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股高原南下弱冷空气触发准静止锋对流过程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林宗桂 林墨 +1 位作者 林开平 罗红磊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118,共8页
利用卫星和自动站等非常规观测资料,通过对指示性特征云系追踪分析,进行弱冷空气活动的中、远距离检测,用地面中尺度变压场的演变特征对弱冷空气进行近距离检测,构成了弱冷空气活动的无缝检测,分析2011年6月7日一股弱冷空气从青藏高原... 利用卫星和自动站等非常规观测资料,通过对指示性特征云系追踪分析,进行弱冷空气活动的中、远距离检测,用地面中尺度变压场的演变特征对弱冷空气进行近距离检测,构成了弱冷空气活动的无缝检测,分析2011年6月7日一股弱冷空气从青藏高原南下入侵广西致使锋生加强和对流发生发展过程。研究表明:(1)青藏高原小槽后的弱冷空气移过高原后,经云贵高原南下入侵广西,使广西境内原处于锋消减弱的准静止锋锋生加强,触发锋面对流而产生强降雨;(2)暖湿空气在准静止锋前堆积形成中尺度负变压区,弱冷空气入侵后准静止锋锋生加强南移,锋面抬升中尺度负变压区中的暖湿空气触发对流运动,是一种锋面抬升触发对流机制;(3)弱冷空气无缝检测方法具有提前时效、以及中尺度负变压区形成超前于对流发生约3 h是这次强降雨过程的一个明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气象学 中尺度变压场 中尺度对流系统 弱冷空气 冷空气检测 静止锋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冷空气对“96.8”暴雨的影响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9
2
作者 徐国强 胡欣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17-20,共4页
分析了“96.8”暴雨的流场和温湿场,用MM4中尺度数值模式研究了低层弱冷空气活动对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影响。结果指出,低层弱冷空气活动对河北省中南部的暴雨落区及强度有很大的影响,它有利于河北省中南部低层辐合的加强、上... 分析了“96.8”暴雨的流场和温湿场,用MM4中尺度数值模式研究了低层弱冷空气活动对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影响。结果指出,低层弱冷空气活动对河北省中南部的暴雨落区及强度有很大的影响,它有利于河北省中南部低层辐合的加强、上升运动的加剧和水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冷空气 暴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冷空气引起渤海湾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环境条件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孙晓磊 张唯 +1 位作者 胡田田 朱男男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4-54,共11页
根据渤海湾区域地面自动站、浮标站和海上平台站记录,选取2014—2019年11月—次年3月由典型弱冷空气引起的大风个例,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区域盛行风、影响系统分型和预报因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弱冷空气引起的大风较多出现在1月、3月和1... 根据渤海湾区域地面自动站、浮标站和海上平台站记录,选取2014—2019年11月—次年3月由典型弱冷空气引起的大风个例,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区域盛行风、影响系统分型和预报因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弱冷空气引起的大风较多出现在1月、3月和12月,下午—傍晚易出现强风过程;冷涡后部西北气流型、低槽东移型和高空槽型是形成渤海湾地区弱冷空气大风过程的3种主要天气形势;最大Eady增长率变化趋势与大风的开始与结束时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该类天气的动力对流层顶偏低,主要位于300~400 hPa,高位涡一般伸展至500~700 hPa,配合700 hPa以下的干绝热直减率层结条件,有利于动量下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冷空气 动量下传 最大Eady增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弱冷空气入侵的一种补充预报方法
4
作者 张好成 《四川气象》 2001年第4期49-50,共2页
利用 8 5 0hPa气层是否有偏北气流作为指标 ,对预报龙洞堡机场的弱冷空气发生作了补充和修正。
关键词 弱冷空气入侵 补充预报 龙洞堡机场 冷锋 高压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对登陆热带气旋“黄蜂”(2002)强度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闫敬华 徐建平 +2 位作者 丁伟钰 陈子通 廖移山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5-212,i001,共9页
以“目标登陆台风外场试验研究”(CLATEX)项目的目标热带气旋“黄蜂”为对象 ,在用高分辨数值模式模拟其近海加强和登陆减弱过程的基础上 ,通过 5组对比数值试验 ,从定量和时间演化角度细致地分析了热带气旋周边海陆和地形分布对热带气... 