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Hirsch模型的复合材料弹性模量的改进算法 被引量:3
1
作者 卢平 刘佐民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2852-2854,2859,共4页
基于颗粒增强型复合材料的特征,在Hirsch纤维状复合材料弹性模量预测模型的基础上,修正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复合材料弹性模量计算表达式。为验证该算法的实用性,引用了文献试验数据进行预测计算。结果表明:对于由喷射共沉积法制备获得的606... 基于颗粒增强型复合材料的特征,在Hirsch纤维状复合材料弹性模量预测模型的基础上,修正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复合材料弹性模量计算表达式。为验证该算法的实用性,引用了文献试验数据进行预测计算。结果表明:对于由喷射共沉积法制备获得的6066/SiC复合材料,计算结果处在Voigt模型和Reuss模型的上下限之间,并与试验值相一致,从而验证了所提出计算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模量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α因子 hirsch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粉质黏土动弹性模量影响因素分析及骨干曲线模型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庄妍 朱伟 张飞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45-451,共7页
为了研究交通动荷载作用下地基土动弹模量的变化规律,利用室内动三轴试验系统对东南沿海地区饱和粉质黏土进行动三轴试验,研究围压、超固结比、孔隙比和应变幅值对动弹性模量变化规律的影响;采用经典Hardin-Drmevich等效线性模型,提出... 为了研究交通动荷载作用下地基土动弹模量的变化规律,利用室内动三轴试验系统对东南沿海地区饱和粉质黏土进行动三轴试验,研究围压、超固结比、孔隙比和应变幅值对动弹性模量变化规律的影响;采用经典Hardin-Drmevich等效线性模型,提出考虑超固结比、孔隙比影响的饱和粉质黏土动弹性模量修正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应变水平下,动弹性模量随着围压和超固结比增大而增大,随着孔隙比增大而减小;与经典Hardin-Drmevich公式相比,本文提出的动弹性模量修正公式对试验结果的拟合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粉质黏土 弹性模量 动三轴试验 修正Hardin-Drmevich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栓套接结构的等效弹性模量优化修正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贺媛媛 刘莉 杨武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81-884,894,共5页
针对螺栓套接结构的动力学建模问题,提出了采用接触面薄层单元模拟螺栓套接结构的连接刚度的方法,建立了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对接触面薄层单元的等效弹性模量进行了优化修正,提高了模型精度.研究表明,对于单接头和多接头的... 针对螺栓套接结构的动力学建模问题,提出了采用接触面薄层单元模拟螺栓套接结构的连接刚度的方法,建立了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对接触面薄层单元的等效弹性模量进行了优化修正,提高了模型精度.研究表明,对于单接头和多接头的螺栓套接组合结构的动力学模型修正,本文提出的接触面等效弹性模量优化修正方法均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栓套接组合结构 接触面薄层单元 接触面等效弹性模量 模型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向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纵向弹性模量有效预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永平 郭志平 +3 位作者 陈晓东 王峰 杨慧敏 任志勇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CAS 2008年第5期21-24,46,共5页
采用真空袋—热压罐法制备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平板试样,通过拉伸试验得到纵向弹性模量,与细观并联力学模型预测的工程常数结果进行比较,根据结合机理针对匹配性、完整性和取向有效性,对细观预测公式进行了修正,得到了能有效接近真实... 采用真空袋—热压罐法制备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平板试样,通过拉伸试验得到纵向弹性模量,与细观并联力学模型预测的工程常数结果进行比较,根据结合机理针对匹配性、完整性和取向有效性,对细观预测公式进行了修正,得到了能有效接近真实模量的修正公式。结果表明:采用修正的细观力学混联公式预测方法得到的纵向模量与实验测得的数值非常接近,可用于工程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向复合材料 修正 串联模型 纵向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模拟机匣动力学模型修正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边杰 卢艳辉 邹亚晨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7-923,943,共7页
