是在儒家或佛教的观念中,众生无论男女贵贱在解脱权利上皆为平等,只是智慧程度不同,并且人人都需要教育。
关键词
佛教
云栖袾宏
《
往生
集》
儒家思想
文化融合
Keywords
Buddhism
Yunqi Zhuhong
Wangshengji
Confucian thoughts
cultural integration
分类号
B941 [哲学宗教—宗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往生集》中“香”的双重意蕴
2
作者
洪富露
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
出处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7期80-83,共4页
文摘
在佛典中有许多对香的描写,它既是人感官感知的对象,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体验。《往生集》中辑录的事件中大量出现人们焚香和“异香”弥漫的描述,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中的佛教香俗与世俗文化的互动,更是将香塑造成人们解脱的先兆体检和净土修行的功德体量。
关键词
《
往生
集》
佛教香文化
香
Keywords
Wangshengji
Buddhist incense culture
incense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阿閦佛东方净土图像及往生信仰
被引量:
3
3
作者
杨清凡
机构
四川大学
出处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8-31,共4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16)<青藏高原丝绸之路考古调查与研究>(批准号:16JJD78011)
教育部基地自拟项目<西藏夏鲁寺本生壁画研究>阶段性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西藏夏鲁寺美术遗存调查与研究>(批准号:14BF060)
文摘
阿閦閦佛(梵Akshobhya,藏mi-bskyod-pa或mi-vkhrugs-pa)以密教五方佛之东方佛而闻名,但也是大乘佛教早期出现的诸佛之一;阿閦佛国东方净土也称阿毗罗提净土("妙喜净土"),是大乘佛教净土思想中的一部分。阿閦佛东方净土图像目前仅在藏传佛教遗存中得以准确辨识,本文在相关壁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题材、图像特征、相关经典,并对其在藏区流传的背景及往生信仰试做探讨。
关键词
阿閦佛
净土
《阿閦佛国经》
图像
往生
Keywords
Akshobhya
Pure Land
Akshobhyavyrlha s^tra
Iconography
Rebirth
分类号
K879.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初探
被引量:
3
4
作者
郜同麟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处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1-127,共7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敦煌吐鲁番道教文献综合研究"(16CZS005)
文摘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与《正统道藏》所收《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部分内容相近,后者当即据前者改造、拼结,并增加天尊名等,杂凑而成。这一组道经的共同源头则是《佛说灌顶经》卷11、卷12。另外,《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对后世道教仪式、经典、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敦煌道经
《天尊说随愿
往生
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
《佛说灌顶经》
七七斋
Keywords
Dunhuang Taoism scriptures, Tian Zun Shuo Sui Yuan Wang Sheng Zui Fu Bao Dui Ci Shuo Yu Xiu Ke Wen Miao Jing, Tai Shang Ci Bei Jiu You Ba Zui Chan, Fo Shuo Guan Ding Jing, The Seven-days Funeral
分类号
G256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俄藏黑水城文献《密咒圆因往生集》相关问题考论
被引量:
1
5
作者
崔红芬
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5-51,共7页
基金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文化认同视域下的西夏藏传佛教研究"(12BMZ015)