以“目标登陆台风外场试验研究”(CLATEX)项目的目标热带气旋“黄蜂”为对象 ,在用高分辨数值模式模拟其近海加强和登陆减弱过程的基础上 ,通过 5组对比数值试验 ,从定量和时间演化角度细致地分析了热带气旋周边海陆和地形分布对热带气旋强度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表明 ,华南西部地理因子 (地形、粗糙度、海陆分布等 )对热带气旋强度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华南西部地形的存在 ,有利于低层弱冷空气向南侵袭 ,从而激发对流发展 ,使气旋迅速加强 ,是“黄蜂”近海加强的关键原因 ;登陆后冷空气切入造成的稳定层结抑制了对流发展 ,阻断了对流潜热能源 ,是“黄蜂”登陆后迅速减弱的重要原因 ;华南西部真实地形下的地表摩擦效应是“黄蜂”登陆后迅速减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海热带气旋区的地表热交换以潜热输送 (蒸发 )为主 ,其量值一般是感热输送的 5~ 10倍 ;洋面热交换与气旋强度间存在正反馈关系 ,符合热带气旋发展的“WISHE”(风引起的表面热交换 )机制观点 ,即“WISHE”可能是南海热带气旋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蜂 地形 模拟研究 强度影响 热带气旋强度 热交换 试验研究 登陆台风 模式模拟 数值试验 时间演化 地理因子 强度变化 海陆分布 弱冷空气 稳定层结 感热输送 反馈关系 减弱 高分辨 分析表 西部 华南 粗糙度 对流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一次突发性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62
6
作者 刘勇 杜川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2-308,共7页
利用常规的天气图、卫星云图和物理量场资料对2003年7月30日发生在陕西府谷的突发性大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前期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控制了整个黄土高原;当西风带的弱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交汇时,触发对... 利用常规的天气图、卫星云图和物理量场资料对2003年7月30日发生在陕西府谷的突发性大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前期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控制了整个黄土高原;当西风带的弱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交汇时,触发对流产生;850 hPa偏东、偏南气流为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200 hPa高空急流和700 hPa低空急流耦合产生的次级环流为大暴雨提供了持续强劲的上升运动;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一中-α尺度对流云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大暴雨 弱冷空气 次级环流 中-α尺度对流云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54
7
作者 夏丽花 冯晋勤 +1 位作者 黄美金 陈德花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10-114,共5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2005年5月5日福建省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锋前暖区内,高空弱冷空气的侵入对不稳定能量释放起触发作用,高低空急流的...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2005年5月5日福建省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锋前暖区内,高空弱冷空气的侵入对不稳定能量释放起触发作用,高低空急流的相互配置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大气的不稳定和良好的水汽输送条件有利于飑线的形成和发展,移入型的回波在福建境内发展加强形成飑线,飑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急流 弱冷空气 多普勒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6月上旬江苏南部一次极端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黄文彦 雷正翠 +3 位作者 俞剑蔚 姚丽娜 吴建秋 慕熙昱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1年第1期9-18,共10页
从环流形势、弱冷空气影响、大气稳定度、水汽收支等方面分析了2017年6月上旬江苏南部的一次极端暴雨过程,并与该区域同期其他暴雨事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暴雨区位于加强的200 hPa西风急流入口区的右侧,偏强的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 从环流形势、弱冷空气影响、大气稳定度、水汽收支等方面分析了2017年6月上旬江苏南部的一次极端暴雨过程,并与该区域同期其他暴雨事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暴雨区位于加强的200 hPa西风急流入口区的右侧,偏强的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与东北冷涡西南侧的西北气流交汇及850 hPa异常的风场切变是造成本次强降水过程的重要条件,中层弱的干冷空气入侵对降水有增幅作用,32.5°N附近江苏西部冷平流和冷锋锋生强度明显强于东部,造成江苏南部西侧降水强于东侧。暴雨区存在明显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水汽水平辐合强度、垂直输送强度、总的水汽辐合强度和垂直上升运动及潜热加热强度为其他年份同期暴雨过程的3倍,极端性明显。此外,本次过程中气旋的移动路径易导致江苏南部地区出现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弱冷空气 相当位涡 水汽收支 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夏昆明罕见大暴雨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解明恩 李贵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4-37,共4页