针对有限元建模中由于各种误差(如建模误差等)会给计算结果精度带来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模型修正来提高有限元计算结果精度的方法。首次使用了一阶优化方法,以所测试的模态频率和振型为参考,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首先,以某航空... 针对有限元建模中由于各种误差(如建模误差等)会给计算结果精度带来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模型修正来提高有限元计算结果精度的方法。首次使用了一阶优化方法,以所测试的模态频率和振型为参考,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首先,以某航空发动机模拟机匣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模态测试,得到其模态频率和振型。然后,以机匣的前10阶计算模态频率与测试模态频率之间误差最小为优化目标,使用Nastran软件对各部件有限元模型中单元的弹性模量进行了修正,并计算了模型修正前后的机匣模态频率和振型,同时与测试模态频率和振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吻合良好,二者模态振型一致,模态频率的最大误差不超过1%。由此说明修正弹性模量的模型修正方法合理、可行,适用于工程上大型复杂结构的有限元准确建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机匣 模态测试 有限元建模 模型修正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有限元模型修正的混凝土桥梁技术状态评估 被引量:2
6
作者 熊驷东 张开银 吴惠君 《中外公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6-189,共4页
通过对桥梁结构动静荷载试验中有关自振频率评定标准及荷载校验系数等技术问题的讨论,分析了其不合理部分,强调了桥梁结构检算中混凝土材料真实弹性模量的重要性,进而给出了4种混凝土弹性模量的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后的结构有... 通过对桥梁结构动静荷载试验中有关自振频率评定标准及荷载校验系数等技术问题的讨论,分析了其不合理部分,强调了桥梁结构检算中混凝土材料真实弹性模量的重要性,进而给出了4种混凝土弹性模量的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后的结构有限元模型,保证了结构动、静力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为混凝土桥梁技术状态和承载能力的合理评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保证了桥梁运营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荷载试验 荷载校验系数 有限元模型修正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参数型大跨径悬索桥模型修正方法研究
7
作者 徐世桥 田浩 陈艾荣 《上海公路》 2014年第4期24-28,共5页
基于传统参数型模型修正方法,通过将悬索桥主缆划分为多段,并将每段主缆的弹性模量均作为独立的模型修正参数,提出了一种针对大跨径悬索桥有限元模型修正的改进方法——优化参数型模型修正方法。首先,根据对拟定参数的灵敏度计算选定灵... 基于传统参数型模型修正方法,通过将悬索桥主缆划分为多段,并将每段主缆的弹性模量均作为独立的模型修正参数,提出了一种针对大跨径悬索桥有限元模型修正的改进方法——优化参数型模型修正方法。首先,根据对拟定参数的灵敏度计算选定灵敏度较大的参数;然后,进行多次有限元计算求取参数灵敏度矩阵;最后,优化参数识别条件,识别模型修正参数值。依托世界第一大跨径分体式钢箱梁悬索桥——西堠门大桥,建立桥梁结构有限元模型,并采用优化参数型方法进行模型修正。结果表明:修正所得模型各测点误差均小于5%,模型整体和局部响应与桥梁实际状态十分吻合,该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大跨径悬索桥的模型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型模型修正 灵敏度 主缆分段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PGA算法的钢-混叠合梁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研究
8
作者 孙浩 《湖南交通科技》 2021年第1期119-122,共4页