2012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2011年史金波首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夏文献与文物研究"(11&ZH001)之子课题"西夏汉密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密咒圆因往生集》是一部由西夏僧人智广、慧真于大夏天庆七年(1200)辑录,金刚幢译定完成,之后人藏并广为流行的密教典籍。其辑录形式与行琳辑《释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罗尼集》①和道(厄殳)撰的《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有很大相似性,内容参考和借鉴多部当时比较流行的密教经典,对研究唐、辽、宋以来密教对西夏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俄藏黑水城文献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
往生
考论
密教
相似性
陀罗尼
西夏
分类号
G256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宗教与文学之间:愿文、僧传及志怪中的往生想象
6
作者
陈星宇
机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09-114,共6页
文摘
用于"七七斋"仪式祝愿的文书承载着一种对亡灵转生的良好祝愿,显示出与西方净土信仰的密切联系.它们以文学为表现形式,传达汉传佛教对往生的想象。与之相似,僧传与志怪小说也传达着各自关于往生的想象,修为高深者直升天界,而凡俗之人则需要进入被称为"中阴"的过渡期,等待冥官依据其生前作为判断出罪福,而后再定转生的去向。三种文体表达了对同样的对象的想象,尽管其创作意图并不相同,在客观上却因信仰的传递产生了关联。
关键词
宗教
文学
愿文
僧传
志怪
往生
Keywords
buddhism
literature
prayer manuscripts
biographies of monks
buddhist miracle tales
image of death
分类号
I299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狼往生”的故事论佛教神迹
7
作者
彭瑞花
机构
青海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出处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39-42,共4页
文摘
神迹作为一种信仰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宗教,佛经也是由大量的神迹故事勾画出来的。佛教神迹虽然在佛教中不居主流地位,却对佛教的传播和弘扬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科技日益进步的现代社会,佛教神迹仍在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发生在终南山圣寿寺的"狼往生"故事就是一个典型。分析这一神迹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各种宗教神迹现象。
关键词
佛教
神迹
狼
往生
宗教体验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析善导往生净土的主体──众生观
8
作者
谢路军
机构
北方工业大学
出处
《佛学研究》
1996年第0期154-164,共11页
文摘
文章首先评述善导的“九品皆凡”说,指出强调九品众生都是凡夫是善导独具特色的众生观。隋代一些佛教高增,如净景寺慧远、智、吉藏等,都认为“九品”有凡圣之别,即有菩萨、声闻和凡夫的高下之别。而善导孤明先发,语惊天下,提出了一种与净影寺慧远等不同的“九品皆凡”的观点。其次,文章评述了善导的韦提希凡夫说,指出《观无量寿经》中的女主人公韦提希夫人是凡夫还是菩萨,是一个关系往生净土者是否都是凡夫的大问题。净影寺慧远等人认为韦提希是菩萨,善导反对这种说法,强调韦提希是凡夫,从而为“九品皆凡”说提供了典型的个案论证。再次,论文评介了善导的五逆罪人、诽谤佛法者及女人、粮缺和二来种者一无妨碍“悉今得生”的观点。
关键词
净影寺慧远
《大正藏》
往生
西方极乐世界
善导
《无量寿经》
九品
无量寿佛
诽谤罪
净土宗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往生与临终关怀——佛教净土宗的生命伦理观
被引量:
5
9
作者
张有才
机构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五台山研究》
2006年第3期20-26,共7页
文摘
净土宗作为中国佛教信仰的主流,因其专注彼岸之往生,故曾被讥为“专属送死之教”,然而正是这一点恰恰说明了净土宗在临终关怀和终极关怀上的殊胜。这里主要是从心灵抚慰角度来阐释净土宗于临终关怀方面的价值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关键词
生
死观
净土宗
往生
临终关怀
分类号
B946.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阿弥陀来迎图看西夏的往生信仰
被引量:
10
10
作者
张元林
出处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76-81,185,共7页
文摘
从阿弥陀来迎图看西夏的往生信仰张元林AStudyoftheRebirthBeliefoftheWesternXiaPeriodontheBasisofthePaintingsofAmitabha'sDescendingZhangYuanlinTheC...
