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4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碱湖页岩油甜点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为例
1
作者 张洪 冯有良 +7 位作者 杨智 何文军 高之业 李嘉蕊 丁立华 蒋文琦 马国明 赵辛楣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5-550,共16页
页岩油储层特征是甜点识别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为例,以划分岩相类型为基础,通过高压压汞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定量评价储层全孔径结构,基于沉积-成岩作用分析揭示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风城组页岩油储层可划分为:... 页岩油储层特征是甜点识别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为例,以划分岩相类型为基础,通过高压压汞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定量评价储层全孔径结构,基于沉积-成岩作用分析揭示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风城组页岩油储层可划分为:层状含云粉砂岩、纹层状长英质页岩、纹层状灰云质页岩和层状长英质灰云岩四种岩相类型。层状含云粉砂岩,全孔径储集空间、宏孔体积均最大,分别为1.81 cm^(3)/g、0.51 cm^(3)/g,发育微晶石英晶间孔、长石与碱性矿物溶蚀孔,伴生大量溶蚀缝与构造缝,孔-缝连通性最好;纹层状长英质页岩,全孔径总体积、宏孔体积分别为1.32 cm^(3)/g、0.34 cm^(3)/g,以滑石与云母等矿物球形溶蚀孔、有机质孔为主要类型,溶蚀缝局部发育,孔-缝连通性一般;纹层状灰云质页岩与层状长英质灰云岩发育粒内孔、残余粒间孔、溶蚀孔,均以小孔为主,前者总体积、宏孔体积分别为0.49 cm^(3)/g、0.13 cm^(3)/g,后者相应为0.41 cm^(3)/g、0.08 cm^(3)/g,孔-缝连通均较差。风城组岩相储集空间与长英质矿物含量呈正相关,与云质矿物含量呈负相关,层状含云粉砂岩为优势岩相,其形成受控于沉积-成岩作用:细粒重力流沉积作用保障了高孔渗粉砂质沉积物向深湖输入;碱湖环境硅质的溶蚀、重结晶与成缝作用塑造晶间孔-溶蚀缝优质储集空间。研究结果为类似湖盆页岩油甜点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页岩油储层 微观结构 优势岩相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私边界的冲突与协调:量化自我场景中隐私悖论形成机制研究
2
作者 张玥 李佳璇 +1 位作者 黄冰冰 朱庆华 《情报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3,共11页
[目的/意义]文章探究量化自我场景下隐私悖论的影响因素以及形成过程,以期帮助破解个人信息保护的困局,促进健康管理平台的数字生态治理,亦为用户与平台间的良性互动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视角。[方法/过程]采用移动经验取样法进行样本数... [目的/意义]文章探究量化自我场景下隐私悖论的影响因素以及形成过程,以期帮助破解个人信息保护的困局,促进健康管理平台的数字生态治理,亦为用户与平台间的良性互动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视角。[方法/过程]采用移动经验取样法进行样本数据收集,通过秩和检验筛选出目标实验对象进行半结构访谈,之后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分析。[结果/结论]量化自我中隐私悖论的影响因素存在情境、任务、边界冲突、边界协调4个维度。隐私悖论从“隐私边界变化—隐私披露行为—隐私悖论”的演变流程中产生,其中隐私边界变化在隐私悖论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化自我 隐私悖论 隐私边界 移动经验取样 形成机制
原文传递
汾渭地堑中、深层地热资源富集背景与形成机制
3
作者 刘德民 张昌生 +5 位作者 陆婉玲 韦梅华 祁焱雅 刘菲 赵悦 姜淮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7-379,共13页
汾渭地堑中、深层地热资源较富集,但其成因机制不明。为了更有效地勘探开发这些资源,首先必须弄清楚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和热聚敛成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汾渭地堑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背景,深部热构造特征,源、通、储、盖条件... 汾渭地堑中、深层地热资源较富集,但其成因机制不明。为了更有效地勘探开发这些资源,首先必须弄清楚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和热聚敛成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汾渭地堑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背景,深部热构造特征,源、通、储、盖条件,并探讨了其热聚敛机制。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形成了汾渭地堑新生代伸展拉张作用;软流圈底辟上涌,上地幔热隆起,莫霍面和居里面抬升,中、浅层低速高导体形成,地壳拉张减薄,固态剪切脆-韧性变形是中、深层地热资源形成的基础。新生代强烈的伸展拉张和特殊的构造格局是有利的控热构造,地幔传导热是目标热储最根本的动态热源,埋藏较浅的上地幔内和壳内的低速高导层是良好的导热体和热能汇集中心,是中、深层热储的直接热源和震源层,切割较深并在新生代具有强烈活动的边山断裂和控盆断裂具有良好的导热功能,是良好的导热构造和释热构造;夹有孔隙极为发育的火山岩的厚层状新生代松散沉积物,具有良好的阻热保温效果,是优质的热盖层。发育韧性剪切变形的变质基底不仅是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固热能)的目标层,也是浅层水热型地热资源良好的热源层。源、通、储、盖四位一体的高效热聚敛地热系统促进了优质中、深层地热资源的形成和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地热系统 控热构造系统 形成机制 汾渭地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救火”类非常规述宾结构的语义冲突及其形成机制