为解决钢-混叠合梁有限元模型参数误差导致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的问题,基于MPGA算法,使用ANSYS建立某钢-混叠合梁有限元模型并对5个敏感性较高的参数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修正后参数值均呈现增大趋势,其中钢箱梁混凝土弹性模量和桥... 为解决钢-混叠合梁有限元模型参数误差导致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的问题,基于MPGA算法,使用ANSYS建立某钢-混叠合梁有限元模型并对5个敏感性较高的参数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修正后参数值均呈现增大趋势,其中钢箱梁混凝土弹性模量和桥面混凝土弹性模量增幅较大,分别达到21.23%和9.05%,模型前10阶振动频率与实测值更为接近,对于5~10阶高阶振动频率,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均在5%以内,MAC值更趋于1,修正后模型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实际结构的刚度分布,可作为基准有限元模型为日后健康监测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混叠合梁 MPGA算法 有限元模型修正 弹性模量 振动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变控制下舟山岱山海相软土动弹性模量及阻尼比试验研究 被引量:27
9
作者 汪明元 单治钢 +1 位作者 王亚军 狄圣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03-1512,共10页
为探究舟山岱山海域海底岩土地质层动力学特性,借助GDS动三轴系统对应变控制循环荷载作用下舟山原状海相软土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得到舟山岱山海相软土动应力、动应变、动孔压时程曲线以及应力–应变关系曲线,讨论各... 为探究舟山岱山海域海底岩土地质层动力学特性,借助GDS动三轴系统对应变控制循环荷载作用下舟山原状海相软土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得到舟山岱山海相软土动应力、动应变、动孔压时程曲线以及应力–应变关系曲线,讨论各围压下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随动应变幅值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舟山岱山海相软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为不完全封闭的滞回圈;循环加载过程中土样发生应变软化;同级加载下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数据点围绕某恒值作小幅波动,故可采用代表该恒值的均值来表征该级加载下的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由此所得的各围压下动弹性模量–动应变幅值、阻尼比–动应变幅值关系曲线呈收敛趋势;由修正Hardin-Drnevich(H-D)模型建立的应变控制下舟山岱山海相软土动弹模及阻尼比归一化模型可揭示深海环境中海相土受围压影响的动力学机制。将共振柱试验结果与动三轴研究作比较,得到结论:两类试验成果可以互为补充,前者可揭示海相土的弹性特征,后者可反映海相土弹塑性阶段的动力学特性;舟山岱山海相软土在两类试验中均对围压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海相软土 动三轴试验 修正Hardin-Drnevich(H-D)模型 弹性模量 阻尼比
原文传递
养护条件对预制节段梁混凝土徐变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张文杰 肖蓟 +2 位作者 陈飞翔 尤琦 明鑫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08-212,共5页
为探究养护条件对预制节段梁混凝土徐变性能的影响,本工作研究了不同养护制度对节段梁混凝土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收缩和徐变的影响,建立了修正徐变系数预测模型,同时,通过扫描电镜(SEM)分析了养护条件对混凝土宏观性能的影响机理。结... 为探究养护条件对预制节段梁混凝土徐变性能的影响,本工作研究了不同养护制度对节段梁混凝土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收缩和徐变的影响,建立了修正徐变系数预测模型,同时,通过扫描电镜(SEM)分析了养护条件对混凝土宏观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蒸养能够提升混凝土初期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但继续标养至后期,强度及弹性模量要略低;蒸养能够显著降低混凝土收缩,在相同加荷龄期下,蒸养导致混凝土徐变略有增大,但延长后续标养时间,混凝土徐变显著降低;修正的CEB-FIP1990徐变系数模型能更好地预测不同养护条件下混凝土徐变系数的发展趋势。SEM结果也表明,蒸养加速了水泥及掺合料水化进程,但也在颗粒表面形成了密实“壳”层,影响了后续水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养 预制构件 弹性模量 徐变 徐变系数修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载下饱和重塑黄土的骨干曲线变化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廖红建 肖正华 刘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75-379,共5页
