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用克氏针大挠度弯曲的力学性能评价
1
作者 王海龙 吕营 +1 位作者 安美文 侯春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67-572,共6页
背景:克氏针用于临床牵引、矫正时,治疗方案的精确量化及安全性评估尤为重要。目的: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对临床上医用克氏针在大挠度弯曲状态下的力学性能及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将其弹力作为牵引正畸方案的合理性。方法:对同一批次不同... 背景:克氏针用于临床牵引、矫正时,治疗方案的精确量化及安全性评估尤为重要。目的: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对临床上医用克氏针在大挠度弯曲状态下的力学性能及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将其弹力作为牵引正畸方案的合理性。方法:对同一批次不同直径、不同长度的克氏针进行大挠度弯曲(U型变形)实验,结合实验数据,对其力学过程进行分析,并拟合出关于不同参数下大挠度弯曲时的弹力公式。结果与结论:(1)U型克氏针弹力数值是关于克氏针尺寸因子(D^4/L^2)和时间(t)的函数,在一定时间内数值稳定;(2)结果表明,克氏针大挠度弯曲所产生的弹力在治疗期内是稳定的,临床上将其作为正畸治疗牵引力的方案合理。此研究可为U型克氏针在临床应用的精准化提供理论支持,并为U型克氏针的类似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 正畸学 组织工程 大挠度弯曲 牵引正畸 弯曲克氏针的力学性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根前弯曲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马成山 《实用骨科杂志》 2012年第11期1027-1029,共3页
目的观察应用单根1.6~2.0mm前弯曲克氏针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结果及并发症。方法通过单根1.6~2.0mm前弯曲克氏针治疗掌指骨骨折患者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14~35岁,平均25岁。18例小指骨折,2例无名指骨折;5例冲击伤,15例掌骨颈骨折。结... 目的观察应用单根1.6~2.0mm前弯曲克氏针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结果及并发症。方法通过单根1.6~2.0mm前弯曲克氏针治疗掌指骨骨折患者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14~35岁,平均25岁。18例小指骨折,2例无名指骨折;5例冲击伤,15例掌骨颈骨折。结果所有患者骨折愈合,随访4~12周,平均8周。其中1例骨折因复位失败需重新手术,3例穿针部位皮肤感染需要换药、抗生素治疗。就诊治疗时间4~28d,平均13d,克氏针拆除时间为3~6周,平均4.4周。结论单根前弯曲克氏内固定法具有操作简单、弹性固定可靠、对组织损伤小、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术后手指功能恢复好、经济等优点。在临床上的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 掌指骨骨折 疗效 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yrford钢丝环扎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吴震东 刘丹 +5 位作者 黄宰宇 王以进 王勇 张磊 应志豪 王圣斌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1069-1071,共3页
[目的]测试Pyrford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新鲜牛尸体膝关节标本,制成髌骨骨折模型,用Pyrford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固定,并与克氏针张力带、单纯钢丝环扎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目的]测试Pyrford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新鲜牛尸体膝关节标本,制成髌骨骨折模型,用Pyrford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固定,并与克氏针张力带、单纯钢丝环扎进行对照比较。[结果]Pyrford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内固定其强度和刚度相当于传统的8字形克氏针张力带,而且髌骨的应变、位移很小。临床应用Pyrford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105例,随访6~23个月,优良率达98%。[结论]Pyrford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固定完全符合髌骨的生物力学性能,且能达到解剖复位,操作简便,固定牢固,适应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治疗 髌骨骨折 钢丝环扎张力带 临床研究 钢丝环扎加张力带 分析及 张力带 张力带固定 生物力学特性 张力带内固定 生物力学性能 早期功能锻炼 膝关节标本 临床治疗 骨折模型 对照比较 临床应用 解剖复位 优良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尺骨鹰嘴新型交锁髓内钉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和标本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梁成 李春艳 +4 位作者 覃小帅 王冠 李文 鲁梦婕 鲁晓波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36-441,共6页