4
作者 吴德新 赵丽华 《汉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8,共9页
与常规述宾结构“救X”相比,“救火”“救荒”“救灾”等是典型的非常规述宾结构。语义上,在救助目标未明确出现时结构只凸显“消灭”义,在救助目标明确出现时凸显“救助”义,在救助目标虽隐含但由常理可明确推断时结构兼表“消灭”与... 与常规述宾结构“救X”相比,“救火”“救荒”“救灾”等是典型的非常规述宾结构。语义上,在救助目标未明确出现时结构只凸显“消灭”义,在救助目标明确出现时凸显“救助”义,在救助目标虽隐含但由常理可明确推断时结构兼表“消灭”与“救助”义,此时述宾之间产生语义冲突。结构的形成既是“救火”意象图式语义选择和概念投射的结果,也是“救火”场景中概念“救T”与概念“灭X”之间整合“截搭”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述宾结构 语义冲突 意象图式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因子影响下的川江段江心岛聚落形态特征与形成机制
5
作者 毛华松 罗评 +2 位作者 汤思琦 伍夏 彭浪 《园林》 2025年第3期21-31,共11页
川江段江心岛是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节点,作为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单元,形成了“山—水—林—田—居”于一体的岛屿聚落环境体系。然而受地理条件、资源约束、政策环境及社会变迁等因素影响,岛屿保护与利用面临... 川江段江心岛是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节点,作为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单元,形成了“山—水—林—田—居”于一体的岛屿聚落环境体系。然而受地理条件、资源约束、政策环境及社会变迁等因素影响,岛屿保护与利用面临重大转型。依托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对岛屿聚落空间类型进行划分,从地理关联的聚落空间特征、路网与聚落空间分布关系、山水林田居聚落用地结构等方面分析川江段江心岛聚落空间组织规律,从而总结岛屿人居空间营建“适耕、营宅”的动态适应关系。可为“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政策要求下的岛屿低影响发展模式,提供小规模、集群式、多乡愁的“建筑—环境—自然”组织模式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江段 江心岛 聚落 形态特征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带茅口组二段沉积特征储层形成机制及找矿前景
6
作者 徐康 汪远征 +4 位作者 蒋小琼 张庄 孟宪武 潘文蕾 宫晗凝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56-1869,共14页
四川盆地茅口组近年来多项勘探突破展现了较好的资源潜力。目前整体勘探程度低,沉积相类型及展布不清、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不明。以野外剖面、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常规及铸体薄片鉴定和孔渗测试等手段对川西... 四川盆地茅口组近年来多项勘探突破展现了较好的资源潜力。目前整体勘探程度低,沉积相类型及展布不清、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不明。以野外剖面、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常规及铸体薄片鉴定和孔渗测试等手段对川西龙门山前带茅口组二段沉积及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储层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川西龙门山前带茅口组二段地层呈北西—南东向发育。龙门山南段和中段为茅二下亚段内缓坡边缘高能砂屑生屑滩发育区。茅二上亚段龙门山中段和北段发育高能云化台缘砂屑生屑滩。茅二上亚段储层岩性为残余生屑砂屑白云岩、含生屑晶粒白云岩和残余晶粒白云岩。茅二下亚段储层岩性主要为残余砂屑白云岩和残余晶粒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包括晶间溶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扩溶缝洞。茅二段整体为中薄层中低孔渗的Ⅱ、Ⅲ类孔隙型储层。高能滩相沉积构成储层发育的基础。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淋滤溶蚀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浅埋藏期白云石化作用使储层得以改善和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地区 龙门山前带 茅口组二段 沉积特征 储层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凝胶驱中后期油井堵塞物形成机制及复合解堵体系
7
作者 刘义刚 高建崇 +6 位作者 宋鑫 肖丽华 卢祥国 何欣 刘进祥 曹伟佳 王玉卿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6,共8页
渤海L油田弱凝胶驱中后期油井堵塞问题严重,亟待采取解堵技术措施。通过油井堵塞物组成测试和地质工艺资料分析,探究了多元复合堵塞物形成机制。采用仪器检查方法,筛选、构建和评价了解堵体系。结果表明:目标储层水驱和弱凝胶驱冲刷引... 渤海L油田弱凝胶驱中后期油井堵塞问题严重,亟待采取解堵技术措施。通过油井堵塞物组成测试和地质工艺资料分析,探究了多元复合堵塞物形成机制。采用仪器检查方法,筛选、构建和评价了解堵体系。结果表明:目标储层水驱和弱凝胶驱冲刷引起岩石结构破坏,形成了特高渗透条带;聚合物胶冻从水井进入特高渗透条带并向油井端运移,期间裹挟泥砂和原油重质组分等形成多元复合堵塞物;优选出最佳解聚剂组合“0.5%过硫酸钾+0.05%硫酸亚铁+0.125%柠檬酸”、溶垢剂组合“10%盐酸+5%氢氟酸”和有机溶剂组合“清洗剂A+二甲基亚砜”(1∶1);优化得到复合解堵体系解聚剂、有机溶剂和溶垢剂体积比1∶1∶3;利用填砂管模型饱和油、水驱和弱凝胶驱并注成垢剂和原油重质组分等模拟复合解堵体系解堵效果,得到填砂管解堵措施后相对水驱采液速度恢复率4.22%~45.13%,解堵效果显著。本项研究成果对油田弱凝胶调驱后油田稳产具有借鉴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凝胶驱 多元堵塞物 形成机制 复合解堵体系 解堵效果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重点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路径