针对饱和重塑黄土进行了一系列等向固结和偏压固结下的排水与不排水动三轴试验,分析了饱和重塑黄土的动力性质、骨干曲线模型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动三轴试验结果,探讨了在考虑累积塑性应变影响下,修正Hardin-Drnevich模型的适用性。结果... 针对饱和重塑黄土进行了一系列等向固结和偏压固结下的排水与不排水动三轴试验,分析了饱和重塑黄土的动力性质、骨干曲线模型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动三轴试验结果,探讨了在考虑累积塑性应变影响下,修正Hardin-Drnevich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考虑累积塑性应变时,修正Hardin-Drnevich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饱和重塑黄土的骨干曲线试验结果。进而分析了等向固结和偏压固结、固结围压、波形和排水条件等因素对饱和重塑黄土骨干曲线的影响,得到偏压固结和固结围压的增大使骨干曲线上移,土体强度增加,而波形对骨干曲线的影响较小;排水条件下的骨干曲线较不排水条件下的有所上移,土体强度增加。所得结论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骨干曲线 修正Hardin-Drnevich模型 弹性模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再生保温混凝土徐变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嘉钰 刘元珍 +1 位作者 高宇璇 王朝旭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8-73,共6页
通过在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开展再生保温混凝土的徐变试验,研究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发生变化时,再生保温混凝土的徐变值、徐变系数以及弹性模量的不同发展变化,并提出了一种基于ACI-FIP(1990)模型的新修正模型,此模型针对再生粗骨料... 通过在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开展再生保温混凝土的徐变试验,研究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发生变化时,再生保温混凝土的徐变值、徐变系数以及弹性模量的不同发展变化,并提出了一种基于ACI-FIP(1990)模型的新修正模型,此模型针对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改变时再生保温混凝土的徐变系数发展状态进行了较为准确的预测。试验结果表明:再生保温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会因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提高而出现降低现象,徐变值和徐变系数则显著增大,与保温混凝土相比,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50%和100%的再生保温混凝土弹性模量分别降低了10%和12%,180 d时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50%和100%的再生保温混凝土徐变值分别增大了6%和17%,徐变系数则分别增大了12%和31%;将修正后的徐变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再生保温混凝土模型的线性回归系数(R2)均处于0.91~0.93,表明该模型有较好的拟合度,可以较好地预测混凝土的徐变系数因再生粗骨料的改变而发生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 弹性模量 徐变 徐变系数 修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SCM-FEMU的岩石力学参数反演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吴佳宁 邢同振 宋义敏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0-355,364,共7页
将数字散斑相关方法(DSCM)与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FEMU)相结合,建立了岩石力学参数反演流程。首先,通过数字散斑相关方法,获取实验中岩石试件受载条件下的应变场;其次,利用有限元模拟方法,获取数值模型中的应力场;最后,构建最小二乘目标... 将数字散斑相关方法(DSCM)与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FEMU)相结合,建立了岩石力学参数反演流程。首先,通过数字散斑相关方法,获取实验中岩石试件受载条件下的应变场;其次,利用有限元模拟方法,获取数值模型中的应力场;最后,构建最小二乘目标函数,并且通过不断更新有限元模型中给定的力学参数进行优化计算。当目标函数收敛时,得到与实验结果最匹配的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散斑相关方法与有限元模型修正法相结合,可以实现材料的力学参数反演;(2)得到以实验应变场、有限元应力场、材料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组成的参数优化目标函数;(3)以三点弯曲实验为例,反演得到花岗岩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参数反演 数字散斑相关方法 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 弹性模量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发汗自润滑技术及其理论研究
14