1986年6月6—7日,云南昆明出现了1951年以来一次最大暴雨。天气学与诊断分析表明,初夏云南可产生单点局地大暴雨,量级与盛夏、秋季相当。500hPa干冷糟东移,700hPa双涡吸引旋转西移,地面弱冷空气诱发静止锋... 1986年6月6—7日,云南昆明出现了1951年以来一次最大暴雨。天气学与诊断分析表明,初夏云南可产生单点局地大暴雨,量级与盛夏、秋季相当。500hPa干冷糟东移,700hPa双涡吸引旋转西移,地面弱冷空气诱发静止锋锋生,强垂直风切变,昆明上空出现正反环流圈是该次过程的主要特征,与低纬高原地区区域性大一暴雨特征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干冷槽 低涡 弱冷空气 昆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台风“菲特”(1323)登陆后造成台州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莲 谈志安 +2 位作者 杨万裕 刘汉华 甘晶晶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9-157,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1°×1°逐6h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3年10月7日20时~8日08时强台风“菲特”登陆后残留低压造成的台州市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分布不同于一...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1°×1°逐6h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3年10月7日20时~8日08时强台风“菲特”登陆后残留低压造成的台州市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分布不同于一般台风暴雨迎风坡降水量较大的分布特征,呈现与地形相关性较小的南北带状分布特征;暴雨主要受“菲特”残留云系、“丹娜丝”外围偏东气流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其中“丹娜丝”转折点和弱冷空气南下渗透时间点的重合是主要影响因素;此外前期充沛的水汽条件,高低层辐散辐合配置,不稳定能量积聚释放,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条件;后期降水回波列车效应明显,低层弱冷空气与海上东北气流的辐合线促使中小尺度的发生,使本次过程呈现出强降水时间较长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特 弱冷空气 诊断分析 大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801号台风“浣熊”的生成及强度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雪 俞胜斌 +2 位作者 邓文君 杨凡 宋萍萍 《广东气象》 2009年第2期18-21,共4页
利用卫星云图资料、Nin^o综合海温指数资料、海表面温度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通过分析大尺度气候背景、赤道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副热带高压、引导气流等的变化,对0801号台风"浣熊"生成时间偏早、快速加强、减弱迅速等... 利用卫星云图资料、Nin^o综合海温指数资料、海表面温度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通过分析大尺度气候背景、赤道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副热带高压、引导气流等的变化,对0801号台风"浣熊"生成时间偏早、快速加强、减弱迅速等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8月爆发的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导致次年4月赤道西太平洋及南海南部海表面温度较多年平均偏高,南海南部上空对流活跃,强度偏强,副高也偏强、偏北,副高南侧的偏东流场和过赤道气流引起的西南流场形成的季风槽区极易产生扰动,有利于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强度方面,"浣熊"在短短12 h内迅速完成3级跳,与弱冷空气影响有密切关系,但当"浣熊"移动至海南岛东南部海域后,陆地摩擦的增强和沿海海表面温度的降低导致了"浣熊"的迅速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气候背景 海表面温度 副热带高压 弱冷空气 台风“浣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巨爵”近海急剧加强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邓文剑 吴振鹏 +1 位作者 吴乃庚 林良勋 《广东气象》 2014年第3期9-14,共6页
源自东风波动的0915号台风“巨爵”在自东向西靠近广东沿海时出现了近海急剧加强的异常现象.利用热带气旋定位资料、NCEP全球同化分析资料、卫星云图以及海上平台自动站探测资料等对“巨爵”近海加强特征和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源自东风波动的0915号台风“巨爵”在自东向西靠近广东沿海时出现了近海急剧加强的异常现象.利用热带气旋定位资料、NCEP全球同化分析资料、卫星云图以及海上平台自动站探测资料等对“巨爵”近海加强特征和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巨爵”形成源自于西太副高南侧的东风波动,副高演变及引起的“北高南低”和“东高西低”的形势与“巨爵”环流增强发展密切相关;弱的垂直风切变、高空明显的辐散出流以及台风中心正涡度增大并向对流层中上层拓展有利于“巨爵”强度增强;低层弱冷空气南下,一方面从增加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来加强台风环流和暖心结构,另一方面通过触发外围对流云团发展并往台风中心输送进而对“巨爵”近海加强产生重要的触发作用;孟加拉湾西南季风气流、105°~110°E附近越赤道气流和西太副高西侧东南气流3支气流汇合为“巨爵”近海加强提供了充沛水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预报 台风“巨爵” 台风近海加强 副热带高压 弱冷空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登陆热带气旋“温比亚”影响中国黄淮中部强降雨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端禹 王飞洋 叶金桃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年第6期10-20,共11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MICAPS常规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FY-2G相当黑体亮温资料,分析2018年8月17日02时至19日14时因登陆热带气旋“温比亚”影响中国黄淮中部连续2 d多的暴雨成因...