8
作者 王钰 宋帅官 《辽宁经济》 2025年第1期46-50,共5页
产业集群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最有效的产业组织形态,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产业集聚效应持续释放、要素资源不断汇聚,本文以辽宁22个重点产业集群为分析对象,分类剖析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以... 产业集群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最有效的产业组织形态,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产业集聚效应持续释放、要素资源不断汇聚,本文以辽宁22个重点产业集群为分析对象,分类剖析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以此探寻辽宁不同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形成机制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意向形成机制研究
9
作者 张彦杰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8,共8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有着广泛且深远的影响,但学界对教师GenAI使用意向的关注相对不足。文章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基于认知评估理论及AIDUA模型,采用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初步探索教师对GenAI使用意向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有着广泛且深远的影响,但学界对教师GenAI使用意向的关注相对不足。文章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基于认知评估理论及AIDUA模型,采用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初步探索教师对GenAI使用意向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教师虽然对GenAI的认知较少、使用经验有限,但对其使用持积极态度,支持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且并不担心被取代;教师GenAI使用意向的形成机制表现为两个维度(接受使用、拒绝使用)、三个阶段(认知评估阶段、情绪反应阶段、意向形成阶段)的认知过程、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社会影响→感知人性→绩效预期→接受使用GenAI”是较为普遍的教师GenAI接纳意向的形成机制。人工智能焦虑是导致教师拒绝使用GenAI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提高教师对GenAI的接受度,需加强其专业发展、增加实践机会,促进研发者与教育者合作,进而提升其对GenAI的绩效预期,降低其使用焦虑,推动教育教学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生成式人工智能 AIDUA模型 使用意向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κ-卡拉胶在共溶质场中的凝胶形成机制及在3D打印中的应用进展
10
作者 阮美茸 刘振彬 +5 位作者 哈思宇 曾育成 汤燕华 李红波 胡梁斌 莫海珍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80-386,共7页
κ-卡拉胶因其优异的胶凝能力而被广泛用于食品行业中。共溶质场是指蛋白或多糖等高分子材料溶胶-凝胶转变时所处的环境不是仅含高分子组分的水溶液环境,同时溶液中还含有蔗糖、乳化剂、多元醇等单一或多种小分子共溶物(即共溶质)。共... κ-卡拉胶因其优异的胶凝能力而被广泛用于食品行业中。共溶质场是指蛋白或多糖等高分子材料溶胶-凝胶转变时所处的环境不是仅含高分子组分的水溶液环境,同时溶液中还含有蔗糖、乳化剂、多元醇等单一或多种小分子共溶物(即共溶质)。共溶质对κ-卡拉胶的凝胶化进程有重要影响,其相关作用机制包含以下三种假说:共溶质引起“水的结构化”、高分子对共溶质的“排离效应”、共溶质与高分子的“结合效应”,但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结论。此外,本文还综述了κ-卡拉胶在3D打印食品中的应用,包括κ-卡拉胶作为3D打印用凝胶基质材料、以及κ-卡拉胶作为添加剂以调控不同食材体系的3D打印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Κ-卡拉胶 共溶质 凝胶形成机制 3D 打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采空区积水形成机制与处置技术研究
11
作者 张宏升 张国强 李波 《煤炭技术》 CAS 2025年第1期185-189,共5页
通过对白云乌素煤矿采空区积水形成机制的研究,得出了矿井地下水系统演化规律及煤层开采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制定了白云乌素煤矿的排水系统改造布置方案,完成了白云乌素煤矿排水系统改造施工设计,评价了排水系统排水能力并制定了相关防... 通过对白云乌素煤矿采空区积水形成机制的研究,得出了矿井地下水系统演化规律及煤层开采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制定了白云乌素煤矿的排水系统改造布置方案,完成了白云乌素煤矿排水系统改造施工设计,评价了排水系统排水能力并制定了相关防治水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 形成机制 排水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雨形成机制与阳离子组成特征的综合分析
12
作者 何雨菁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5年第1期50-52,共3页