作者 刘佐民 王砚军 +6 位作者 张一兵 燕松山 解芳 冯雪梅 杨丽颖 郭红 卢平 《数字制造科学》 2011年第3期1-114,共114页
要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温汗腺式自扩散润滑技术及其理论研究》(No.50275110)和《高温润滑胞体结构形态及其功能控制机理研究》(No.50775168),以及中国国家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项目《高温发汗润滑胞体的多胞结构... 要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温汗腺式自扩散润滑技术及其理论研究》(No.50275110)和《高温润滑胞体结构形态及其功能控制机理研究》(No.50775168),以及中国国家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项目《高温发汗润滑胞体的多胞结构稳定性研究》(No.20070497105)的共同资助下,通过数理建模和科学试验,研究了高温发汗自润滑材料(HTSSI。c)的润滑机理、机械性能、润滑特性及其控制理论;提出了胞体结构及其强韧性模型,研究了其孔结构形态与制备工艺间互耦性;为了拓宽材料的应用范围,研究了复合润滑体组分及其复合技术;并以此制备出HTSSLC和构建了其理论与技术体系。高温发汗自润滑是基于生物体汗腺结构和发汗原理提出的自润滑原理及其技术;HTSSLC是由汗腺式有序孔胞结构的金属陶瓷硬相基体(胞壁)和熔渗在胞孔中的多元润滑体(胞核)组成的复合体,其润滑机理是复合体胞核中的润滑物质在高温摩擦热应力驱动下沿基体有序微孔通道扩散(析出)至摩擦表面,实现自补偿润滑。基于人体汗腺结构及高温发汗自润滑概念,构建了描述汗腺式微孔结构特征的汗腺式微孔分布表征模型(PSDM),并基于模型分析了烧结过程中孔隙演化规律及形成条件、材料组分和工艺参数对微孔结构形态的影响以及孔结构形态、尺寸、孔径分布与孔隙度问互耦合关系;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利用TiHz与CaCO。分解温度差的物化性能,以TiHz+CaC03的复合体为复合造孔剂,辅以AlzO。为惰性弥散质点,采用二次造孔法(DSP-FT)在真空条件下制备出了与模型理论相吻合的汗腺式有序微孔结构TiC-Cr-W-Mo-V系基体。由于复合造孔剂在首次分解时,Till2分解出H2和rri,H2在烧结体内形成初始孔隙,rrj则活化烧结过程,增强了烧结体的强度;而在液相烧结温度范围内进行的CaCOs二次分解,可使C02气体在液相中形成气孔通道,在烧结体表面形成开口气孔,使得金属陶瓷基体具有高强和有序微孔结构形态。为了在微孔中复合出具有扩散活性和良好润滑性的复合润滑体,开展了软金属与金属陶瓷基体的润湿性、互溶性及真空熔浸工艺研究,实现了润滑体的优化组分设计及其在基体中梯度分布的熔浸可控性,制备出具有硬质相胞壁、软质相复合润滑胞核及有序微孔胞管的高温发汗自润滑胞体结构材料。围绕构建高温发汗自润滑胞体材料的强韧性设计和工况适应性预测的理论基础,以材料特性指导强韧性设计为目标,基于胞孔结构特征,建立了胞体接触状态的几何表征模型;引入了可表征正三角形、正四边形及正六边形等孔结构形态的特征值λ(λ-R。/R。,R。为基础胞元多边形外壁的内切圆半径;R为多边形胞孔的内切圆半径;λ取值范围为0%A〈1);推导出相对密度广义表达式(GERD)和孔隙率广义表达式(GEP);建立了可表征各种孔结构形态的有序孔结构几何表征模型(OPSGM),探讨了λ对材料接触强度的影响规律,得出了当A〈0.4时,可将多胞体材料看成连续介质体的结论;建立了厚壁单胞体接触力学模型(CMMTWCS),研究了不同多胞结构体及其分布形态的接触稳定性特征,以及切向力对接触应力分布的影响及胞体形态对切向力的敏感性;采用胞壁等效曲梁计算方法(ECBCM)求解了其接触力学问题,通过试验验证了模型及其算法的正确性;ECBCM不仅拓宽了经典Hertz接触理论,而且避免了当量弹性模量法中求解超越方程的困难,解决了混合理论法无法求解孔洞周围局部应力分布的难题。研究表明,孔隙率的增大对接触压力的分布影响不大,而对胞壁弯曲变形和局部应力分布影响很大,因此,影响厚壁胞体压缩强度的主要因素是胞壁弯曲变形引起的胞体内(尤其是孔口)应力分布。围绕构建HTSSLC的组分设计及润滑控制的理论基础,开展了材料细观力学特征及其相组分对其润滑性影响的研究}基于材料的硬质相和软质相复合特征,建立了基于α因子(α为反映材料中各相组分体积百分比因子)的面向颗粒增强型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修正Hirsch模型(MHMEM),研究了α与材料中各相成份体积百分比和弹性模量的函数关系;理论结果与试验结果的一致性证明,SEEMEM精度高,避免了对试验数据的依赖,可有效地拓宽到均匀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计算中;推导出无须区分基体相和增强相的颗粒增强型均质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计算模型(TECMPRC),研究了其微观等效弹性模量、线膨胀系数、热特性、微应力应变规律等细观力学行为;研究了润滑胞体孔隙率与胞核变形量之间的相关性、工作温度对胞核变形量的影响以及胞核组分对润滑体析出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孔隙率及工作温度对胞核变形量有较大影响,而胞核组分及变形量又影响其润滑元素析出量;这种互耦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胞体的组分设计其热参数性能。为了探讨高温发汗自润滑机理,在高温摩擦学试验基础上,开展了润滑体析出机理分析、磨损表面形貌分析、表面膜厚度测量及膜中元素分布形态的研究,探讨了摩擦过程中工况参数与润滑体组分对其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研究了以Pb,Sn,Ag,Cu等软金属元素为组分的复合润滑体析出过程及成膜机理;观察和分析了在严重擦伤部位的润滑元素浓度分布形态。