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MICAPS常规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FY-2G相当黑体亮温资料,分析2018年8月17日02时至19日14时因登陆热带气旋“温比亚”影响中国黄淮中部连续2 d多的暴雨成因。结果表明:中国黄淮中部短时强降雨站次多、强度大,除了对流云的前或后边界、“列车效应”、核心区与它们之间的合并能导致短时强降雨之外,非对流云也可导致强降雨。17日黄淮中部及以南,暴雨偏在“温比亚”移动路径右侧,中层倒槽偏在低层倒槽西侧有利于触发黄淮中部强降雨。18日暴雨主要中尺度影响系统为“温比亚”北侧中、低层倒槽和偏东风急流,以及热带气旋本体环流和弱冷空气。水汽925 hPa辐合、400 hPa辐散加大,中低层温湿能量增加,是黄淮中部暴雨增幅的原因,风的垂直切变加大对强降雨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18日20时开始渤海北岸西南风高空急流形成,低层倒槽东侧偏南气流加强北上,高、低空环流耦合导致山东北部等地暴雨发展,黄淮中部降雨则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热带气旋 黄淮中部 降雨非对称 暴雨增幅 弱冷空气 风垂直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一次持续性严重雾霾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小会 孙兆彬 +2 位作者 赵秀娟 徐敬 蒲维维 《华北电力技术》 CAS 2015年第8期1-6,共6页
采用北京常规气象资料和边界层资料,包括大气风廓线仪、L波段秒级探空雷达、大气成分探测数据、道面监测数据、微波辐射计数据和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14年2月19日至27日北京地区一次罕见的持续性严重雾霾天气进行综合分析。将此次低... 采用北京常规气象资料和边界层资料,包括大气风廓线仪、L波段秒级探空雷达、大气成分探测数据、道面监测数据、微波辐射计数据和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14年2月19日至27日北京地区一次罕见的持续性严重雾霾天气进行综合分析。将此次低能见度事件划分为两个阶段,以雾为主的阶段和以霾为主的雾霾转换阶段。对雾阶段的形成、雾阶段向雾霾转化阶段的边界层特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即便在整层相对湿度显著降低的情况下,如果PM2.5浓度显著上升,能见度依然会继续降低。(2)干暖空气混合于雾层是雾阶段向雾霾混合阶段转换的重要条件。(3)4次北风活动中,必须同时满足3个条件:(a)存在北风;(b)北风造成了低层大气气温降低(700 h Pa、850 h Pa、925 h Pa);(c)冷空气到达地面。缺少任何一个条件,所谓的弱冷空气多扩散条件的改善将不存在,能见度不会升高、污染物浓度不会降低。(4)逆温层的消失会在一定程度而非根本上改善能见度并降低污染物浓度。(5)高浓度PM2.5气团对北京的侵入自南向北发生,监测站PM2.5峰值浓度自北向南逐渐出现,PM2.5的侵入为雾阶段向雾霾转换阶段做必要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 弱冷空气 雾霾转换 PM2.5入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倒槽引发特大暴雨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郑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4期15124-15128,共5页
以冷空气侵入8712台风倒槽在温州引发特大暴雨与6122台风倒槽无冷空气侵入仅在温州引发中雨的倒槽降水显著差异为例,运用湿度、Q矢量散度、潜热等动力和热力物理量,探讨了冷空气与台风倒槽相互作用在温州引发特大暴雨的原因,同时与无冷... 以冷空气侵入8712台风倒槽在温州引发特大暴雨与6122台风倒槽无冷空气侵入仅在温州引发中雨的倒槽降水显著差异为例,运用湿度、Q矢量散度、潜热等动力和热力物理量,探讨了冷空气与台风倒槽相互作用在温州引发特大暴雨的原因,同时与无冷空气侵入情况下台风倒槽内物理量场进行对比,研究台风倒槽降水巨大差异的内在原因。发现在厦门以南至广东东部登陆的台风,在浙东南沿海形成台风倒槽,秋季低层弱干冷空气易于侵入台风倒槽与强暖湿平流相互作用,使得斜压增强,不稳定能量释放是产生倒槽特大暴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特大暴雨 台风倒槽 弱冷空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29”西安突发性特大短时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勇 薛春芳 《陕西气象》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利用天气图、物理量、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对2004年6月29—30日发生在西安市的特大暴雨过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特大暴雨发生在冷锋云系前部,500 hPa槽前的弱冷空气触发对流产生;远距离台风为特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特大... 利用天气图、物理量、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对2004年6月29—30日发生在西安市的特大暴雨过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特大暴雨发生在冷锋云系前部,500 hPa槽前的弱冷空气触发对流产生;远距离台风为特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特大暴雨分别发生在一次强对流和一次弱对流环境中,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一中-β尺度对流云团和一片低云;强对流云体高度为15 km,弱对流云体高度为9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弱冷空气 台风 强对流 弱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一次短时强风暴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勇 王川 张科翔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40-43,共4页