本文深入分析了酸雨形成的机制及其阳离子组成特征,旨在揭示这一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维性。通过对4年降水数据的详细分析,探讨了酸雨中主要酸性物质(如硫酸和硝酸)的来源、化学转化过程以及与阳离子(如钙、镁、钾等)的相互作用。研究发... 本文深入分析了酸雨形成的机制及其阳离子组成特征,旨在揭示这一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维性。通过对4年降水数据的详细分析,探讨了酸雨中主要酸性物质(如硫酸和硝酸)的来源、化学转化过程以及与阳离子(如钙、镁、钾等)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酸雨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排放和气候变化等,而阳离子组成的变化则反映了环境条件的变动及其对酸雨化学性质的调节作用。本文的发现不仅为理解酸雨对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制定更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阳离子组成 形成机制 环境影响 综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学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形成机制分析
13
作者 雷凯 《高教学刊》 2025年第3期5-9,共5页
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奋斗精神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奋斗精神作为一种主体意识和心理活动,其培育过程将受到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呈现出复杂的运行机制和作用关系。加强高职院校... 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奋斗精神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奋斗精神作为一种主体意识和心理活动,其培育过程将受到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呈现出复杂的运行机制和作用关系。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应基于奋斗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组成结构分析,建立心理学视域下的奋斗精神培育形成机制理论模型,并深入剖析奋斗精神培育的内部、外部以及内外耦合形成机制,及其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学 高职院校 奋斗精神 形成机制 关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水社区堆积层滑坡形成机制和稳定性分析
14
作者 貟凌垚 王俊亚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25年第1期131-134,共4页
为研究堆积层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以平顶山市响水社区滑坡为研究对象,在对该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3个代表性剖面,运用传递系数法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认为,该滑坡天然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为研究堆积层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以平顶山市响水社区滑坡为研究对象,在对该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3个代表性剖面,运用传递系数法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认为,该滑坡天然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状态下处于欠稳定状态。该分析结果对类似滑坡的稳定性研究与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滑坡 结构特征 形成机制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视角下电子商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制与实践探索
15
作者 蒋思晗 《电子商务评论》 2025年第1期2801-2808,共8页
电子商务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是在电商行业中的新质生产力运用。以数字化视角深入剖析基于数字化创新的动力机制、数据驱动的资源配置机制和数字化协同的产业链整合机制等三大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是在电商行业中的新质生产力运用。以数字化视角深入剖析基于数字化创新的动力机制、数据驱动的资源配置机制和数字化协同的产业链整合机制等三大电子商务新质生产力形成机制,结合国内电商巨头的成功经验、新兴电商模式的探索实践等多个现实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对电商在数字化转型中持续创新具有丰富理论与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of e-commerce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growth mod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technology, 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quality, and is the applic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 the e-commerce industry. From a digital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zes the three major mechanisms for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 e-commerce: the driving force mechanism based on digital innovation, the data-driven resource allocation mechanism, and the digital collaborative industry chain integration mechanism. Combined with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domestic e-commerce giants and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emerging e-commerce models, thi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e-commerce i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商务 新质生产力 数字化 形成机制 实践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的“洛阳模式”及启示