结果表明,高温发汗自润滑的典型特征是其胞核中的润滑元素能在高温摩擦热一应力驱动下沿有序微孔析出,并富集在摩擦表面;其分布形态是擦伤越严重的部位,其润滑元素析出的浓度越大;基于工程表面摩擦越严重部位的摩擦热一应力越大的事实,这种润滑元素在摩擦热应力驱动下向摩擦表面扩散实现其自润滑的机理,揭示了其择优自补偿润滑的功能特征。围绕构建HTSSLC的润滑控制与零件寿命设计的理论基础,以润滑控制为研究对象,基于高温发汗润滑机理及其摩擦过程中表面形貌特征变化趋势,建立了元胞自动机模型(CA);研究了高温摩擦过程中的材料摩擦系数、表面形貌、接触应力及摩擦温度场动态过程,揭示了摩擦过程中润滑体析出一润滑膜形成、破坏、再形成的动态演变规律;基于高温发汗润滑表面膜覆盖率(CRLF)与润滑性能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了其覆盖率计算模型,揭示了摩擦副表面形貌、润滑层结构及材料参数、环境温度对润滑膜覆盖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润滑膜覆盖率随材料基体孔隙率,润滑层深度和环境温度增加而增大;减小摩擦表面粗糙度,可以提高摩擦表面边界润滑膜的覆盖率;实现了以摩擦表面粗糙度、熔渗孔隙率、润滑层深度、材料热膨胀系数及工作温度为自变量的高温发汗自润滑膜覆盖率的预测计算。为了拓宽HTSSILC的温度使用范围,基于BN和C具有的相似物理特性和晶体结构,在基于经验电子理论(EET)对BN及BNC复合物的价电子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和制备出BNC硅油复合胶体,并作为高温发汗润滑液将其复合进金属陶瓷基体,取得了在300℃的温度下其摩擦系数仅为0.13的工程效果。卜述研究表明:制备出的内贯通有序微孔胞体结构形态的金属陶瓷基体具有接触强度与尺度优势,可存储具有不同特性的复合润滑粒子体作为润滑剂;因而,该基体是摩擦学功能材料的理想载体,通过在载体中熔浸(或浸渍)具有不同性能的润滑体可组成新的发汗润滑功能体,解决特殊工况领域的自补偿润滑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学 仿生润滑 高温发汗自润滑 发汗机理 胞体结构 润滑控制 粉末冶金 多孔复合材料 金属陶瓷 汗腺式微孔分布表征模型有序孔结构几何表征模型相对密度广义表达式孔隙率广义表达式 胞壁等效曲梁计算方法 厚壁单胞体接触力学模型 弹性模量修正hirsch模型 颗粒增强型均质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计算模型 元胞自动机模型 高温发汗润滑膜覆盖率计算模型
原文传递
地应力状态与岩石力学性质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鹏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3-39,共7页
地应力是工程稳定性设计的基本参数,与岩石力学性质密切相关。根据收集到的969组地应力实测数据,对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随深度H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回归分析;并从中选取同时带有岩石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v的112组数据,研究了E、v与H的关系、... 地应力是工程稳定性设计的基本参数,与岩石力学性质密切相关。根据收集到的969组地应力实测数据,对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随深度H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回归分析;并从中选取同时带有岩石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v的112组数据,研究了E、v与H的关系、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分别与E、v的关系及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与H和E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大陆地区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整体上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呈线性增长关系;E与H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随H的增加而有降低趋势;v整体上随H变化幅度较小,数据主要集中在直线v=0.23的两侧;消除深度的影响后,所选取的3个深度范围的最大水平主应力与E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最小水平主应力与E的线性相关性较差,且出现了不一致现象,E对最小水平主应力的影响程度较小,对最大水平主应力的影响程度较大;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总体上均随v增加有增大趋势,规律性不显著;对于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分别与H和E的关系,修正了已有的数学模型,回归精度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弹性模量 泊松比 相关性分析 修正的数学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