关键词
阿弥陀佛
往生
弥陀净土信仰
净土变
净土宗
西方净土
观世音
九品
莲花
佛国净土
分类号
K879.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禅宗视域下的念佛观与往生观——以《坛经》为中心
11
作者
林啸
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9-100,共12页
文摘
慧能通过对此岸与彼岸距离的厘定,对依报关系与自心体、用不二的发挥,对学、修一体化的新解,对顿、渐成佛的演绎等问题,围绕往生净土的主体论、境界论、修行论、时间论等四个方面进行阐发。以佛性论为根基,从"自性清净心"下手,在禅宗"明心见性"根本前提下,汇通了此岸与彼岸、生死与涅槃的关系,将自身的解脱实践论融入其中,令般若智慧与善巧方便合一。慧能的"往生净土"说不仅是对道生以来的"佛性论"和"顿悟成佛"说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历史以来禅法中关于念佛观、往生观的总结与创新,这种将思辨高深的理论与务实践行的修法统一起来的致思模式,开创出修佛法而不坏世法的新视角,进一步深化了关于"佛性""往生"观念的内涵与外延,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关键词
往生
佛性
慧能
净土
坛经
Keywords
the future life
Buddhist nature
Hui Neng
Sukhavati
the Rostrum Scriptures
分类号
B942 [哲学宗教—宗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微信舆论的交往生成与传播扩散
被引量:
1
12
作者
顾明正
机构
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
出处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10,共2页
基金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互联网发展研究专项"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网络舆论导向研究"(批准号:17CHLJ22)成果
文摘
微信不但是信息传播聚合的平台,更成为舆论生成与扩散的舆论高地。微信舆论的生成已然形成了一个新的复杂的网络形态系统,有必要对其生成扩散进行分析。
关键词
信息传播
舆论
扩散
往生
网络形态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前往极乐世界的通行证——往生西方公据路引
被引量:
1
13
作者
王为刚
景丽
出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4年第2期84-85,共2页
文摘
古代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员不能随便离开自己的户籍所在地。但是古人常常因为种种原因需要到异地他乡去,比如参加科举考试、商业行为以及走亲访友等,沿途要通过很多关卡,于是户籍所在地就颁发路引,作为在现实生活中过关卡的通行证明。明代为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曾经规定凡人员远离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当地政府部门发给其路引,若无路引或与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治罪的。
关键词
户籍管理制度
通行证
西方
往生
世界
科举考试
商业行为
现实
生
活
分类号
K87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善人尚且得以往生,何况恶人?
14
作者
纯祥法师
出处
《佛教文化》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34,共7页
文摘
西方极乐世界是清净庄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净土;彼土导师阿弥陀佛常以大悲愿力摄受法界众生往生其国。十方众生乘彼佛愿往生决定,当生即入正定聚住于大乘不退转位,次生成就佛果。往生利益如此殊胜,闻信愿往的极多。既然愿意往生佛国净土,依常情想来,当然要谨遵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关键词
往生
阿弥陀佛
净土
大乘
常情
佛教
分类号
B946 [哲学宗教—宗教学]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往生
15
作者
西泠月
出处
《观察与思考》
2008年第13期59-59,共1页
文摘
历十年有余断断续续的反省,经一年半载反反复复的修葺,《往生》终于能与读者诸友见面了。这是一场畸形的爱恋悲剧的心灵反省。是一次寻找自我、完成自我的一个艰辛过程。
关键词
《
往生
》
寻找自我
反省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94年日本生死话题畅销图书与《大往生》
16
作者
白晓煌
出处
《出版参考》
1995年第9期11-11,共1页
文摘
去年日本人对于社会流行的种种生死理念颇为笃信,应运而生的论及生老病死话题的图书遂成为畅销图书中的热点。 《图解死体论》(法藏馆版),发行速度出人预料,仅在两个月内即销售12000册。日本出版界有关人士说,当代日本青年的思想意识正从外部世界转向宗教与内心世界,死亡与生存意识就是这一转势的具体影像。此前。
关键词
畅销图书
往生
日本青年
死体
藏馆
发行速度
死理
社会流行
无疾而终
现代日本
分类号
G239.313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昙鸾《往生论注》探略
17
作者
正澄
机构
中国佛学院
出处
《佛学研究》
2006年第1期198-206,共9页
文摘
本文基于信仰的立场,从昙鸾改宗弥陀净土法门为切入点考察了他撰写《往生论注》的背景以期折射其写作动机,随后对版本进行了一些说明,接着对《注》的二力二道说、他力本愿说、称名念佛说、弥陀身土的判属和往生的果报阶位、智慧的往生等净土思想进行了阐述,并对其中思想理论的另一基础——般若思想进行了交待,以及对其所附带涉及的其他思想进行了一些勾勒,并与《往生论》进行了一番简要的综合比较,最后对《注》的历史影响作出了说明。文中对昙鸾改宗弥陀净土法门的多角度思考,对《注》中引用《毗婆沙论》的易行道的说法和提出的五逆得生,以及《注》与《论》的差异,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往生