16
作者 宋彦峰 《农村农业农民》 2025年第1期65-69,共5页
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对促进农村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推动规模化经营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南省洛阳市是全国首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引入多重风险保障机制,形成了“政府指导底价+产权交易... 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对促进农村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推动规模化经营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南省洛阳市是全国首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引入多重风险保障机制,形成了“政府指导底价+产权交易市场公开竞价”的农村土地流转的定价模式,有效保障了多主体权益,促进了土地流转市场健康发展。洛阳市的实践表明,农地流转价格的形成,要注重依托数字化赋能新优势,破解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成本高难题;依托村集体“统”的功能,破解农村土地流转中低位流转难题;依托市场要素配置功能,破解农村土地流转中高位运行难题;依托交易规则制度创新,破解农村土地流转中风险管理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流转价格 形成机制 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形成机制与预测理论方法及其灾害风险特征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强 李栋梁 +12 位作者 姚玉璧 王芝兰 王莺 王静 王劲松 王素萍 岳平 王慧 韩兰英 司东 李清泉 曾刚 王欢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共21页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大、影响不断加重,干旱发生规律的异常性和机制的复杂性也更为突出,对干旱形成机制、预测理论方法及灾害风险变化规律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制约了当前干旱预测、预警及其灾害防控...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大、影响不断加重,干旱发生规律的异常性和机制的复杂性也更为突出,对干旱形成机制、预测理论方法及灾害风险变化规律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制约了当前干旱预测、预警及其灾害防控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等多个国家级项目支持下,已在干旱灾害形成机制与预测理论方法及其风险特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通过动力诊断、数值模拟和田间试验等方法,开展了干旱形成的多因子协同作用和多尺度叠加机制、干旱致灾过程的逐阶递进特征,以及干旱灾害风险分布演化的主控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对如下几方面的新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归纳:(1)厘清了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热力、海温、夏季风、遥相关等多因子对干旱形成的作用机制。(2)发现了降水亏缺时间尺度和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干旱敏感性规律。(3)揭示了变暖背景下典型区域干旱灾害风险分布及其变异的新特征;构建了干旱灾害风险新概念模型。(4)研发了东亚季风区的季节和次季节干旱集成预测系统。在总结归纳已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干旱形成机制及其灾害风险科学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5个重点研究方向:(1)多因子联动及其多尺度叠加效应对干旱形成的影响;(2)系统整合人类活动和决策以及相关反馈的气候模式研究;(3)揭示陆-气耦合和大气环流协同作用对干旱的影响;(4)认识干旱灾害对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影响的关键过程;(5)提高不同气候情景下干旱预估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灾害 形成机制 预测理论 风险特征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浅部煤层气地质条件差异性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3
18
作者 许浩 汤达祯 +5 位作者 陶树 李松 唐淑玲 陈世达 宗鹏 董煜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9,共7页