1997年7月28日西安市发生一次强风暴天气过程,分析发现这次过程主要受秦岭山脉地形、地面弱冷空气南下和副高增强西进的共同影响而造成;强风暴发生在地面"人"字形辐合线交点处;由多单体雷暴演变成超级单体雷暴,在雷达回波中呈... 1997年7月28日西安市发生一次强风暴天气过程,分析发现这次过程主要受秦岭山脉地形、地面弱冷空气南下和副高增强西进的共同影响而造成;强风暴发生在地面"人"字形辐合线交点处;由多单体雷暴演变成超级单体雷暴,在雷达回波中呈"S"型。秦岭山脉北侧边缘的对流活动是此类天气前期的一个明显征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市 强风暴天气过程分析 山脉地形 地面弱冷空气 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东部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娟娟 郝丽 +1 位作者 屈丽玮 胡启元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9年第1期9-14,共6页
利用常规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地面逐小时降水、物理量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7年4月15日发生在安康东部的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风带的中层弱冷空气与安康附近的东南暖湿气流交汇时,触发对流产生;低层850 hPa... 利用常规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地面逐小时降水、物理量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7年4月15日发生在安康东部的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风带的中层弱冷空气与安康附近的东南暖湿气流交汇时,触发对流产生;低层850 hPa东南气流为局地短时强降水提供了比较充沛的水汽;大气低层存在大量不稳定能量;高空300 hPa的较强辐散与低层850 hPa较强辐合叠加,提供了较强的上升运动;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一个水平尺度为100~200 km,云顶亮温TBB最低为-56℃,生命史为10 h的中-β尺度对流云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弱冷空气 比较充沛的水汽 不稳定能量 中-β尺度对流云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广西最大一次锋面暴雨天气过程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农孟松 卢伟萍 刘国忠 《广西气象》 2005年第A01期50-52,63,共4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物理量资料,对2003年6月26~28日广西全区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指出副热带高压逐渐加强西伸与弱冷空气在广西维持对峙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物理量和云图分析表明,暴雨发生前广西上空有深厚的不稳定...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物理量资料,对2003年6月26~28日广西全区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指出副热带高压逐渐加强西伸与弱冷空气在广西维持对峙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物理量和云图分析表明,暴雨发生前广西上空有深厚的不稳定层结存在,造成本次的强降水是对流层中低层暖湿空气被地面弱冷空气抬升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副高加强 低空急流 暴雨天气过程 广西 特征分析 锋面 弱冷空气 副热带高压 不稳定层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山西省一次大范围持续大雾天气过程分析
20
作者 李斯荣 苗爱梅 赵建峰 《山西气象》 2015年第3期16-19,共4页
利用自动气象站监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2年12月14—16日山西大范围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从天气背景、气象要素特征和物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浓雾是在高空平直纬向环流和地面河套倒槽稳定的天气背景下形... 利用自动气象站监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2年12月14—16日山西大范围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从天气背景、气象要素特征和物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浓雾是在高空平直纬向环流和地面河套倒槽稳定的天气背景下形成的。湿度增大(减小)对应能见度下降(上升);近地层大气逆温结构的建立(消失)与浓雾的发生(消散)关系密切;在雾增浓过程中,高湿条件的维持主要依赖于850hPa水汽的输送及近地面水汽的饱和,近地面弱的辐合与低空的弱辐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逆温层 弱冷空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