净土
弥陀
昙鸾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日老龄化实情背后的伦理困境--以护理文学《恍惚的人》和《往生》为例
18
作者
刘捷奥
机构
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出处
《宜春学院学报》
2022年第8期91-97,共7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日本‘护理’及老年题材文学研究”(项目编号:20AWW003)。
文摘
《恍惚的人》是日本女作家有吉佐和子1972年发表的社会问题小说,围绕痴呆老人的看护问题展开叙述。有吉佐和子用写实主义手法逼真地展现了日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年问题的严峻和残酷。中国“80后”女作家蔡东的短篇小说《往生》描绘了当代中国人口问题引发“老老护理”的真实困境。日本和中国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两部跨越四十余年的护理文学作品虽然在创作风格和篇幅长短上存在差异,但相似的老龄化社会背景和同根共源的中日民族文化体系之下,都围绕着儿媳照料患有老年痴呆的公公这一故事,展开伦理叙事。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对两部作品中形成的伦理结构进行解析,考察老龄化社会之中看护病老所引发的复杂伦理身份问题、由于伦理混乱给护理人和被护理人带来的伦理困境,揭示一系列伦理选择所观照的老龄化社会中的家庭护理问题。
关键词
护理文学
老龄化社会
伦理困境
《恍惚的人》
《
往生
》
Keywords
nursing literature
aging society
ethical dilemma
Senile Person
Reborn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安乐集》的往生思想
19
作者
姚长寿
出处
《佛学研究》
2003年第0期53-56,共4页
文摘
一、前 言 中国净土教祖师的著作中,昙鸾的《往生论注》和善导的《观经疏》较为引人注目,也是研究者不断钻研的对象。而道绰的《安乐集》,相对而言,较少被人重视,研究者和研究成果也不多。事实上,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说,道绰的《安乐集》
关键词
《大正藏》
往生
阿弥陀佛
奢摩他
念佛三昧
《无量寿经》
思想发展
研究者
研究成果
临终时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试析《往生集》中云栖袾宏的融合思想
荆琳琳
《西部学刊》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往生集》中“香”的双重意蕴
洪富露
《西部学刊》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阿閦佛东方净土图像及往生信仰
杨清凡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初探
郜同麟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俄藏黑水城文献《密咒圆因往生集》相关问题考论
崔红芬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1
原文传递
6
宗教与文学之间:愿文、僧传及志怪中的往生想象
陈星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从“狼往生”的故事论佛教神迹
彭瑞花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试析善导往生净土的主体──众生观
谢路军
《佛学研究》
199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往生与临终关怀——佛教净土宗的生命伦理观
张有才
《五台山研究》
2006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从阿弥陀来迎图看西夏的往生信仰
张元林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禅宗视域下的念佛观与往生观——以《坛经》为中心
林啸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微信舆论的交往生成与传播扩散
顾明正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前往极乐世界的通行证——往生西方公据路引
王为刚
景丽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善人尚且得以往生,何况恶人?
纯祥法师
《佛教文化》
北大核心
200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往生
西泠月
《观察与思考》
200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94年日本生死话题畅销图书与《大往生》
白晓煌
《出版参考》
199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昙鸾《往生论注》探略
正澄
《佛学研究》
200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中日老龄化实情背后的伦理困境--以护理文学《恍惚的人》和《往生》为例
刘捷奥
《宜春学院学报》
202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安乐集》的往生思想
姚长寿
《佛学研究》
200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17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