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但对其与浅部煤层气地质条件的内在联系研究尚不够深入。从煤层形成演化角度出发,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层为例,总结了煤层深埋深藏型、深埋浅藏型及浅埋浅藏型3种埋深演化模式。系统分析了深部和... 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但对其与浅部煤层气地质条件的内在联系研究尚不够深入。从煤层形成演化角度出发,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层为例,总结了煤层深埋深藏型、深埋浅藏型及浅埋浅藏型3种埋深演化模式。系统分析了深部和浅部煤层在温压条件与含气性、地应力与渗透率特征、变质程度与含水性等方面的差异性及其形成机制。研究指出,受埋深与演化过程影响,深部和浅部煤储层温度最多相差100℃以上,储层压力最大相差40 MPa左右,导致由浅部向深部,气体赋存状态以吸附气为主转变为吸附气与游离气共存,地应力场由水平应力主导转化为垂向应力主导,煤储层孔隙率、渗透率及含水性逐渐降低。明确了深部煤层气的典型特点,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以吸附态和游离态共存于一定深度以下煤储层中的甲烷气体,该类煤储层在垂向应力为主导的作用下,孔裂隙空间极度压缩,含水极少且矿化度极高,内生微裂隙为主要渗流通道。基于含气性临界深度和地应力场转换深度的不一致性,指出浅部向深部煤层演化过程中存在过渡区,该区内呈现出非典型深部煤层气的特点,或深部煤层气和浅部煤层气地质条件共存的情况,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应具体分析,制定针对性开发方案,以实现浅部与深部煤层气的高效协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浅部煤层气 地质条件 形成机制 临界深度 转换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拐卖儿童犯罪活动网络时空演变及形成机制——基于寻亲成功案例的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静 李正 +2 位作者 王涛 师岱 余丽娇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5,89,共13页
拐卖儿童犯罪活动屡禁不绝,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诸多负效应,打击拐卖儿童犯罪活动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权益保障意义重大。以“宝贝回家”公益平台数据资料为研究样本,借助GIS空间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拐卖儿童犯罪活动... 拐卖儿童犯罪活动屡禁不绝,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诸多负效应,打击拐卖儿童犯罪活动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权益保障意义重大。以“宝贝回家”公益平台数据资料为研究样本,借助GIS空间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拐卖儿童犯罪活动网络时空演变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在时序演变上,1978—2020年中国拐卖儿童犯罪活动呈现“中段高发、两端低发”的倒V形态势,于1989年达到峰值后逐步回落。(2)在网络拓扑上,拐卖儿童犯罪活动网络总体规模先增后降,网络结构日趋疏松、联系强度与通达性降低,网络核心由豫、闽等中东部地区向川、黔等西南地区转移,买方、卖方市场分化显著。(3)在空间演化上,犯罪活动集中于胡焕庸线东南部,拐卖男童南方高于北方;犯罪活动空间分布格局重心转移显著,拐出高值区趋向于西南地区,拐入高值区多为中东部地区;贩运路径由“数地高发”转向“全国频发”后逐渐萎缩,跨省与省内贩运现象并存;犯罪网络形成了4个以滇-粤-桂-冀贩运社团为主导的犯罪社团,内部联系紧密,呈现地理邻近性与跳跃性并存的区位特征。(4)在形成机制上,网络节点、网络联系、网络社团3个层面对拐卖儿童犯罪活动的影响逐级递进,且受多因素影响,具有波动性、阶段性和地域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拐卖儿童犯罪 社会网络分析 时空演变 形成机制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工业主导城市重污染期间PM_(2.5)污染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丹 李陵 +8 位作者 胡伟 吕平江 袁睿 江雪 杜敏 李振亮 蔡锋 张勇 张云怀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805-4816,共12页
为研究长江上游典型工业城市重庆市长寿区雾霾污染特征和形成机制,在雾霾持续污染时段分别在城区和工业区站点开展了细颗粒物(PM_(2.5))及其重要前体物的观测分析.结果显示,观测期间长寿区PM_(2.5)平均浓度为(71.78±38.44)μg/m^(... 为研究长江上游典型工业城市重庆市长寿区雾霾污染特征和形成机制,在雾霾持续污染时段分别在城区和工业区站点开展了细颗粒物(PM_(2.5))及其重要前体物的观测分析.结果显示,观测期间长寿区PM_(2.5)平均浓度为(71.78±38.44)μg/m^(3),雾霾污染时期PM_(2.5)日均值最高达到193μg/m^(3).雾霾污染相比非污染时期PM_(2.5)的各类化学组分均有所增加,其中有机颗粒物(OM)和二次无机气溶胶(SIAs)的迅速增长是导致雾霾污染发生的最主要因素.雾霾污染时期硫氧化比(SOR)和氮氧化比(NOR)显著上升,相比清洁天增幅分别为64%和55%,并且相对湿度(RH)较高的环境下对于SOR、NOR和气溶胶的吸湿增长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次有机气溶胶(SOAs)同样在雾霾污染时期表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相比清洁天增加了13.03μg/m^(3),评估SOAP的结果发现甲苯、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等芳香烃对SOA的形成具有显著的贡献.主成分分析(PCA)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了PM_(2.5)中化学组分主要的3种来源,分别为工业源、地壳源和扬尘源,其中工业源是PM_(2.5)中化学成分最重要的来源.来源解析结果表明,长寿区及周边临近地区是PM_(2.5)、SIAs、总有机碳(TOC)、二氧化硫(SO_(2))、二氧化氮(NO_(2))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重要的潜在源区,本地污染源排放对于雾霾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化学组分 二次形成 潜在源区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