目的采用有限元仿真和标本实验结合的方式测定新研制的尺骨鹰嘴交锁髓内钉的力学性能, 并探究新型交锁髓内钉(NIN)锥形锁定螺钉使用数量对其固定性能的影响。方法利用Mimics19.0和SolidWorks 2014建立尺骨鹰嘴横形骨折模型, 分别采用克... 目的采用有限元仿真和标本实验结合的方式测定新研制的尺骨鹰嘴交锁髓内钉的力学性能, 并探究新型交锁髓内钉(NIN)锥形锁定螺钉使用数量对其固定性能的影响。方法利用Mimics19.0和SolidWorks 2014建立尺骨鹰嘴横形骨折模型, 分别采用克氏针张力带(KTB)和NIN修复;利用Ansys分析KTB、NIN的固定强度。用15例人体尺骨标本构造尺骨鹰嘴横形骨折模型, 并用Instron E10000力学试验机分别对KTB、NIN使用1颗锥形锁定螺钉(NIN-1)和NIN使用3颗锥形锁定螺钉(NIN-3)修复尺骨鹰嘴骨折模型进行力学试验。结果有限元仿真前臂屈曲45°, 受载100 N时, KTB、NIN-1、NIN-3固定尺骨鹰嘴骨折面的最大变形分别为0.131、0.123、0.121 mm。标本试验模拟前臂屈曲45°, KTB、NIN-1、NIN-3的最大破坏载荷分别为(313.38±27.68)、(528.56±53.58)、(871.04±94.95)N, 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NIN-3的最大破坏载荷大于KTB和NIN-1, 同时NIN-1的最大破坏载荷大于KTB, 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KTB, 采用NIN手术操作更方便, 力学性能更优, 并且NIN-3的力学性能最佳, NIN-1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鹰嘴 交锁髓内钉 张力带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普迪思线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刘远禄 李帮春 +6 位作者 苟景跃 高劲谋 王珏 廖强 晏伟 田开熙 胡建华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9-282,共4页
目的 探讨普迪思(polydloxanonesuture, PDS)可吸收线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其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 方法 以WDW305型电子万能试验机施行PDS0 -0线和PDS1 -0线的拉力试验。本组患者60例,随机选择30例髌骨骨折为PDS可吸收线张力带治疗... 目的 探讨普迪思(polydloxanonesuture, PDS)可吸收线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其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 方法 以WDW305型电子万能试验机施行PDS0 -0线和PDS1 -0线的拉力试验。本组患者60例,随机选择30例髌骨骨折为PDS可吸收线张力带治疗组,另30例为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对照组。直视下解剖复位,巾钳固定。治疗组用直径1. 5mm的克氏针,在骨折远近端或与折线垂直的两侧各横行侧位髌骨前后径中心或稍偏后钻两孔,分别穿入两道PDS0-0线或PDS1-0线,近端的内侧头线和远端的外侧头线、近端的外侧头线和远端的内侧头线分别在髌骨骨折前缘作交叉张力带打结固定,另在近端的内侧头线和远端的内侧头线、近端的外侧头线和远端的外侧头线作髌骨骨折内缘、外缘压力带打结固定。对照组用直径2. 0mm的克氏针及1. 0mm的钢丝同法施行“8”字张力带固定。 结果 通过拉力试验, PDS0 -0线单股的最大拉力为71. 50N, PDS1-0线单股的最大拉力为97. 48N,测试中达到最大拉力时,其长度为原长度的3倍。两组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个月,未发生骨折断端再移位。PDS线治疗组,优21例,良6例,可3例;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对照组;优19例,良7例,可4例。两组临床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 32, P>0. 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骨折 临床研究 固定治疗 钢丝张力带 可吸收线张力带 生物力学性能 电子万能试验机 钢丝张力带固定 平均愈合时间 临床效果比较 PDS 交叉张力带 内侧头 治疗组 对照组 解剖复位 骨折断端 Ⅱ期手术 推广应用 拉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