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例弱D表型献血者的RhD抗原表位和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叶璐夷 谢莉 +1 位作者 贺云蕾 朱自严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3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研究3例RhD抗原表型为弱D型54的献血者的RhD抗原表位和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常规试剂对3例弱D型54样本进行Rh分型,并采用D-screen分析样本的RhD抗原表位。对RHD基因全部外显子测序并分析RHD基因杂合性。使用Robetta服务器进行模型构... 目的研究3例RhD抗原表型为弱D型54的献血者的RhD抗原表位和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常规试剂对3例弱D型54样本进行Rh分型,并采用D-screen分析样本的RhD抗原表位。对RHD基因全部外显子测序并分析RHD基因杂合性。使用Robetta服务器进行模型构建。结果 2例样本仅检出365C>T突变,1例样本检出365C>T杂合突变和1 227G>A杂合突变。经D-screen中全部抗体检测的2例样本表现出与部分D表型中DVII相同的D抗原表位分布,另1例未经D-screen全部抗体检测的样本与DVII的D抗原表位分布类似。同源建模分析显示弱D型54的胞内S122L突变也可能影响D抗原胞外区的蛋白结构。结论首次在中国人中报道了弱D型54,并首次分析了该表型的D抗原表位组成。弱D型54具有部分D表型的特征,可能引起同种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d型54 Rhd抗原表位 部分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学弱D表型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分析2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庄文华 高振玲 +2 位作者 冯智慧 焦安秀 胡彬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459-461,共3页
目的分析2例Rh血型弱D表型献血者的血清学表现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RhD确认和Rh表现型检测;利用PCR-SSP法进行RHD基因的初步分型,对RHD基因全部外显子测序并分析RHD基因的杂合性;通过Swiss Model对部分区域进行蛋白三级... 目的分析2例Rh血型弱D表型献血者的血清学表现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RhD确认和Rh表现型检测;利用PCR-SSP法进行RHD基因的初步分型,对RHD基因全部外显子测序并分析RHD基因的杂合性;通过Swiss Model对部分区域进行蛋白三级结构模拟。结果2例献血者均为血清学弱D表型,Rh表现型分别为Ccee和CCee。RHD基因的初步分型结果说明均存在RHD基因。对RHD基因1~10外显子进行测序,发现标本1在第365位存在C>T(Exon3)的突变,使第122位氨基酸由丝氨酸转变为亮氨酸(122S>L);标本2在RhD基因第520位存在G>A(Exon4)的突变,使第174位氨基酸由缬氨酸转变为甲硫氨酸(174V>M);通过Swiss Model对相应的外显子进行三维建模,发现122位和174位氨基酸均为α螺旋结构,位于RhD蛋白的跨膜区,氨基酸的改变未见对蛋白二级结构造成影响。结论2例献血者分别为弱D型54和弱D型33,氨基酸的改变均位于跨膜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学d 弱d型54 d33 序列分析 蛋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血型弱D变异体的分子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林凤秋 章旭 李剑平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86-789,共4页
目的分析1例Rh血型弱D型个体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确认样本的RhD血型表型。用PCR特异性扩增RHD基因的10个外显子,并测序分析RHD基因的全长编码序列。用PCR法测定融合Rh盒子以分析RHD基因的纯合性。结果先证者RhD血清学检测... 目的分析1例Rh血型弱D型个体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确认样本的RhD血型表型。用PCR特异性扩增RHD基因的10个外显子,并测序分析RHD基因的全长编码序列。用PCR法测定融合Rh盒子以分析RHD基因的纯合性。结果先证者RhD血清学检测为弱阳性,其RHD基因可扩增出第1~10外显子,且为融合Rh盒子阳性,判定其基因型为RHD’/RHD一型。RHD基因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与正常RHD基因序列相比,先证者第3外显子第365位碱基存在C〉T突变。根据血清学和基因测序结果,可将标本定义为弱D型54。结论发现1例弱D型54,其RHD基因第365位碱基的C〉T突变导致D抗原表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d基因 弱d型54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